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野六纵十七旅烈士 二野六纵的历史
二野六纵的历史

1.二野十纵的历史
楼主可以看看百度百科里对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的介绍:/view/126384. 1947年7月2日,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和军区决定以太岳、太行、冀南、冀鲁豫军区主力与原中原军区部队一部(原第5师),依次组成第8纵队(辖新组成的第22、第24旅和第23旅),由王新亭任司令员;第9纵队(辖第25、第26、第27旅),由秦基伟任司令员、黄镇任政治委员;第10纵队(辖第28、第29、第30旅),由王宏坤兼司令员、刘志坚任政治委员;第11纵队(辖第31、第32、第33旅),由王秉璋任司令员、张霖之任政治委员;第12纵队(辖第34、第35旅),由赵基梅任司令员、文建武任政治委员。
2.六尺巷的历史
六尺巷位于安徽桐城。在“桐城派”的故乡——今安徽省桐城市的西南一隅,在市区西环城路的宰相府内(省康复医院内)。六尺巷,东起西后街巷,西抵百子堂。巷南为宰相府,巷北为吴氏宅,全长100米、宽2米,均由鹅卵石铺就。
据史料记载:张文端公居宅旁有隙地,与吴氏邻,吴氏越用之。家人驰书于都,公批诗于后寄归,云:“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得书,遂撤让三尺,吴氏感其义,亦退让三尺,故六尺巷遂以为名焉。这里的张文端公即是清代大学士桐城人张英(清代名臣张廷玉的父亲)。
3.我军历史上有纵队一说,请问纵队有多少人
八路军新四军在抗战后,将用于游击战的军队集中起来。
组成野战部队:开始阶段,一般辖2~3个旅(师),其中以2个旅的居多。1个旅往往不能达到3个团的编制,所以曾经有辖2旅4团的纵队。
新成立的纵队少有超过2万人的。像新四军三师(东野2纵,39军)进军东北时,拥有3旅9团3万之众的部队是很少见的,所以当初林总曾对三师冀以厚望,企图用其阻敌于山海关沿线,使国军不能通过陆路进入东北。
内战中期: 1947年刘邓结束“鲁西南战役”后,其1,2,3,6纵队齐装满员,平均每个纵队在3万人左右,由于1纵有4个旅外加1个骑兵团、炮兵团所以人数能多点(也不是太多,因为战役后期在羊山集损失较大),6纵由于是主力又刚刚发过一笔洋财,人数将将超过3万。 至于2,3纵应该不足3万。
刘邓在大别山磨难后,主力部队损失极大,加之部分部队地方化(一般是每旅抽调1个团)。主力纵队大概只有3旅6团,平均不到1。
5万人。11纵等二线纵队大概也就万把千人而已。
当时,华野各主力纵队平均在2。 3万人左右,诸如两广纵队等挂名纵队当然不在此列。
东野在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期间,总的来说是北面的部队越打越强,人数基本超过3万。南面的3、4纵队只能算是惨淡经营、保持局面而已。
两个纵队最困难的时候也就合计4万出头而已。 西野如王震的8纵,就太惨了,虽说是主力部队,直到47年底以前,也就2个旅7,8千人的样子,在大的战役结束后,甚至只有3,4千人。
当时其一个所谓满编的排往往只有15、6个人,一个连也就五六十人的样子。 大决战期间: 东野主力纵队平均在5万人左右,一般辖3师9团外加1炮团。
其师一级平均在1。4万人左右,个别主力师甚至达到1。
8万人。(见军事史林) 华野主力纵队参差不齐,9纵最多大概3。
1万多一些,其它主力纵队多在2。3万~2。
8万之间。(见粟裕关于淮海战役的报告) 中野还是惨点,1,2,3,6纵尚未恢复实力,平均也就1。
5万人;但陈谢集团要好的多,4纵辖4个旅,人数当在3万左右。9纵也有2万左右的实力。
很多纵队甚至只有几门破山炮,其中还有打不响的。 内战后期(大决战后期~决战后): 1949年初,二、三、四野开始纵队改军下辖师。
仅是名称改变,再就是部分纵队领导走向兵团领导而已。 四野入关前,将所辖的十几个野战独立师的分编入各纵队。
因此一个主力纵队辖4师12团外加炮兵、工兵等分队,人数一般超过6万,个别纵队达到7万。 但十万人的纵队是不存在的。
其先遣兵团辖2个纵队,总人数达13万。顺便说一句,当时东野的野战独立师战斗力还是相当强的。
战役前一般过万人,全日式装备,且一般都拥有一个山炮营12门炮。火力超过当时中野一个纵队。
围困长春主要是靠刚组建的12纵和6~10个野战独立师,弄得李鸿的新七军(内含新编38师),曾泽生的60军一点脾气没有。 最后投降、起义了事。
三野在淮海战役后,按照粟大将的设想每纵(军)现有装备配合3师4。5万人的编制是比较合适的,事实上基本也是这么配置的。
多余俘虏主要优先补充中野。(钦佩啊!^_^) 二野在战役期间逐渐恢复元气,各旅均恢复了3团的编制。
4纵甚至一分为二即13、14军。每个军人数超过3万。
渡江前二野倒也拥有3个兵团9个步兵军1个特种兵军,总人数35万人。需要强调的是,当时二野虽然野战部队与三野(65万)、四野(近百万)相比不值一提。
但其整个系统兵力达到120万之众,与三野平,略少于四野(150万)而已。 比之一野50余万强多了去。
为什么?要知道,二野在晋冀鲁豫、中原解放区留下了大量二线部队。 一野整编晚一点,两个兵团不足20万,经加强华北2个兵团,东北部分特种兵后人数达42万。
大进军前,每纵不足3万,个别甚至在2万左右。 内战末期(大进军阶段) 严格讲,已经超过了讨论主题“纵队”的范畴。
各军在南下、西进期间,大量俘虏、收编,加上爱国学生的加入。各部均严重超编。
二野的很多军在几个月间,人数翻了一番还不止。甚至出现了军、师一级的文工团编制在千人以上的现象。
比当初西野一个旅的人数都多。 由于此阶段比较混乱,一个军超过10万人,我想是大有可能的。
以上资料为引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