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所得税会计利润计算公式 关于纳税调整项目。与 直接 会计利润*税率 有什么区别 对算出的净利润有什么影响。
关于纳税调整项目。与 直接 会计利润*税率 有什么区别 对算出的净利润有什么影响。
关于纳税调整项目。与 直接 会计利润*税率 有什么区别 对算出的净利润有什么影响。
纳税调整是企业所得税中的概念。企业所得税是对企业所得进行课税,在计算上,税法有着严格的规定,与会计上的利润总额的计算有着不一致的地方。因此,在计算企业应税所得时,以会计上的利润总额为基础,按照税法的规定进行调整,以计算出应税所得,并按规定计算交纳企业所得税。这一过程,就是纳税调整。 举一个比较常见的例子,就是业务招待费,在账务处理时,不管发生多少,都计入这个科目,但是在汇算清缴时,业务招待费肯定是个调增项目,税前允许扣除金额: 销售收入的千分之五和业务招待费发生额的60%两者取其低,这样就会调整净利润。
企业会计利润的纳税调整
一、会计利润与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之间的关系是:
应纳税所得额=税前会计利润+纳税调整增加额-纳税调整减少额
二、解释
1、会计利润是按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计算的利润总额。应纳税所得额是按税法规定计算的应税利润,两者在认定标准上有些区别,所以不一定相等。需要在企业会计利润的基础上进行调整才能计算出所得税应税利润(应纳税所得额)
2、式中的“纳税调整增加额”主要包括税法规定允许扣除项目中,企业已计入当期费用但超过税法规定扣除标准的金额(如超过税法规定标准的职工福利费、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业务招待费、公益性捐赠支出、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等) , 以及企业已计人当期损失但税法规定不允许扣除项目的金额( 如税收滞纳金、罚金、罚款等) 。
3、式中的“纳税调整减少额”主要包括按税法规定允的弥补的亏损和准予免税的项目,如前五年内未弥补亏损和国债利息收入等。
4、所得税法规定几项税前扣除费用的标准列举如下(并非全部):超出部分要调增,未超过的按实际发生额扣除。
(1)企业发生的职工福利费支出,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14 % 的部分,准予扣除。
(2)企业拨缴的工会经费,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2% 的部分,准予扣除。
(3)企业发生的职工教育经费支出,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的2.5% 的部分,准予扣除;超过部分,准予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扣除。
税前会计利润与纳税所得有什么区别?
前者是根据会计算出来的利润,后者是根据税法算出来的利润。如果会计和税法一致,则两者相同,如果不一样,则需要调整。比如招待费,会计全额记入了费用,税法规定在比例内,60%可以记入费用,剩余部分就得增加纳税所得。税前会计利润和纳税所得就不一样了。
存在纳税调整事项时净利润怎么计算?
国债利息收入虽是免税项目,但还是要算在净利润里面撒
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有什么区别
税前会计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包括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和净利润。
营业利润=主营业务利润+其他业务利润-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
税前利润总额=营业利润+投资收益+补贴收入+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净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
应纳税所得额=税前会计利润+纳税调整增加额-纳税调整减少额
应交所得税额=应纳税所得额×所得税税率
税前会计利润和应纳税所得额之间的差异
会计制度与税法对收益、费用、资产、负债等的确认时间和范围的规定不同,导致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之间的差异。这些差异分为永久性差异和时间性差异。
具体如下:永久性差异是指某一会计期间,由于会计制度和税法在计算收益、费用或损失时的口径不同,所产生的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在本期发生,不会在以后各期转回。永久性差异产生的应交所得税应在当期确认所得税费用。在计算应税所得额时,应将税前会计利润调整为应税所得。
时间性差异是指税法与会计制度在确定收益、费用或损失时的时间不同而产生的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的差异。时间性差异发生于某一会计期间,单在以后一期或若干期内能够转回。时间性差异的基本特征是某项收益或费用和损失均可计入税前会计利润和应税所的,但计入税前会计利润和应税所的的时间不同。
对于永久性和时间性差异,所得税会计可以采用两种方法:
1.应付税款法:是将本期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税所得之间产生的差异均在当期确认为所得税费用。也就是说,本期发生的时间性差异不单独核算,与本期发生的永久性差异同样处理。不管税前会计利润多少,在计算交纳所得税时均应按税法规定对税前会计利润进行调整,调整为应税所得,再按应税所的计算出本期应交的所得税,作为本期所得税费用,即本期所得税费用等于本期应交所得税。
2.纳税影响会计法:是指将本期由于时间性差异产生的所得税影响金额,递延和分配到以后各期。在这种方法下,确认时间性差异产生的所得税影响金额,并将确认的时间性差异对所得税的影响金额计入递延税款的借方或贷方,同时确认所得税费用或抵减所得税费用,但是对永久性差异的处理和应付税款法相同。
在具体运用纳税影响会计法核算时,有两种可供选择的方法,即递延法和债务法。在所得税税率不变的情况下,无论是采用递延法还是债务法,其结果相同;但在所得税税率发生变动的情况下,两种方法的结果不同。
递延法是将本期时间性差异产生的影响所得税的金额,递延和分配到以后各期,并同时转回原已确认的时间性差异对本期所得税的影响金额。一定时期的所得税费用包括:(1)本期应交所得税;(2)本期发生或转回的时间性差异所产生的递延税款贷项或借项。在递延法下,资产负债表上发应的递延税款余额,不代表收款的权利或付款的义务,只能视其为一项借项或贷项。
债务法是将本期由于时间性差异产生的影响所得税的金额,递延和分配到以后各期,并同时转回已确认的时间性差异的所得税影响金额,在税率变动或开征新税时,需要调整递延税款的账面余额。一定时期的所得税费用包括:(1)本期应交所得税;(2)本期发生或转回的时间性差异所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负债或递延所得税资产;(3)由于税率变更或开征新税,对以前各期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负债或递延所得税资产账面余额的调整数。
净利润、毛利润、利润有什么区别?
毛利=主营业务收入-与收入配比的主营业务成本
净利润=毛利-主营业务税金-经营费用+其他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支出-管理费-财务费+投资收益+补贴收入+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所得税 利润=营业利润+投资净收益+营业外收支净额
净利润(收益)是指在利润总额中按规定交纳了所得税后公司的利润留成,一般也称为税后利润或净利润。净利润的多寡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利润总额,其二就是所得税费用。
净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费用
毛利润一般指除去商品进货成本,剩下的是毛利润;毛利润再去除人工,租房,税收等开支费用就是净利润。
毛利=主营业务收入-与收入配比的主营业务成本
利润是企业经营效果的综合反映,也是其最终成果的具体体现。
利润=营业利润+投资净收益+营业外收支净额
所以三者之间的关系是:

①营业利润>毛利润>净利润,净利润是一个企业的最终经营成果,净利润多,企业的经营效益就好;净利润少,企业的经营效益就差,它是衡量一个企业经营效益的主要指标。
② 如果以W代表商品价值,k代表成本,以p代表利润,那么随着钱转化为利润,则资本主义条件下商品价值的构成,即W=c+v+m=k+m,就进一步变成W=k+p,亦即商品价值转化为成本价格+利润。
拓展资料:
净利润是指企业当期利润总额减去所得税后的金额,即企业的税后利润。所得税是指企业将实现的利润总额按照所得税法规定的标准向国家计算缴纳的税金。它是企业利润总额的扣减项目。 是指在利润总额中按规定交纳了所得税后公司的利润留成,一般也称为税后利润或净利润。净利润的多寡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利润总额,其二就是所得税费用。
毛利润 是一个在商业,实业企业根深蒂固,约定成俗的概念,但也是一个可以自定义的概念。在利润区间的划分上并没有一个统一,清晰的定义。
利润是企业经营效果的综合反映,也是其最终成果的具体体现。
税后净营业利润 和 净利润 有什么区别
净利润=利润总额*(1-所得税税率)
息税前利润=利润总额+利息费用
税后净营业利润=净利润+(利息支出+研究开发费用调整项-非经常性收益调整项)×(1-25%)
股票的税后利润和净利润有什么区别
净利润是反映企业盈利水平的一个财务指标。
税后利润,是净利润-所得税后剩余部分,该部分为企业经营的实际成果。
两者不是一个概念。
不懂可以去红三兵私募 有大量关于此类问题的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