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作者 文天祥:「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火烧 2021-06-06 04:39:08 1067
文天祥:「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过零丁洋》---宋

文天祥:「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作者 文天祥:「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过零丁洋》---宋,文天祥 前言 文天祥是南宋王朝的忠义之臣,在面临着强大的蒙古帝国,对南宋的统一之战时。他没有因为考虑到实力上的悬殊,以及个人的安危,而选择退缩。而是在那个南宋群臣人心大乱的危急关头,选择了勇敢地面对危局,宁肯玉碎不做瓦全。从而赢得了天下人的崇敬,就是元世祖,也对这个倔强的对手,报以深深地敬意。 如果要从历史发展的趋势去做解析,能够客观地看待那段历史,就会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元朝对天下的统一是不可避免的。这倒不是像明太祖朱元璋所讲的那样---元朝是奉天承运而拥有的国祚。而是因为只有元朝能够完成统一金国、西夏、吐蕃、大理和南宋,结束长久以来天下分裂和动荡不安的实力。并且还为以后明清两朝的版图奠定了基础。 可以试想,假如没有元朝的一统天下,而是任由天下继续分裂下去,又会是怎样一个历史走向!本文之所以要讲文天祥的忠心义烈,乃是出于对这位「 ”卫国英雄”,忠诚于自己的祖国精神的尊敬。而且在历史上的封建王朝中,无论哪个王朝都希望自己臣子是文天祥那样的赤胆忠心之臣,他们所厌弃的也是谗臣和佞臣! 文天祥---图片来源于东方IC 一、心怀壮志报效国家 文天祥(1236---1283)江西吉州庐陵人(今江西吉安)。他少有大志,心中仰慕岳飞那样的英雄人物。在面对着祖国日益深重的亡国危机时,文天祥常常是忧虑难安。因此他发奋读书,希望有朝一日能够走进朝堂,为南宋王朝摆脱危机而尽心尽力。功夫不负有心人,公元1256年,文天祥终于考中了进士,拥有了步入朝堂的机会。 可是由于文天祥为人正直,又不会迎合权贵。而且还与手握大权的贾似道,在如何对抗虎视眈眈的蒙古铁骑上,产生了较大的分歧。贾似道因为姐姐贾贵妃的缘故,深受宋理宗的宠信。即便是在宋度宗继位之后,也由于皇帝的昏庸,而致使大权旁落到了丞相贾似道之手。 贾似道被宋度宗视作「 ”国之栋梁”,倚为臂膀。因此贾似道便恃宠而骄,其为人专横而跋扈。对待那些违逆自己的正直大臣,一向是极尽打击之能事。如今看到文天祥竟敢对自己不恭,又岂肯善罢甘休! 故而,贾似道便向宋度宗进了文天祥的谗言。宋度宗当然是愿意相信「 ”自己人”了,所以他便不加分辨地,下旨罢免了文天祥的官职。这一年是公元1270年,距离临安城破,还有6年。文天祥被罢免之后,便回到了家乡闲居,日以读书为乐。 二、面对逆境勇往直前 文天祥祠堂---图片来源于东方IC 然而在面对着蒙古帝国必要统一天下的形势,文天祥想要超出世外也是不可能的。果然,在蒙古铁骑的压力之下,南宋朝野呈现出了一日三惊的危急局面。这个时候权臣贾似道已经倒台!国难思忠臣,在这个极度危急的情况下,南宋朝廷再一次想起了赋闲在家的文天祥。便颁下诏书,令文天祥去赣州为官,就地招募军队,以作抵抗蒙古大军之用。 可是还没有等到文天祥把这支军队训练好,十万紧急的军令又传到了:原来此时,蒙古帝国已经改国号为「 ”大元”了,忽必烈继位为大元皇帝,他就是元世祖。元世祖为了彻底消灭南宋的抵抗力量,以求完全统一天下。便号令数路元军南下,软弱的南宋已经处于朝不保夕、大厦将倾的状态之下了。公元1275年元军已经迫近了临安城,因此朝廷才会传令各地勤王,也令文天祥率军驰援。 文天祥在接到军令之后,便立即着手整顿军队,鼓舞士气,准备驰援临安。这时有人对他说:「 ”元军势力强大,如今更是已经陆续征服了大宋周围的各国。我们已经面临着独木难支的境地了。你虽然招募到了一些兵马,可又怎会是元军的对手呢?这不是犹如抱薪救火吗?”文天祥听后略作沉吟,便回答到:「 ”我既然身为大宋的臣子,眼下国家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危急局面,又岂能够坐视而不理呢?我虽然知道此行不利,终使难以拯救大宋之危亡,也要极尽我这绵薄之力!” 而此时此刻,在公元1275年,元朝大将伯颜已经突破了宋军的长江防线,兵锋直指临安城!文天祥率军赶到时,临安已经是处于四面楚歌的境地之中了。此时的南宋皇帝是宋恭帝,由于他年纪太小,因而无法亲理国政。朝政大权便由谢太后掌握,而谢太后因见元军势大,心中已然是茫然失措了。朝臣之中主张进行最后抵抗的,和主张与元军议和的,因为意见不统一早已经吵作了一团! 谢太后看到如今这个危急局面,深知使用武力抵抗元军,已经没有成功的希望了。所以她便也倾向于和谈了,而这个和谈,实则就是变相投降----只要元军肯保留宋室,那么无论什么条件都可以答应!谢太后的这个主张遭到了许多大臣的反对,也没有人愿意充当「 ”和谈”使者---丞相陈宜中悄悄地离开了临安城,远走他乡。赶来支援临安城的大将张世杰,也因为不愿表态投降,而连夜带兵转移到其他地方去了。这更令临安城里的其他大臣也都慌了神,随后许多人也携家带口的逃离了这座已经朝不保夕的都城。 三、面对强权誓死抗争 古代骑兵---图片来源于东方IC 此时的朝堂之上已经没有几位大臣是真心为国尽忠了。谢太后在无可奈何之际,只得任命文天祥为丞相,并且希望他能够着眼于保全江南百姓、避免生灵涂炭,挑起与元军和谈的担子。既然谢太后已经有了决断,文天祥也就不好再说什么了。只得从命前往元军大营,去和元军大将伯颜谈判议和,随同文天祥一同前往元军大营的还有贾余庆等人。可是待到他们抵达元军大营,见到了元将伯颜之后,文天祥便对和谈彻底失望了---此次与元军的和谈,无异于与虎谋皮! 文天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看法呢?这是因为当他见到伯颜那副洋洋得意的态度,骄傲自满的举止后,就已经知道了和谈是没有希望了!文天祥决定自己宁肯死,也绝不能做出有损国格和人格的事情!伯颜对宋朝的和谈使者盛气凌人地列出了数条「 ”和谈条件”,而每一条都无异于迫使南宋王朝投降。被激怒了的文天祥严厉斥责了伯颜的骄狂态度!伯颜见状冷笑一声:「 ”你们现在已犹如釜中之鱼、俎上之肉,还有什么资格与我谈判议和?如果想要保全江南百姓,就须赶快投降!舍此之外,你们别无它途。” 文天祥因为「 ”冒犯”了伯颜而被扣留在了元军大营,伯颜让随行的贾余庆等人返回临安,通报自己的议和条件。谢太后在得知了伯颜的条件和态度后,自知已经无力扭转乾坤。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只得写下投降表,并派贾余庆前往元军大营进呈降表。伯颜得知了这个消息后,不禁为自己可以兵不血刃就能灭亡南宋,而欣喜若狂。他在接受贾余庆呈递的投降表时,有意将拒不投降的文天祥押来,让他亲眼目睹这屈辱的一幕。文天祥对此情景除了怒目而视,不置一词,这一年是公元1276年。 四、脱离虎口再起抗争 骑兵---图片来源于东方IC 南宋亡国以后,伯颜将宋恭帝等人作为人质押往大都,文天祥也在其中。在途中文天祥趁着元军防备松懈,侥幸逃了出来!逃出虎口的文天祥前往了真州,前去寻找坚持斗争的宋军。真州守将苗再成接纳了文天祥,并与其一同谋划恢复南宋江山的事情。 可哪里料到,不久之后苗再成,就接到了宋军主帅李庭芝,关于文天祥是叛徒,他已经投降了元廷,此次南归是为了破坏抗元大业的通报,和处死文天祥的命令!苗再成通过这些日子于文天祥的朝夕相处,已经深入地了解了文天祥的为人。因此无论如何也不相信文天祥是叛徒---其实李庭芝也是误信传言,才会下此命令。 但是因为接到了主帅的军令,苗再成也不再敢收留文天祥了,只能让他远离真州而去。文天祥见无法为自己辨别清白,便也只得离开真州而去。难能可贵的是,就是在受到了如此不公正对待的情况下,文天祥恢复宋室江山的志向,也没有丝毫改变。他在离开真州后,又曾多次组织义军,为恢复南宋而战。 然而毕竟南宋王朝大势已去,再多的努力也已经无济于事了。其后在1278年的一次战斗中,文天祥在五坡岭被元军俘获了。元将张弘范正在组织彻底消灭南宋王朝,抵抗力量的最后的战役。这回见到了著名的对手文天祥被俘,也十分欣喜。他力劝文天祥归降元廷,并希望他能够写信劝告张世杰投降。 文天祥不为所动,他早已将生死置之于与度外了,又岂会保全自己而去招降自己的战友呢?遭到了拒绝的张弘范,看到没有办法可以说动文天祥,又被他对于宋室的一片忠心所感动,便没有再为难文天祥。而是派人将文天祥押往了大都。从那以后文天祥便在大都的牢狱之中饱受折磨。 在这期间,元廷几次派人劝降,但都被文天祥严词拒绝了。文天祥在大都的牢狱之中,度过了三年的光阴。在这期间的文天祥,听到了关于「 ”崖山海战”的战斗经过。当他得知了近十万臣民,宁可蹈海而死,也不愿屈膝投降的事迹后,不禁泪流满面,心情久久不能平复! 五、以死报国热血丹心 古代战争 文天祥因此而更加坚定了,愿意为祖国流尽最后一滴血的信念!公元1282年,元世祖忽必烈亲自召见了,这个饱受摧折而又坚强不屈的南宋遗臣。他对文天祥说:「 ”你对于赵宋王朝的赤胆忠心我都已经知道了,可现在宋朝的残余势力都已经被大元的军队剿灭了,事到如今你已经无力回天了!如果你肯归附大元,我愿意让你做我的丞相,不知你意下如何?”文天祥听后,摇了摇头,回复元世祖道:「 ”感谢您的厚爱,可是我文天祥既然已经发誓要做大宋的忠臣,又岂能朝秦暮楚,再事两朝?如今大宋王朝既已不复存在了,孤臣情愿一死以尽忠心!” 元世祖听到了文天祥的话后,更为欣赏与钦佩文天祥的赤胆忠心,久久沉吟不语。经过了沉思之后,元世祖最后决定还是成全文天祥的心愿,于是便下旨处决文天祥。在公元1282年12月的一个雪后初晴的日子里,文天祥被押赴刑场。听到了消息的大都市民,因为对文天祥的英勇不屈、忠心不贰,感到钦佩,所以许多人都冒着凛冽的北风前来为文天祥送行。 刑场上的气氛庄严而肃穆,人们的表情平静而庄重。在行刑前,文天祥面向南方恭敬地接连拜了三拜,然后仰天而长叹:"我恢复故国的事业结束了,今天就是我为她流尽最后一滴血的日子。”随即面南而跪,瞑目待刑。在北风的呜咽声中,刽子手举起了闪着寒光的钢刀....忠臣烈士的鲜血溅在了皑皑的白雪之上,似乎是在向人们表明忠臣那不屈的意志与气节..... 雄关漫道---图片来源于东方IC 结语:忠烈之臣,是为历代王朝的统治者所大力弘扬的,也是受到人们的崇敬的!以后,不仅明朝高度评价文天祥的赤胆忠心。清朝的乾隆皇帝,也对文天祥有极为恳切的评价。乾隆皇帝曾在评价忠臣与贰臣时说:「 ”(为臣者),才德兼备者,上也。其次,则以德贵,而不论其才焉...当宋亡之际,有才如吕文焕、留梦炎、叶李辈皆背国降元----若文天祥忠诚之心,不徒出一时之激,久而弥励。浩然正气,与日月争光。”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