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扶余国和扶余县 扶余人和渤海国相关历史

火烧 2021-06-30 08:13:19 1058
扶余人和渤海国相关历史 渤海国(669年—926年),位於朝鲜半岛北部及现时中国东北地区东部、旧日沿海州旧地。由粟末靺鞨酋长大祚荣所建立,初名“震国”,其民族主体为粟末靺鞨,但也有部分高句丽的遗民。公

扶余人和渤海国相关历史  

渤海国(669年—926年),位於朝鲜半岛北部及现时中国东北地区东部、旧日沿海州旧地。

由粟末靺鞨酋长大祚荣所建立,初名“震国”,其民族主体为粟末靺鞨,但也有部分高句丽的遗民。

公元713年,大祚荣接受唐朝的册封,获渤海郡王的封号,并领忽汗州都督,遂改震国为渤海国,成为臣属于唐朝的藩属政权,又是唐朝管辖下的一个羁縻州府即忽汗州都督府。

渤海国是一个具有二重性的政权,它既是粟末靺鞨联合高句丽等遗民建立的一个王国政权,同时又是唐朝管辖下的一个羁縻州。

这一二重性突出地体现在以下三点上:其一,每世渤海王的更迭,虽皆由大氏父死子继或兄终弟及,但均需得到唐王朝的认可,接到册封后才算合法,否则只能称“权知国务”、“知国务”;其二,唐王朝在册封新继立国王的同时,必任命其为忽汗州都督府都督,即继立者要同时接受唐王朝地方官的任命;其三,渤海国有向唐朝贡的义务,史载渤海向唐朝贡凡140余次,朝后梁、后唐10次。

渤海国与契丹早有嫌隙,渤海国衰落,契丹即取回失地。

天赞四年(925年),契丹耶律阿保机率军征伐渤海国。

同年十二月,契丹兵围渤海重镇扶余城(今吉林农安境内)。

天显元年(926年)正月,契丹军攻占扶余城。

随后,阿保机分兵攻略渤海之地。

契丹军主力进逼渤海都城忽汗城(今黑龙江宁安西南东京城),乘夜围城。

渤海国王大湮开城投降。

渤海军残部和边远地区的反抗也相继被契丹军平定。

契丹灭渤海,「得地五千里,兵数十万」。

渤海国全境纳入契丹版图。

从这一点而言,渤海人主要已经融合入中国的各民族中,与现代朝鲜民族的渊源关系很小。

中国的史书曾称大祚荣为“高丽别种”,渤海国在与日本、新罗开展外交时也曾经以高句丽的继承国自称,因此,朝鲜、韩国和部分日本学者认为渤海国与高句丽存在继承关系。

中国学者基本不同意这一点。

朝鲜学者更认为渤海国建立后,与新罗形成了朝鲜半岛的南北国时代,而渤海国是居于先进地位的主导者。

这种观点被认为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有意识的倡导朝鲜半岛北方为“正朔”有关。

韩国官方也倡导渤海国为朝鲜历史上的国家的观点,并将一艘驱逐舰以大祚荣的名字命名。

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期以来坚持渤海国为靺鞨人建立的政权的说法,否认其为高句丽的继承国。

扶余国,古国名,亦作凫臾、夫余,是古东北亚民族、濊貊别族所建,亦是朝鲜民族族源之一。

扶余国后来又再发展成为以下四个国家: 北扶余 , 东扶余, 卒本扶余 (即高句丽) 和 南扶余 (即百济) 。

古朝鲜的高句丽和百济的王室都是来自扶余人。

此外,北沃沮、东沃沮、濊都是扶余的兄弟民族。

扶余人聚居于今日中国东北,那里谷物丰盛,余粮颇多。

扶余国从公元前2世纪立国到公元494年东扶余国被高句丽灭国为止,历时约700年。

疆域

[编辑本段]

根据《后汉书》卷85的〈东夷列传〉:

扶余国,在玄菟北千里。

南与高句丽,东与挹娄,西与鲜卑接,北有弱水。

地方二千里,本濊地也。

扶余的起源地位于今日中国黑龙江省的松花江流域中心,辽宁省昌图县、洮南县以北,至吉林省双城县以南,皆其国土。

今昌团县之扶余城即古扶余王所居。

扶余最强盛之时,疆域达到万里长城以北,南达高句丽、东达挹娄、西接鲜卑,方圆约二千里(中国三国时代的一里约有今日450米,方圆二千里即约900公里的范围)。

历史

[编辑本段]

扶余最早在史书出现的地方是《史记》,在卫满朝鲜于公元前108年被灭国时就已存在。

后来在解夫娄时,宰相阿兰弗(有「右辅」的意思)假借「天帝」的话而篡位,解夫娄东迁。

为分辨这两个扶余,史书一般称前者为「北扶余」,东迁后的为「东扶余」。

至西汉时期,被划入玄菟郡。

汉武帝年,扶余开始向汉朝进贡。

汉顺帝永和元年(136年),扶余王曾来到洛阳。

之后到了三国时代,辽东半岛被公孙氏支配。

后来扶余受到鲜卑的攻击,慢慢步向衰亡。

至晋太康时,为慕容廆所破,旋即复国。

最后在北魏被同是通古斯族的勿吉(一说高句丽)所灭亡。

唐薛仁贵征高句丽,尝攻拔之。

金朝置蒲与路,明朝置福余卫,皆扶余之音转也。

“扶余国在玄冤北千里,南与高句丽,东与捐娄,西与鲜卑接,北有弱水,地方两千里,本秒地也”位置相当于今日中国辽东及朝鲜半岛.

扶余国在历史上存在时间达八百年之久,至中唐时才归于覆灭。

唐·开元七年(719年)六月,唐玄宗令黑水珠路为“黑水都督府,其下各部置刺使。

开元十三年(725年)”置黑水军。

贞元年间(785——805年),役属于渤海国,“不复与(唐)王会矣”。

903年契丹达马独沙里耶律阿保机北伐来境。

由此,成为契丹人的“戌境内,居境内,居境外”之地。

春秋战国时期,生活在东北南部的貊族开始大迁移。

一部分南迁与华夏族融合,一部分北移与沿族接近。

当时,东北共有四个古族系:一个是东北南部的古商族(汉族)系;二是东北西部的东胡族系;三是东北东部的肃慎族系;四是东北中部的移貊族系。

《长春县志》记载这一时期的长春古族多为肃慎族。

据专家的考证,在距今两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战国时期,长春地区人口约有3万左右。

古代长春还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先后有扶余族、高句丽族、靺鞨族、契丹族、女真核、蒙古族、满族在这里生息繁衍,从事农牧业生产活动。

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长春地区已从原来的单一民族聚居区,发展为多民族的杂居地区。

史籍《后汉书·东沃且传》、《三国志·沿传》都记载当时在长春一带秽族等多个民族活动的情况。

西汉初年,沿貊族的一个支系扶余族成为长春地区的主体居民。

于公元3世纪建立了政权,史称扶余国。

其活动地点就在今长春和农安一带。

扶余族以农业为主,畜牧业很发达,手工业也较发达。

“其国殷富”,“方二千里,户八万”。

东汉末年,扶余族在长春地区共有3万户,总人口约20万,古代长春出现了第一次增长高峰。

扶余国的建立,也使长春成为东北地区的第一个奴隶制政权的领地。

“扶余国在玄冤北千里,南与高句丽,东与捐娄,西与鲜卑接,北有弱水,地方两千里,本秒地也”位置相当于今日中国辽东及朝鲜半岛.

扶余国在历史上存在时间达八百年之久,至中唐时才归于覆灭。

唐·开元七年(719年)六月,唐玄宗令黑水珠路为“黑水都督府,其下各部置刺使。

开元十三年(725年)”置黑水军。

贞元年间(785——805年),役属于渤海国,“不复与(唐)王会矣”。

903年契丹达马独沙里耶律阿保机北伐来境。

由此,成为契丹人的“戌境内,居境内,居境外”之地。

扶余国和扶余县 扶余人和渤海国相关历史

北魏教帝太和十七年,勿吉部族灭了扶余国。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