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1965印巴战争纪录片 印巴第三次戰爭

火烧 2022-01-26 13:23:21 1069
印巴第三次戰爭 印巴戰爭[1](I do-Paki ta i War ),印巴分治後印巴之間發生的3次戰爭。1947年10月,印度[2]與巴基斯坦[3]兩國由於克什米爾[4]的歸屬[5]問題發生武裝衝

印巴第三次戰爭  

印巴戰爭[1](Indo-Pakistani Wars),印巴分治後印巴之間發生的3次戰爭。1947年10月,印度[2]與巴基斯坦[3]兩國由於克什米爾[4]的歸屬[5]問題發生武裝衝突,戰火延續15個月。1949年1月,印巴雙方接受聯合國決議宣佈停火,並於同年7月劃定停火線。

戰爭的起因

印巴衝突的禍根從根本上來說是由英國殖民主義者種下的。歷史上,印巴同爲英屬印度,是英國最大的殖民地。二次大戰後,隨着世界許多國家民族解放運動的蓬勃發展和印度人民反帝反殖鬥爭的日益高漲,英國政府不得不同意向印度人移交政權。但是,爲了達到在撤走後仍能控制印度的目的,英國極力在由其一手造成的印度教和伊斯蘭教兩大教派政黨對立的基礎上,繼續推行“分而治之”的政策,極力在印度各民族、各教派、各黨派之間製造矛盾,擴大分裂。1947年6月3日,印度總督蒙巴頓提出了充分體現這一政策的印度獨立方案——“蒙巴頓方案”。

“蒙巴頓方案”將印度一分爲三,即印度教徒的 印度、伊斯蘭教徒的巴基斯坦和王公土邦。規定各王公土邦有權按自願原則選擇加入上述兩個國家,或保持同英國的舊有關係。這樣一來,印度兩大教派政黨,即國大黨和穆斯林聯盟圍繞國家統一還是分治,以及爭奪各王公土邦,展開了激烈鬥爭,兩大教派間發生了大規模仇殺事件。1947年8月印度和巴基斯坦正式分治後,分治矛盾以及民族、宗教、領土等各種矛盾愈益加深。1947年10月和1965年8月,印巴圍繞克什米爾邦的歸屬問題發生了兩次克什米爾戰爭。這些都爲兩國爆發更大的戰爭埋下了火種。

在印巴之間存在矛盾的同時,巴基斯坦內部,主要是東巴與西巴之間也存在着不穩定因素。巴基斯坦獨立後,中央政權以及經濟、軍事大權基本上都控制在西巴地主、資產階級手中,東巴人幾乎處於無權地位。隨着東巴經濟的發展,東巴資產階級對此種狀況日益不滿。1966年,東巴新興資產階級的代表人物穆吉布·拉赫曼提出6點自治綱領。及至1971年年初,東巴進一步掀起了大規模“不合作運動”,打出了“孟加拉國”的旗號。同年3月26日,巴基斯坦總統葉海亞宣佈取締在東巴佔領導地位的政黨人民同盟,逮捕人民同盟主席穆吉布·拉赫曼和其他領導人。爲此,東巴發生兵變。巴基斯坦國家軍隊隨即出動,至5月底基本平息了動亂。

1965印巴战争纪录片 印巴第三次戰爭

第三次戰爭

綜述

印度和蘇聯簽訂《印蘇和平友好合作條約》之後不久,1971年3月,印度通過了支持孟加拉國獨立的決議,1971年11月 ,印度在巴基斯坦內部矛盾激化的情況下,出兵東巴基斯坦。12月,戰爭進一步擴展到西巴基斯坦。戰爭在東巴基斯坦和西巴基斯坦兩個戰場展開。12月17日,印巴雙方全線停火。1972年7月,雙方簽署《印度政府和巴基斯坦政府雙邊關係協定》。本次戰爭導致孟加拉國脫離巴基斯坦獨立。1975年10月,孟加拉國與巴基斯坦兩國正式建交。

經過

20張

印巴戰爭

面對巴基斯坦內部動亂的局勢,印度決定出兵支持東巴獨立。1971年3月,印度內閣、議會和國大黨分別開會,通過了支持東巴建立“孟加拉國”的決議。同時,在印巴邊境集結軍隊,進行軍事演習。7月,又制定了“解放孟加拉”的戰爭計劃。爲了尋求國際支持,印度還於8月間同蘇聯簽訂了《和平友好合作條約》,並從蘇手中獲得了坦克、裝甲輸送車和地空導彈等武器裝備。巴基斯坦高度警惕印度的戰爭備戰,也進行了相應備戰。到1971年11月爲止,雙方的兵力部署基本完畢。印度在東巴方向投入的兵力共3個軍部、7個師,空軍12箇中隊,作戰飛機200架,海軍艦艇26艘,約17萬人;在西巴方向投入的兵力共13個師8個旅,空軍20箇中隊,作戰飛機300架,海軍艦艇20艘,約30萬人。巴基斯坦在東巴方向投入的兵力共4個步兵師,空軍兩個中隊,作戰飛機17架,約9萬人;在西巴方向投入的兵力共12個師6個旅,空軍20箇中隊,作戰飛機200架,海軍艦艇20餘艘,約25萬人。雙方兵力對比,在東巴方向,印軍佔有明顯優勢,巴軍處於劣勢;在西巴方向,兩軍旗鼓相當,印軍略佔優勢。

1971年11月21日,印軍向巴基斯坦發起突然進攻,印巴戰爭爆發。23日,巴總統葉海亞宣佈全國處於緊急狀態,巴軍全力抗擊印軍。戰爭在東巴和西巴兩個戰場展開。印度的戰略企圖是,東攻西守,以奪佔東巴爲最終目標。巴基斯坦的戰略指導方針則是全力固守各戰略要地,以此粉碎印軍的突擊行動。

在東巴戰場,印陸軍在海、空軍密切配合下,集中兵力,從東、西、北3個方向,對東巴實施“多路向心突擊”。在東部方向,印軍以3個師及8個營加強部隊的兵力,分3路發動攻勢行動,攻佔了阿舒甘傑、道德坎迪和昌德普爾3個重鎮,打開了通往達卡的門戶。在西部方向,印軍沿西南和西北兩條軸線展開進攻,一路遇到巴軍頑強抵抗,但由於印軍佔有兵力優勢,西南一路印軍攻陷重鎮法裏德普爾,對達卡構成威脅;西北一路印軍則幾度破壞巴軍防禦陣線,並經反覆爭奪佔領了重要城鎮波格拉,但未能向北發展進攻,因而沒有完全實現作戰企圖。在北部方向,雙方在賈馬爾普爾、米門辛格與坦蓋爾進行攻防作戰,結果,巴軍未能守住陣地,丟失賈馬爾普爾,退守坦蓋爾地區,建立新的防禦。

在三個作戰方向的印軍先後完成對達卡合圍攻擊的作戰準備後,印軍開始向達卡發起總攻。印軍第50傘兵旅首先在距達卡70公里的西北部重鎮坦蓋爾和距達卡30公里的東北要點納西格迪實施空降作戰,一舉切斷了巴軍退路,向南直逼達卡。印軍完成從東、西、北三個方向對達卡的合圍,海、空軍則從海上和空中實施嚴密封鎖,完全切斷了東巴與西巴以及外部的任何聯繫。在這種情況下,東巴守軍於12月16日向印軍投降,東巴戰場的攻防作戰遂告結束。

在西巴戰場,雙方進行了以空戰爲主的交戰。印軍憑藉其空軍力量的優勢,力圖重創巴空軍於基地,破壞巴交通運輸線,孤立巴軍各戰場的相互聯繫,阻止巴地面部隊機動和集結,達到削弱與鉗制西巴地面部隊的目的。巴軍則努力加強要地防空,鉗制與削弱印空軍作戰力量,阻止或限制印空軍的空襲行動,保障地面作戰的進行。交戰結果,雙方均未取得決定性戰果。在空中較量的同時,雙方也進行了有限的地面作戰行動。兩軍各有攻勢行動,其中印軍以多路發動進攻,先後佔領了西巴信德省和薩克加爾地區3600平方公里的領土。此時,印軍已在東巴戰場取得勝利,因此印度宣佈,在西巴地區實行“單方面停火”。巴基斯坦接受了印度的停火建議,西巴戰場的作戰行動至此結束。印巴戰爭結束後,東巴脫離巴基斯坦,成立了孟加拉人民共和國。

影響與教訓

印巴戰爭

印巴戰爭是戰後南亞地區發生的一場較大規模局部戰爭,這場戰爭的勝負結局是由交戰雙方一系列主客觀因素決定的。從總的方面看,印度在軍事力量上佔有優勢,在政治、外交等方面均採取了積極靈活的指導方針和策略,因而取得了戰爭的主動權。如印度在政治上利用了巴基斯坦的內部矛盾,在外交上積極尋求大國的支持,而在軍事上則制定了避免兩線作戰,東重西輕,速戰速決的戰略方針。戰爭爆發後,又採取了比較適當的機動靈活的作戰方法,特別是作爲進攻一方,能夠做到正面進攻與迂迴、穿插相結合,地面攻勢與空中、海上行動相配合,充分發揮了進攻作戰的優勢。這些都是印軍取勝的重要因素。

相比之下,巴基斯坦雖也取得了一些局部勝利,但在許多方面卻不無教訓可言。在政治、外交方面,巴政府平息內部動亂後,在積極爭取國際力量的理解和支持方面顯得軟弱無力;在軍事上,拘泥於陣地防禦,未能針對印軍的迂迴迅速機動兵力,組織新的防禦。西巴軍隊也未能採取更爲積極有力的攻勢行動,以鉗制和阻滯印軍對東巴的進攻。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