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宰相 皇上:你兒子很有才能嗎?宰相十分機警:犬子不才!皇上大喜重賞
皇上:你兒子很有才能嗎?宰相十分機警:犬子不才!皇上大喜重賞
步入仕途幾乎是每一位古代讀書人的理想,尤其是古代農家子弟改變命運最有效的途徑。像我們所熟知「 ”鑿壁偷光”的主人公匡衡,祖上世代種田窮困潦倒,但匡衡自小愛學習,家里用不起燭燈,為了讀書就從家里鑿一個洞借鄰居家的燭光來閱讀,後來終於如願入朝為官。但這只是諸多古代讀書人獲得功名後的第一步,在朝廷做官也並不是這么簡單,特別是位居高官,不僅要有學問,還要思維敏捷,情商較高。這樣才能如魚得水,受到皇上的賞識。
在唐玄宗時期,有一位一心為民的好官叫魏知古,由於每年的政績表現都十分優異,後來官越做越大,擔任了參政知事。這時跟宰相姚崇的官職幾乎一樣了,而魏志古先前還得到過姚崇的多次舉薦。但姚崇面對他的職位和自己近乎平級了,心里就開始滋生了不舒服的情緒,他怎么能跟自己平起平坐呢?由此,二人就開始產生矛盾了。
有一次,姚崇上書建議讓魏知古到洛陽負責朝廷這一屆的選官事宜。這看似是對魏知古的一種好心推薦,但魏知古明顯感到這是在排擠自己。但最終的命令是皇上下的,雖說有怨言,但還是得要離開京城去完成這一項工作。而當魏知古到達洛陽開始主持工作的時候,姚崇的兒子在洛陽找到魏知古,希望通過他走走關系,魏知古的兒子認為當年父親對他多次提拔,理應答應他的請求額外照顧。後來魏知古回到京城,將這一切一五一十匯報給了唐玄宗。

沒過幾天,唐玄宗開始找姚崇談話,裝作雲淡風輕的詢問姚崇:「 ”愛卿,你覺得你兒子各方面才能怎樣,是不是個賢才啊?”姚崇在朝廷為官多年,能做到這么高的官職還真不是虛的,他對皇上的每句話都十分機警,他已經知道皇上為何要這般問他了,突然靈機一動,不慌不忙的說:「 ”回稟陛下,微臣十分清楚自己兒子,欲望很大但本事不足,他不是一個賢才。如今他在洛陽為朝廷效力,但他要知道魏知古會在洛陽選官,絕對會借着微臣當年對魏知古的提攜之恩,去上門找他幫忙。但犬子還沒想我提及過此事,回去之後我定書信於他問個究竟!”
唐玄宗一聽很詫異,他以為姚崇會想盡一切辦法掩飾兒子,找借口推脫。但令人意外的是,姚崇十分中肯的評價自己兒子,沒有一絲的偏袒之意。唐玄宗頓時龍顏大悅,順帶賞賜了姚崇一些東西。而另一方面,唐玄宗認為魏知古有誣陷好人之意,甚至還覺得他不懂得知恩圖報。頓時對他的印象大打折扣,很想貶他的官。但姚崇又開始表現老好人,對皇上說:「 ”陛下,這不怪魏知古,一切都是微臣之過,沒有將兒子教育好。所謂子不教父之過,微臣願領責罰!”
唐玄宗聽完後很感動,在他看來,姚崇的表現跟魏知古相差極大,這讓他更加的的堅定必須要降魏知古的官職,好讓他自我醒悟。果然,沒幾天魏知古就接到聖旨,被重新任命為工部尚書,不再擔任原來的參政知事一職。
魏知古一開始還是蒙圈的,不知哪里惹皇上不高興了。但畢竟沒有不透風的牆,後來得知一切都是姚崇在皇帝面前假惺惺的表演,讓皇上對自己不滿所導致。可魏知古是一個品行高尚的人,雖然心里對姚崇不滿,但不會為了自己私下借機報復。
而姚崇雖然能力強,但本性如此,算計過很多朝廷的同僚,至死都在算計別人,譬如當時和他同任宰相的張說曾說:「 ”死姚崇猶能算生張說,吾今日方知才之不及也遠矣。”意思就是說,我張說活的好好的卻依然被已經死去的姚崇在算計,時至今日才知曉我必須甘拜下風,真是遠遠比不上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