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军入朝参战,为何md指示“一鸣则已,不必惊人”
空军入朝参战,为何md指示“一鸣则已,不必惊人”

原标题:空军入朝参战,为何md指示“一鸣则已,不必惊人”
新中国空军的第一支航空兵部队成立后不久,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突然爆发。不久,我国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重大决策。中国人民志愿军在ph率领下,同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抗击美国侵略者。入朝作战后,美国空军对中、朝地面部队和后方交通运输线进行狂轰滥炸,给中、朝军队作战行动造成很大困难。为此,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决定组织志愿军空军参战。
但是,当时美军的空军力量强大,有各型作战飞机1100余架,其飞行员大部分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飞行时间多在1000小时以上。而此时,中国人民空军仅有新组建的2个歼击航空兵师,1个轰炸机团,1个强击机团,共有各型作战飞机不足200架,飞行员仅有几十小时的空中飞行时间。双方实力可谓十分悬殊。
11月4日晚,刘亚楼找到中南军区空军司令员刘震谈话,传达中央军委指示,拟任命他为志愿军空军司令员,正式职务为东北军区空军司令员。
入朝初期,在美军立体作战的优势下,志愿军牺牲巨大。11月初,斯大林终于作出了派空军参加朝鲜战争的决定。首次参战的三个歼击航空兵师配置在中国境内的鞍山和安东(今丹东)等机场,装备均为清一色的米格-15歼击机。苏联空军的任务是:掩护朝鲜北部的交通线和机场、中国东北部的工业和行政中心,以及鸭绿江大桥等目标。不久,这三个歼击航空兵师合编为第六十四歼击航空兵军,军长为别洛夫中将。以苏联远东军区空军司令克拉索夫斯基上将为首的苏联空军作战组,对苏军参战的航空兵部队实施总的领导。
空军参战应采取何种作战方针,这是个必须慎之又慎的问题。在战术上向来重视敌人的刘亚楼,经过充分考虑,并和党委研究,明确提出了“积蓄力量,选择时机,集中使用”的作战方针。苏联驻华军事总顾问扎哈罗夫大将为此还与刘亚楼发生争执,并找到主持中央军委工作的ze,说:你们太谨慎了,打仗哪能没有牺牲,大不了损失一些飞机和飞行员。
ze支持刘亚楼的方针,向扎哈罗夫解释说:不是我们不愿意作出更大的民族牺牲,如果是陆军牺牲10万我们都可以承受,但空军不行!空军就这么一点力量,损失掉就很难发展起来。我们的原则是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在战争中壮大发展,目的是越战越强;如果越战越弱,最终元气大伤,甚至动摇赖以发展的根本,那是我们不能接受的。
12月3日,刘亚楼把空军入朝作战的方针正式提交中央军委。md对刘亚楼所作的报告深表满意,翌日批示:“刘亚楼同志:同意你的意见,采取稳当的办法为好。”
1950年12月4日,刘亚楼正式下达空军作战命令,要求空四师以大队为单位轮番进驻安东,进行实战锻炼,并确定从十团开始。此时,中国空军能飞喷气式的,只有空四师,说得再准确一点,也就只有十团。
空军参战前,刘亚楼希望“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也就是在充分的准备之后,突然大规模投入作战,取得较大战果。md为了不给初上战场的空军部队造成更大压力,提出“一鸣则已,不必惊人”。刘亚楼战术谨慎,行动却争强好胜,对空四师这支率先“放飞”的部队寄予厚望。
空四师二十八大队进驻浪头机场后,于12月28日开始担负实战锻炼的战斗值班。此后,大队每天都有战斗出动,每次也都跟苏联友军向敌机方向冲去,但由于友军不尽心带领和无线电联络不畅等原因,每当苏联空军飞机突然加速出击时,混合编队中的中国飞机便被甩在后面。中国飞行员眼前只是茫茫云海,不要说敌机,就连友军的影子也没有了,只好扫兴返航。如此十多次,仍未打上一仗。指战员们不免有些急躁,渴望早日打上一仗。
1月21日,共和国空军登上了世界空战的舞台。没有空战经验的中国空军飞行员临危不惧,以寡敌众,那猛冲猛打的疯劲倒把训练有素的美军飞行员搞蒙了。两天后,即23日,美国远东空军大机群偷袭浪头机场。二十八大队冒着众多敌机的扫射,强行起飞,和苏联空军一起驱逐敌机。此战中,苏美双方都损失惨重,但二十八大队毫发未损。
1月29日的空战,更是一场斗智斗勇斗技术的高水平空战角逐。此战,中国空军是在苏联友军被击落4架、击伤4架的不利战况下,冒险前来支援的(当时美军出动80多架战机)。由于中国空军的有力支援,苏联空军扭转了战局。二十八大队在自身未受损失的前提下,击落、击伤敌机各1架。
中国空军登上世界空战舞台,三战三捷,政治意义远远超出了军事意义。之后,中国空军挟三战三捷之威,在友军配合下,向清川江以南地区频频出击。敌机被迫退到平壤以南活动,美军完全掌握制空权的局面由此被打破,清川江以北成了米格飞机的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