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典型的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易經=算卦」等那些被我們誤解的春秋戰國時期冷知識
刻板印象!「易經=算卦」等那些被我們誤解的春秋戰國時期冷知識 杜甫本來就是語文課本里那個瀟洒飄逸的形象嗎?我們以為是,但事實卻是在誰人都不知杜甫長什麼樣的情況下,1959年由現代水墨人物畫家蔣兆和先生

刻板印象!「易經=算卦」等那些被我們誤解的春秋戰國時期冷知識
杜甫本來就是語文課本里那個瀟洒飄逸的形象嗎?我們以為是,但事實卻是在誰人都不知杜甫長什麼樣的情況下,1959年由現代水墨人物畫家蔣兆和先生所作,而且原型還是他自己。
誠然如杜甫很忙的「網紅「杜甫的肖像都存在著誤解,也足見這種心理現象是多麼地普遍了。
刻板印象與我們形影相伴
刻板印象,是心理學上的一個專有名詞,指的是人們通過自己的直接或間接的經驗形成起來的對於某一事物較為固定的看法。
一開始,刻板印象主要是人們對他人的自然特徵方面建立起來的比較系統的觀念,比如人們的性別、種族和外表吸引力這三個方面將人進行分類。比如南蠻、北夷,哪的人勤快,哪的人顧家等等這樣的對這一類人的歸類總結。
後來,刻板印象被泛化到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對一些知識傳承下來的誤解。
在春秋戰國的相關知識里,就存在著以下我們所熟知「知識「的誤解:
「金木水火土「的順序×《春秋》是孔子寫的×煉丹的「道家「讓自己長身不老×《易經》是算卦的意思×「法家「是制定嚴酷刑法的×這些在漫長的歷史中,在人們的言傳身教中留下的刻板印象,很多人自認為就是它們原本的樣子,但細究起來,卻是已經偏離了其原本的意思。
今天,讓我們來進行尋蹤究典,還其本來面目。
「木火金水土「的四季觀很和諧
我們對金木水火土的順序習以為常了,張口就來,但看了董仲舒的「五行」順序後,我決定路轉粉了。
他在《春秋繁露》里,將「五行」順序定為「木、火、金、水、土」,前四個各主管一個方位和四季中的一季:
木——主管東方和春季;火——主管南方和夏季;金——主管西方和秋季;水——主管北方和冬季;土——主管中央,且扶持木、火、金、土。
驚訝,好有道理啊有木有?!春天萬物復甦,可不就是木嘛;夏天特別熱,像南方一樣,火無疑了;秋天呢是金燦燦收穫的季節;冬天水凝成雪……而這一切的四季變換,都需要植根於我們熱愛的大地——土。這個「木、火、金、水、土「真的是毫無違和感,愛了愛了。
《春秋》寫的是孔子的家鄉卻與他無關
孔子在他生活的那個年代,也還沒有被奉為聖人,但後來隨著儒家的發展壯大,豐功偉績也便多了,比如孟子也以為「孔子懼,作《春秋》。」所以無論是他,還是後面以董仲舒為代表的「新儒家」都特別重視《春秋》,從董仲舒著作題為《春秋繁露》可見一斑。
到了漢朝,經過秦朝的戰亂紛爭,當時的統治者想讓人們休養生息,所以將統治思想由秦朝的法家而改為儒家。當時儒家和其代表孔子便受到了無盡尊崇,孔子不僅由第一個私人教師變成了第一個國家教師,甚至還在漢朝一度被尊為「神」,所以,孔子作《春秋》一事也便人盡皆知。
其實,《春秋》是孔子的家鄉魯國的編年體史書,也是中國最早的編年體史書,並非孔子所著。
「道家「是哲學,」道教「是宗教
「道家」是以老子、莊子等為代表的道家學說的集大成,是一種哲學,講「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教人「無為」以順乎自然的。
「道教」則是一種宗教,歷史上確實有煉丹這種事情,傳說中火藥就是道家弟子們煉丹時發明的呢。煉丹幹什麼呢,當然是想長生不老了——當然,不得不說這是一種難能可貴的科學探索精神。我們知道人的生老病死是自然過程,這種想要長生不老的期望,其實是來尋求避免死亡的原理和方術的,是反乎自然的。
「道家」的此道,非「道教」的彼道,你記住了嗎?
《易經》其實有三意
著名的《周易》,就是我們常說的《易經》,在中國文化史、思想史上佔據著重要的位置,被列入「六經」(分別為《詩》、《書》、《禮》、《易》、《春秋》),一度被認為是群經之首、眾道之源。
《易經》中因為有「經」,即我們常說的卦象,所以就被人們以為算卦就是易經的全部。
但其實,除了「經」外,還有「傳」和「學」兩大塊內容,是包含著社會生活和人們思想記錄,有農業、漁業、牧業、手工業、政治、經濟、軍事等諸多方面的內容,可謂「《易》道廣大,無所不包」(《四庫全書·經部·易類小序》)。
所以,《易經》的意思更廣闊,「易一名而含三義,所謂易也,變易也,不易也。(易緯·乾鑿度)。
包含三個意義,
1.轉化、變化2.容易,簡單3.不變轉化、變化指宇宙的各個事物,後兩點容易、簡單、不變指事物的道和遵循的原理。 ——孔穎達《周易正義》卷首引
「法家「是搞政治和管理的
春秋戰國時期的時局變化多端,諸侯通常打不定主意怎麼辦,剛好有一些很有能耐的「法術之士」出場,成為了諸侯相信的顧問。
他們安撫國君說你不必啥都會,只要把權力高度集中到自己手裡就好了,別的事就是順利成章的,照我們的做肯定能治理好國家。後來,他們將這些法術理論化,變成了「法家」的思想。
「法家」其實並不是制定法律的,雖然有一個字相同吧,但其實真的是搞政治的,是組織和領導的理論和方法。(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
並且難能可貴的是在先秦那個時候,法家就有了發展的眼光來看事物,充分認識到了時代的變化,並且建議用全新的方案來應對全新的變化,比如用「守株待兔」的故事來告誡不要因循守舊,而要順應歷史的滾滾車輪。這一將歷史看作變化的過程,雖然在我們現在看來,是一種真理似的、眾人皆知的「刻板印象」,但在當時其它各家都在「歷史退化論」的時候,「法家」實在是極具創新性的思想流派。
很赞哦! (1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