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中国购买多少德国武器 日本质问德国:为什么卖武器给中国?德国外长一句话呛了回去
日本质问德国:为什么卖武器给中国?德国外长一句话呛了回去
一战后,德国失去了在中国的所有殖民地,对其他殖民地也完全失去了影响力。魏玛共和国忙于发展军备,急需大量原材料,同时也需要大笔资金偿还英法等国的战争赔款。德国和中国没有利益上的冲突,一方需要振兴经济,一方需要发展现代工业,双方一拍即合,于是就有了30年代合作互利的中德贸易。
从1928年开始,国民政府向德国订购了大量的陆军装备,数量最大的是七九步枪、毛瑟手枪和M35式钢盔,以及大量的79钢芯弹。同年,德国人马克思·鲍尔上校来到中国,长期担任军事顾问,逐渐形成了军事顾问团。到1930年,中国成为德国在远东的最大贸易伙伴,贸易额达到3.4亿帝国马克,与日本的贸易额仅为2.3亿帝国马克。
1933年,希特勒上台,加紧了军备扩张的脚步。德国的油脂工业几乎完全依赖于东北大豆,对钨砂、锑、锰、锡、猪鬃和桐油也有大量需求,中德合作关系进入蜜月期。5月,汉斯·冯·塞克特将军担任国民政府的资深顾问,以德国陆军为范本成立了教导总队,约4万人接受了德国教官的训练,以此为骨干组成了三个著名的御林师——36、87、88师,也就是俗称的德械师。
德国在军事上对中国的大力援助,令日本甚为忌惮。在当时,西方国家对中国呈军事封锁状态,中国军队的武器几乎全是从德国进口。1937年6月,中日关系日趋紧张,希特勒会见了孔祥熙,表示德国在远东没有政治目的,唯一的想法就是赚钱,希望中日能够保持友好关系。
希特勒没有说谎,他真的只是想赚中国的钱。七七事变爆发后,德国外交部采取完全中立立场,既不得罪日本,也不疏远中国,表面上对华采取军火禁运,实际上在7月份仍有7艘商船来到上海,船上载满了中国所需的各种装备。日本驻德大使武者小路指责德国对华运输军火,给德国外交部副部长一句话怼了回去:“你们在华行动不也影响了我们的经济关系吗?”

日本也不敢拿德国怎么样,毕竟两国实力差距巨大。不过,中德友好关系也没能维持太久,8月,《中苏互不侵犯条约》签订,德国对中日战争态度由中立改为亲日,并召回在华军事顾问,遣散所有在德军事学院的中国学员,停止武器运输。总之,德国对中国的态度只是利益使然,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美好。要想与他国平等对话,还得自身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