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司马迁史记是谁的儿子 司马迁后人为何放弃司马姓?两字之改,是流传在古村的辛酸与智慧
司马迁后人为何放弃司马姓?两字之改,是流传在古村的辛酸与智慧 中国人讲「 ”行不更名,坐不改姓”,姓氏作为家族传承的重要标志,备受人们珍视,而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的后代为什么放弃这一尊荣
司马迁后人为何放弃司马姓?两字之改,是流传在古村的辛酸与智慧

中国人讲「 ”行不更名,坐不改姓”,姓氏作为家族传承的重要标志,备受人们珍视,而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的后代为什么放弃这一尊荣,改换他姓,这其中又有着什么什么样的辛酸和智慧呢?接下来将为您揭秘这一历史真相。 韩城司马迁祠墓 说到这里也许会有人问,司马迁不是受了宫刑,怎么还有后代呢?实则不然,虽然司马迁受宫刑的实际年龄,我们已无从知晓。但据史料记载,在司马迁受宫刑之前,是生有两儿一女的。 一死了之还是忍辱负重 而我们的故事便要从司马迁惨遭宫刑开始讲起。司马迁继承父亲遗志,担任太史一职,怀着「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理想编纂史书,可是命运的车轮却无情的碾过他的理想,因为为大将李陵辩护,触怒了正怒火中烧的汉武帝。这股怒火几乎烧毁了司马迁的一切希望。 为李陵辩护 没有五十万贯钱赎罪,摆在他面前的就只剩下两条路:要么死以明志,保全名节,要么选择极具侮辱性的「 ”腐刑”,司马迁再三踟蹰,选择了后者。因为他想起了父亲临终前的遗命,想到了自己一直以来的理想,想到了文王、仲尼、左丘明等古圣先贤,他必须活着,继续执笔,完成这个伟大的使命——《史记》。 发愤著书 天子之怒与泰山之重 《史记》终于在司马迁的咬牙坚持下完成了,但是,司马迁的悲惨命运却并未结束,司马迁曾给一位叫任安的朋友写了一封《报任安书》,信中他提到自己之所以能忍辱负重完全是为了完成《史记》,而狱史在搜查时发现了这份信,据说,汉武帝知道后勃然大怒,又听到一些对司马迁极为不满的宠臣的谗言,将司马迁杀害。纵观汉武帝一生,他无疑是雄才大略的,但是他的天子之怒亦不能磨灭司马迁的泰山之重。 汉武帝剧照 同冯两姓:辛酸与智慧 司马迁死后,司马迁后裔为了躲避这场灭顶之灾,保全《史记》附稿,被迫逃离家园,跑到芝川附近的深山。为了隐蔽,他们把「 ”司马”两字分开,「 ”司”加一竖为「 ”同”,为长子司马临一支,「 ”马”加两点为 「 ”冯”,为次子司马观一支,在新的住所以同、冯为姓。同时他们将迁居的地方定村名为「 ”高村”,表示「 ”高门之续”,后高村因地震被毁,后又建新村,改名为「 ”续村”,现名为「 ”徐村”。 从此司马迁的后代便分别姓「 ”冯”和「 ”同”了。为了祭祀共同的祖宗,「 ”同”和「 ”冯”两姓后人还合族兴建了「 ”汉太史遗祠”。冯同两姓同宗同源,代代相传,所以,在当地现在还保留着同冯不通婚的传统。 韩城徐村 法王行宫,宫刑枉法 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天韩城县的徐村有一个法王庙,牌坊上写着 「 ”法王行宫”四个大字,乍一看没什么特别的,但当地人解读,说这4个字反着念就是 「 ”宫行王法”,隐喻着「 ”宫刑枉法”的意思,这既是司马迁后人对祖先的思念,也在表达着对一千年前所遭受的委屈和不公的愤怒与辛酸,这无疑是司马迁后代被迫改换同冯两姓的最好历史注脚。 史圣千古 走在这里,望向祠堂那尊身着太史红袍,手握竹简的彩塑,恍如隔世。你会感受到一个家族对伟大祖先的崇敬和怀念,也能体会到中国人对历史的敬畏和思索。 「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的精神不仅在这方小小的祠堂由他的后人世代景仰,更会由整个民族薪火相传,永不熄灭。
很赞哦! (1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