以史为鉴方知兴替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这是唐太宗对谁的评价?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这是唐太宗对谁的评价?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这是唐太宗对谁的评价?
是唐太宗对魏徵的评价。
魏徵(580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生于巨鹿郡(一说在今河北省巨鹿县,一说在今河北省馆陶县) ,唐朝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
贞观十七年(643年),魏徵病死。官至光禄大夫,封郑国公,谥号“文贞”。 葬礼从简。同年入凌烟阁。
著有《隋书》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等。其言论多见《贞观政要》。其中最著名,并流传下来的谏文表---《谏太宗十思疏》。
魏徵陵墓位于陕西省礼泉县。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这是唐太宗对谁的评价?
魏征
魏征以性格刚直、才识超卓、敢于犯颜直谏著称。作为太宗的重要辅佐,他曾恳切要求太宗使他充当对治理国家有用的“良臣”,而不要使他成为对皇帝一人尽职的“忠臣”。每进切谏,虽极端激怒太宗,而他神色自若,不稍动摇,使太宗也为之折服。为了维护和巩固李唐王朝的封建统治,曾先后陈谏200多次,劝戒唐太宗以历史的教训为鉴,励精图治,任贤纳谏,本着“仁义”行事,无一不受到采纳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 )
李世民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这段话出自唐太宗李世民与大臣魏征的故事。大臣魏征,能直率的向唐太宗提意见,经常在朝廷上直抒己见,唐太宗也因为能听取正确意见,所以在他统治时期,政治清明、社会安定,唐朝出现了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的局面。魏征病死后,唐太宗痛哭失声,非常悲伤,下令为魏征立碑,亲自撰写碑文并亲笔书写。太宗时常想念魏征,感叹的对群臣说:"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他把魏征比作是一面镜子。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是谁写的
唐太宗李世民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的作者是谁
唐太宗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8年1月28日 【一说599年1月23日[2] 】-公元649年7月10日),祖籍陇西成纪,是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
唐太宗李世民对魏征说:"夫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请
这句话是唐太宗李世民说丞相魏征的话,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意思是说用铜左镜子(古代都用铜镜)可以找出人的衣服和帽子,指的是可以看到人的外部形象;
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意思是说用人的事情做借鉴可以知道凡事应该怎么做,得到什么,失去什么;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意思是说借鉴历史可以知道一个国家的兴亡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情系一颗心
时光如流水般逝去,我们伟大的祖国已点燃了她的第57枝生日蜡烛。这57年的风雨中走过的路,淌过的河,已不计其数。这57年里,我们有辉煌,也有失落,虽说成长之路是曲折和漫长的,但我们有决心,也有信心。我们一定能够长大。
“ 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衰,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华夏5000年的文明史,创造出多少灿烂的文化。使我们跻身于世界民族的前列。可是,在1450年之后的540至今,中国,CHINA,没有,再也没有出现在这部历史的画卷上!1450年、1840年,相隔390年后,中国的国门终于被外国人用四大发明之一的火药制造的大炮轰开了!它带来的是100多年的血和泪。终于在1949年,我们伟大的祖国旧貌换新颜。结束了一切。我们有了新的开始。
由于“前车之鉴”,使我们的政党有了一个新的不成文的规定:“一切不要用静的眼光看待事物。”
中国的科技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可谓“处处开花,万鸟齐鸣。”化学方面:化学家侯得榜发明了侯氏制碱法。把我国的制碱业抬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科技航天方面:航天业在60年代初建,到了90年代就有了自己的航天系列,农业方面:水稻专家袁隆平发现了用杂交的方法提高水稻的产量,使我国的农业产量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还有许多,许多……
这一切的一切证明我国的综合国力在增强。可是历史的伤痕是难以抹灭的。其中遗留下来的其中包括我们的宝岛—台湾。它时时牵挂着亿万中华儿女的心。曾有一首《我的中国心》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和愿望。大家渴望台湾尽快回归祖国,共庆祖国的57岁华诞。
当五星红旗在政府大厦上冉冉升起的时候,我们肩并着肩,用我们的双手弹奏为我们伟大祖国谱写的新乐章。
我们目前虽然相距遥远,但我们的思想感情依然融合在一起,我们的心在一起。
我们同是龙的传人,情系一颗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