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应该了解的数学历史 小学生历史知识问答
小学生历史知识问答
1.历史的问答题怎样回答
也是文科生么?我也是,我今年刚毕业
历史题回答时要注意问答题的题目,但不能局限于题目,
答题时,要思考题目也要思考题目的年代的全世界情况,找出对其有影响的,和题目中事件对世界的影响,还要了解题目中说的国家找出题目事件之前的事件,和之后的事件,并说明他们的关系,最后一定要把问题上升到高层次,比如:第一次,促进了。。,打开了。。。,等等
首先,必须准确把握高考试题评分标准。最有效的方法是对最近三年甚至文综考试以来的高考试卷及评分标准进行研究性学习,找出高考试题答案具有的共同特点。在历史答题中考生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语言不简洁,不能用规范的学科语言来回答;2.知识学得过死,灵活性方面不足。这实际上说明了考生答题不能符合考试标准。这里以2001年高考第38题第②问举例说明。问:19世纪末20世纪初,科技革命怎样推动世界形成一个整体的?答:第二次科技革命推动了经济的巨大发展,资本主义以全球为市场进行扩张;世界领土瓜分完毕;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新通讯手段发明。这个题的时限很明确,即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心词是科技革命推动世界成为整体,求答项是“怎样推动”。通过时间限制,我们应很明确地答出第二次科技革命,只要弄清了这一点,就可以进一步答出,它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起来后,市场不能满足各国发展要求,使得世界市场的争夺成为必然,故列强以全球为目标进行扩张,结果在客观上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最终形成了资本主义殖民体系。回顾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以电力为代表的新能源的发现及运用;二是以内燃机为代表的新机器、新产品的创制;三是为远距离提供信息的新发明,即通讯事业的发展,而能够使世界形成整体(即联系加强)的是第二、三两个内容。由此可见,高考试题参考答案具有层次化、要点化、规范化等特点。
其次,在日常学习中注重历史主观性试题的训练。如何答题本身就涉及到考生的能力问题。答题能力不是天生的,必须通过反复训练才能逐步提高,直至符合考试标准。它需要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而这种能力一旦具备,也不会轻易丧失。2003年教育部制定的历史课程标准中讲到新课程的目标是:“在掌握基础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识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日常学习中,一方面要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一方面要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并将平面知识结构提高到立体结构上来。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布置一些材料题和问答题。学生在练习中要尽量做到以下三点:一是对于教师布置的练习题,一定要独立完成,认真审题,找出题目中的关键词,要严肃对待,不可敷衍塞责。二是注意教师的批改和评讲。在这个过程中找出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正。教师评讲练习时,既会注意同学们普遍存在的问题,也会教同学们如何审题,如何答题。当教师评讲练习时,学生应用心体会教师的思路,学会思考。尤其应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针对教师没有提及的问题大胆发言,请教师分析指正。三是总结反思。一些主观性试题练习、评讲以后,教师还会做一个或给一个现成的答案,针对参考答案,要多看多思,学习其思路,学习其对要点的把握,并与自己做的答案做对比。对于优点要发扬,并由此增强信心,更要正视练习中存在的问题,在思考中加以改进,力争在下次练习中避免类似的问题。
第三,重视对重大历史知识、历史概念的掌握和积累。近几年来,历史学科命题一直坚持“以学科主干知识为载体,以能力立意为主线,考查学生分析历史发展的来龙去脉,比较鉴别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揭示历史发展规律”的命题思想(国家考试中心史明体语)。这里讲的主干知识,也就是我们历史学习中的重大概念、重大阶段的特征性的知识。学习历史从了解历史事实、形成历史概念及概念体系,进一步发展到理论概念,这是历史学习的一个深化过程。历史概念的形成对历史学习尤为重要。新课标在目标中也提到,“进一步认识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胳”。因此,了解和掌握考纲中要求的知识点尤其是阶段性特征,是做好历史主观性试题的前提条件。
2.历史比较类问题的答题
所谓“历史”,它包含有三层意思:人类社会过去的发展过程;对过去的事的记载;人的历史认识。
历史是统治者统治的工具 历史是智者智慧的源泉 历史还是历史学家的饭碗 我想说历史不是只写在纸上的,只有懦夫和傻子才为完全相信写在纸上的历史,历史纪录在我们身边的一切事物之上,历史不是被动的它主动的纪录着发生的一切,不是谁说我要掩盖什么就掩盖什么,我要留下什么就留下什么,就像今天的日本,它可以说南京大屠杀是虚有的,它可以在它纸上的历史把这一页写成美好的东西.但是这些掩盖的了吗?。
3.如何在历史课堂向学生提问
提问是中学历史教学中最为普遍运用的教学手段。
当前教学改革要使教学的中心目标由“知识” 转变为“能力” , 要求废除传统的“满堂灌” , 注重启发式 , 课堂提问显得更加重要。但长期以来 , 一些教育者对课堂提问的功能认识不足, 认为课堂提问只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 , 因此课堂提问往往流于形式 , 习惯于随心所欲 , 甚至有的采取一问到底的“满堂问” 。
笔者认为 , 这种片面追求表面气氛活跃的随心所欲的“满堂问” 无异于《水浒传 》中九纹龙使的“花棒 ” , 中看不中用。实际上课堂提问过 多过滥 , 学生应接不暇 , 老师不加思索信口乱问 , 学生不经思考随便乱答 , 使严肃的课堂教学流于庸俗 , 容易造成学生的负迁移,不利于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

那么如何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发挥课堂提问的应有功能,使课堂提问不仅能活跃气氛 , 更重要的是能深化历史课堂教学 , 启迪学生思维 , 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呢?一、课堂提问要有针对性这里所说的针对性,就是指在课堂提问时要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的重点、难点提出问题,做到有的放矢。当前广大同仁认可的目标教学法也强调:教学目标不仅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教学的灵魂,因此课堂提问也要为实现教学目标而设定,特别是教学目标里的能力目标,更是课堂提问的着眼点。
这节课应让学生掌握哪些基础知识,明白什么道理,要训练学生的何种能力,教者要依据教材的程序层层设问,及时点拨,指导学生一步步加强对教材的理解,以实现教学目标。针对性要求设计问题要选准突破口 , 切中要点 , 不应在枝节问题上拉扯过多 , 更不能无的放矢 。
譬如,在讲到《唐朝的衰落和灭亡》时,教材叙述:“天宝年间,唐玄宗日益骄奢,宠爱杨贵妃,不理朝政 他重用奸诈的李林甫和杨国忠为相 …… ”如果讲完这段史实后,依据教学的目的提出:“根据史实说明,唐朝衰落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学生就可以联系史实通过分析综合得出“唐玄宗统治后期政治腐败,造成天宝危机”这个历史的观点。但如果教者随心所欲地提出诸如:“中国四大美人是谁?” 你看过 电视剧《杨贵妃 》吗 ”之类问题 , 就显得不切中要点 。
并且会使学生胡思乱想 , 造成知识情感的负迁移。 所以设计问题必须针对教学目标而设定,这样才有利于学生掌握历史知识和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
二、课堂提问要考虑适应性md同志在《反对党八股 》中 , 用“射箭要看靶子” 、“弹琴要看听众” 比喻做文章 、做演说要看对象。课堂提问虽不同于演说,但也要看对象,要根据教学对的不同层次、不同群体,设计出适应他们接受能力的问题。
笔者认为,要做到这一点,首先,教者要根据不同年龄、不同学段的学生的心理状态、知识水平、学习能力来调节所提问题的深度和难度,做到难易适中,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太难,如上天揽月,学生望而生畏,百思不解,抑制探索的积极性,不利于能力的培养。
太易,学生不加思索,随便回答,久而久之,就会懒动脑筋,导致思维松懈,同样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 ,在上初中一年级历史课时,向学生提出“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社会发展的特征是什么?或唐朝前期社会经济繁荣,从中我们得到什么启示?” 之类问题 , 显然就不适合初一年级学生的思维能力。
但如果把问题改为 “ 结合史实说明 , 什么时候我国奴隶社会开始瓦解 , 封建社会开始形成?” 和“ 唐朝前期 , 社会经济出现繁荣的原因是什么? ” 学生就比较容易接受。近几年高考所出的问答题纵横联系 , 步步深人 , 既有知识的广度又渗透着对各种能力的考查 只有选取这样的问题 才能适应高中学生的训练要求。
课堂提问的适应性,还要考虑优差生兼顾。要注意信息的反馈,发现学生无从回答,要注意进一步诱导,或改变提问方式,尽一切可能打开他们的思维阀门。
总而言之,提问犹如摘桃子,要尽量做到优生稍做努力能摘到好桃 , 差生“跳几跳” 也能摘到桃子吃。 达到优生“吃好” , 差生“吃饱” , 各有所得。
这样才利于学生各自能力的发展。三、课堂提问要有选择性历史贯穿于古今中外人类社会发展的整个过程和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历史知识浩翰无穷,历史问题也千头万绪。
仅以一节课的内容来讲,要提的问题可以说是数不胜数。这就决定了课堂提问要有选择性。
历史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能力,而历史学科能力的核心是历史的思维能力。而历史的思维能力一般是通过常用的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思维方法来发展的。
因此,笔者认为 ,为了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在平时课堂教学中应选择下 面的问题进行提问:(一)选择有利于学生掌握分析 综合的思维方法的问题进行提问。例如,在讲到《十九世纪中后期的边疆危机和 中法战争 》这课时 , 教材开始就以综合性的形式提出 “ 19世纪70年代以后 ,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扩大对中国的侵略,中国边疆出现了危机。”
如果教者讲到这里,就暂停一下,让学生阅读教材并在阅读指导时提出:‘19世纪70年代中国边疆出现危机的表现有哪些?学生就可以通过阅读分析教材 。
4.2015小学生历史知识
1、已知的在中国境内生活的最古老的原始人类,是“元谋猿人”。
在中国云南省元谋盆地发现的颗古人类牙齿化石,经科学鉴定,距今约有170多万年了。 2、约70——20万年前,“北京猿人”(简称“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洞穴里。
3、北京人已经知道使用天然火。人类第一次取得了支配一种自然力的能力。
4、到了大约18000年前,仍然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里,生活着一批被称作 “顶洞人”的远古人类。他们已经具有明显的黄种人的体态特征。
5、山顶洞人不仅会人工取火,而且制造出了中国缝制工艺史上的第一枚骨针,骨针约同火柴棍般粗细,长82毫米。 6、距今六七千年前,中国出现了古老的彩陶文化和黑陶文化。
7、陕西西安半坡文化的彩陶,十分精美。人面网纹盆上各种纹饰,是原始美术、原始文字和原始艺术的结晶。
8、山东龙山文化的黑陶,乌黑光亮,有着金属器皿一样的光泽。 9、长江流域的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文化,与黄河流域的半坡文化同样古老,7000年前那里的人们已经会用大型木构件建筑房屋。
10、大约4000多年前,发生了一些部落战争。黄帝是其中一个部落的首领,因为他深得人心又聪明勇敢,取得了最后胜利。
11、在古老的华夏族逐渐形成的过程中,黄帝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黄帝也就被后世尊为华夏族(即中华民族前身)的“人文初祖”。12、黄帝之后,中华民族先后又出现了几位杰出的人物:尧、舜、禹。
尧禅位于舜,舜禅位于禹。 13、尧舜禹的时代,洪水泛滥成灾。
大禹奉命治水,终于治服了洪水。 14、后来,禹的儿子启继承了王位,建立了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约公元前22世纪公元前17世纪)。
15、相传在4000多年前的夏朝,就开始有了历法,所以人们都把中国古老的传统历法叫夏历。 16、夏历是按月亮的运行周期制订的,又叫阴历。
由于历法中有节气变化和农事安排,所以又称农历。 17、夏朝最后一个统治者桀,暴虐无道。
东方的商部落,在汤的领导下强大起来,打败了夏建立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初——公元前11世纪)。 18、商朝的青铜器制造业有很大的发展。
商朝后期制造的 司母戊大方鼎重达875公斤,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最大的出土青铜器。 19、商代的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一种古代文字,已经是相当成熟的文字了。
在殷墟出土的15万片刻 有文字的甲骨中,总字数达到160多万字,其中有单字4600多个,已识别的有1000多个。 20、商代末期,在黄土高原上,一个叫“周”的部落强 盛起来。
到周文王时,周国成了西方诸侯的新盟主。 21、商朝最后的统治者纣王好酒淫乐。
周武王时,周联合其他部落讨伐商朝,经过牧野之战,推翻了商朝,建立了周朝(约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256年)。 22、周朝建立后,分封了大大小小71个小国,有鲁、齐、魏、晋、宋、燕等。
这些小国的国君叫诸侯。 23、西周前期180多年,中原一带产生了许多大型乐舞。
祭祀山川时用的是表现大禹治水的《大夏》舞,纪念武王伐纣功绩的武舞是《大武》舞。 24、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将都城东迁,名为“东周”。
分为“春秋”、“战国”两个时期。 25、春秋时期,100多个诸侯国林立,互相争夺,胜者成为霸主,出现了 “春秋五霸”,一般的说 法是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
26、公元前606年,楚庄王“问鼎大小轻重”。鼎是王权象征,传说大禹铸了九个鼎,代表九州。
楚庄王问鼎,表明他有做天子的野心。 27、春秋中后期,吴越两国交恶。
先是吴王阖庐战败受伤而死。其子吴王夫差立志报仇,让人每天高声提醒他:“夫差,你忘了杀父之仇了么?”后来,吴国在夫差的领导下打败了越国。
28、越王勾践决心雪耻。他“卧薪尝胆”,每天高声自问:“勾践,你忘了亡国的耻辱么?”越国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再次打败吴国,吴王夫差自杀。
29、约2500年前,中国出了位伟大的思想家——老子。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30、《道德经》又名《老子》,书里写着:祸有时会成为福的因由,福中有时藏伏着祸。因此要注意“物极必反”, 还要注意“道”“德”相长。
31、生活于公元前551——前479年的孔子是一位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32、孔子最早在中国兴办私学,他有弟子三千人,贤者七十二人。
33、孔子为中国古代文化发展作出了不朽的贡献,他整理编订了《易》、《诗》、《礼》、《乐》、老子授经图孙武像 《尚书》、《春秋》等 “六经”。 34、孔子享年73岁,死后葬在鲁国都城北边(今山东曲阜“孔林”处)。
孔子故居后来改建为“孔庙”。 35、孔子的学生们追忆孔子日常教诲和生活行为,整理成一部语录体书,称作《论语》,这部书成为儒家的经典,对后世有很大影响。
36、孙武,是春秋末期一位杰出的军事家。传世有著名的兵书《孙子兵法》十三篇。
37、《孙子兵法》提出了著名的“ 知彼知已,百战不殆”、“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兵无常势,水无常形”等许多战争原则。 38、《孙子兵法》的根本宗旨在于:精通战争的目的是为了“不战而屈人之兵”。
《孙子兵法》因此被称为“兵学圣典”,并被广泛应用于政治、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