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 甲午戰爭為何慘敗?歷史真相:日本軍費比清朝多得多!
甲午戰爭為何慘敗?歷史真相:日本軍費比清朝多得多!
甲午戰爭,是一場國運之戰。日本以舉國之力發動戰爭,冒險一搏,並大獲成功。中國雖然沒有舉國抗戰,但巨額的賠款又耗傷了元氣,加劇了清王朝的衰落。發動這場戰爭對日本來說,很不輕鬆。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錢的問題。面對海量的軍費開支,日本政府又是如何籌集的呢?
筆者認為日本的戰爭軍費主要有如下幾個來源:1,常規的年度軍費預算。2,臨時的戰爭稅。3,國債和貸款。4,“戰爭緊急狀態專用資金”。其中第4筆,涵蓋了中日甲午戰爭、隨後的日俄戰爭的絕大部分費用。

從明治時期開始,日本的軍費預算,就相當高。它在政府財政支出中的比例,最高時可達25%,最低時也有18%。和平年代,這些預算大多用不完,日本政府就將其存入一個專門的账戶,作為未來戰爭的儲備金。這個账戶的正式名稱,叫“戰爭緊急狀態專用資金”。
日本設立戰爭專用資金的目的,就是方便對外發動戰爭。它允許預算外的軍事用途合約、預付。根據日本“專用資金使用法”的規定,它的使用方法非常簡單,批準手續也不複雜。比如,無論是陸軍還是海軍,只要列出大致的費用支出用途,就可獲得批準。
甲午戰爭,是日本第一次大規模的對外戰爭。在這場戰爭中,日本花掉軍費約2.33億日元,但除了在中國獲得多個口岸通商的權利,還有2.3億兩白銀的戰爭賠款。這樣的勝利,連日本人自己也沒有想到,所以欣喜若狂。這些賠款,同樣進入日本的戰爭專用账戶。
根據測算,甲午戰爭前後,不算常規的軍費開支,流入專用账戶的資金,約為9.億日元,其外還有2000多萬的專項國債和貸款,1000多萬的專項收益和捐贈。日本人善於精打細算,節衣縮食,每年財政預算沒有花出去的錢,也會有一定的比例進入這一專用账戶。
但是,甲午戰爭後的50年內,日本戰爭不斷,包括兩次世界大戰。戰爭的規模越來越大,花銷也越來越大,但是戰爭專用資金的存量,已越來越少。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戰爭專用資金加上年度軍費,已遠不夠軍費開支。
這種情況下,日本會徵收“戰時超額利潤稅”,並提高企業及個人所得稅和酒稅的比例。最高時,個人所得稅的比例,比非戰時期提高了20%。這些臨時的收入,也會用於戰爭期間的軍費開支。此外,日本會大規模發行國債。
二戰時,年度軍費預算、臨時征稅和戰爭專用資金,已遠不能滿足軍費開支的需求了,日本政府就主要靠發行國債來募集資金。在一戰和之前的戰爭中,日本國債的數量都很少。第二次大戰期間,日本戰爭所需資金,超過50%來自國債,另有10%來自借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