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圣宗耶律隆绪 天祚帝耶律延禧最后的“游击区”
天祚帝耶律延禧最后的“游击区”
金辽之战,一直从1114年打到1125年,金人在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统帅下起兵反辽,他们所向披靡,势如破竹,将曾经统治他们的辽人打得像没头的苍蝇东闯西碰。最终在1122年,天祚帝耶律延禧骑着日行300里的快马逃入了夹山这块辽人的最后“游击区”(阴山山脉大青山中段),在这里与金人周旋3年,金人未能攻入夹山。
(一)
辽人最后的“游击区”,系今大青山中段。其大概范围是从今呼和浩特市北郊乌素图沟起,向西延伸,一直到毕克齐北的水磨沟。南及东胜卫(今鄂尔多斯),北至白道川(今呼和浩特武川县)。
天祚帝之所以逃到这一区域原因有二,其一该地区远离女真肇兴之地今黑龙江阿什河。天祚帝认为,金人无力追赶他们到这里。其二夹山地区经辽朝长达二百年的治理和经营,其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都有相当的基础。天祚帝认为,利用这里的人力、物力和地理环境等有利条件,可以组织反攻,收复失地。即使反攻不成,在这里还可以长期栖身和固守。再退一步说,如固守不成,最后还可越过夹山奔向漠北。
可是耶律延禧简介,让天祚帝没有想到的是充满活力和希望的金人,对于天祚帝这支辽朝残余,穷追不舍。耶律延禧一伙疲于奔命,十分狼狈,甚至把玉玺都扔掉了。经几次惨败之后的耶律延禧,于保大三年(公元1122年)三月不得不躲进“游击区”,以避其锋。
夹山,虽不甚高,但逶迤深远,山峦重叠,群峰峥嵘。数道河谷横切山身,两壁陡峭,有的地方很狭小,仅能容一骑一车,相当险要。特别是蜈蚣坝一带更是如此。
民国十五年,再次修蜈蚣坝,当时在《修蜈蚣坝卧碑》上写道:“崎岖山路蜈蚣坝,坝上羊肠鸟道攀。昔人曾嗟蜀道难,此比蜀道行尤艰。路狭天寒人冻死,弊车羸马难生还。”这是民国时期对蜈蚣坝的记述。八百多年前的蜈蚣坝要说凶险可谓是有过而无不及。当时的夹山,森林茂密,古树参天,一些地方尚保持原始状态。许多谷中有流水,春夏秋三季流量尤大。因此数万人马驻扎在夹山里,饮水并不困难。另外,在夹山的几条谷口附近,形成大片沼地。辽军退入夹山,躲进茂密森林之中,只要守住几个谷口,就可保其安全。金人骑只能尾追到夹山脚下,或沼地边,站在弓箭射程之外,而不敢也无法深入其中。
南宋史学家徐梦所述,“夹山者,有泥六十里,独契丹能达,它国所不能至。金人每以不能入夹山为恨。”退一步说,夹山一旦失守,还可以实施北走漠北的措施,即延峡谷北上,经武川等地,直抵草原和大漠。
因此说,天祚帝如果战略上不再犯错误,指挥不再失误,逃亡的辽朝政权,在自己的“游击区”里继续维持一个时期应该没有问题。
(二)
天祚帝进入夹山以后,金兵不敢进入“游击区”追剩。但是金兵的各种攻势并没有停止,他们抓紧时间,努力扫荡辽朝在夹山附近的势力,以便切断山内外的联系。
在金兵强大的攻击之下以耶律佛顶为首的辽西南路招讨司的各级官员已经看到,辽朝大势已去,再继续坚守,实是无用,纷纷动摇,暗自思考并寻求出路。在这种形势金军统帅通过辽朝降臣耶律坦对他的好友耶律佛顶及其县、各部族积极开展招降活动,并很快地收到良好效果,附近的云内、宁边、东胜等州县的守军及各部族纷纷投降金朝。辽朝西南路招讨使耶律佛顶经过4个月的犹豫和徘徊也向金人投降,打开丰州城大门,交出信印。就此,辽朝西南部的地方政权顷刻瓦解,呼和浩特地区也并入金朝的管辖。
这样夹山就成为天祚帝的指挥部,他趁金军主力东撤,攻取燕京的时候,积极准备物资,收集亡散,联络鞑靼和西夏,待机出山反扑。保大三年(公元1123年)三月,天祚帝乘金之虚,再次出夹山,准备大干一番。然而整个战局又发生逆转。四月,金兵已定燕京,随即以斡鲁为都统,完颜宗望副之,指挥其主力部队再次向阴山中段进军,继续扫荡以天祚帝为首的余辽。
金军先头部队完颜宗望在行军途中得知,在呼和浩特城南青冢(昭君墓)屯集大量辽军辎重,又无重兵守护,这对于金军实是大好机会。于是宗望决定,用临时组织起来的三千骑军,宁肯冒着孤军深入之险,也要偷袭青冢,夺取重。这样一来,天祚帝因缺物资,也就不战自溃。
当时正是春末,雨水连绵,道路不易急速行军。然而以骁勇多智著称的完颜宗望颇有素养。他深知军事偷袭最好的时间是拂晓前,完颜宗望在向导带领下,分数路日夜兼行,果然拂晓前到达青冢。辽守军对于突如其来的金军,惊慌失措。辽朝的嫔御诸女及皇室,见到杀来的金兵,惊骇呼嚎,各自逃奔。然而马匹和车辆早已被冲散,即使得到车骑的人,在泥泞和慌乱之中也无法快速行动。顷刻大批的金军后援也赶到这里,合力包剩。辽人自顾不暇,谁还能去管理那些载有物资的笨重车辆。辽军硬寨太保特母歌,力大,骁勇,他指挥辽军千余骑死死保住天祚帝次子梁王雅里,拼死杀出重围,逃遁。
其余的皇室和臣僚,均被俘虏。其中,主要的有:秦王耶律定、许王耶律宁,大奥里、次奥里、女骨欲、斡里衍和余里衍五名公主,太叔胡卢瓦妃、国王涅里次妃、赵王妃、辽汉夫人等。一万余车的辎重全部被缴获。幸亏天祚帝当时在夹山“游击区”里,否则也可能成为“阶下囚”。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青冢战役。
在这次战役中,辽军惨败。天祚帝的儿子、女儿、亲戚及许多大臣被俘,固然是很大的损失,但是更大的损失还是那一万余车的辎重。刚刚凑起来的物资就被金人夺去,天祚帝怎么不痛心疾首呢?此后,辽军“游击区”人马常处于饥寒之中,士气更加低落,加速了辽朝的灭亡。金军得到偌多的皇室成员,更加主动了。特别是缴获的一万余车辎重,用此装备这里的金军,足足有余,从而实力大增,推动了辽金战争的进程。
(三)
青家战役后,天祚帝经过一段流浪和徘徊,于保大四年(公元1124年)正月又回到夹山,继而北走乌古敌烈部。大青山之北的隆冬耶律延禧简介,更加严寒,缺少帐幕的辽军有瞬息瓦解的危险。在危机中,鞑靼再次支援了大量的物资和军队,为此才有喘息之机。天祚帝仍收罗残兵败将,联络辽朝势力。保大四年(公元1184年)前半年,又重新组织一支约五万人马的队伍,其中以鞑靼的部族军为主,还有新聚拢来的耶律大石的军队。
天祚帝握有这支军队后,又头脑发胀了,自以为“得天助”,决定再次出夹山,直插东南,杀向燕云,联络那里的辽朝势力。当时,金太宗完颜吴乞买刚刚即皇帝位,金军统帅和主要将领回朝参加大典和重要会议,西南战场停止活动,山前再次空虚。这一形势让天祚帝萌生了军事冒险的念头。针对这种情况,耶律大石向天祚帝建议,这是轻率的举动,并且力谏,但无效。耶律大石是位有识之士,他深知,这一行动的结果,必然导致辽朝的最后灭亡,于是决心离开毫无希望的天祚帝。
在天祚帝将辽朝仅有的力量带入绝路的前夕,七月的一个拂晓,耶律大石采取果断行动,率领二百名骑兵,冲破“游击区”的阻截,从阴山白道北上,来到漠北可敦城(今蒙古人民共和国乌兰巴托附近),继之又西徙于新疆,在极为艰苦的情况下,创建西辽。
天祚帝按照他的冒险计划,再次从游击区出发南下,收取了丰州、云内州、东胜州和宁边州。丰州、云内州等虽被辽军占领。但还没来得及建立政权的时候,天祚帝的五万人马在今内蒙古凉城县遇金人埋伏,全军覆灭。天祚帝带领少数随从逃往应州,不久,被金兵俘虏,辽朝灭亡。

我们可以看到,西南停战,山前空虚,不是金军主观上的失误,而是完颜宗望等人巧妙的安排,即“引蛇出洞”或者“调虎离山”。因为完颜宗望等人在三年之久的反复斗争中已经认识到,必须把天帝一行引出夹山这一辽人的“游击区”,方能败之。先将丰州、云内州等地丢给辽兵,使他们产生错觉,继续冒进。等待他们离“游击区”有一定距离的时候,再一举歼灭之,最后完成歼灭的任务。显然这是一套颇为高超的作战计划。可惜的是,辽方仅那律大石一人看到了这一点。
参考《金史》《元史》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