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上为官清廉的人 它堪称中国历史上最为“清廉”的朝代,不是唐,也不是宋

火烧 2023-02-12 20:55:41 1068
它堪称中国历史上最为“清廉”的朝代,不是唐,也不是宋 在一些教科书和影视剧中,明朝往往给人政府暗无天日、官员极端腐败、人民水深火热的印象。不可否认,明朝时期,天灾频仍,在自然灾害严重的时候,老百姓的确

它堪称中国历史上最为“清廉”的朝代,不是唐,也不是宋  

在一些教科书和影视剧中,明朝往往给人政府暗无天日、官员极端腐败、人民水深火热的印象。不可否认,明朝时期,天灾频仍,在自然灾害严重的时候,老百姓的确生计艰难,这在史书上有很多记载。 但纵观整个明朝社会,真实情况到底如何呢? 就拿官员腐败现象来说,明朝真的有那么不堪吗?

历史上为官清廉的人 它堪称中国历史上最为“清廉”的朝代,不是唐,也不是宋

(一)当时的书籍是这样记载的 先看看明朝社会老百姓生活状况。 开头有这样一段话: 传至万历,不要说别的好处,只说柴米油盐、鸡鹅鱼肉、诸般食用之类,那一件不贱。假如数口之家,每日大鱼大肉,所费不过二三钱,这是极算丰富的了。还有那小户人家,肩挑步担的,每日赚二三十文,就可过得一日了;到晚还要吃些酒,醉醺醺说笑话,唱吴歌,听说书,冬天烘火夏乘凉,百般玩耍。那时节大家小户好不快活。 南方人是这样描绘的,北方人又如何呢?在大家的印象中,明代南方富庶,北方肯定是穷困了。然而,情况如何呢?

山东诸城人丁耀亢,他在明亡后写过一些诗,回忆万历时期的情景。其中一首《古井臼歌》有这样几句。 忆昔村民千百家,门前榆柳荫桑麻。 鸡鸣犬吠满深巷,男舂妇汲声欢哗。 (二)地方志如何记载官员 如果进一步考察万历、崇祯时期的地方志记载,就会发现事实跟大部分人想象的大不一样,明代晚期不但不像人们印象中的那样腐败,相反,清官的比例之高超乎我们的想象。 以曾经出任寿宁县令的冯梦龙编写的《寿宁待志》记载,里面记载了很多清官,比如方可正、周良翰、戴镗等,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冯梦龙本人也是一个大好官。

再看一下《万历归化志》中记载的归化县县令的情况,大多用“两袖清风、正节凛然、声誉卓闻”等语形容。 (三)对权力的制衡约束体系 明代为什么官员廉洁呢?这跟制度有关。大家都觉得,在古代,皇帝权力无边,想干啥就干啥,但在明代,皇帝的权力却受着多重约束。第一层约束是内阁关,皇帝的旨意内阁如果不同意,可以封驳。如嘉靖时期,“廷和先后封还御批者四,执奏几三十疏,帝常忽忽有所恨。”万历时期,首辅沈一贯“万死不敢奉诏”等。

第二层约束是给事中关,给事中虽然是小官,不过七品,但是权力极大,可以驳回上级的指令乃至皇帝的旨意。明代的给事中制度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发达的,在六部中的每一部尚书之下都设有给事中,他们有权反驳皇帝命令,只要他们不同意,可以把皇帝上谕原封退回。 (四)舆论上的弹性约束体系 除了制度刚性约束,还有舆论上的弹性约束。明代的言官制度堪称前无古人,对皇帝和官员的舆论监督无出其右。 不管是皇帝还是官员,一不小心就陷入被言官围攻的境地。言官骂皇帝,骂官员,没有不敢骂的人,而且他们不仅批评某项政策,还喜欢揭发甚至编造他人隐私,从生活作风到个人喜好都可以成为罪状。

在《利玛窦中国札记》中有这样的记载: 他们在某些方面相当于我们称之为公众良心的保卫者的人,没有人逃得过他们的监视,即使是最高的官员,即使涉及皇上本人或皇族。甚至他们有时触怒了皇上,到了皇上对他们震怒的地步,他们也不停止进谏和批评,直到对他们猛烈加以抨击的恶行采取某种补救的措施为止。 (五)相对独立的官员选拔考核制度 明代的官员选拔是根据科举制度进行,大部分情况下不以少数人的意志所左右,不管你个性、政治态度、思想如何,都可以通过科举制度成为中央或地方官员。这种官员选拔制度使民间舆论源源不断地导向政府内部。 明代官员的考核升降也自有其规范,不以少数当权者乃至皇帝的喜好为转移。官员或六年或三年一次考核,考核优秀的升职,不合格者被降职或撤职,这是一套严密规范的制度,如有不公平现象发生,言官就会将腐败现象弹劾得体无完肤。

就拿家喻户晓的清官海瑞来说,按照他那种逮谁骂谁,谁都敢得罪的脾气,在今天的官场上肯定被认为是人际关系不好,居然一路升迁到中央干部,这就说明了明朝考核升降制度的独立性。 总之,在明朝一代,确实有一套完整的权力制衡约束体系,虽然腐败难以杜绝,灰色收入、卖官鬻爵、贪污腐败也会有,但放到全部中国史中,认为明朝是官员队伍中最为清廉的一个朝代,是符合事实的。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