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魏征敢于直谏的故事 历史上勇于直谏而被杀人的

火烧 2021-10-25 12:07:19 1064
历史上勇于直谏而被杀人的 历史上敢于直谏的贤臣事例 东方朔 汉武帝喜欢游戏, 为政之暇, 常出谜语, 让侍从猜测。东方朔每猜必中, 应答如流, 很快得到宠幸。而东方朔则利用接近皇帝的机会, 屡屡向汉武

历史上勇于直谏而被杀人的  

历史上敢于直谏的贤臣事例

东方朔 汉武帝喜欢游戏, 为政之暇, 常出谜语, 让侍从猜测。

东方朔每猜必中, 应答如流, 很快得到宠幸。而东方朔则利用接近皇帝的机会, 屡屡向汉武帝谏诤国政。

建元三年(前138年), 汉武帝为了田猎游乐, 拟划出关中方圆百里的良田, 建造规模宏大的林苑。朝中众臣大多迎合帝意, 表示赞同, 东方朔却据理力谏:“听说谦虚谨慎, 天将降福, 骄傲奢侈, 天将降灾。

现在圣上嫌宫殿不高大, 苑林不宽广, 要建上林苑。试想, 关中一带, 土地肥美, 物产丰饶,国家赖以太平, 小民赖以富足, 划地为苑, 将上乏国家, 下亏小民;为建造虎鹿乐园而毁人坟墓, 拆人房屋, 将使小民无家可归, 伤心流泪, 怨恨朝庭。

昔殷纣王建九市而诸侯叛乱, 楚灵王造章华台而楚民离心, 秦始皇修阿房宫而天下大乱。前事之鉴, 不可不察。”

汉武帝虽不愿停修上林苑, 但对东方朔表现出的胆识和忠诚十分欣赏, 下诏赐给黄金百斤, 并授予太中大夫给事中的官衔。

我国历史上有敢于直谏的贤臣和从谏如流的明君,但有更多的谏难、

-------楚庄王,春秋时期楚国最有成就的君主。春秋五霸之一。

楚庄王有一匹心爱之马,后来,这匹马因为恩宠过度,得肥胖症而死。楚庄王让群臣给马发丧,并要以大夫之礼为之安葬(内棺外椁)。大臣们认为庄王在侮辱大家,因而对庄王此举表示不满。庄王下令,说再有议论葬马者,将被处死。

一天,优孟跑进大殿,仰天痛哭。庄王很吃惊,问其缘由。优孟说,死掉的马是大王的心爱之物,堂堂楚国,地大物博,无所不有,而如今只以大夫之礼安葬,太吝啬了。大王应该以君王之礼为之安葬。庄王听后,只得取消了以大夫之礼葬马的打算。

直至前611年,楚庄王依旧在花天酒地,依偎于国君而生存的诸大夫心急如焚。一日,大夫伍举进见庄王。说:“有人让我猜一个谜语,我怎么也猜不出,特此来向您请教。谜语是‘楚京有大鸟,栖上在朝堂,历时三年整,不鸣亦不翔。令人好难解,到底为哪桩?’您请猜猜,不鸣也不翔。这究竟是只什么鸟?”楚庄王听了,心中明白伍举的意思,笑着说:“我猜着了。它可不是只普通的鸟。这只鸟啊,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你等着瞧吧。”

过了几个月,楚庄王依然故我,大夫苏从又来劝。楚庄王大怒,斥责苏从:“你是想死吗?我早已说过,谁来劝谏,我便杀死谁。如今你明知故犯,真是愚蠢!”苏从说:“我是傻,可您比我还傻。倘若您将我杀了,我死后将得到忠臣的美名;您若是再这样下去,楚国必亡。您就当了亡国之君。您不是比我还傻吗?”楚庄王终于被感动,动情地说:“大夫的话都是忠言,我必定照你说的办。”随即便解散了乐队,打发了舞女,决定此后远离酒色,亲自处理朝政,大干一番事业。

“庄王葬马”以及“一鸣惊人”是楚庄王人生的一个缩影。从最开始庄王昏庸无道,到最后大彻大悟做明君,都表现在这两则寓言里。

------ 齐桓公,春秋五霸之首。

齐桓公名小白。齐襄公时国内爆发危机,公子小白投奔莒国,弟弟公子纠投奔了鲁国。不久,齐襄公被杀。为使公子纠夺得齐国君位,管仲追上公子小白猛发一箭,直射心窝,小白大叫一声,口吐鲜血,从车上栽了下来。管仲以为政敌已除,于是便从容不迫地向齐国进发。但是当他们赶到齐国首都临淄时,却得知小白已经登基为国君了。原来那一箭正射中小白腰带的铜钩上,管仲被骗。然后小白抄小路疾驰回国,抢先登上了国君的宝座。

小白即位,是为齐桓公。齐桓公即位以后,要封鲍叔牙为相,鲍叔牙却向齐桓公极力推荐管仲,他对齐桓公说:“管仲之才,胜我百倍,君若欲大展宏图,非管仲莫属。”齐桓公也知道管仲是旷世奇才,又见鲍叔牙竭诚推荐,于是决定捐弃前嫌,重用管仲。于是威胁兴兵伐鲁,要回了管仲。齐桓公亲自为他松绑,当即拜他为宰相,使管仲深受感动,从此他尽心辅佐齐桓公。齐桓公对管仲建议言出必从,大刀阔斧进行改革,结果齐国大治,国力大增。最后终于称霸天下,成为春秋时期五霸之首。

------比干,被誉为“亘古第一忠臣”;

商纣王暴虐荒淫,横征暴敛,比干叹曰:“主过不谏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过则谏不用则死,忠之至也”。遂至摘星楼强谏三日不去。纣问何以自恃,比干曰:“恃善行仁义所以自恃”。纣怒曰:“吾闻圣人心有七窍信有诸乎?”遂杀比干剖视其心。

------ 海瑞,中国历史上清官的典范、正义的象征。

当时,明世宗在位时间长了,不去朝廷处理政务,深居在西苑,专心致志地设圪求福。总督、巡抚等边关大吏争着向皇帝贡献有祥瑞征兆的物品,礼官总是上表致贺。朝廷大臣自杨最、杨爵得罪以后,没有人敢说时政。

海瑞对此十分不满,在嘉靖四十五年二月时单独上疏,将嘉靖皇帝所犯的错误全部数了出来。在此之前,他事先在棺材铺里买好了棺材,并且将自己的家人托付给了一个朋友。

嘉靖皇帝读了海瑞上书,十分愤怒,把上书扔在地上,对左右说:“快把他逮起来,海瑞不要让他跑掉。” 心情正郁闷不高兴,阁臣徐阶来奏事,嘉靖皇帝便说:“朕确实不自谨,导致现在身体多病。如果朕能够在偏殿议政,岂能遭受这个人的责备辱骂呢?”遂逮捕海瑞关进诏狱,追究主使的人。

狱词送上后,仍然留在宫中不发布。户部有个司务叫何以尚的,揣摩皇帝没有杀死海瑞的心意,上书陈请将海瑞释放。皇帝大怒,命锦衣卫杖责一百,关进诏狱,昼夜用刑审问。过了两个月,嘉靖皇帝死,明穆宗继位,海瑞和何以尚才被释放出狱。

历史上敢于直谏的贤臣事例

1、伍子胥自尽身死 伍子胥曾多次劝谏吴王夫差杀勾践,夫差不听。

夫差急于进图中原,率大军攻齐,伍子胥再度劝谏夫差暂不攻齐而先灭越,遭拒。伍子胥对他的儿子说:“我多次规劝大王,大王不采纳我的意见,我现在已看到吴国的末日了。

你与吴国一起灭亡,没有好处啊!” 于是将他的儿子托付给齐国的鲍牧,就返回吴国向夫差汇报。伯嚭乘机进谗言,诬陷伍子胥有谋反之心。

公元前484年,夫差便赐死伍子胥,赠剑令他自尽。 伍子胥仰天长叹说:“唉!奸臣伯嚭作乱,大王反而杀我。

我使你的父亲称霸诸侯。在你还未被立为太子的时候,几位公子都争立为太子,我与先王冒死力争,差点不能被立为太子。

你被立为太子后,想将吴国分一半给我,但我并不敢有这种奢望。可是如今你竟听信奸佞小人的谗言而杀害长辈。”

伍子胥在愤恨之余,留下遗言,要家人于他死后把他的眼睛挖出,挂在东城门上,亲眼看着越国军队灭掉吴国。吴王夫差极怒,五月初五把伍子胥的尸首用鸱夷革裹着抛弃于钱塘江中,吴人哀怜他,为其在江上立祠,命名为胥山。

后来吴国果然被越王勾践所灭,夫差羞于在阴间见到伍子胥,用白布蒙住双眼后才举剑自尽。 2、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厉王姬胡是周朝的第十代国王,当政时国力已出现衰象。

这时候,外族入侵、诸侯作乱、贡赋减少,王朝的国库空虚。偏偏新登基的周厉王又奢侈荒淫,走上桀、纣的路子,使周王室的财政很快出现了危机。

周厉王为了决定增加赋税,维持过那种花天酒地的生活。要该收的税都收了,怎样再立名目设立新税呢?什么名目来征税呢?他想不出来,该收的税都收了。

这时,手下一个叫荣夷公的大臣给厉王出了一个点子,让他对一些重要物产征收“专利税”。 不论是王公大臣还是平民百姓,只要他们采药、砍柴,捕鱼虾、射鸟兽,都必须纳税;甚至喝水、走路也得缴纳钱物。

这个办法,遭到老百姓的强烈反对,就连一些比较开明的官吏也觉得很不妥当。很多大臣也纷纷向厉王避忠言。

老百姓们对周厉王充满了怨恨情绪,都纷纷咒骂他。大臣召公虎看到形势危急,就劝告周厉王说:“王上,百姓们实在受不了了,‘专利’法再不废除,难得不发生动乱!”可厉王根本听不进去。

他让卫国的巫师去监视老百姓,如果发现有人谈论“专利”,咒骂厉王,就抓来杀头。 从此,人们虽然牢骚满腹只好往肚子里咽,谁也不敢再说出来了。

熟人在路上遇到也不敢交谈,只是以目示意。成语道路以目由此而来。

整个镐京,顿时变得死气沉沉,毫无生气。厉王却以为自己的残暴统治产生了效果,沾沾自喜对召公虎说:“你看,还有谁在说什么吗?” 召公虎听了,对厉王说:“百姓们的嘴虽被勉强堵住,但使他们的抱怨变成怨气了。

正如把水堵住,一旦决口,伤人更多;而应采用疏通河道的治水方法,治民也是这个道理,应该广开言路。如今大王以严刑苛法,堵塞言路,不是很危险吗?” 厉王对召公的话置之不理,反而更加残酷地实行残暴的统治。

魏征敢于直谏的故事 历史上勇于直谏而被杀人的

有压迫就有反抗,国人实在忍受不下去了!国都里的小贵族、小商人、手工业者聚集起来,冲向王宫,去找厉王算账。起初厉王还想把民众镇压下去,可调来的军队中的兵士原来全是平民出身,他们见国人造反,很多人也参加进去了。

周厉王眼看大势已去,只好带了一些随从,偷偷溜出了王宫。厉王临走前把太子姬静托付给了召虎,然后就逃奔到了今山西霍县。

3、魏徵犯颜直谏 贞观元年(627年),李世民登上帝位,任命魏徵为尚书左丞。李世民有志建立盛世,多次于卧榻召见魏徵询问得失,魏徵直言不讳,前后上谏两百多事,李世民全然接纳。

长乐公主李丽质因长孙皇后所生,李世民对她特别钟爱,将她许配给长孙无忌之子长孙冲。 贞观六年(旧唐书魏徵传为贞观五年)开始准备嫁妆,唐李世民对众臣说“长乐公主,皇后所生,朕及皇后并所钟爱。

今将出降,礼数欲有所加”。大臣纷纷表示“陛下所爱,欲少加之”,于是进言请求双倍于永嘉长公主,李世民欣然同意。

然而魏徵对此表示反对。 因为永嘉公主乃是长乐公主的姑姑。

此举逾越了礼制。李世民回宫把此事告诉了长孙皇后。

长孙皇后得知此事后感叹魏徵能“引礼义抑人主之情”,并对他大加赞赏。特地派人前去赏赐给魏徵绢四百匹、钱四百缗,并传口讯说:“听闻你正直,现在见识到了,希望你一直保持,不要改变”。

在李世民并未有所表示的时候,长孙皇后直接对魏徵加以赏赐,并暗示自己会给予支持,可谓给魏徵注入了强心剂。也正是因为有长孙皇后这样的靠山,魏徵的正义直谏才会这般顺利。

不久魏徵晋升爵位为郡公。 4、曹刿直谏 曹刿是周文王儿子曹叔振铎的后人。

鲁庄公十年(前684年),齐桓公不顾刚就任主政大夫的管仲的竭力劝阻,派高傒、鲍叔牙、公子雍率大军伐鲁。此前,齐、鲁几次交战,鲁国都被打败。

闻听齐大军压境,鲁庄公和群臣大惊失色,不知所措。 这时,曹刿求见庄公,主动提出为抵抗齐军出力。

他的同乡人说:“那些每天都吃肉的人在那里谋划,你又去参与什么!”曹刿说:“吃肉的人鄙陋不灵活,不能作长远考虑。”于是入宫进见庄公。

曹刿问庄公:“凭什么。

中国历史上还有哪些敢于犯言直谏以天下为己任的人:

很多,文天祥,蒙古灭宋之际,组织天下民众抗击胡虏,虽死而志向不改.

范仲淹:立志开天下之太平,随屡遭贬斥而志向不移,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壮志更是千古流传.

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背景是清军入关,全句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国之兴亡,肉食者谋。意为天下大事的兴盛、灭亡,每一个老百姓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而国家之事的兴亡,保护国家不致被倾覆,是帝王将相文武大臣的职责,与普通百姓无关。

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已,岂因祸福避趋之.即使牺牲自己生命也心甘情愿,绝不会因为自己可能受到祸害而躲开。

陆游: 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做鬼魂。我的雄心壮志并没随着年纪的增长而衰退,死了以后还可以作鬼中的强者,继续和敌人搏斗。

司马迁 :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经常想着奋不顾身,为国家而牺牲.

李 白 :国耻未雪,何由成名?国家的耻辱还没有报完,我怎么成名?

杜甫: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富贵人家门前飘出酒肉的味道,穷人们却在街头因冻饿而死。形容贫富悬殊的社会现象。

曹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先列举这么多!

请你举出我国历史上敢于直谏的贤臣和从谏如流的明君的例子

战国:齐桓公与管仲

齐桓公能听鲍叔牙的建议,任用仇人管仲为相,心怀可谓宽广。 管仲能够尽心辅佐,提出“尊王攘夷”建议,帮助齐桓公成就霸业,可谓忠心。

战国:齐威王与邹忌,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典型的善于进谏,讲究方法的事例。

三国:刘备与诸葛亮

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能够用人不疑,处处听从军事安排。诸葛亮呕心沥血,也成楷模。

唐朝:唐太宗与魏征

唐太宗能够从善如流,即使魏征大庭广众下责难他也能虚心接受。魏征也能刚直不阿,看到皇帝不足,及时提出,从不考虑后果。魏征死,太宗伤心的说:我失去了一面镜子。所谓主明臣直,他们的清明是互相成就的。

像魏征一样,历史上正言直谏的臣子还有谁

常言说“良药苦口,忠言逆耳”,喜欢听好话是人之常情,所以人们大多只愿意听和说好话,即便说假话也乐此不疲,言者和听者各取所需,皆大欢喜。

但是古往今来,也有少数敢于坚持真理和原则的人们,刚正不阿,对上司甚至是帝王照样敢实话实说,犯颜直谏。少数侥幸得遇明主的能够匡正时弊,青史留名;多数则没那么幸运,赤胆忠心最终换来的是暴君、昏君们的血腥屠刀,非但不能有所作为,反而死于非命!笔者经认真研究总结,特将我国古代最著名的十大谏臣归纳如下,不当之处,欢迎指正。

1、关龙逢 夏桀时大臣,关姓始祖,因忠谏而被桀所杀。据《韩诗外传》记载,夏桀时,建造的酒池中可以运船;堆起的酒糟足有十里长,池中之酒可供牛饮者三千人。

关龙逢向夏桀进谏说:古代的君王,讲究仁义,爱民节财,因此国家久安长治。如今国王您如此挥霍财物,杀人无度,您若不改变,上天会降下灾祸,那时定会有不测的结果。

他恳请国王改变这种情况。说毕,立于朝廷不肯离去。

夏桀大怒,命人把他囚而杀之。关龙逢因忠谏被杀,在夏王朝内外引起很大不满,很多人都不敢直言进谏,只想远远离去。

在关龙逢被杀后,夏桀众叛亲离,夏朝不久就被商汤灭亡了。关龙逢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谏臣。

2、比干 相对于关龙逢来说,因为《封神演义》的关系,商代谏臣比干的名气要大得多,其事迹也更为壮烈。比干(前1092-前1029),子姓,沫邑人(今卫辉市北)。

一生忠君爱国倡导“民本清议,士志于道。”为商王太丁之子,名干。

比干幼年聪慧,勤奋好学,20岁就以太师高位辅佐帝乙,又受托孤重辅帝辛。干从政 40多年,主张减轻赋税徭役,鼓励发展农牧业生产,提倡冶炼铸造,富国强兵。

商末帝辛(纣王)暴虐荒淫,横征暴敛,比干叹曰:“主过不谏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过则谏不用则死,忠之至也”。遂至摘星楼强谏三日不去。

纣问何以自恃,比干曰:“恃善行仁义所以自恃”。纣怒曰:“吾闻圣人心有七窍信有诸乎?” 遂杀比干剖视其心,终年63岁。

比干夫人妫氏怀孕三月,恐祸及,逃出朝歌,于长林石室之中而生男,名泉(林姓始祖)。比干为林氏之太始祖,后来周武王为比干封墓,赐林姓;魏孝文帝拓跋宏立庙宇;唐太宗下诏封谥“忠烈公”、“太师”;宋仁宗为《林氏家谱》题诗、元仁宗为比干立碑塑像、清高宗祭文题诗、清宣宗修复比干庙正殿等等。

民间都把比干尊为文财神。 3、汲黯 相对于上述两位谏臣来说,西汉的汲黯要幸运的多。

汲黯(?——公元前112年)西汉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人,字长孺。孝景帝时为太子洗马,武帝即位后为谒者,并先后任荥阳令,东海太守,主爵都尉,位列九卿。

汲黯为人威武不屈,刚直不阿,不畏权贵,秉公事职,敢于犯颜直谏。一次武帝召集群儒说:“我欲振兴政治,效法尧舜,如何?”汲黯说:“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怎么能效唐虞呢?”武帝听了尖锐的批评,怒而罢朝。

当时很多朝臣为他担心,纷纷劝他明哲保身,他慨然说:“天子设公卿大臣,不是为了匤正错误难道是专作阿谀奉承的吗?我既在其位,总不能只顾个人安危,见错不说,使皇帝陷于不义之地。” 汲黯为官清正,廉洁奉公,死后家无余资,在封建官吏浊多清少的环境中他可谓一佼佼者。

然而他多次直谏,廷争抗颜,又与权臣张汤不能相容,为此,张汤恨之入骨,常在武帝面前说他的坏话,武帝好大喜功,不分良莠,对汲黯先施之以疏,后继之以贬,终被出为源阳太守,卒于任中。 4、魏征 魏征(580-643),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谏臣,字玄成,唐初政治家,巨鹿(今属河北)人。

隋末参加瓦岗军,李密败,降唐。归唐后跟随李建成,为太子洗马。

太宗即位后,任谏议大夫。后任秘书监,参预朝政,封郑国公。

魏征与李世民是封建社会中罕见的一对君臣:魏征敢于直谏,多次拂太宗之意,而太宗竟能容忍魏征“犯上”,所言多被采纳。 玄武门之变以后,李世民由于早就器重他的胆识才能,非但没有怪罪于他,而且还把他任为谏官之职,并经常引入内廷,询问政事得失。

魏征喜逢知己之主,竭诚辅佐,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加之性格耿直,往往据理抗争,从不委曲求全。

魏征死后,唐太宗非常悲痛惋惜,曾言“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今魏征猝逝,遂失一镜矣!”并亲书墓碑,下诏陪葬昭陵。

5、狄仁杰 狄仁杰(630-700)唐代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字怀英。武则天时期宰相,杰出的封建政治家。

应试明经科(唐代科举制度中科目之一),从而步入仕途。从政后,经历了唐高宗与武则天两个时代。

初任并州都督府法曹,转大理丞,改任侍御史,历任宁州、豫州刺史、地官侍郎等职。狄仁杰为官,如老子所言"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为了拯救无辜,敢于拂逆君主之意,始终保持体恤百姓、不畏权势的本色,始终是居届堂之上,以民为忧,后人称之为"唐室砥柱"。

他任掌管刑法的大理丞,到任一年,便处理了前任遗留下来的17000多件案子,其中没有一人再上诉伸冤,其处事公正可见一斑,后人据此编出了许多精彩的传奇故事,荷兰汉学家高罗。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