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汉人为什么不灭满族 慈禧太后害得中国这么惨为什么汉人反而要感谢她

火烧 2021-06-12 17:16:34 1040
慈禧太后害得中国这么惨为什么汉人反而要感谢她 顽固中心19世纪60至90年代,清王朝的一部分中央和地方官员主张学习西方近代的科学技术,训练新军,购买枪炮、军舰,发展中国的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以达到富国

慈禧太后害得中国这么惨为什么汉人反而要感谢她  

顽固中心

19世纪60至90年代,清王朝的一部分中央和地方官员主张学习西方近代的科学技术,训练新军,购买枪炮、军舰,发展中国的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他们的代表人物,在中央有奕䜣、文祥,在地方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尽管他们的改革没有触及封建专制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但是,在顽固派看来,却是“用夷变夏”,违背了祖宗成法和圣贤古训。

所以,洋务运动一开始,就遭到顽固派的坚决反对。

在洋务派与顽固派的斗争中,慈禧熟悉政治手腕玩起了平衡策略,一方面,支持以奕䜣为首的洋务派,另一方面,又扶植顽固派以牵制洋务派。

[17]

1866年12月,奕䜣奏请在同文馆内添设分馆,招收科举出身的人员学习天文、数学。

大学士倭仁亲自出马,上书慈禧,坚决反对。

慈禧又让他到主持洋务的总理事务衙门行走。

倭仁一向痛恨洋务,1866年12月要他去办洋务,倭仁感到这是对自己侮辱,再三推辞,慈禧却不肯收回成命,弄得这位顽固派的代表人物十分难堪。

他到上书房给同治帝讲课,有所感触,不禁流下了眼泪。

倭仁最后以养病为理由,奏请开缺。

经慈禧批准,免去他的一切职务。

[18]

甲午战争失败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热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在维新派的影响下,光绪锐意变法。

变法和反变法的斗争非常激烈。

1898年6月11日,慈禧面告光绪:“前日御史杨深秀、学士徐致靖言国是未定,良是。

今宜专讲西学,明白宣示。”于是,光绪发布了由翁同龢起草的《定国是诏》,把讲求西学,变法自强,作为清王朝的国策,使维新运动取得了合法地位。

但是,这次变法,涉及了清王朝的政治体制,而慈禧改革底线是祖宗之法不能变。

随着变法的深入,慈禧和维新派的分歧越来越大。

特别是康有为建议的仿先朝开懋勤殿一事,选举英才,并邀请东西洋专门政治家共议制度,将一切应革之事全盘筹算,然后施行,更是慈禧所不能接受。

当光绪向慈禧提出这一请求的时候,“太后不答,神色异常。”从慈禧的表情,光绪感到变法已出现危机。

为了使变法能进行下去,康有为、谭嗣同等密谋策划,争取正在天津小站练兵的袁世凯以所部新建陆军入京,围颐和园,逼迫慈禧退出政治舞台。

由于顽固派势力强大,袁世凯又是一个投机胆小圆滑分子,根本不可能站在维新派一边。

因此,这场自上而下的改革失败了。

[19-20]

主战求和

慈禧的一生,经历了从1840年至1900年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5次战争。

第一次鸦片战争,她还是一个5岁的孩子。

第二次鸦片战争,她已是咸丰皇帝的懿贵妃。

以后的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入侵,她则是清王朝的最高决策者,从慈禧的主战与求和,可以看出慈禧与帝国主义关系的变化。

[20]

1860年9月21日,清军在八里桥之战中遭到失败,英法联军进逼北京,咸丰决定逃往热河避暑山庄。

当咸丰 即将出发的时候,懿贵妃极力谏阻,请求咸丰留在北京,继续抵抗。

为此,她触怒了咸丰,差一点引来杀身之祸。

奕䜣与英法联军签订《北京条约》,懿贵妃深以为耻,劝咸丰废约再战。

因为咸丰病危,只好作罢。

中法战争爆发后,主战派和主和派的斗争非常激烈。

慈禧将清军的接连失利归罪于奕䜣的“因循委靡”,免去他的一切职务,其他4位军机大臣也全部罢免。

但是,清政府内部的和战之争并未停止。

1884年8月23日,法国军舰向福建水师发动突然袭击,福建水师全军覆没。

慈禧谕令对法宣战,并将继续坚持和议的张荫桓等6位总理衙门大臣革职。

1885年2月,法军攻占谅山,慈禧转向主和。

镇南关的失守,慈禧更丧失了对战争胜利的信心。

授权中国海关驻伦敦办事处的英国人金登干到巴黎与法国外交部秘密议和。

1885年4月4日,授权金登干与法国政府签订《巴黎停战协定》。

6月9日,又授权李鸿章,在天津与法国驻华公使巴德诺签订《中法新约》。

[21]

变法新政

慈禧一生中领导过两次改革,第一次是洋务运动,第二次是清末新政,前者是物质层面上的变革,后者是体制层面上的变革。

[22]

推行洋务运动,开辟中国近代化道路。

洋务运动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大规模的模仿、学习西方工业化的运动,是一场维护封建皇权前提下由上到下的改良运动。

洋务运动引进了大量西方18世纪以后的科学技术成果,引入译入了大量各类西方著作文献,培养了第一批留学童生,打开了西学之门;学习近现代公司体制兴建了一大批工业及化学企业,开启了日后中国的工业发展和现代化之路。

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洋务运动也随之破产。

洋务运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实行“新政”,对兵、商、学、官、法进行改革。

[23]

1901年8月29日,出现下谕全国停止武科科举考试;9月11日命令各省仿北洋、两江筹建武备学堂;9月12日下谕全国各省裁汰旧军,编练“常备军”。

编练“新军”的工作在全国铺开。

1903年12月4日设立练兵处,任庆亲王奕隆总理练兵事务,袁世凯为会办练兵大臣,铁良襄同办理。

练兵处的实权为袁世凯所掌握。

清政府还令各省设立督练公所,为各省领导编练“新军”的机构。

1903年9月7日,清政府设立商部,倡导官商创办工商企业。

接着,颁布了一系列工商业规章和奖励实业办法,如:钦定大清商法、商会章程、铁路简明章程、奖励华商公司章程、矿务章程、公司注册章程、试办银行章程等。

这些章程规定,允许自由发展实业,奖励兴办工商企业,鼓励组织商会团体。

这些章程和做法,都有利于民族工商业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经济的繁荣。

首次提出君主立宪。

1908年,慈禧太后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推出君主立宪制,并列出了一个为期9年的时间表:1909进行省咨议局选举;1910年资政院开院;1917年召开国会,实行宪政。

如果按照这个时间表循序渐进,十年内,中国将成为日本、英国那样的君主立宪国家,国君只是国家的象征,立法权在国会,行政权在内阁,司法权在各级法院,民主宪政的曙光再次降临中国。

如果不是慈禧太后改革步子太大,国内外势力的逼迫和颠覆,时间表公布后的当年,她便溘然长逝,最高权威骤失,清廷群龙无首,各省督抚拥兵自重,行宪时间表停摆了,也许今天的中国,很有可能不是如今的政治体制。

废科举,办学堂,派留学,禁鸦片。

1901年9月4日,出现命令各省城书院改成大学堂,各府及直隶州改设中学堂,各县改设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

12月5日,颁布学堂科举奖励章程,规定学堂毕业生考试后可得进士、举人、贡生等出身。

1902年2月13日公布推广学堂办法。

8月15日颁布《钦定学堂章程》。

[24]

1904年1月13日又颁布《重订学堂章程》,详细规定了各级学堂章程及管理体制,以法令形式要求在全国推行。

与普通学堂并行的还有专业教育,包括师范学堂及各类实业学堂,在学制上自成系统,一套完整的学校制度随之建立。

1905年9月2日,中国历史上延续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最终被废除,科举取士与学校教育实现了彻底的脱钩。

为统一管理留学生工作,清政府分别在1902年10月31日和1906年10月2日派出总监督赴东洋和欧洲。

[25]

1903年10月,清政府颁布《奖励游学毕业生章程》,规定凡中国留日学生在日本普通中学5年毕业,得优等文凭者,给予拔贡出身; [26]

另外,慈禧还利用美国的部分庚子退款在清华园修建清华学堂(今清华大学),利用其余的退款建女学、新学等。

除了兴办女学,还提倡废除延续了近六百年的缠足陋习、满汉不能通婚的政令以及禁止吸鸦片。

“自鸦片烟弛禁以来,流毒几遍中国,吸食之人废时、失业、病身、败家。

数十年来日形贫弱,实由于此,言之可为痛恨。

今朝廷锐意图强,亟应申儆国人咸知振拔,俾祛沉痼而蹈康和,着定限十年以内将洋土药之害一律割除净尽。

其应如何分别严禁吸食并禁种罂粟之处,着政务处议妥章程具奏。”——慈禧禁鸦片懿旨 [27]

除中国之外,受这场运动影响最严重的就是英国了。

这道诏书发布之时,英国每年要向中国输送五万箱鸦片。

不过英国立即同意,如果中国真心求变,愿意以每年百分之十的速度消减产量,英国也会以每年百分之十的速度减少对中国的出口。

很不幸,慈禧太后在这场改革胜利前就死去了,但是无论这场改革的结果如何,慈禧太后的开山之功都不可抹杀。

改变中国封建社会重农抑商的政策。

清朝晚期,由于改变了重农抑商的政策,商品经济开始发达,资产阶级开始形成和壮大, 慈禧 太后采用了适合生产力的君主立宪制。

因此,封建社会,在慈禧太后新政的8年中逐渐消灭了,也就是说,清朝的晚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封建社会了。

通常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王朝,实则那推翻的只是的封建王朝的最后躯壳。

因为清朝末期在经济和政治上都不再符合封建社会的定义,慈禧太后已经为中国从封建社会走向资本主义社会、从古代走向现代,在经济和政治上都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废除科举而兴办学堂,派人出国留学,兴办洋务,开创了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奠定了中国现代化的基础,这个重大意义怎么评价都不过分。

其实,辛亥革命后的各种新气象,都不过是慈禧太后新政的延续。

[22]

重用汉臣

慈禧太后知人善用,重用汉人,是有口皆碑的,她手下有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李鸿章,骆秉章等当时的一大批能人,纵观历史,浏览朝朝代代名臣贤达,他们都可无上下之分。

她手下的袁世凯,尽管有过复帝的逆施,确实还是有本事的人才。

让这样一大批能人甘心受她的指挥,足见她的用人能力。

早年协助咸丰皇帝处理国是,确立了正确的政治路线和思想路线,是咸丰年间政策方针的实际制定者。

开创了同光中兴的基础。

以当时内忧外患情形之下,实为中国数千年来之异彩。

兴办女学

1906年, 慈禧太后下禁缠足令,开中国解放妇女之先河。

她亲自过问杨乃武与小白菜一案,使之得以昭雪,赦免经不起严刑拷打、作伪证的小白菜一死,严惩浙江巡抚以下与案有关的贪官污吏300多人。

慈禧太后默许下,开办女子学校,教授新学,逐渐风行于开埠较早之上海、广州等沿海之城镇。

慈禧之举,代表了当年倡导开启中国女学兴办之门先行者最具代表性的观点,普遍为维新派开明官僚与士绅所接受,尽管它与“男女平等”、妇女彻底解放的距离仍相差甚远,依然与根深蒂固的几千年封建传统道德观念相左,受到拥有强大势力封建卫道士的强烈毁谤和抵制,但女子兴学却如同星火燎原般漫延开来。

国际前沿

定国旗

1840年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列强的侵入,原来闭关自守的清王朝同各西方列强的交往日益增多。

李鸿章在同西方列强谈判、签约、通商、互派外交人员等外交活动中,看到西方列国庄严悬挂国旗,而中国却无旗可挂,深感有失“天朝威仪”。

于是上奏慈禧太后,提出在外交场合中需要有代表大清国的旗帜,请求颁制国旗。

慈禧就命李鸿章负责设计图案。

经过多方征集筛选,李鸿章上呈了八卦旗、黄龙旗、麒麟旗、虎豹旗等多种方案,供慈禧太后选定,最后决定使用黄龙旗为大清国国旗。

最初用于作为北洋水师的军旗,并于1888年(光绪14年)《北洋海军章程》颁布与确认本为海军旗的“黄底蓝龙戏红珠图”为大清国旗(俗称“黄龙旗”) [28]

定国歌

回顾历史,中国在清代以前,闭关锁国,对外交往不多,也就没有国歌。

大清驻英国公使曾纪泽在出使期间,看到西方国家在公共礼仪场合演奏国歌,甚为感动,觉得清帝国也应有本身的国歌,因此特地上奏并呈了一部「国乐草案」,但未得到批准。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大清帝国陆军部成立,谱制了一首陆军军歌,并在正式国歌「巩金瓯」未出前,暂成为国歌。

每当在国际交往中需要演奏国歌时,便使用该首军歌代替。

直至1911年,清帝国正式制订了国歌「巩金瓯」。

[29]

定国徽

清朝的国徽为”蟠龙”徽饰,标志是“蟠龙”的图案,也是清皇室的徽饰象征,代表了清朝国家象征的徽饰。

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块国徽。

定国花

1903年,慈禧太后以懿旨形式将牡丹定为国花;

1915年版《辞海》载:“我国向以牡丹为国花”。

人物评价

编辑

正面评价

慈禧太后是中国历史的帝制时代中,少数长期当政的女性,政治手腕堪称干练,尤其擅长操弄亲贵朝臣之间的权力平衡,以维系自身的绝对权威,清朝因为她的能力而续命数十年。

慈禧当权时期,清廷的中央集权以及中国主权面临来自内部及外国的种种威胁,她从捍卫清帝国权威及其本身权力的立场出发,所作之举措收效虽不尽成功,但放在历史脉络下做持平之论,多数允称合理。

为因应自鸦片战争以来,来自欧美列强的挑战,以及镇压太平天国等民间反抗势力。

慈禧重用李鸿章、张之洞等汉族重臣,在地方上开办洋务运动,是中国发展近代化工业的开始。

在洋务自强运动成果的支持下,清廷得以弭平内部反叛势力,在帝国体制下维系中国相对稳定的局面,并且建设近代化陆海军军备,造就“同治中兴”的气象。

慈禧的改革手段其实非常高明,百日维新改革速度过快,根本只是一场闹剧,不可能成功。

在庚子年一场大祸之后,慈禧皇太后意识到时局已不容她坚持帝制传统,所谓的“祖宗成法”,乃容许清廷推展多种新政措施。

庚子后新政牵涉多端,其中荦荦大者包括:官制改定、准备立宪、废科举制度、禁止妇女缠足、兴办女学、新学、庚子退款建设教育事业等。

负面评价

个人的人格方面,慈禧从宫廷斗争中夺得政权的手法残忍。

1861年,咸丰皇帝驾崩于热河避暑山庄后,甫成为皇太后的叶赫那拉氏,联合恭亲王奕等皇室近支,发动政变从以皇室远支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为首,实际以能臣肃顺为核心的顾命八大臣集团手中夺得政权,并将其中三位(载垣、端华、肃顺)处死。

后为建立及维系其独裁权力,慈禧皇太后对于政敌之整肃绝少留情,即使对亲生儿子同治皇帝,以及继位皇帝光绪皇帝的操控及管制,亦相当高压严峻。

从中国国家主权的角度出发,慈禧当政的结果亦受到不少负面评价,包括1885年在对法战争中赢得镇南关大捷,并成功阻止法军登陆台湾的优势局面下,却以主动求和、签订令清帝国丧失安南宗主权的中法天津条约来结束战争。

此外,令中国丧失重大利权的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1901年辛丑和约等之缔结,肇因于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之战败,以及1900年庚子拳乱之大祸。

慈禧的执政及决策,于此二事件之发生,均有不可推卸之责任。

慈禧虽然政治上非常干练,但其最高目的仍然是维系满清的对中国的统治。

以上列举的数次丧权辱国的战争结果,并非一定如此,其中镇南关大捷后的乙酉清法战争以及中日甲午战争都是继续战争比接受议和的耻辱条件要更加有利,但继续战争的结果虽然会击败当时国内一片混乱的法国,或在甲午时拖垮当时国力即将穷尽的日本,使中华民族有个更好的结果,却很可能会让满清中央政府因为持久战乱而失去权威垮台。

慈禧作为最高权力责任者,拒绝取消维持了300人之短见议和与接受耻辱,这在体现其政治之干练的同时,也多次恶化了近代中国的前途。

庚子事变后中国面临辛丑和约的巨额赔款时,其奢靡之风仍未见明显收敛,使晚清已捉襟见肘的财政问题更加恶化,民生凋闭。

[30]

国外评价

少数几个见过这位太后的人将她叙述为一位身板挺直、面目秀丽的高个子女性。

她长着一双鹰眼,有着明显的鞑靼人特征。

她态度高贵而傲慢,嗓音中带有不可动摇的权威和绝对的威严。

[31]

————伊莱扎·鲁哈马·西德摩《中国,长寿帝国》

身为一个满族女人,想要掌握那些军国大事的知识,本来就机会渺茫,但是她却与只了解女红的东太后完全不同,处理大事的时候总能镇定自若,中国的门户面对敌对势力从来未被打开,这在中国半独裁统治的历史上可谓绝无仅有,要找一个原因,我想只能说是这位统治者本人拥有一种独特的品质和才能。

————亚瑟·H·史密斯《动荡中的中国》

在过去三十年中,中国最有趣的名人无疑就是被我们称呼为太后的那位女士。

太后在垂帘听政期间处于每一个带有改革性质的运动的前列,其统治的性质只能从这一时期的性质加以判断。

由于意志和感觉缺乏一个赖以遵循的明确中心,外交失败了。

它的杠杆找不到支点。

于是在中国获得成功的永远只有依靠军事力量。

与太后这么一个女人就真的大不可能打交道吗? [32]

————《布莱克伍德氏杂志》

在戊戌变法中,慈禧太后几乎断送了性命和权力,但是她也从戊戌变法中收获良多,她开始变成一个支持革新政策的人。

事实上,她远远胜过她的外甥光绪皇帝。

“太后万岁!”“太后将来会登上大位!”在她的一生中,人们全部指望她来不断地推进她非常热心支持的目标。

她牢牢地掌握着权力,她的涌起国说,敢于引导国家的战车驶上一条从来都没有走过的新路。

她知道,她可以依靠那些总督和巡抚的支持,这些人都是她亲自任命的。

她也知道,改革的精神已经传遍了这片大地,百姓都会从心底支持她。

————W·A·P·马丁《中国的觉醒》

慈禧太后第一次接见来自外交使团的七位女士是在外交大臣的努力和督促之下才得以实现的。

1900年的动乱结束之后,宫廷回到北京,太后的态度发生了很大转变,她主动发起了很多次会见的邀请,大家自然都接受共进午餐。

在私人会见时,这位伟大的女性才会表现出她的机智和女性魅力,以身为女主人的光彩和吸引力。

汉人为什么不灭满族 慈禧太后害得中国这么惨为什么汉人反而要感谢她

她会拉着客人的手,以最关切的语气询问我们进宫的旅途是否疲倦;她会在夏天抱怨天气的寒冷;只要食物不合我们的口味,她就很着急;她会以最亲切的口气告诉我们能够见到我们是她的福气。

她能够让所有客人着迷,即便之前她们存在偏见,她对每一个客人都能关照到,这也展现出了她身为女主人老练的能力。

————康格夫人(美国驻华大使康格的夫人)《中国来信》 [33]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