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鲁迅先生的一生名言 鲁迅也有不靠谱的时候,看他这两句名言,错在哪里
鲁迅也有不靠谱的时候,看他这两句名言,错在哪里 鲁迅说过:"中医不过一种是有意的或无意的骗子。"因为这句话,反对中医的人把鲁迅奉为旗帜。但是这些人其实是会错了意,鲁迅反对的并不是中医。 鲁迅发出这句感
鲁迅也有不靠谱的时候,看他这两句名言,错在哪里

鲁迅说过:"中医不过一种是有意的或无意的骗子。"因为这句话,反对中医的人把鲁迅奉为旗帜。但是这些人其实是会错了意,鲁迅反对的并不是中医。 鲁迅发出这句感慨,是缘于他父亲的病。他在《父亲的病》一文中写道:"父亲的水肿已经逐日厉害",直到"看见父亲的脸色很异样。"《黄帝内经》认为:五脏之气表现在脸上,青黑如死草,是死症;黄色如枳实,是死症;黑色如煤烟,是死症;赤色像败血,是死症;白色如枯骨,是死症。我们熟知的《扁鹊见蔡桓公》中,"扁鹊望蔡桓公而还走",也是因为扁鹊从蔡桓公脸上的气色,已观察出病已不治。在古汉语里"走"是跑的意思,可见即使是神医,也怕担上医治不力的干系。 从文中可知,他父亲的症状是水肿,而且已经病情沉重。肝癌晚期,以及尿毒等都可能出现水肿,就是现代西医,也无能为力。"鲁迅尚且能看出异样,为他父亲看病的是当地名医,不可能不知,他们开出"经霜三年的甘蔗"、"原配的一对蟋蟀"这样难寻的药引,也许并非贪图那一元四角的诊金,而是希望精诚所至,能有奇迹发生。这大概也算是对病人和家属的一种精神安慰吧。有意或者无意的骗子,总比给患者增加无谓的痛苦,最后人财两空要人道得多吧。 在鲁迅的《且介亭杂文》中,还记录了这样一件事:有一次鲁迅生了病,每晚发热,浑身无力,他自然是选择看西医了,医院也是上海的大医院。医生开始说是流行性感冒,可是治疗后并未退烧,医生又疑心他得了伤寒病,再抽血化验。然而第二天又说血液里没有一粒伤寒菌。接下来又听肺、听心,并且"好几回检查了全体",做了全面体检,依然毫无头绪,"这似乎使他很为难。"倒是鲁迅打圆场说,也许是疲劳吧。医生"听了也不反对,只是沉吟着说:但是疲劳的发热,还应该低一点……"中医没有挽回他父亲的命,然而西医对他的感冒竟也束手无策,他的病是自己养好的。 因为父亲的病,鲁迅对中医的态度,难免掺杂有个人的感情,尤其是"知道了日本的维新是大半发端于西方医学的事实。"在当时,中国积贫积弱,已经到了必须动大手术的时候了,而中医还在讲沿袭了几千年的阴阳转化五行生克理论,就显得尤其不合时宜。西方的文化一切皆好,中国的文化一切皆坏,这是当时新文化运动的共识。中医作为陈腐落后文化的代表,自然是首当其冲,受到抨击。许多名人宁被西医误诊误治,也不肯和中医沾上边,唯恐会与他们倡导的西方科学理念背道而驰。"我是至死不肯请教中医的,因为我觉得若不如此,便对不住我所受的教育"——傅斯年语。 受到冲击的岂止是中医呢,鲁迅还说过一句话:"汉字不灭,中国必亡。" 废除汉字,改用国际通行的罗马字符,也是新文化运动的主流认识。在他们看来,汉字难认、难写,妨碍了教育的普及,影响了知识的传播。陈独秀说;"中国文字,既难载新事新理,且为腐毒思想之巢窋,废之诚不足惜!" 鲁迅他们处在一个大变革的时代,需要呐喊,需要大声疾呼。但是归根结底,他们反对的不是中医,不是汉字,而是借此反对故步自封的陈腐观念,唤醒大部分国民愚昧麻木的意识,从而迎来西方科学与民主的崭新理念,这一点不可不察。 盘点鲁迅说过的这两句话,「 ”中医是有意或者无意的骗子”,这句话一直被人们所误解。而他的那一句「 ”汉字不灭,中国必亡”,则错得有些离谱。 相对于中国人自己的妄自菲薄,外国人看中国,反而是另一种态度。英国汉学家马丁认为,中国本身就是一种文明,而且这个文明没有出现过断层。当代中国人稍微用心就能分辨出秦朝简牍上的汉字,她是一个早已成熟的文明体系。 江山有代谢,人世有兴衰。如果盲目对自己优秀的文化遗产加以排斥,跟在外人后面亦步亦趋,难保不会像邯郸学步里的燕人那样,迷失了自己。时间证明,随着科技的进步,网络的发达,翻译软件的智能化,汉字并没有成为文化交流,以及新知识新技术传播的障碍。与此同时,中医诊疗手段的有效性和合理性,也逐渐被现代医学所证实,并为曾经代表着先进科学思潮的西方社会所接受。可是现在有些人,依然不能够客观科学地评价和认识中医,是不是说明这些人的思想,还停留在那个刚睁开眼来看世界的年代。 最近看到钱穆有这样一句话,说得非常好:"我感觉中国人要救中国,只能自己救自己,自己救自己只有一条路,就是中国的文化。" 鲁迅的这两句名言"中医不过一种是有意的或无意的骗子。""汉字不灭,中国必亡。"关于汉字这句已经证明是错的了,另一句依然在争论不休。
很赞哦! (1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