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中国骂人最厉害的地区 中國人罵人喜歡罵娘,原因是什麼?

火烧 2023-04-15 07:33:29 1054
中國人罵人喜歡罵娘,原因是什麼? 魯迅先生曾有一篇文章名字叫做:"論他媽的",在這篇文章中魯迅先生把"他媽的"稱作中國的國罵。但是爲什麼中國人罵人喜歡問候別人的母親呢?國罵背後的原因又是什麼呢?第一,

中國人罵人喜歡罵娘,原因是什麼?  

魯迅先生曾有一篇文章名字叫做:"論他媽的",在這篇文章中魯迅先生把"他媽的"稱作中國的國罵。但是爲什麼中國人罵人喜歡問候別人的母親呢?國罵背後的原因又是什麼呢?

第一,宗法制

中國古代社會秩序的建立,要追溯到周公建立的宗法制。宗法制用血緣將中國人分了親疏,形成了宗族社會,同宗即爲親近。但是宗法制帶來的,還有對社會衆人的層次分類,貴族之人,可以一直享受分封帶來的益處,而貧苦百姓則要世世爲奴。

重宗法帶來的門第之別,如果是天潢貴胄,即便是庸才也可以得到祖上的蔭封,總能可以繼續享樂。若非貴族,如果家族豪奢,家境殷實,族中之人也可以得到庇佑。但是若是貧寒出身的庶民,哪怕是才華出衆,也是比不過貴族和豪族的。

如此一來,則會招致怨恨,人們對於壓迫無力反抗,無奈貴族豪紳勢力大,奈何不得,只好問候他們的的祖宗了。畢竟讓後世子孫永享太平的不是子孫,而是帶給他們福利的祖宗。貴族們的地位與財富,原本就是靠蔭封得來,如果祖宗、血統被攻擊,大概可以讓百姓出了心中的惡氣吧。

第二,五倫

而除了宗法制,奠定中國古代社會秩序的還有儒家的五倫:父子、君臣、夫婦、兄弟、朋友。《孟子·滕文公上》:"使契爲司徒,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其中父子甚至在有些思想家的眼裏是高於君臣的,但是父子除了有上述的血統、宗族的代表意義,它還意味着雙親。雙親是有父母兩位的,但是中國自古,女性的地位就不高,出門應酬的又多是男性,辱罵一個人的父親,顯眼不說,很可能還會得罪這個男人背後的一大個家族。

但是罵女性,可能就不會有這麼嚴重的後果。所以,"他媽的",才會從《戰國策》中《秦圍趙之邯鄲》一文裏的"齊威王勃然怒曰:'叱嗟,而母婢也!'卒爲天下笑"裏的"而母婢也",你的母親是個奴婢,變成了"爾母X也"。其語法結構由原來的"你媽是……"變成了"你媽的……"。這樣一改,罵起人來顯然比原來殺傷力大得多了。延伸發展爲直接提出"他媽的""你媽的",後邊的意思哪怕現在多被省略,聽到此話的人也可瞬間理解爲是在"問候"他的母親,是在對他表示嘲諷。

第三,孝

中國人從很早的時候就有了"孝"的意識,中國第一本字典《說文解字》就已經有了對孝的解釋:善事父母者。說侍奉父母侍奉得非常好的人就是"孝"。在 《禮記》中也有:孝者,畜也。順於道,不逆於倫,是之謂畜。直接說孝就是蓄養,奉養的意思,如果順習這個道理規則做的人,就是順從人倫,反之,不這麼做的人,就是違背人倫,連人都不算了。可見"孝"對於中國人來說有多麼的重要。

後來,到了漢代,在選聘官員時甚至會看這個人,到底孝不孝順,來作爲選官的依據,名爲"察舉制"。所以才會有"臥冰求鯉"的典故,雖然可能存在作秀的嫌疑,但是還是進一步反映了古代對於"孝"的重視,是上至官府,下至民間。

這些都體現在了中國的經典叢書中,儒家有《孝經》: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在開篇就已經將對父母的孝順放在了明面上,說孝道是一個人揚名立萬的開始,孝在後來還對應了臣子對待君主,晚輩對待長輩,甚至關係到了一個人爲人處事的很多方面,足見孝的重要性。

清代著作《圍爐夜話》:"百善孝爲先,萬惡淫爲源。 常存仁孝心,則天下凡不可爲者,皆不忍爲。"就是對《孝經》的最好補充,說明一個人立身爲人的根本就是要有"孝",那麼既然中國人如此看重、重視"孝",如果罵他的"父母",是不是就是直接將他至於了萬劫不復之地呢?因爲如果不孝的話,連人都算不得了,罵人"父母",如果對方沒有及時反駁,就算不孝,是對人極大的侮辱。

第四,國罵在現代延伸

中国骂人最厉害的地区 中國人罵人喜歡罵娘,原因是什麼?

通過上文的分析,我們知道了中國人喜歡問候別人"父母""祖宗"的原因,這是古代社會的遺留問題。在今天有沒有呢?有的。中國社會深受儒家思想浸染達上千年,宗族、血緣、父母,親疏等等,早已深入到了民族的骨髓裏,今天即便已經消除了階級差異,人與人在生命上趨於平等,但是"國罵"卻可謂吸收了中華語言五千年之精華,它所帶來的問題依然延伸到了現在。

現在表達憤怒的時候除了"他媽的",還有"你奶奶的""你姥姥的""你爺爺的",甚至於外公、妹妹,牽涉到的親眷隨着時間的流逝,越來越多,牽涉宗族的卻少了。因爲現代人,過的大多是獨門獨院,以前的家族羣居式生活少了,在人們的心中,對於和自己關係的親疏漸漸的有了排序:父母、兄弟姐妹、爺爺奶奶姥姥姥爺,親戚朋友等等,可能大多數人都會這樣分。

所以罵人的對象和以前有所改變,但是精華卻還在,都是試圖用語言表達對對方的憤怒,試圖通過辱罵對方,讓對方的格調瞬間能夠降低!而且所涉及的範圍更是上至老人,下至孩童,無論男女老幼,都有會說國罵之人。只不過形式不一樣,有人喜歡背後嚼舌根,有人喜歡當面搞得面目全非,有的乾脆平常說話嘴邊完全離不開"他媽""你媽",爲了標榜自己的厲害,降低對方的身份,這些套路從古至今都是一樣的!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