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封建王朝灭亡时间 土地兼并歷代封建王朝都有,但宋朝爆發的太早太早!
土地兼并歷代封建王朝都有,但宋朝爆發的太早太早! 很多人總是拿客觀形式來為找趙匡胤開脫,那我們就拿一事件來分析一下是否如此:宋朝除了武力衰弱之外,土地兼并過於激烈、苛捐雜稅名目繁多,所以農民起義多。土

土地兼并歷代封建王朝都有,但宋朝爆發的太早太早!
很多人總是拿客觀形式來為找趙匡胤開脫,那我們就拿一事件來分析一下是否如此:宋朝除了武力衰弱之外,土地兼并過於激烈、苛捐雜稅名目繁多,所以農民起義多。土地兼并歷代封建王朝都有,但宋朝爆發的太早太早!宋朝的苛捐雜稅是沿襲五代,五代苛捐雜稅多,但真的無法解決嗎?後周是如何解決的呢?後周建立之初就開始減輕老百姓的負擔,郭威先是廢除了販私鹽、買賣牛革處死的法令,接著又免除了牛租稅和降低了牛革稅,又把官田賜給老百姓做民田。柴榮繼位後,先是整頓了商業稅接著,在顯德四年把茶頭鹽稅調整為原來的一半,鹽稅在古代可是稅收的大頭啊!顯德六年,在核查田畝戶口後又規定正田之外的田地不納稅。
而到了宋朝怎麼樣呢?牛革稅郭威剛繼位就減免了三分之二,北宋愣是沒把那三分之一免除,茶頭鹽稅柴榮減免了一半,北宋朝廷不再貸鹽給老百姓了,但是鹽稅照收,牛不牛逼,厲不厲害?其他的沿襲五代的苛捐雜稅更是一個也沒有減免。怪不得宋朝當時人都說「古者刻薄之法,本朝皆備。」柴榮前面在和南唐打仗的同時都能減免賦稅,你初步統一後的北宋為何不行?反倒要加稅,怪誰啊?真的是客觀條件限制的嗎?絕對不是。
趙匡胤雖然得位不正!但五代有幾個得位正的開國皇帝?也就李存勖正一點,但李存勖的天下很大程度上也是靠著後梁節度使造反得來的。從安史之亂一直到陳橋兵變,你找一個不妨著軍隊的皇帝?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下,就應該像防賊一樣防著軍隊,因為對皇帝來說,不聽話的軍隊就是叛賊!
五代的皇帝,不削藩的有幾個?只是累積到趙匡胤這裡,趙匡胤辦到了而已,時間一長,這種做法確實會削弱軍隊戰力,但起碼軍隊在趙匡胤手裡還是很強的。依據客觀條件,必須這麼做,至於以後要不要改,那是以後的事。多數是商業稅吧?客觀條件就是,五代十國,中原的農耕經濟受到了破壞,但全國的商業得到了發展,柴榮也是商人出身,而且後周和北宋對商業的政策都比較寬鬆。但是,無論是後周還是北宋,本質上是家天下的時代。在皇帝眼裡,農民和商人是一樣的,都是為皇帝服務的,自然不可能讓農民和商人太過富有。
由於北宋取代後周,沒有發生大規模流血事件,而且趙匡胤執行的就是後周那一套,沒太大改變。從後周到北宋,對政治和經濟來說,是平穩發展的,政治和經濟上,北宋只是後周的延續。所以,即便是後周減輕了課稅,但是隨著農業和商業的發展,最後還是會要回來的,只是後周只活了9年,如果沒有陳橋兵變,隨著經濟發展,後周也不會減輕賦稅,尤其是商業稅。總之,一切要看客觀條件。好像減免賦稅在任何時候都適用於國家一樣,給人一種拿民粹主義跟皇帝講道理的感覺。拿現代的民粹要求古代的皇權,拿後周的標準要求北宋,又在玩刻舟求劍。客觀說明朝的對外政策只剩下強硬,卻沒有了漢唐時期比如和親政策等懷柔手段,文官集團誰也不敢冒這個妥協的頭。形勢在危機也要崇禎挺著,反正換個皇帝,他們官照當,錢照貪。
在宋王朝階段,中國第一次被野蠻民族全面佔領統治。也代表著中國第一次的亡國,古典中國文化的滅亡!別扯誰誰的責任,我只知道當時代表的華夏正統是趙宋王朝。難道趙宋王朝一邊開心的接受史學家給予趙宋王朝的經濟,科技和文化讚美。一邊又否認自己在軍事,外交上的無能。說這錯不是我的,責任不在我。這明顯是不負責任!趙宋王朝竟然代表著那時期華夏正統,不管誰的原因,只要是錯,它就得有責任,而且承擔主責。以為趙匡胤統一中原的障礙是那些帝國嗎?當時的其他割據勢力在北宋初期根本就算不上對手,趙匡胤最大的敵人是自己身邊擁有大權的將領,柴榮留下了一支精銳部隊不假,但那是五代十國遺風的軍隊,打仗專業,造反也專業,專註造反上百年了,從沒有哪個開國皇帝能像趙匡胤那樣需要提防手下當兵的造反的,總而言之,趙匡胤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做到了最好。
很赞哦! (1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