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王府历代主人 见证一百多年历史的恭王府 最终被卖了八万银元
见证一百多年历史的恭王府 最终被卖了八万银元
“一座恭王府,半部清朝史。”这是著名是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对恭王府的评价。恭王府自问世以来,经历了100多年的风雨岁月,见证了清朝从鼎盛到衰亡的全过程,最终随着清朝的灭亡迅速覆灭。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恭王府的那些前尘往事。
第一代主人:和珅和珅是乾隆时期炙手可热、权倾朝野的人物,他被封爵为一等忠襄公,做到了异姓功臣封爵的极致,再往上就是封王了;他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属于内阁首席大学士,也做到了文官的极致。同时,和珅还是领班军机大臣,掌握军政大权。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朝廷里面除了乾隆皇帝,就是和珅最大了。
这么大的人物,当然得拥有一座与他身份相匹配的住宅。1776年,和珅开始在东依前海、背靠后海,距离紫禁城不远,如今是北京市西城区柳荫街的位置上营建住宅。经过几年的营建,终于建成。
和珅营建的住宅,到底有多大规模呢?由于完成于乾隆初年的《乾隆京城全图》中,并没有将和珅住宅收录进去,我们已经无法进行描绘。不过,恭王府里“锡晋斋(旧名庆颐堂)”“葆光室”“嘉乐堂”等名称和建筑,早在和珅时期就有了,可以说,和珅住宅为恭王府打下了基础。
1799,乾隆皇帝去世后,嘉庆皇帝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扳倒了和珅,将他以二十大罪状革职抄家,责令自尽。这二十大罪状中的第十三条说:“所钞家产,楠木房屋僭侈逾制,仿照宁寿宫制度,园寓点缀与圆明园蓬岛、瑶台无异。”由此可见其住宅豪华奢侈,竟然能与皇家园林媲美了!
《清史稿》还提到:“步军统领巡捕营在和珅私宅供役者千馀人。”是说,和珅利用自己担任步军统领的身份,动用步军统领巡捕营1000多人为其私宅供役。据此,我们也能想象和珅住宅的庞大和奢华。
第二代主人:乾隆皇帝最小的儿子永璘和珅住宅如此豪华,自然引得不少人的垂涎。庆郡王永璘就是其中之一。
永璘是乾隆皇帝最小的儿子,生于1766年。乾隆皇帝在55岁高龄生下了永璘,他母亲就是热播电视剧《延禧攻略》中威风八面的女主角魏璎珞的原型——令皇贵妃。
乾隆皇帝众多皇子,均娴习诗书、多才多艺,只有永璘例外。他既不愿意认真读书,也不愿意学习骑射,成天四处游荡,惹是生非。不过,乾隆皇帝很疼爱这个幼子,当作掌上明珠一般。嘉庆皇帝后来吐槽:

“朕弟庆郡王永璘,幼龄时仰蒙皇考高宗纯皇帝钟爱。每逢巡省,必蒙考命同朕及成亲王随扈,共荷恩慈。因伊幼年读书资性稍次,骑射亦未甚娴习,仍邀眷爱。”
言语之中,多少有点醋意吧。
永璘虽然不学无术,可他还是颇有自知之明。乾隆皇帝晚年时,众多皇子都对皇帝宝座虎视眈眈,只有永璘不以为然地说:
“天下至重,何敢妄觊,唯冀他日将和珅邸第赐居,则愿足矣。”
意思是说,将来不论哪位皇子当上皇帝,只要把和珅的这座豪宅赏给他,他就知足了。后来,嘉庆皇帝继位后,抄了和珅的家,真的把和珅住宅赏赐给了永璘,是为庆王府。
严格地说来,永璘得到的只是一半和珅住宅。另外一半,住着乾隆皇帝最溺爱的女儿固伦和孝公主和她的丈夫丰绅殷德(和珅长子)。等丰绅殷德、固伦和孝公主先后去世后,永璘才将另外一半住宅收回来,恢复了和珅住宅的规模。
第三代主人:恭亲王奕訢1820年3月,永璘病重,嘉庆皇帝亲自前往看望弟弟。看到即将去世的弟弟,嘉庆皇帝不免伤心,当场进封永璘为亲王。这就是庆亲王。不过,永璘还没过上亲王的瘾,就去世了,享年55岁。
永璘死后,庆王府在他的后代手里辗转流传。永璘的后代良莠不齐,经常搞出些是非来,受到朝廷的惩处,爵位不断递减,当爵位传到永璘的孙子奕劻一代时,奕劻的爵位已经不再是王了,而是辅国将军——这已经是宗室爵位的底层了。
奕劻在庆王府里住了好些年头。咸丰皇帝继位之初,为了拉拢弟弟恭亲王奕訢,将庆王府赏赐给了他。于是,辅国将军奕劻不得不从庆王府里搬出来,搬到琦善的原住宅,内务府档案记载如下:“奕劻奉旨赏换定阜大街官房一所,共记一百六十余间。”
当庆王府变成了恭王府后,奕訢对恭王府进行了修缮和扩建,形成了现在的格局。
恭王府由府邸和花园两部分组成,南北长约330米,东西宽180余米,占地面积约6万平方米。其中府邸占地3.2万平方米,花园占地2.8万平方米。从建筑风格来看,恭王府府邸建筑宽大,布局讲究,气派非凡,使用了最高规制:有门脸5间,正殿7间,后殿5间,后寝7间,左右有配殿。低于亲王的王公府邸,绝对不能超过这个标准。
其中,府邸建筑分东、中、西3路,每路都由多进四合院落组成。花园是仿造紫禁城里的宁寿宫——当年和珅就是因此多了一条罪名,最终死于非命。花园也分为东、中、西3路,与府邸遥相呼应。里面古木参天,怪石林立,环山衔水,亭台楼榭,廊回路转,宛如人间仙境,让人流连忘返。
第四代主人:西什库教堂1898年5月29日,奕訢去世,恭亲王爵位由他的孙子溥伟承袭。
溥伟长得风度翩翩,一表人才,但是他的个人能力远远不及奕訢。不幸的是,他的野心又高于奕訢,这样一来,就难免会干些荒唐事。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全国各地纷纷独立,大清政权摇摇欲坠。隆裕太后等人有心与革命党人妥协,让清帝逊位,获得比较优厚的待遇。可是,溥伟坚决反对清帝逊位,叫嚷道:“有我溥伟在,大清就不会亡!”当然,这并没有什么用。
1912年,随着清帝逊位,大清王朝寿终正寝。溥伟很郁闷,离开北京,跑到青岛,先后在德国人和日本人的庇护下苟延残喘,重建已被解散的宗社党,图谋复辟。
复辟是需要活动经费的。1921年,溥伟将恭王府部分府邸,抵押给北京天主教会的西什库教堂,价格为8万银元。然而,1922年,随着肃亲王善耆逝世,复辟宣告失败,溥伟根本就还不起这8万银元。后来,经过10几年的利滚利,8万银元变成了近20万银元,穷困潦倒的溥伟更加还不起了,于是西什库教堂就成了恭王府的第四代主人。
不过,恭王府的故事并没有结束,它的主人在走马灯一般更换。
1932年,北京辅仁大学通过教会的关系,以108根金条的价格,将恭王府“赎买”回来。1937年,溥伟的二弟溥儒,又以10万银元,将恭王府花园卖给北京辅仁大学。1949年以后,恭王府先后为艺术师范学院、中国音乐学院及文化部艺术研究院等单位使用,一度成为中国音乐学院的食堂。
如今,恭王府作为规模最大的一座清朝王府,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一级博物馆、国家5A级旅游景区,供中外游客观赏、游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