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杯酒释兵权简述 赵匡胤的「 ”阳谋”!「 ”杯酒释兵权”是真实存在的吗?

火烧 2021-08-04 19:38:09 1067
赵匡胤的「 ”阳谋”!「 ”杯酒释兵权”是真实存在的吗? 说起宋太祖赵匡胤,相信浮现在大家脑海中的第一印象是一个为人仗义豪爽、心胸宽广的皇帝。的确,赵匡胤之所以能被部下「 ”黄袍加身”得益于他的「 ”

赵匡胤的「 ”阳谋”!「 ”杯酒释兵权”是真实存在的吗?  

杯酒释兵权简述 赵匡胤的「 ”阳谋”!「 ”杯酒释兵权”是真实存在的吗?
说起宋太祖赵匡胤,相信浮现在大家脑海中的第一印象是一个为人仗义豪爽、心胸宽广的皇帝。的确,赵匡胤之所以能被部下「 ”黄袍加身”得益于他的「 ”够义气”和「 ”好人缘”。大儒程颐评价赵匡胤「 ”太祖之有天下,救五代之乱,不戮一人,自古无之,非汉、唐可比,固知赵氏之祀安于泰山。”从中我们能感受到赵匡胤的胸怀和仁慈。为后世广为称道的「 ”杯酒释兵权”就是最好的证明。 杯酒释兵权 说到赵匡胤就不得不提到「 ”杯酒释兵权”,这个故事向来被后世标榜为君臣之间关系的典范。封建王朝中皇帝与大臣之间的关系向来是最复杂、最难处理的。为了使自己的皇位稳固,皇帝会想尽一切办法清除掉对自己构成威胁的大臣或削弱其手中的权力。 而赵匡胤却利用一次「 ”饭局”轻描淡写地收回了手下大将的兵权,在避免了惨烈的权力斗争的同时实现了权力的集中。每当读到此处,我们都会为赵匡胤高超的政治智慧击节赞叹,但细细品味之后又不免产生一丝疑惑,难道事情真的像史书记载的那样吗?「 ”杯酒释兵权”是真实存在的吗?总结下来,「 ”杯酒释兵权”的故事中存在以下几个疑点: 杯酒释兵权的真实性存疑 一、史料出处存疑 史书关于「 ”杯酒释兵权”的记载最早现于南宋时期李熹所著的《续资治通鉴长编》,而此书距离北宋初年已经过了200余年,经过如此漫长的时间冲刷,故事的真实性想必会大打折扣。况且《续资治通鉴长编》是一本私家史书著作,其史料来源和考证能力相比官修史书自然有一定差距。更蹊跷的是,作者李熹在「 ”杯酒释兵权”这段记述后加了一段评述:「 ”此事最大,而正史、实录皆略之,甚可惜也,今追书。” 可见,无论是《资治通鉴》还是《太祖实录》,对「 ”杯酒释兵权”都没有任何记载,是《续资治通鉴长编》的作者李熹认为这段故事如果不写到书中甚为可惜,于是才有了「 ”杯酒释兵权”的记载,这不免让人怀疑整个故事的真实性。 北宋名臣司马光 二、发生时间存疑 如果我们假设「 ”杯酒释兵权”的故事是真实存在的,那我们来梳理一下《续资治通鉴长编》中关于此事件的时间线。「 ”杯酒释兵权”发生在建隆二年的七月,而在同年六月发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赵匡胤的母亲,也就是当朝皇太后逝世。我们知道古代对丧葬礼仪是十分重视的,民间亦是如此,皇室就更甚了。不过由于皇帝贵为九五之尊,身兼天下重任,政务自然不能长时间耽搁,于是相比于百姓,皇帝的守孝期相对要缩短很多。《宋史》记载:「 ”太祖皇后宋氏,太宗至道元年四月二十八日崩。帝出次,素服举哀,辍朝五日”。 古人对丧葬礼仪十分重视 即使是这样,也不要简单地以为只是几天不上朝就可以寄托哀思了,事实上在皇帝的至亲去世后很长一段时期内,皇帝包括整个朝堂上下都不许行娱乐之事,也就是不允许举办歌舞宴会等欢快的活动。 了解了以上背景,我们可以发现,建隆二年六月皇太后逝世,仅仅一个月之后赵匡胤就召集亲信大臣举行了一次小型宴会,并在宴会上和大臣们「 ”推心置腹”,解除了他们的兵权,这于情于理都说不通,作为以仁孝著称的赵匡胤怎么会置礼法于不顾而在服丧期间大摆筵宴呢? 古代宫廷宴席 三、故事合理性存疑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 ”杯酒释兵权”都是一个近乎于完美的政治案例,它太完美了,以至于人们不得不怀疑它的真实性。试想一下,在一场莺歌燕舞的酒宴上,身为皇帝的赵匡胤同那些帮助他夺取天下的武将们推杯换盏、把酒言欢,到处都弥漫着浓浓的兄弟情义。 赵匡胤在酒过三巡后毫无顾忌地敞开心扉,说出了困扰自己的隐忧,将领们也设身处地为赵匡胤着想,听出了皇帝的「 ”弦外之音”,在第二天纷纷主动解除兵权。这一幕君臣间其乐融融的画面像不像是精心导演的历史剧剧情?如果真实情况真的是这样,那么后世历代皇帝为什么不效仿,而是非要采取暴力流血手段来达成目的呢? 宋太祖赵匡胤 由此看来,被传为「 ”千古佳话”的「 ”杯酒释兵权”极有可能是不存在的,或者说在某种程度上,这一故事在原有内核基础上,经过了后世的不断修改和增添,最终变成了现在这个版本。 参考资料:《宋史》《续资治通鉴长编》 本文由「 ”大瀚闻史”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