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连云港海州古城和老街哪个好 海州古城的海州古城的核心——中大街

火烧 2021-08-08 19:22:48 1034
海州古城的海州古城的核心——中大街 在连云港的历史发展变迁中,有着这样四条老街:海州中大街、民主路老街、连云老街、南城六朝一条街。这些老街,恰似城市的靠椅,让人们得以休憩,得以享受片刻悠闲的时光,并在

海州古城的海州古城的核心——中大街  

在连云港的历史发展变迁中,有着这样四条老街:海州中大街、民主路老街、连云老街、南城六朝一条街。

这些老街,恰似城市的靠椅,让人们得以休憩,得以享受片刻悠闲的时光,并在这时光中难得地回望过去,用新时代的头脑,呼吸历史积累下来的优雅空气。

岁月像一块磨刀石,打磨出不同城市的特色和光彩。

今年年初,四条老街都在谋划新生。

新浦区民主路改造、连云区连云老街改造都已经列入2013年城建重点项目,并列出了时间表。

海州古城复兴一直在进行,南城六朝一条街随着新海新区的建设也在焕发新生。

本报开设“行走老街区 留住城市记忆”专栏,邀你一起行走老街。

今天我们行走海州中大街,让我们在这条老街发现城市的记忆,和这座城市对老街的关切以及老街的现实变化。

倘若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在海州古城的街巷里缓缓行走,会有一种时光穿梭的错觉。

在这座有千年历史的古城中,每一处地方,无不烙着历史的痕迹。

海州古城是连云港的前身,中西部铁路交通大动脉“陇海线”中的“海”即来源于此。

在海州古城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不仅留下了众多名胜古迹,遍布城内的街道也独具特色。

踏上青石铺就的古城中轴线———中大街,街旁灰墙灰瓦的院墙,无一不透着沧桑,散发出浓郁的朐风海韵。

老街巷承载着一个城市的历史,记录着城市的骄傲与遗憾,也珍藏着人们的回忆与梦想。

每一个关于城市的故事都离不开老街老巷,它们曾经是城市的血脉,与城市的人们骨肉相连,在见证时代风雨的同时,也感受着岁月沧桑。

海州,秦汉时期称朐县,建城于梁武帝天监十一年(公元512年),东魏武定七年(公元549年)始置海州。

自秦汉以来,海州一直是海赣沭灌地区乃至周边更广阔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古海州城内形成以中大街为中心的格局,东西主轴为东大街(东门至钟鼓楼)、中大街(钟鼓楼至十字街)、西大街(十字街以西段);南北主轴为南大街(十字街至西市桥)、北大街(西市桥至北门)。

东起钟鼓楼,西至十字街,全长375米的中大街,在清朝和民国时期曾盛极一时,也是大港梦的发端之地。

如今连云港以亿吨大港雄姿立于海州湾畔,海州名人沈云沛功不可没。

沈云沛出生于1854年,卒于1919年,地地道道的海州人,清光绪二十年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农工商部右参议转左参议、邮传部右侍郎、邮传部尚书、津浦铁路会办大臣、吏部右侍郎等职,时为苏北著名的在京大官。

1916年,陇海铁路通至徐州以东,对于这条铁路的出海口问题,沈云沛与当时另一个实业巨子张謇发生过严重分歧。

沈云沛主张陇海铁路修到海州,张謇则主张把铁路修到南通。

在沈云沛的力争下,陇海铁路东段修到了海州洪门,成为海州经济史上一个划时代的大事件。

从此,海州再也不是海边小城,而是中国铁路交通线上的一个新起点。

民国24年,连云港建港,当时荷兰承包商的建港办事处曾由南京搬至谢家洋房办公。

大港梦在海州古城发端,成就了今天江苏沿海开发、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等四大战略机遇在港城的叠加。

中大街一街八巷,那些巷名海州人个个耳熟能详:二营巷、塘巷、关庙巷、孔巷、隍庙巷、儒学巷、王巷、蒋巷。

周边的沿街店铺、寺庙等也都集聚于此:海州文庙、生庆公、天成药店……这里是文脉、财脉、人脉的集聚之地。

说到文脉,不得不提海州文庙。

连云港海州古城和老街哪个好 海州古城的海州古城的核心——中大街

海州文庙也称孔庙、先师庙,始建于唐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当时作为专门祭祀孔子的庙堂。

宋朝庆历年间(公元1041—1049年)的海州学宫,是我国最早的学宫之一。

经过历代的增修扩建,到清嘉庆十年(公元1805年),形成了文庙最盛时的布局:庙址南至城基,北至现在的新建路,东至隍庙巷,西至儒学巷。

当时的文庙,东有城隍庙,西有大慈禅寺,是古海州城中心儒释道三家祭祀场所建筑群中气势最为雄伟、面积最大的一组建筑。

今天遗存下来的文庙建筑是由清代嘉庆年间海州学正翁咸封修建的。

文庙以正门为中轴线,门前东西向中大街将中轴线上的建筑群分为南北两部分。

目前,海州古城的清代建筑中,保存比较完好的就是位于中大街的海州区中心幼儿园(原中大街小学)院内的戟门,这里是古海州文庙所在地。

戟门虽历经数百年的风雨,但从其厚实的墙体与粗壮的木柱及坚实的房梁仍然可以看出,当年修建它的时候,用料之讲究,用心之细致。

清末明初之际,海州成为海属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地理位置重要,“南蔽江淮、北控齐鲁”成为淮北名郡。

“财脉”即沿街商贾都聚集于此。

天成药店、生庆公茶庄等新浦后街的商铺,都是在这里兴起的。

而港城实业,也从这里发迹。

油纸厂、电厂、农副产品……从后河码头销往全国各地,继而走向世界。

所谓“人脉”,即海州古城有五大姓:殷、葛、沈、杨、谢。

这五大姓氏的居民全都住在中大街沿线,如谢家楼就是在家门口开起了商铺,在当地享有极高的声誉。

海州城旧有谚:“杨家花园谢家楼,沈二老爷独占南山头”。

与谢家楼齐名的杨家花园如今已无寸瓦片砖可寻,而位于中大街的谢家大院内的洋房却有幸得以保存。

谢家洋房由荷兰人设计,青岛人施工,与连云港火车站办公大楼、钟楼为同期建筑,现为海州公安分局办公场所。

清代“康乾盛世”期间,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佛教寺、庵、道观和祭神的庙、宫遍布海州,清末更有“九庵十八庙”之说。

一条街佛道儒三教都有,在国内其他地方十分罕见。

当时的中大街核心繁华地区在马路口,从东往西依次是城隍庙(道教)、文庙(儒教)和大慈禅寺(佛教)。

城隍庙旧址在今电影院及其后面的食品厂,其原址在钟鼓楼以东,元末毁于战火,如今已不复存在了。

大慈禅寺位于海州城内十字街东首,原名大悲教寺,俗称大寺。

该寺始建于宋嘉祐三年(公元1058年)。

整个寺院建筑于1971年被拆除,建设鼓楼中学(后为海州中学宿舍)和文化馆,附近居民再也听不到晨钟暮鼓和悠扬的诵经梵唱之声,只有山门前“八”字形广场在告诉人们昔日寺院的庄严肃穆和香火的旺盛,时时勾起老一辈人们的记忆。

海州历来为淮邦重镇、历史名城,文化古迹甚多。

时光荏苒,在经历了上世纪的战争与浩劫后,古老的城墙、州府、花园、书院、寺庙、祠堂一一从我们视线中逐渐消失,只能从旧照上得窥一斑。

海州现存的古建筑大多残缺不全,保存完整的不多。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