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1地理知识点归纳 高一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知识总结怎么写求答案参考
高一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知识总结怎么写求答案参考
历史必修二 第四单元
第十八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一.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 (1.条件
1.195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基本转好,工业化建设提上日程。
2.1953年,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中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主张。
(2.方针: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强调要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
(3.实施:1953年,国家开始实行“一五计划”。
(4.成就1.到1957年底,初步建立起了独立的工业体系。
2.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
3.社会主义工业化由此全面展开。
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1.目的: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
(2.过程
<农业>1.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3年试办,以“土地入股,委托经营”为特征。
2.高级农业合作社:1955年颁布《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决议》。
手工业
<手工业>1.1953年底,开始从供销方面入手,逐步按行业分期,分批,分片改造。
2.后来,改为一次性合作化的办法。
<资本主义工商业>1.采用利用,限制,改造的策略,将其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
2.1953年底,实行个别企业公私合营。
3.1956年,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
(3.结果: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4.意义: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基本确立,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开辟了道路。
三.经济建设的成就与教训 (1.中共八大的正确决议
<内容>1.基本形势: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已基本确立。
2.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矛盾。
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求同当前的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求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3.主要任务:把中国尽快从落后农业国变为先进工业国。
<意义>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蓬勃开展起来。
(2.左倾错误发展
<原因>中央领导人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表现>1.1958年,中共八届二次会议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2.发动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
3.发动以“一大二公”为特点的人民公社化运动。
<标志>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 <后果>1.使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大跃进”期间,中国经济损失在1000亿元以上。
2.是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3.人民公社化运动不适合农村生产力的实际发展水平,生产效率低下,严重挫伤农民
的生产积极性。
(3.国民经济的调整
1.背景:1959-1961年的三年严重经济困难时期。
2.内容:1960年,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3.作用:到1962年底,国民经济开始好转,人民生活有所改善。
(4.“文革”对国民经济的破坏 1.严重干扰和破坏了国民经济建设。
2.导致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在低水平线上徘徊。
3.“文革”十年,中国国民经济损失约5000亿元。
第十九课 经济体制改革 一. 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十一届三中全会 1. 时间:1978年12月 2. 内容
(1)确立了改革开放,把当地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方面来的方针。
(2)强调在大幅度提高生产力的同时,要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法,活动方式和思想方法。
(3)意义:解开了中国经济改革的序幕。
(2家庭连串承包责任制
1. 概念|:是指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

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2. 试点:安徽省和四川省。
3. 特征:包产到户 4. 意义: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到1984
年,基本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
(3乡镇企业
1. 概念:是指农村集体或个人创办的各类企业。
2. 意义
(1) 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2) 有利于农业的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国有企业改革
(1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开始:1984年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全国全面展开。
2.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3目标: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2国有企业
1. 目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2. 意义
(1) 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实力
(2) 逐渐形成了一批有实力和火力的大企业集团 (3) 使国有资产大幅度增加
(4) 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过程
1.提出目标:1992年中共“十四大”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立法保障:1993年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一次写进我国宪法
3.发展创新:1997年中共“十五大”指出,非公有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4.初步建立:到21世纪初,中国已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格局基本形成。
(2意义:解放了中国的生产力,是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真正接轨,大大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加快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进程。
第二十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一.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1方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对外开放的方针 (2过程 1经济特区
(1) 含义:指国家划出一定的范围,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体制的地区。
(2) 概况:1980起,先后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五个经济特区。
(3) 原因
A地理优势:它们是中国南方对外交通的重要陆路通道或重要海运港口。
B区位优势:是著名侨乡,离港、澳、台较近,在历史上与海外有密切交往。
(4) 目的:更好地吸收和利用国外的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促进经济发展。
2开放城市:1984年,开放大连、秦皇岛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3沿海经济开发区:闽南三角区、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
4开放浦东:1992年成为经济建设重点,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标志。
5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从2004年以来逐渐引起世人关注 (3特点:全方位、多层次 (4意义
1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2越来越适应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全球化趋势 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世界贸易组织的性质:各国之间从事经济贸易活动的世界性统一市场 (2过程
1.1981年,中国首次派观察员列席国际纺织贸易协议谈判会议 2.1986年7月,正式申请恢复在关贸总协定中的缔约国地位 3.2001年12月,中国成为世贸组织正式成员 (3影响
1. 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2. 标志着世界大市场对中国的开放,总体上符合我国的根本长远利益 3. 有力地推动全球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第二十一课 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 一.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1. 人民的生活水平开始向小康迈进
2. 2002年,中共“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3. 2007年,中共“十七大”提出,增强发展协调性,确保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二. 城市化进程加快
(1.含义:指人口,用地和经济,文化,生活模式由农村型转向城市型的过程。
(2.进程
1.改革开放前,发展迟缓 2.改革开放后,高速发展。
3.进入21世纪以来,城市化进入高速发展阶段。
2002年提出实施积极的城市化战略,走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多样化城市道路。
(3.倾向
1.特点:在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了城市区域化倾向,形成城市群的雏形,如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和北京城市群。
2.作用:发挥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提供依托。
三.中国进入互联网时代(练习册P87) 四.时尚中国(练习册P87)追问
谢了
追答请采纳,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