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英风入松赏析 《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吴文英)译文赏析

《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吴文英)译文赏析
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 吴文英 系列:宋词三百首 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 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花铭。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晓梦啼莺。 西园日日扫林亭,依旧赏新晴。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 注释 1草:草,起草,拟写。愁草,没有心情写。 2瘗(yi):埋葬。铭,文体的一种。庾信有《瘗花铭》。古代常把铭文刻在墓碑或者器物上,内容多为歌功颂德,表示哀悼,申述鉴戒。 3分携:分手,分别。 4绿暗:形容绿柳成荫。 5料峭:形容春天的寒冷。 6中酒:醉酒。「中酒」见《史记·樊哙传》,亦见《汉书》,意酒酣也。中,读仄声也。又如杜牧:「残春杜陵客,中酒落花前」(《睦州四韵》), 7交加:形容杂乱。 8双鸳:指女子的绣花鞋,这里兼指女子本人。 简析 此词上片情景两融,所造形象意境有独到之处。首二句是 伤春,三、四句即写到伤别,五、六句则是伤春与伤别交 织交融,形象丰满,意蕴深厚。下片写清明已过,风雨已 止,天气放晴了,但思念已别的情人,何尝忘怀?虽不忍 去游故地而又不忍不去,尤见其情感浓深。 赏析 这是西园怀人之作。西园在吴地,是梦窗和情人的寓所,二人亦在此分手,所以西园诚是悲欢交织之地。梦窗在此中常提到此地,可见此地实乃梦萦魂绕之地。 这也是一首伤春之作。词的上片情景交融,意境有独到之处。前二句是伤春,三、四两句写伤别,五、六两句则是伤春与伤别的交融,形象丰满,意蕴深邃。「听风听雨过清明」,起句貌似简单,不像梦窗绵丽的风格,但用意颇深。不仅点出时间,而且勾勒出内心细腻的情愫。 寒食、清明凄冷的禁烟时节,连续刮风下雨,意境凄凉。风雨不写「见」而写「听」,意思是白天对风雨中落花,不忍见,但不能不听到;晚上则为花无眠、以听风听雨为常。首句四个字就写出了词人在清明节前后,听风听雨,愁风愁雨的惜花伤春情绪,不由让读者生凄神憾魄之感。「愁草瘗花铭」一句紧承首句而来,意密而情浓。落花满地,将它打扫成堆,予以埋葬,这是一层意思;葬花后而仍不安心,心想应该为它拟就一个瘗花铭,瘐信有《瘗花铭》,此借用之,这是二层意思;草萌时为花伤心,为花堕泪,愁绪横生,故曰「愁草」,这是三层意思。词人为花而悲,为春而伤,情波千叠,都凝炼在此五字中了。「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是写分别时的情景。梦窗和情人在柳丝飘荡的路上分手,自此柳成为其词中常出现的意象。古代有送别时折柳相送的风俗,是希望柳丝能够系住将要远行的人,所以说「一丝柳,一寸柔情」,可谓语浅意深。 「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晓梦啼莺」,伤春又伤别,无以排遣,只得借酒浇愁,希望醉后梦中能与情人相见。无奈春梦却被莺啼声惊醒。这是化用唐诗「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之意。上阙是愁风雨,惜年华,伤离别,意象集中精炼,而又感人至深,显出密中有疏的特色。 下阙写清明已过,风雨已止,天气放晴了。阔别已久的情人,怎么能忘怀!按正常逻辑,因深念情人,故不忍再去平时二人一同游赏之处了,以免触景生悲,睹物思人。但梦窗却用进一层的写法,那就是照样(依旧)去游赏林亭。于是看到「黄蜂频扑秋千索」,仿佛佳人仍在。「黄蜂」二句是窗梦词中的名句,妙在不从正面写,而是侧面烘托,佳人的美好形象凸现出来。怀人之情至深,故即不能来,还是痴心望着她来。「日日扫林亭」,就是虽毫无希望而仍望着她来。离别已久,秋千索上的香气未必能留,但仍写黄蜂的频扑,这不是在实写。陈洵说:「见秋千而思纤手,因蜂扑而念香凝,纯是痴望神理。」 结句「双鸳不到」(双鸳是一双乡绣有鸳鸯的鞋子),明写其不再惆怅。「幽阶一夜苔生」,语意夸张。不怨伊人不来,而只说「苔生」,可见当时伊人常来此处时,阶上是不会生出青苔来的,此时人去已久,所以青苔滋生,但不说经时而说「一夜,」由此可见二人双栖之时,欢爱异常,仿佛如在昨日。这样的夸张,在事实上并非如此,而在情理上却是真实的。
- 上一篇
女生说做朋友你还追吗 很久没联络的女生问我,我恋爱女生说为什么不告诉她,事实是我没恋爱,她听别人说的然后突然来问我?求解
很久没联络的女生问我,我恋爱女生说为什么不告诉她,事实是我没恋爱,她听别人说的然后突然来问我?求解 很久没联络的女生问我,我恋爱女生说为什么不告诉她,事实是我没恋爱,她听别人说的然后突然来问我?求解要
- 下一篇
悬赏5000属于什么通缉令 古代「通緝令」那麼抽象,為何總能抓住犯人?瞧瞧最後1句寫的啥!
古代「通緝令」那麼抽象,為何總能抓住犯人?瞧瞧最後1句寫的啥 天網恢恢,疏而不漏!在古裝影視劇中,觀眾經常看到衙役在牆上貼著通緝犯的畫像,以此來抓捕犯人。不過觀眾有一個疑問就是,通緝令上的畫像畫的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