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平安时代中国朝代 日本历史剧_日本历史朝代顺序是怎样的?
日本历史剧_日本历史朝代顺序是怎样的?
日本历史简介
日本列岛上被确认过的人类历史,大约可追溯到10万年乃至3万年前。在约3万4千年前,从日本列岛华北地区传来被称呼为小刀型石器的石器,在列岛全区被广泛的使用,但在约2万年前由西伯利亚过来新的称呼为细石刀片的石器主要在东日本传开。
伴随着从东亚迁入日本的渡来人,日本在弥生时代初期出现陶器、铁、铜器以及水田等文化,逐渐成为一个农业社会,同时一些如奴国等的小国也开始与中国发展外交关系。
587年,豪族苏我氏的头目苏我马子击败物部守屋,又在592年暗杀崇峻天皇、立女皇推古天皇为帝,圣德太子摄政,日本进入飞鸟时代。
710年,元明天皇迁都平城京,日本进入奈良时代,律令制国家也日益成熟。大和政权的版图在这时也逐渐扩张,征服东北地方部分地区和南九州。
平安时代末期,出现以东国为势力范围的源氏和以西国为势力范围的平氏两个庞大的武家势力。平氏被赶出京都,将朝廷迁往福原京,之后于1185年在坛之浦之战中彻底覆灭。
1192年,武家首领源赖朝被封为征夷大将军,创建镰仓幕府,并展开幕府统治,开始日本600多年的幕府时代。
1867年末代江户幕府将军德川庆喜迫于情势主动大政奉还,以明治天皇为首的新政府正式成立,江户时代结束。
1894年8月1日,中日两国互相宣战,甲午战争正式爆发。1895年2月,清军溃败,清廷被迫派李鸿章代表清廷向日本求和,并以战败国身份在日本威逼下签订了条件苛刻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
日本于1910年并大韩帝国入版图,是为日韩合并;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投向协约国,向同盟国宣战,以获得德国在中国山东半岛的殖民地。1914年9月,日本向德国宣战,发动青岛战役,11月攻占青岛。
1931年,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入侵中国东北,扶植傀儡国家满洲国;再于1932年,在上海发动一·二八事变。1941年12月,日军偷袭夏威夷的美军基地珍珠港,并正式向美国、英国和荷兰宣战,同时开始进军东南亚等太平洋地区。
从1945年9月2日战败到1952年4月28日《旧金山和约》生效期间,日本被盟军军事占领,由美军为首的驻日盟军司令部(GHQ)统治,实行财阀解体政策,对垄断资本进行大规模重组;日本除了失去所有属地,也暂时被迫移交小笠原诸岛与琉球(原冲绳县)予美国军政管理。
进入21世纪初期,日本经济透过往新兴市场出口出现小波段复苏的伊邪那美景气,但是2008年发生全球金融海啸,索尼和丰田等指针性大企业纷纷出现巨大亏损。
日本文化:
日本为一岛国,地处东亚大陆的东北面,与朝鲜半岛、满洲及西伯利亚相隔着日本海,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文化一直与东亚大陆文化保持着自身独特性。日本一方面不断吸收外来文化,同时有自身的特色。自公元4世纪到9世纪,就有渡来人带来东亚文化。
往后日本的遣隋使和遣唐使为日本带来了汉传佛教文化,如花道、茶道和香道都是伴随着汉传佛教传到日本的,是日本传统艺术的重要一环,并称为日本的“雅道”。随后到十世纪左右,日本与东亚大陆的交流变少,开始发展具有独自特色的国风文化,而京都则成为日本的文化中心。
16世纪中叶,欧陆文化传到日本,后来因贸易保护政策和基督教禁令,使欧陆文化在日本的传播停滞。直至十九世纪,日本才在美国的外交压力下签署日美神奈川条约(日美和亲条约),开放了下田及箱馆两港口通商,欧陆文化在日本才得以重新复兴,后来更成为日本文化的重要一员。
日本历史朝代顺序是怎样的?
1、绳文时代(约前10000年~约前300年)
日本最原始的时代。人们住洞穴、逐渐发展成部落,过着采集、捕鱼、狩猎生活。绳文是指出土的当时的绳文陶器,是那个时期的标志
2、弥生时代(前3世纪~3世纪)
标志是弥生陶器的出现。受到中国文化影响,开始种植水稻,使用各种金属器,例如铜剑、铜矛等。当时日本总称为“倭”,分为许多小国。汉光武帝中元二年(公元57年),“奴”国王曾遣使通汉,接受了后汉光武帝所赠与的刻有“汉委奴国王”五字的金印,这枚金印于1784年在福冈县被发现。
3、古坟时代(3世纪后期~7世纪)
初4世纪中期,大和政权统一了割据的小国。随着国家的统一,以前方后圆坟为代表的古坟扩大到全国各地,因此被称为“古坟时代”。这个时期,大量中国的知识、技术传入日本。5世纪,来自朝鲜半岛的外来人带来了铁器生产、制陶等技术,并开始使用中国汉字。
6世纪,日本正式接受儒教,佛教也传入日本。圣德太子仿效中国,致力于政治革新,着手建立一个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国家。
4、飞鸟时代( 6世纪末~710)
以奈良南部的飞鸟地区为中心的时代,与古坟时代有重叠的部分。645年,孝德天皇政权颁布《改新诏书》,被称为“大化改新”。大化改新之后,日本建立起封建土地所有制,开始进入封建社会。
从这个时期开始,日本派遣了很多学生和僧人到中国学习政治、法律、文化及佛学知识。702年,日本向中国唐朝ZF告知国号为“日本”、君主为“天皇”。
5、奈良时代( 710~794)
710年,日本定都平城京(现奈良)。平城京是日本仿造中国唐朝都城长安建造的。这一时期,日本继续派出遣唐使,其中留学生阿倍仲麻吕(中文名晁衡)成绩优异,留在唐朝任职,并与李白等文人建立了深厚的友情。同一时代,中国的著名高僧鉴真和尚六渡日本失败,第七次终于成功。
鉴真把丰富的中国文化传到了日本,受到日本人民的欢迎和尊敬。奈良的唐招提寺里,至今还供奉着鉴真的塑像。另外,这个时代还诞生了日本历史上几部著名的书籍,如《万叶集》、《古事记》、《日本书记》、《怀风藻》。
6、平安时代( 794~1192)
794年日本迁都平安京(现京都)。894年派出最后一批遣唐使后,不再大量摄取中国文化。这个时期主要是藤原家族执掌政权,武士进入了中央政界。此期间,日本创造了平假名和片假名,并诞生了一批反映贵族文化的文艺作品,如《古今和歌集》、《源氏物语》、《枕草子》等。
7、镰仓时代( 1192~1333)
12世纪末,源赖朝受封征夷大将军,并在镰仓建立了第一个幕府政权。在文化方面,摄取了中国宋朝传入日本的禅宗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武家文化。文学方面出现了以源平合战为背景的小说《平家物语》。
8、室町时代( 1333~1467)
足利氏掌握政权,在京都的室町建立幕府政权。由于室町幕府是聚集了各有力大名而建立的,因此幕府本身的统治能力较为薄弱。1467年,“应仁之乱”爆发,各地大名纷纷而起,室町幕府摇摇欲坠,日本进入战国时代。
9、战国时代( 1467~1573)
“应仁之乱”后,进入分裂多战时期,战火纷飞,民不聊生。期间,织田信长立誓统一日本,逐步统一了尾张、近畿地区。
10、安土桃山时代( 1573~1603 )
织田信长修筑了气势宏大的安土城,所以信长的时代被称为“安土时代”。1582年,织田信长在本能寺之变中自杀。其后,织田家重臣丰臣秀吉于1590年统一日本。丰臣秀吉统治的30年左右时间称为桃山时代。
11、江户时代( 1603~1867 )
1600年,身为丰臣政权五大老之一的德川家康建立德川政权。1603年,德川家康在江户(现东京)建立幕府政权。此后的大约260年间,政权由德川家族掌握,这段时期被称为江户时代。
1623年,德川家第三代将军德川家康下令锁国。文化方面,庶民文化是这个时期的特色。人偶净琉璃、歌舞伎、浮世绘等呈现繁荣景象。
12、明治时代( 1868~1912 )
1868年,代表资产阶级和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倒幕派发动了“明治维新”,迫使德川家第15代将军德川庆喜交出政权,日本成立以天皇为中心的新ZF,进入资本主义社会。1869年,明治天皇迁都江户,将“江户”改名为“东京”。
日本在这个时期实施“脱亚入欧”的政策,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和制度,在政治、经济、文教、外交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日本称“日清战争”),1895年以签署《中日马关条约》宣告战争结束。
13、大正时代( 1912~1926 )
日本大正天皇在位期间。1923年发生关东大地震。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日本和中国均参加了战争。一战后战胜国签订的《凡尔赛和约》中,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了日本。这成为1919年中国“五四运动”的导火索。
15、昭和时代( 1926~1989 )
昭和天皇在位期间。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侵占中国东北。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事变”宣告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1939年,德国入侵波兰,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1945年5月8日,纳粹德国宣布投降,标志着欧洲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月6日和8月9日,美国在日本广岛和长崎相继投下原子弹。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二战后,美国对日本实施管制,改日本为君主立宪制,天皇作为日本的象征被保留下来。
16、平成时代:1989–至今上明仁(明治、大正、昭和、平成都是年号)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日本历史年表
日本历史的时代排序?
日本历史的时代排序如图:
日本历史是指日本从日本文明产生到现在的历史。日本列岛最早在20万年前出现人类,已知最早的日本人类化石可追溯到约3万年前。据《古事记》和《日本书纪》记载,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于公元前660年建国并即位,即位日相当于西历2月11日,因此就把这一天定为“建国纪念日”。
扩展资料:
日本在公元4世纪出现首个统一政权大和国,其后于大化革新后确立天皇体制,引入唐朝文化,仿效中国唐朝的政治制度,尝试创建一个律令制的国家。
710年,元明天皇迁都平城京,日本进入奈良时代,律令制国家也日益成熟。大和政权的版图在这时也逐渐扩张,征服东北地方部分地区和南九州。
12世纪末,日本开始六百多年的幕府时代,镰仓幕府、室町幕府相继执政。期间曾经历一个半世纪的战国时代,以及由丰臣秀吉领导的文禄庆长之役。
17世纪初,江户幕府实行锁国政策二百多年,到1854年黑船事件后,日本国内有志之士提出“尊王攘夷”等号召,江户幕府在舆论的压力下,被迫将政权还给明治天皇,史称“大政奉还”。
1867年,明治天皇整顿内政,富国强兵,一战后短暂经历大正民主时期,到20世纪30年代落入军部控制,实行军国主义,但于1945年被盟国击败后宣布投降。日本在恢复主权后经济高速增长,跻身先进国家之列,直至20世纪90年代,泡沫经济破灭,日本进入长期的相对经济不景气状态至今。
新世纪以来
日本历史经济不景气
泡沫经济崩溃以后,最直接的影响就是资产价格的严重缩水。泡沫经济崩溃后,日本的土地资产和股票资产约缩水1300万亿日元。
2007年,日本政府的债务已经超过GDP的1.7倍,在整个经合国家表现的最差,2011年《日本经济新闻》报道,日本政府债务将首次超过2倍,而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测,到2014年,日本政府债务可能达到2.3倍,到时候日本恐怕将步入希腊政府的后尘。
安倍晋三再上台后,推行了一系列经济改革措施,包括推动日元贬值、实行量化宽松等,被称为“安倍经济学”。
纵使当中调高消费税的措施可能会令部分国民的薪资追不上物价升幅,但由于日元兑美元贬值,带动日本产业出口量和国内消费需求攀升,使日本能够摆脱长达15年之久的通缩阴影。
日本历史首相更迭频繁
2000年,自由党脱离执政联盟,同时分裂出保守党继续留在执政联盟。小渊惠三中风入院未几去世,由干事长森喜朗在党内高层协议下继任。森喜郎任内形象低落,时常失言。宣布不再连任,小泉纯一郎与桥本龙太郎争夺自民党总裁,结果小泉胜出,开始了五年多的小泉时代。
2003年,小泽一郎的自由党与民主党合并,在众议院选举中,自民党夺得过半选票,而合并后的民主党在选举大有斩获。翌年的参议院选举中,民主党更越过自民党成为第一党,显示小泉纯一郎的改革受到挑战。
但2005年小泉纯一郎的邮政改革案未被参议院通过后,解散众议院,成功把所有反对者打成反改革,自民党加上公明党夺得议会三分之二席次,稳夺国会的控制权(尽管参议院否决法案,但众议院三分之二再通过即为国会之决议)。
2006年,小泉纯一郎不再连任,由官房长官安倍晋三当选新首相。2007年不得不下台。
2007年9月,福田赳夫之子、前内阁官房长官福田康夫当选自民党总裁,以老成持重举党一致执政,但执政一年,内阁仍无法提振民意支持度,来届众议院选举只余下一年不到,宣告倒台。
2008年9月,由四次参选党总裁选举、曾在安倍及福田时代出任干事长的麻生太郎以在国民的人气得到党内支持而当选组阁。
2009年,执政自民党在第45届日本众议院议员总选举中惨败,再次下台,更首次失去共计长达54年众议院第一大党的地位。2009年9月16日,鸠山由纪夫当选日本第60位日本首相。
2010年5月28日,由于未能兑现将普天间迁到冲绳县外承诺,鸠山政权面临瓦解危机。2010年6月2日,鸠山由纪夫辞职。
2010年6月4日,菅直人参众两院各自的全体会议上,战胜了自民党党首谷垣祯一,继任首相。2011年8月26日,因日本发生九级地震引发的海啸和核事故,菅直人救灾指挥不利,国会两院对抗严重等原因,菅直人引咎辞职,执政时间共15个月。
2011年9月2日,野田佳彦就任首相。2012年12月26日宣布内阁总辞职,正式辞去日本首相一职。
由于民主党施政失当和在东日本大震灾中救灾不力,内阁总理大臣更换频繁,加上福岛核灾使日本的经济再次陷入困境,造就自民党再次上台的机会。
2012年12月,自民党获取压制性胜利,党总裁安倍晋三在上台后倡议修改宪法,取消当中否定的集体自卫权以允许自卫队到海外参与联合国的维和反恐行动,通过自主制定的新宪法使日本成为一个正常的主权国家。然而由于新宪法的部分字眼具争议性,引发部分亚洲邻国不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日本历史
日本一共多少年历史了
「日本」作为“国名”对外使用,是从西历674年以后到西暦701年之间开始的。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日本作为国家的历史,至今只有1千3百多年。
日本历史大约有几年?
大约有2000年,肯定远远不如我们那么悠久了。
日本国起源
约公元1世纪,日本各地有100多个小国(其中有的与东汉建立了外交关系)。后来,这些小国逐渐得到统一。
到了公元4世纪,在关西地方建立了比较大的国家,据说最终将它们统一起来的是当今天皇家族的祖先。当时,日本国的范围包括本州西部、九州北部及四国。
于是,经过了漫长的岁月,国家才得以统一。所以很难对日本国诞生的确实年代作出准确的判定。据《古事记》和《日本书纪》记载,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于公元前660年建国并即位,即位日相当于现在的西历2月11日,因此就把这一天定为“建国纪念日”。
古代
绳文时代
从洪积世起,日本列岛上就有人类的祖先生活,日本人种及日语原型的形成则被认为是1万年前至公元前3世纪前后的绳文时代。当时,人们数人或十人一户居住在竖坑式草屋,以狩猎、捕捞及采集为生,构成了贫富与阶级差别的社会。
弥生时代
公元前3世纪,水稻种植和金属器具使用技术由朝鲜转入九州北部。稻作技术给日本社会带来了划时代的变化,它扩大了生产,产生了贫富等级之差,使农村共同体趋向政治集团化。农耕带来的信仰、礼仪、风俗习惯也逐渐传播开来,形成了日本文化的原型。
古坟时代
公元4世纪中期,大和政权统一了割据的小国。随着国家的统一,以前方后圆坟为代表的古坟广大到各个地方。这个时期是中国许多知识和技术传入日本的时期。4世纪,大和政权吸引了大陆的高度物资文明。到了5世纪,来自朝鲜半岛的外来人(归化人)带来了铁器生产、制陶、纺织、金属工艺及土木等技术。同时已开始使用中国的汉字。6世纪,正式接受儒教,佛教也传入日本。
飞鸟时代
飞鸟时代,约始于公元600年,止于迁都平城京的710年,上承古坟时代,下启奈良时代。此期以政治中心为奈良县的飞鸟地方(即当时的藤原京)而得名,较为重大的事件有圣德太子改革、大化改新等。
7世纪,圣德太子致力于政治革新,并以“大化革新”为契机,着手建立一个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国家。这个做法仿效了隋、唐,而且此时更加积极地摄取大陆文化。至9世纪末期先后共派出10多次遣隋使和遣唐使。
6世纪初,武烈天皇去世后,缺乏皇位继承人,大伴金村从越前迎来男大迹王继承皇位,他就是继体天皇。当时,在朝鲜半岛,新罗、高句丽的势力扩张,威胁百济,并使日本在朝鲜南部任那发展势力的半岛经营策略陷于窘境,另一方面,导致大批大陆移民的流入。
在国内,皇室在统一国土后,不断霸占地方贵族的领地,扩大自己的屯仓,并将侵略朝鲜的军事负担强加在他们身上,皇室和地方贵族间的矛盾不断激化。侵朝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引发了人民的反抗。6世纪中叶以后,部民制已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开始瓦解,部民纷纷逃亡。朝廷内部新旧势力之间的斗争日益加剧。在6世纪初,在朝廷中握有实权的大伴氏曾因主张把任那四县割让给百济而受到攻击,从而失去政治势力,物部氏和苏我氏取而代之。物部氏是朝廷掌握军事的贵族,是维护原有统治方式的守旧势力。苏我氏从5世纪后半叶起,在朝廷中掌管财政,势力逐步扩大。苏我氏与大陆移民的关系密切。当时,苏我氏是积极吸收外来思想和文化的进步势力。当百济圣明王献给日本朝廷佛像和经论时,苏我稻目积极主张崇佛,力图通过崇拜佛教来代替氏神的信仰,以统一全国的思想,加强皇权。物部尾舆则主张信仰原来的氏神,以维护氏姓制和部民制,坚决反对崇佛,于是两派间围绕崇佛与排佛展开了激烈斗争。
587年,用明天皇(585—587在位)死后,以皇位继承问题为契机,苏我稻目之子苏我马子和物部尾舆之子物部守屋之间展开了殊死搏斗。最终,马子讨灭守屋取得胜利,物部氏灭亡。打败物部氏之后,苏我马子立泊漱部皇子为天皇,即崇峻天皇(587—592在位)。崇峻天皇不甘心成为苏我马子的傀儡,曾指着献上来的野猪说:“何时如断此猪头,断朕所嫌之人。”苏我马子闻言大惊。592年,苏我马子唆使东汉直驹刺死天皇。为了独揽朝政,同年12月,马子推举外甥女饮屋姬继位,是为日本历史上第一位女帝——推古女皇(592—628在位)。翌年,即593年,天皇立用明天皇遗子厩户皇子为皇太子,并“录摄政,以万机悉委”。后来世人因厩户皇子聪慧,治政英明,称其为圣德太子。
圣德太子系用明天皇嫡子,《日本书纪》称他“生而能言,及壮有圣智,一闻十人诉,以勿失能辩”,具有能吏的素质。他师从高丽僧惠慈学佛教、百济博士觉哿习儒学,自幼受到大陆思想文化的熏陶。
圣德太子执政之初,朝廷正处在内忧外患之时。所谓外患,中国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建立了统一的封建集权国家隋朝;在朝鲜半岛,渐趋强大的新罗,占据汉江、洛东江流域,并在吞并任那(日本在朝鲜的据点)之后,与日本的关系急剧恶化。所谓内患,氏姓、部民制度弊端毕现,以苏我氏为代表的豪族势力尾大不掉,皇室势力单薄。圣德太子受中国的尊王大一统思想影响,试图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体制,挽救社会危机,为此实行了一系列改革。
奈良时代
公元710年,日本定都平城京(现在的奈良市以及近郊),迎来了律令国家的兴盛时期。但是,此时农民贫困、游民增加,由于庄园扩大而导致公地公民制的实质上的崩溃等,矛盾开始暴露出来。
这个时期由于国家极力保护佛教,因此,佛教文化,特别是佛教美术开始繁荣起来。如7世纪初期开创日本佛教文化的飞鸟文化;7世纪后期独具一格的白凤文化;8世纪中叶在唐代鼎盛期文化的影响下以写实手法体现人类丰富情感的天平文化等等。
与佛教美术相媲美,这个时期文化方面的金字塔是《万叶集》。《万叶集》收集了8世纪中叶前约400年间,下至庶民上至天皇所作的大约4500首和歌,如实反映了古代日本人的朴素的生活情感。此外,现在还保存着的日本最古老的历史书籍《古事记》(712年)最古敕撰历史书《日本书纪》(720年)、最古的汉诗集《怀风藻》(751年)等等都是这个时期的文化遗产。
平安时代
8世纪末,日本将都城移至平安京(现在的京都市),试图重建律令体制。但由于公地公民制的崩溃,国家陷入了财政困难。894年派出最后一批遣唐使后便告终止,就此不在大量摄取大陆文化。
10~11世纪,藤原氏垄断政权,以庄园为经济基础,势力最为强盛。但是,由于地方政治的混乱,导致治安混乱,武士集团强大起来。到11世纪末,为对抗藤原开始实行“院政”(指日本平安时代后期上皇、法皇代理天皇执政)。于是,武士进入了中央政界。
平安时代以中国文化为特色。9世纪时受唐朝影响,密教和汉学方面的弘仁、贞观文化还十分繁荣。但是10世纪后与大陆的直接交流断绝后,便产生了日本独特的贵族文化。其代表有第一部敕撰和歌集《古今和歌集》(10世纪初)、世界上最古老的长篇小说《源氏物语》(11世纪初)、随笔《枕草子》(公元1000年前后)等等一批文艺作品。
日本战国史
中世纪(12~16世纪)
镰仓时代
12世纪末,源赖朝受封第一代征夷大将军,并在镰仓建立幕府,从此诞生了武士政权,由此产生了武家政治和公家(指朝廷公卿、贵族)政治的对立。13世纪后期,幕府的武士统治开始面临困难,镰仓幕府逐渐走上灭亡的道路。
在文化方面,以过去的贵族文化为基础,摄取宋朝时传入日本的禅宗文化,培育了生动、写实、朴素及独特的武家文化。在宗教方面,由法然、亲鸾、日莲等著名僧人创建了镰仓佛教,获得了各阶层的信仰。12世纪传入日本的禅宗受到了关东武士的重视,艺术领域也出现了新的倾向。文学方面出现了以源平合战为背景小说《平家物语》(原作诞生于13世纪初),是日本古代军记物语的杰出代表。
室町时代
14世纪的前半期,征夷大将军足利义满稳定了京都的室町幕府以后,2个多世纪内在政治、文化方面,武家都压倒公家,处于优势。由于室町幕府是聚集了各有力大名而建立的,因此幕府本身的统治能力薄弱。应仁元年(1467年)一月,应仁之乱爆发,全国各地的大名纷纷而起,室町幕府遥遥欲坠,日本进入战国时代。战国大名成了统治当地土地及人民的强而有力的独立政权。
在文化方面,无论是贵族还是武家的文化,都受到禅宗的影响。14世纪末期以金阁寺为代表的北山文化及15世纪末期以银阁寺为代表的东山文化都十分发达。16世纪中叶,葡萄牙人、西班牙人来到日本,传入了枪炮和基督教。那是文化方面充满生气的时代。
近世(16~19世纪中叶)
战国时代
(室町末期及安土、桃山时代)
应仁之乱后,日本各地大名纷纷崛起,战火纷飞,民不聊生。16世纪中叶,一位决心以武力统一日本、结束乱世的枭雄出现,他就是织田信长。永禄三年(1560年),织田信长在桶狭间以两千人马击败今川义元四万大军,名声大振。尔后逐步统一尾张、近畿,并准备进攻山阴、山阳。在此期间,信长修筑了气势宏大的安土城。因此,信长的时代被称为“安土时代”。
天正十年(1582年),本能寺之变爆发,信长身亡。织田重臣羽柴秀吉先后击败明智光秀及柴田胜家,确立了自己的继承人地位。此后经过四国征伐、九州征伐、小田原之战,逐步统一日本。后被天皇赐姓“丰臣”,并受封“关白”一职。丰臣秀吉的时代被称为“桃山时代”。
庆长三年(1598年),丰臣秀吉在伏见城病逝。丰臣家裂分为近江(西军)和尾张(东军)两派。身为丰臣政权五大老之一的德川家康于庆长五年(1600年)发动关原合战,大败西军,建立德川政权。庆长八年(1603年),德川幕府建立,战国时代结束。
江户时代
庆长八年(1603年),德川家康受封征夷大将军,在江户(现东京)建立幕府政权,此后260多年,德川家统治全国。这段时期被称作江户时代。德川幕府严格控制天皇、贵族、寺院神社,并费尽心计统治着支撑幕藩体制的农民。元和九年(1623年),德川家第三代将军德川家光就职,下令锁国。除开放长崎、界作为对外港口外,一律禁止外国人来日本,也禁止日本人远渡海外。由于闭关自守,幕藩体制迎来了安定时期。但是随着产业的发达、商品经济的发展,农民自给自足的经营体制系崩溃,18世纪起幕藩体制开始动摇。
庶民文化是这个时期的特色。17世纪后期至18世纪初期的元禄文化是以京都、大阪等上方(日本关东地方人称京都、大阪为上方)地区为中心的武士和商人的文化。人偶净琉璃、歌舞伎、浮世绘、文人画等呈现出绚丽多彩的商人文化。
日本近代史
近现代(19世纪后期至今)
明治时代
江户幕府末期,天灾不断,幕府统治腐败,民不聊生。且幕府财政困难,使大部分中下级武士对幕府日益不满。同时,西方资本主义列强以坚船利炮叩开锁国达200余年的日本国门。
在内忧外患的双重压力下,日本人逐渐认识到,只有推翻幕府统治,向资本主义国家学习,才是日本富强之路。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倒幕运动展开了。在这场推翻幕府统治的运动中,萨摩、长州两藩武士起着重大的作用。1868年1月3日,代表资产阶级和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倒幕派,在有“维新三杰”之称的大久保利通、西乡隆盛、木户孝允的领导下,成功发动政变,迫使德川幕府第15代将军德川庆喜交出政权,并由新即位的明治天皇颁布“王政复古”诏书。这就日本历史上的“明治维新”。日本从此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1868年(明治二年),明治天皇迁都江户,并改名为东京。之后从政治、经济、文教、外交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重大的改革。日本国力逐渐强大。后来在甲午中日战争(日本方面称“日清战争”)及日俄战争中打败中国北洋舰队,全歼俄国太平洋舰队和波罗的海舰队。日本成为帝国主义列强之一。
大正、昭和时代
与明治时代取得的历史性进一步相比,大正天皇被称为“不幸的大正”。大正天皇在位15年,政绩还不如明治,而且他一生为脑病所困,最后被迫让权疗养,由裕仁亲王摄政。
1926年,裕仁登基,年号“昭和”,即昭和天皇。昭和时代前30年,对于中国、朝鲜、东南亚及太平洋地区人民来说,是黑暗的30年。这时的日本政府致力于侵略扩张。1931年(昭和6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军侵占中国东北。1937年(昭和12年)7月7日,日军挑起“卢沟桥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1941年(昭和16年),日军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这一时期,不仅给中国、朝鲜、东南亚及太平洋地区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也给日本人民带来痛苦的困难。这是日本历史以及中国关系史上最黑暗的时期。
1945年(昭和20年)8月15日,日军投降。美军占领日本,改日本专制天皇制为君主立宪制,天皇作为日本的象征被保留下来。
1972年(昭和47年)7月,田中角荣出任日本首相,开始执行“多边自主”外交。同年9月田中访华,于9月29日与ze总理签署《中日联合声明》,宣布中日正式建交。1978年8月中日两国缔结中日和平友好条约。1978年10月dp副总理应邀访问日本,宣布和平友好条约正式生效。中日两国关系从此趋于正常化。
1989年(昭和64年,平成元年),昭和天皇病没。皇太子明仁即位,改年号为“平成”
日本历史分期
日本の先土器时代
旧石器时代
日本の古代
縄文时代 【约中国先秦】
弥生时代(纪元前3世纪 – 3世纪)【约两汉】
古坟时代(3世纪后半、4世纪初 – 7世纪前半、8世纪初)【约魏晋南北朝】

飞鸟时代(6世纪终末 – 710年) 【约隋唐前期】
奈良时代(710年 – 784年) 【唐代】
平安时代(794年 – 1184年)【唐五代、宋】
日本の中世
镰仓时代(1192年 – 1334年)【宋元】
南北朝时代(1334年 – 1392年) 【元明,注:日本历史上的南北朝只是宫廷政变后,原来的天皇又跑到京都旁边不远的地方另立了朝廷,时间很短】
室町时代(1392年 – 1573年) (戦国时代) 【明,注:其间日本的征夷大将军被明朝册封为“日本国王”】
日本の近世
安土桃山时代(1573年 – 1598年)【明,即所谓“织丰时代”,织田信长和丰臣秀吉时期】
江戸时代(1603年 – 1868年)【明末、清】
日本の近代-现代
明治(1868年 – 1911年)【同治朝、光绪朝、宣统朝】
大正(1911年 – 1926年) 【北洋军阀时期】
昭和(1926年 – 1989年) 【国民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
平成(1989年 – ) 【第三代领导人至今】
公元300-592年 大和时代
公元592-710年 飞鸟时代
公元711-794年 奈良时代
公元794-1192年 平安时代
公元1192-1333年 镰仓幕府时代
公元1333-1392年 南北朝时期
公元1393-1573年 室町幕府时代
公元1573-1603年 织丰时期
公元1603-1867年 江户幕府时代
公元1868-1911年 明治时代
公元1912-1925年 大正时代
公元1926-1988年 昭和时代
公元1989-现在 平成时代
日本历史的起源
从体质结构来看,诸种见解大致可分三类:
1、“人种更替说”,认为在日本列岛曾发生一次乃至两次人种更替。如在19世纪80年代,解削学家小金井良精认为,在绳纹时代生活于日本列岛的原住民是阿伊努入,绳纹时代后他们被大陆来的其他人种驱赶往北方。
2、“混血说”,认为“原日本人”(旧石器时代的日本人)在绳纹时代之后,与大陆或南洋诸岛移居来的其他人种混血,逐渐形成现代日本人。医学家清野谦次首先提出“混血说”,直至20世纪30年代,仍为学界主流。
3、“演变说”,认为绳纹时代的日本人由于生活方式的变化,其体质逐渐演变,成为弥生时代人、古坟时代人乃至现代日本人。它更为重视人种的继承性,既不赞同“人种更替说”。二战后,东京大学人类学研究室的长谷部言人和铃木尚教授持此说,至今对学界仍有影响。
1、从各时代日本人的体质结构来看,属于蒙古利亚人种是毫无疑义的。考古学已证明在10万年乃至20万年以前(即旧石器时代早期或中期),便有人群在日本列岛生息。但是,由于尚无这一时期的人类骨化石的发现,因而无从了解其体质特征。
2、目前,在日本列岛发现的最早的人骨化石是1957年在丰桥市牛川町发现的“牛川人”,约生活于旧石器时代,具有“占人”的特征。除“牛川人”外,在日本发现的旧石器时代人骨化石,如“三日人”、“浜北人”,“港川人”、“圣岳人”,其生活时代均不超过3万年前。
3、它们的体质特征是身材较矮。例如,在冲绳岛发现的“港川人”,距今约18000年,男性身高约155厘米.女性约144厘米。与中国大陆发现的旧石器时代后期的人骨化石相比较,他们更类似于在中国广西发现的身材较矮的“柳江人”。
4、可以认为,在冰河期海面较低而出现陆桥时,“古蒙古利亚人”(广泛分布于东南亚)之一部,从中国大陆南部移居到冲绳和西日本,形成了上述的“原日本人”。他们便是绳纹时代日本人的母体。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日本 (日本国)
日本历史有些哪些时期?
早期历史
旧石器时代
日本人类在旧石器时代尾期才较大发展,在旧石器时代大部分时间(约十万年前)发展缓慢,考古研究发现,在几十万年前来自中国北方的原始人类进入朝鲜半岛上居住,其中少量人(大概十万年前)才开始又迁徙到日本[2]。
日本最早的人类化石是在十万年前,考古学和人类学观点认为日本民族是主要由东北亚游牧民族,阿尔泰语系的蒙古语族、满洲、通古斯语族、突厥语族等语族的人、古代中原人、长江下游的吴越人、微量马来人以及微量中南半岛的印支人混合而来,[3]逐渐迁移到日本混合衍变而来。
自从中国战国后期,大量燕国人、齐国人、楚国人和越国人等为躲避战乱逃到朝鲜半岛和日本,以后到清朝时,在中国北方出现战乱和灾害时,陆续中国人移民朝鲜半岛,后来又从这里向东向南到了日本或直接到日本列岛。
绳文时代
约1万2千年前左右,因末次冰期结束而开始急剧温暖化,使得人们的文化与生活产生极大变化,全岛进入下个绳文时代。这时的琉球,远远比日本本岛要发达许多,因为琉球早早的成为中国的藩属,比日本更早地接受先进的中华文化,也开始使用汉字来记录史实。
共2张
绳文式陶器
约1万2千年前左右的绳文时代,分为草创期、早期、前期、中期、后期、晩期这6期,这个时候的人们制作绳文式陶器、早期以后迈向定居化,大部分住在半地穴式房屋(竖穴式住居),使用弓箭狩猎、贝冢渔捞、采集植物等经营生活,使用打制石器、磨制石器、骨角器等等。[2]也进行栽培,后期到晩期间种植稻。
在日本神话中,太阳神天照大神的后裔神武天皇于公元前660年建立日本国并即位为天皇。
弥生时代
前5世纪中期,以水稻耕种技术为主的生活体系从大陆及九州北部蔓延到九州、四国、本州。在最初位于九州北部的佐贺县唐津市的菜畑遗迹、福冈县的板付遗迹(今福冈市博多区)、福冈市博多区那珂、糟屋郡粕屋町江辻、丝岛市曲田遗迹、野多目遗迹等稻田遗迹已经发现了大陆系磨制石器、碳化米等的存在。[4]这就是弥生时代的开始。
伴随着渡来人的移入,日本在弥生时代初期出现了陶器、铁、铜器以及水田等文化,使日本逐渐成为一个农业社会。[5]弥生时代中期,位于九州的奴国国王向汉朝朝贡,并获赐金印。到了2世纪后半期,各小国内战频繁,直至3世纪中叶才出现较大的“大和国”,后经过长期的扩张,并且逐渐征服了日本中部大部分地方,其首领最初称为“大王”,后来改称天皇[6]。
根据陶器的形式,可分为前、中、后三期。前期从九州扩展到近畿一带(东日本尚处于绳纹时代末期),中期波及到东北地方。扁平片刃石斧等磨制石器、青铜器和前期北九州的支石墓等类似于大陆文化。弥生文化从一开始就具有先进的农耕技术,通常认为它受到了来自朝鲜的移民的影响。[7]中期以后灌溉技术进步,农业生产渐趋稳定。后期,铁制农具普及,石器基本消失。铜铎、铜剑、铜矛、铜戈等青铜祭器发达,出现制铁和制盐等社会分工。[8]通过交易和战争等,形成了统一的政治性的地区集团。此时北海道尚不能种植水稻,仍处在绳文文化的残余阶段。
汉倭奴国王印
弥生时代中期,日本诸国中的奴国国王曾向汉朝朝贡,并为汉光武帝赐以金印。
古坟时代
古坟时代分为前期、中期、后期。从8世纪初开始,火葬流行,古坟逐渐式微,并开启了佛教建筑的时代,日本最早的史书《古事记》、《日本书纪》也于此时相继编成,从而进入日本的历史时代。
5世纪,原始的所有制关系开始崩溃,大家族发展为生产单位和动产所有单位,原有部族内部发生利害矛盾。从五世纪中期起,畿内强大部族间的内战激化。有些强大的部族与出现倭五王的百舌鸟古坟群和古市古坟群有关。古坟的分布基本上遍及本州岛南部,以奈良、大阪的大和盆地为主,北海道则未发现,这一时期的坟墓为巨大的穴式土堆,四周有壕沟,“前方后圆”形式的墓制最具代表性,坟的周遭围绕着中空的黏土塑像,这些筒状土制人偶可能是殉葬用的,称之“埴轮”。建筑这些坟墓需要花费大笔金钱,只有少数的统治阶级能够负担,迄今发现有七十一座,钥匙孔形的古坟最常见,古坟里通常有许多铜镜、珠宝等物品,到了后期,古坟里还有兵器和盔甲[9]。
但大量小古坟群的出现,古坟作为统治者的建筑物的性质逐渐减弱。因此,从6世纪末到7世纪初,倭王权在畿内尽力建造寺院,同时限制修筑小古坟群,大王和强大的豪族则葬于源于中国皇帝陵墓而建的大型方坟。[10]这样,古坟时代临近结束,而所谓大化《薄葬令》更进一步助长这种倾向,留下来的只不过是高松冢古坟等贵族阶层的古坟,坟丘小但很华丽。关东和东北地方古坟时代结束的比西日本晚,直到七世纪前半叶仍修造前方后圆坟。
4世纪后期,在近畿地方,大和国逐渐兴起,经过长期的扩张,并且逐渐征服日本中部大部分地方,其首领最初称为“大王”,后来改称“天皇”。
奈良古坟
封建时期
飞鸟时代
主词条:圣德太子改革、大化改新、律令制
飞鸟时代得名于奈良县的飞鸟地方(当时的都城藤原京),佛教在这一时期通过百济传来。587年,衣折战役中,苏我马子击败物部守屋,取得对朝廷的控制权。592年,和苏我氏有姻亲关系的皇族女性丰御食炊屋姬即位为推古天皇,她提名圣德太子(马厩门王子)为摄政进行了以加强皇权为核心的政治改革。603年,圣德太子制定了冠位十二阶,又于次年(604年)制订十七条宪法。607年还派小野妹子等遣隋使和留学生到隋朝学习[11]。
圣德太子(中)
圣德太子,苏我马子和推古天皇去世后二十年内,天皇家族越来越不满苏我氏的统治,直到645年中大兄皇子和中臣镰足发动乙巳之变,苏我氏统治走向终结,国家政权又回到天皇手中。
645年到649年的日本年号为大化,立中大兄为皇太子兼摄政,任命阿倍内麻吕和苏我石川麻吕为左右大臣,中臣镰足为内臣。开始实行国政改革,史称大化改新。[12]大化改新执行了一系列关于社会的、财政的和行政的改革,构成了7世纪到10世纪日本使用的律令系统。“律”代表刑事的条例,而“令”则是行政的法令,两者在一起,代表了日本从大化改新开始天皇基于法律保护世袭制度。[13]大化改新参照中国的范例,实行班田收授法,废除豪族对土地和部民私有,改土地、部民为国有。将原来的“私地私民”改为“公地公民”。土地不能够继承,死后必须归还国家。对受田农民征收谷物,同时也对丝绸,棉花,布匹等轻工业产品征收税收。开始要求农民服劳役或兵役。废除了氏族族长的世袭头衔。
中臣镰足
中大兄皇子成为皇太子,中臣镰足被赐姓藤原,藤原氏很快成为日本最有力的贵族。另外日本国从原来的倭改名为日本。662年中大兄皇子临朝称制,并于668年成为天智天皇。672年,天智天皇驾崩,儿子大友皇子即位弘文天皇,天智天皇的弟弟大海人皇子与其争位,爆发战争,史称壬申之乱。壬申之乱后,大海人即位,是为天武天皇。他继续天智的改革,并使天皇的中央集权更加巩固。[14]710年,元明天皇迁都平城京,飞鸟时代结束。
奈良时代
奈良时代即以奈良(平城京)为都的时代,自710年定都平城京,至784年迁都长冈京,共计74年,是律令制社会的繁荣鼎盛时期,表现在政治经济制度、阶级关系、文化以及对外关系等方面。[15]
此时的奈良朝受中国唐文化的影响,又通过唐朝接受到印度、伊朗的文化,从而出现了日本第一次文化全面昌盛的局面。遣唐使、派往中国的留学僧和留学生在日本文化和美术繁荣方面,起着极大的作用。全国大兴造寺、造像,堂皇的绘画、华丽的装饰艺术,今天仍见于奈良的寺院和正仓院宝物中。这个时期由于国家极力保护佛教,因此,佛教文化,特别是佛教美术开始繁荣起来。如7世纪初期开创日本佛教文化的飞鸟文化;7世纪后期独具一格的白凤文化;8世纪中叶在唐代鼎盛期文化的影响下以写实手法体现人类丰富情感的天平文化等等。
经济上,为了鼓励荒地的开垦,增加收入,723年,政府制定了《三世一身法》。[15]规定凡新修沟池开垦的土地,多少不限,允许开垦者三代占有;凡利用原有沟池开垦的田地,只准一代占有。由于农民倦怠,收效不大。但此法的实施却成为国有土地私有化的契机。743年,政府又颁布了《垦田永世私财法》。规定按位阶限定开垦土地面积。垦田永世归开发者私有。有势力的寺社、贵族、地方豪族均利用此令,大肆垦殖扩大领土,促进了庄园的发展。[15]与班田制相适应,奈良朝的租税实行租庸调制。租按田地面积征收。除了交纳租庸调之外,百姓还要负担沉重的徭役。
日本朱雀门
光仁天皇及桓武天皇时期,朝廷力图整顿混乱的政治形势,缩减财政开支,改革兵制,向东北地区扩展疆域,谋求整形和重新加强律令制。
平城京平面图
平安时代
主词条:藤原氏、摄关政治、摄政、关白、院政、法皇
平安时代即以平安京(京都)为都城的历史时代,始于794年桓武天皇迁都平安京,终于1185年镰仓幕府成立,历经400年。庄园制度让开垦耕地的人永久拥有耕地,他们结合成利益集团,更武力兼并庄园,渐成各地武家实力的来源。10世纪以后,有别于自垦地型庄园的寄进型庄园逐渐增多。这是指通过接受“寄进”(进献)土地形成的庄园。原来地方开发领主为得到权力的庇护和借助这种权力使自己的庄园不输不入化,便往往把自己的庄园进献给中央贵族和大寺社,奉之为领主,称之为“领家”,分给庄园年贡的一部分,自己则保留“下司职”或“预所职”(均指庄官)留在原地,管理庄园。同时,农业同手工业的分工扩大了。
藤原良房
在公地公民制破坏的同时,天皇政治下律令制也危机四伏,其标志之一就是藤原氏摄关政治的出现。早在奈良末期僧侣政权垮台后,贵族势力复又膨胀,中臣镰足因为功劳卓著,被天皇赐姓为藤原氏,尤以其四家中之北家一直扶摇直上,至9世纪下半期,竟达到建立摄关政治,独揽朝政的地步。作为最大的权门贵族,在经济基础上,藤原氏一直受到天皇政府的优厚赏赐,以接受“职分田”、“位田”、“职封”和临时赏赐的名义,获得大量土地、劳力和财富。这是藤原氏政治发家的经济基础,但能攫取最高权力,主要是靠不断玩弄权术打击他氏,以及同皇室联姻取得外戚身份的手段。9世纪初,藤原冬嗣(775年-826年)在被任命藏人头之后,立即将其女儿送进宫中作仁明天皇女彻,因其女生文德天皇(850年-857年在位)获得天皇外祖父身份。冬嗣之子藤原良房(804年-872年)如法炮制,也将其女送进宫中,从而成为清和天皇(858年-875年在位)的外祖父,[16]再通过制造“承和之变”和“应天门之变”等一系列政治事件,压倒政敌。[17]结果先则于857年以文德天皇母舅身份破例当上非皇族身份的第一个太政大臣,继则翌年以太政大臣身份为幼小外孙清和天皇“总摄庶政”,进而于866年正式获得“摄政”称号,开始了名副其实的人臣(臣下)摄政。藤原良房之后,其养子藤原基经(836年-891年)任摄政,并于887年被刚即位的宇多天皇赋予总揽国政全权。诏书说:“其万机巨细,己统百官,皆先关白太政大臣,然后奏下。”“关白”一词取自中国历史名著《汉书》,系“禀报”之意,在日本不久便变为官职之名,等同于丞相(宰相)。这样,藤原氏便开创了日本史上“关白政治”这一特殊政体,即以外戚身份在天皇年幼时作“摄政”,天皇成年后作“关白”的政体[18]。
以藤原氏为代表的官僚贵族集团的统治已完全失去进步性,政治上腐朽,生活上堕落。他们追求的是富丽堂皇的宫殿、神社和当作别墅用的佛寺、盛大的节日仪式、游宴、装潢贵族老爷身份的文学和音乐,对于满足这种奢侈生活来说,来自国家的庞大收入犹感不够,于是便大搞卖官政治。[16]对于能够出钱承包工程的人,按其出钱多少卖给国司及其以下相应的官职。国司一职最有贪污发财的机会,许多官僚贵族纷纷通过贿赂藤原氏弄到兼任国司之职,身在京都,派代宫赴任,称为“遥任”。国司毫不顾及生产,在国衙领内放任代官搜刮人民,因此有“受领”绰号。当时流行着“受领跌个跟斗也要抓把土”的说法,形象地说明了国司的贪婪。
白河法皇
除了皇室同摄关家的矛盾外,在上皇(法皇)与天皇之间以及藤原氏内部也都存在着矛盾,并且这些矛盾又总是和新兴的清和源氏、桓武平氏两大武士集团之间,每一个武士集团内部的矛盾纠缠在一起。这种错综复杂的矛盾关系的发展,终于导致1156年的“保元之乱”和1159年的“平治之乱”两次大混战。保元、平治之乱为平氏掌权铺平了道路[17]。
日本有哪些著名的历史人物
1、丰臣秀吉
丰臣秀吉,原名木下滕吉郎、羽柴秀吉,是日本战国时代、安土桃山时代大名、天下人,著名政治家,继室町幕府之后,首次以天下人的称号统一日本的战国三杰之一。
丰臣秀吉是尾张国爱知郡中村乡贫苦农民家庭出身,本是足轻(下级步兵),后因侍奉织田信长而崛起。本能寺之变后,在织田氏诸家臣内部斗争中胜出,成为织田信长实质的接班人。
2、织田信长
织田信长(1534年6月23日-1582年6月21日),幼名吉法师,出生于尾张国(今爱知县西部)胜幡城,日本战国时代到安土桃山时代的大名、天下人,“日本战国三杰”之一。其一生致力于结束乱世、重塑封建秩序。
织田信长原本是尾张国的小大名,于桶狭间合战中击破今川义元的大军而名震全国,后通过拥护室町幕府的末代将军足利义昭趁势上洛(割据地方的势力率军前往京都)逐渐控制京都,之后正式提出“天下布武”的纲领,将统一全日本作为目标。
3、伊达政宗
伊达政宗(1567年9月5日—1636年6月27日),伊达氏第十七代家督,安土桃山时代奥羽地方著名大名,江户时代仙台藩始祖,幼名梵天丸,元服后字藤次郎。其名政宗即意味能达成霸业。小时候因为罹患疱疮(天花),而右眼失明,故而人称“独眼龙政宗”。
永禄十年(1567年),出生于出羽国米泽(今山形县米泽市)的米泽城。天正十二年(1584年),18岁的政宗正式继任为伊达家17代家督政宗曾遗憾的表示愿早生二十年,成就织田信长般的霸业,政宗继位后,决意向周边的敌对大名交战。
4、北条氏康
北条 氏康(1515年-1571年10月21日),是日本战国时代的武将、大名,以杰出的军事及政治才能闻名于世;世称“左京大夫”、”相模守“(律令制官位)。他是后北条氏第三代当主。
北条氏康十九岁时元服,二十一岁时初阵,在接人待物方面显示与生皆来的才能,为父亲和家中重臣看中,在父亲死后顺利的继承家主之位。北条氏康继任当主不久,山内上杉宪政和扇谷上杉朝定联合八万大军,大举进攻北条家。
5、宫本武藏
宫本武藏(1584年—1645年6月13日),日本战国末期至江户时代初期的剑术家、兵法家、艺术家。因与佐佐木小次郎决战而一举成名。
晚年出仕于细川家。留有剑术书《兵道镜》,兵法理论著作《五轮书》、《五方之太刀道序》、《兵法三十五固条》。现代日本对他的传说颇多。
日本国的历史
日本国的历史:日本列岛最早在20万年前出现人类,已知最早的日本人类化石可追溯到约3万年前。据《古事记》和《日本书纪》记载,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于公元前660年建国并即位,即位日相当于西历2月11日,因此就把这一天定为“建国纪念日”。
日本在公元4世纪出现首个统一政权大和国,其后于大化革新后确立天皇体制,引入唐朝文化,仿效中国唐朝的政治制度,尝试创建一个律令制的国家。
710年,元明天皇迁都平城京,日本进入奈良时代,律令制国家也日益成熟。大和政权的版图在这时也逐渐扩张,征服东北地方部分地区和南九州。
1867年,明治天皇整顿内政,富国强兵,一战后短暂经历大正民主时期,到20世纪30年代落入军部控制,实行军国主义,但于1945年被盟国击败后宣布投降。日本在恢复主权后经济高速增长,跻身先进国家之列,直至20世纪90年代,泡沫经济破灭,日本进入长期的相对经济不景气状态至今。
日本是一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也是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其资源匮乏并极端依赖进口,发达的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科研、航天、制造业、教育水平均居世界前列。此外,以动漫、游戏产业为首的文化产业和发达的旅游业也是其重要象征。
日本在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等许多方面堪称世界典范,其国民普遍拥有良好的教育、极高的生活水平和国民素质。至今保存着以茶道、花道、书道等为代表的日本传统文化。
日本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北部,领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4个大岛和其他7200多个小岛屿组成,因此也被称为“千岛之国”。日本陆地面积约37.79万平方公里。日本东部和南部为太平洋,西临日本海、东海,北接鄂霍次克海,隔海分别和朝鲜、韩国、中国、俄罗斯、菲律宾等国相望。
日本北海道有世界最著名的渔场之一——北海道渔场,其成因是千岛寒流与日本暖流交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日本
有没有好一点的介绍日本历史的书?
目前中国学术界的日本通史有吴廷璆老先生编写的《日本史》这是很老的一本了,估计不好找,这是中国的日本学研究者的必读本。接下来有王仲涛,汤重南编写的《日本史》,08年人民出版社出版。复旦大学冯玮老师编著的《日本通史》,此书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于今年(2012年)发行了新版。但是国内的日本学研究水平比较低,所以这几本日本史都谈不上很好,不是很推荐。
翻译本有日本学者坂本太郎的《日本史》,这本也是日本史学者的必读本。依田熹家的《简明日本通史》。康拉德·托特曼的《日本史》。詹姆斯·L.麦克莱恩的《日本史》,韩歇尔的《日本小史》。这几本都是有中译本的,比较好找到。
未翻译的有英文版的《剑桥版日本通史》,据说2016年有望出版发行,在网上可以下载到。
上述是目前学术界最权威且比较好找的日本通史了,比较推荐的是詹姆斯·L.麦克莱恩的《日本史》(海南出版社2009年版)和坂本太郎的《日本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不枯燥,文笔也较为流畅,次之可以选择篇幅较小一点的依田熹家编著的《简明日本通史》(上海远东出版社2004年版)和一本非常简单的韩歇尔的《日本小史》(2010年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另:《日本论》、《日本人》、《武士道》、《菊与刀》这些书当然也是名气很大的了,但是这些书并不是历史类书籍,更侧重讲日本的文化而不是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