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美国历史上占领国会 美国航空历史

火烧 2021-12-22 12:25:47 1053
美国航空历史 一、美国航空的发展历程全美航空公司成立于1939年,隶属于全美航空集团,总部位于美国亚利桑那州坦佩。全美航空曾是美国的第五大航空公司,航线包含北美洲、中美洲、加勒比海与欧洲等地区全球24

美国航空历史  

一、美国航空的发展历程

全美航空公司成立于1939年,隶属于全美航空集团,总部位于美国亚利桑那州坦佩。全美航空曾是美国的第五大航空公司,航线包含北美洲、中美洲、加勒比海与欧洲等地区全球240多个目的地。

2005年5月,曾宣布以15亿美元的代价与美西航空母公司合幷。

2013年2月,全美航空集团与美国航空原母公司AMR公司宣布合幷,联手组建全球最大的航空公司。

2013年2月14日,美国航空原母公司AMR公司与全美航空原母公司全美航空集团宣布合幷,幷获得双方董事局批准,联手组建全球航空业巨无霸。美国航空母公司AMR的债权人将会持有新公司的72%股权,而全美航空的股东将持有其余的28%股权。

2013年11月27日,合幷案获得美国司法部批准。

2013年12月9日,美国航空母公司AMR和全美航空集团正式宣布,两家公司之间的合幷交易已经完成,从而创造出全球最大的航空运营商。

2015年10月16日上午10:36分,全美航空公司1939号航班从费城起飞,经停夏洛特市、凤凰城飞往旧金山,这是有着76年历史的全美航空公司运营的最后一架航班。当晚21:55分,该航班将从旧金山起飞幷于17日晨返回费城,全美航空公司也将随之宣告退出历史舞台。

从2015年10月17日开始,全美航空公司(US Airways Group)与美国航空公司(American Airlines)联手打造的全球最大的航空公司将正式运营。当天,美国一些国际机场的航站楼也将全美航空公司的名字从列表中删除,取而代之的是美国航空公司。

未来一段时间,带有全美航空公司标识的飞机还将继续运营。据称,直到2016年底,全美航空公司的飞机才能全部“改头换面”,换成美国航空公司的标识。

二、美国航天事业发展史

美国是世界上较早开展航天活动的国家,活动规模和技术水平居世界前列。

发展概况 20世纪初,R.H.戈达德开始研究和试验固体火箭,后发表著作论证向月球发射火箭的可能性。1921年,他转向研究液体火箭发动机,并于1926年发射了世界上第一枚以液氧、汽 油为推进剂的液体火箭。

1936年,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的T. von卡门等人也开始研制液体火箭。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在缴获的德国V—2火箭的基础上开始研究大型火箭和导弹。

陆军在W.von布劳恩等德国专家的帮助下,于1945年发射了V—2火箭,1949年开始研制“红石”弹道导弹,1954年制定用“丘辟特”C火箭(“红石”导弹作为第一级)发射卫星的“轨道器”计划。美国海军利用V—2火箭技术研制“海盗”号探空火箭,并从l949年开始飞行试验。

美国空军于1954年开始研制“宇宙神”洲际弹道导弹,并提出以这种导弹为基础发射卫星的方案。为了不影响弹道导弹的研制,美国决定由海军以“海盗”号探空火箭为基础,研制发射卫星的“先锋”号运载火箭。

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人造卫星,促使美国在执行“先锋”号计划的同时抓“轨道器”计划。1958年1月31日用“丘辟特”C火箭(改名“丘诺”1号火箭)成功发射美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探险者”1号。

为了加速发展航天事业,美国在1958年2月成立了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并在同年10月成立主管民用航天活动的国家航空航天局。从1961年开始实施“阿波罗”登月计划,1969年7月首次把两名宇航员送上月球,并安全返回地球。

从1972年起,美国航天活动的重点转向开发和利用近地空间,并开始研制航天飞机。1982年11月航天飞机进行首次商业飞行。

美国的航天活动包括军用和民用两个部分,分别由国防部和国家航空航天局负责。国防部和国家航空航天局均有独立的科研和试验机构、发射基地和测控系统,并与政府其他部门、高等院校和私营企业广泛协作。

美国主要的航天器发射场是空军东靶场、西靶场和国家航空航天局的肯尼迪航天中心。从1958年到1984年底,美国使用了8种运载火箭:“先锋”号、“丘诺”号、“红石”号、“雷神”号、“宇宙神”号、“侦察兵”号、“大力神”号、“土星”号和航天飞机,共发射了1019个航天器,居世界第二位,耗资约1700亿美元。

人造卫星应用 从1958年至1984年底,美国共发射人造地球卫星923颗,包括科学卫星、技术试验卫星和应用卫星,其中应用卫星约占加呢。60年代初和以后,相继发射了侦察卫星、气象卫星、导航卫星和测地卫星。

1964年8月19日发射了世界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使卫星通信进入实用阶段。从70年代起,预警卫星、地球资源卫星相继投入使用。

到80年代,在继续改进原有几种应用卫星的同时,又发射了广播卫星、跟踪和数据中继卫星等。 载人航天 从1961年至1984年底,美国先后实现了5项载人航天计划,完成46次载人航天,耗费约500亿美元。

1961年5月A.B.谢泼德乘“水星”号飞船首次完成轨道飞行。1961年9月组建约翰逊航天中心,它的任务是设计和制造载人飞船,选拔和训练宇航员。

印年代实现了“水星”计划、“双子星座”计划和“阿波罗”工程。通过前两项计划,解决了载人上天和返回的问题,试验了飞船的轨道机动、交会、对接和宇航员出舱活动等技术,为实施“阿波罗”工程奠定了基础。

1969年7月至1972年12月,先后有6艘“阿波罗”号飞船完成了月球航行,12名航天员在月面上进行了科学考察。70年代美国重点实行两项计划:‘‘天空实验室”计划和航天飞机工程。

1973。1974年间以“天空实验室”为空间活动基地,先后有3批宇航员乘“阿波罗”号飞船上去工作,开展了生物学、天文学、地球资源勘测和生产工艺方面的实验。

航天飞机于1972年开始研制,1981年4月首次试验,1982年11月投入使用。 深空探测 美国深空探测的目标是考察太阳系内的天体和行星际空间环境,重点是月球和火星,其次是金星、水星、木星和土星。

1958。1968年间先后用“先驱者”号探测器、徘徊者”号探测器、“勘测者”号探测器和“月球轨道环行器”等考察了月球,包括拍摄月面照片和分析月球土壤,为实现载人登月提供了科学资料。

火星探测器主要有“水手”4号、“水手”6号、‘‘水手”7号和“水手’,9号以及“海盗”1号和“海盗”2号。1962年发射的“水手”2号和1967年发射的“水手”5号先后在离金星35000公里和7600公里处掠过,测量了金星的大气密度和表面温度。

美国历史上占领国会 美国航空历史

1972年3月2日和1973年4月5日发射的“先驱者”10号和“先驱者”11号分别于1973年12月和1974年12月掠过木星,探测了木星的辐射带和大气层,拍摄了木星极区的照片。“先驱者”10号于1986年穿过冥王星的平均轨道,成为飞离太阳系的第一个航天器。

1977年发射的“旅行者”l号和“旅行者”2号于1979年飞临木星,首次临近观测了木星环、大红斑和3颗木星卫星。然后又于1980年和1981年先后飞近土星,拍摄了土星的照片,提供了关于土星环结构的新资料并发现了土星的新卫星。

三、美国航天飞机的发展历史

航天飞机简介1969年4月,美国宇航局提出建造一种可重复使用的航天运载工具的计划。

1972年1月,美国正式把研制航天飞机空间运输系统列入计划,确定了航天飞机的设计方案,即由可回收重复使用的固体火箭助推器,不回收的两个外挂燃料贮箱和可多次使用的轨道器三个部分组成。经过5年时间,1977年2月研制出一架创业号航天飞机轨道器,由波音747飞机驮着进行了机载试验。

1977年6月18日,首次载人用飞机背上天空试飞,参加试飞的是宇航员海斯(C·F·Haise)和富勒顿(G·Fullerton)两人。8月12日,载人在飞机上飞行试验圆满完成。

又经过4年,第一架载人航天飞机终于出现在太空舞台,这是航天技术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航天飞机是一种为穿越大气层和太空的界线(高度100公里的卡门线)而设计的火箭动力飞机。

航天飞机结合了飞机与航天器的性质,像有翅膀的太空船。航天飞机是一种有翼、可重复使用的航天器,由辅助的运载火箭发射脱离大气层,作为往返于地球与外层空间间的交通工具,外形像飞机。

虽然世界上有许多国家都陆续进行过航天飞机的开发,但只有美国与前苏联实际成功发射并回收过这种交通工具。但由于苏联瓦解,相关的设备由哈萨克接收后,受限于没有足够经费维持运作使得整个太空计划停摆,因此目前全世界仅有美国的航天飞机机队可以实际使用并执行任务。

航天飞机的翼在回到地球时提供空气煞车作用,以及在降跑道时提供升力。航天飞机升入太空时跟其他单次使用的载具一样,是用火箭动力垂直升入。

因为机翼的关系,航天飞机的酬载比例较低。设计者希望以重复使用性来弥补这个缺点。

1981年4月12日,在卡纳维拉尔角肯尼迪航天中心聚集着上百万人,参观第一架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发射。宇航员翰·杨(John W·Young)和克里平(Robert L·Crippen)揭开了航天史上新的一页。

这架航天飞机总长约56米,翼展约24米,起飞重量约2040吨,起飞总推力达2800吨,最大有效载荷29.5吨。它的核心部分轨道器长37.2米,大体上与一架DC—9客机的大小相仿。

每次飞行最多可载8名宇航员,飞行时间7至30天,轨道器可重复使用100次。航天飞机集火箭,卫星和飞机的技术特点于一身,能像火箭那样垂直发射进入空间轨道,又能像卫星那样在太空轨道飞行,还能像飞机那样再入大气层滑翔着陆,是一种新型的多功能航天飞行器。

从1981年至1993年底,美国一共有5架航天飞机进行了59次飞行,其中哥伦比亚号15次,挑战者号10次,发现号17次,亚特兰蒂斯号12次,奋进号5次。每次载宇航员2至8名,飞行时间从2天到14天。

在12年中,已有301人次参加航天飞机飞行,其中包括18名女宇航员。航天飞机的59次飞行中,在太空施放卫星50多颗,载2座空间站到太空轨道,发射了3个宇宙探测器,1个空间望远镜和1个γ射线探测器,进行了卫星空间回收和空间修理,开展了一系列科学实验活动,取得了丰硕的探测实验成果。

美国航天飞机创造了许多航天新纪录。航天飞机首航指令长约翰·杨6次飞上太空,是世界上参加航天次数最多的宇航员。

1983年6月18日女宇航员莎丽·赖德(Sally K·Ride)乘挑战者号上天飞行,名列美国妇女航天的榜首。1983年8月30日,挑战者号把美国第一个黑人宇航员布鲁福德(Guion S·Bluford)送上太空飞行。

1984年2月3日乘挑战者号上天的麦坎德利斯(B·McCandless),成为世界上第一位不系安全带到太空行走的宇航员。1984年4月6日挑战者号上天后,宇航员首次抓获和修理轨道上的卫星成功。

1984年10月5日参加挑战者号飞行的莎丽文(Kathryn D·Sullivan)成为美国第一位到太空行走的女宇航员。1985年1月24日发现号升空,首次执行秘密的军事任务。

1985年4月29日,第一位华裔宇航员王赣骏(Tayler Wang)乘挑战者号上天参加科学实验活动。1985年11月26日,亚特兰蒂斯载宇航员上天第一次进行搭载空间站试验。

1992年5月7日奋进号首次飞行,宇航员在太空第一次用手工操作抢救回收卫星成功。7月31日亚特兰蒂斯号上天,首次进行绳系卫得发电试验。

9月12日奋进号将第一位黑人女宇航员,第一位日本记者和第一对宇航员夫妇载入太空飞行。美国航天飞机 ·美国第一架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Clombia) ·美国第二架航天飞机:挑战者号(Challenger) ·美国第三架航天飞机:发现号(Discovery) ·美国第四架航天飞机:亚特兰蒂斯号(Atlantis) ·美国第五架航天飞机:奋进号(Endeavour) 美国航天飞机的组成和结构 美国航天飞机是追求航天运载工具重复使用的产物,因而这旨一种特殊的航天运载工具。

由于它的轨道器在轨道上运行,因而可以执行航天器的任务,如对天地进行观测等。同时,由于轨道器上设有密封舱和生命保障设备,因而又具有载人航天器的功能。

美国航天飞机由轨道飞行器、外挂燃料箱和固体火箭助推器三大部分组成。轨道飞行器,简称轨道器,它是美国航天飞机最具代表性的部分,长37.24米,高17.27米,翼展29、79米。

轨道飞行器是一种用来在太空和地面之间往返运送宇航员和设备的带有机翼的太空飞机。它的前段是航天。

四、美国航天事业发展史

美国是世界上较早开展航天活动的国家,活动规模和技术水平居世界前列。

发展概况 20世纪初,R.H.戈达德开始研究和试验固体火箭,后发表著作论证向月球发射火箭的可能性。1921年,他转向研究液体火箭发动机,并于1926年发射了世界上第一枚以液氧、汽 油为推进剂的液体火箭。

1936年,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的T. von卡门等人也开始研制液体火箭。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在缴获的德国V—2火箭的基础上开始研究大型火箭和导弹。

陆军在W.von布劳恩等德国专家的帮助下,于1945年发射了V—2火箭,1949年开始研制“红石”弹道导弹,1954年制定用“丘辟特”C火箭(“红石”导弹作为第一级)发射卫星的“轨道器”计划。美国海军利用V—2火箭技术研制“海盗”号探空火箭,并从l949年开始飞行试验。

美国空军于1954年开始研制“宇宙神”洲际弹道导弹,并提出以这种导弹为基础发射卫星的方案。为了不影响弹道导弹的研制,美国决定由海军以“海盗”号探空火箭为基础,研制发射卫星的“先锋”号运载火箭。

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人造卫星,促使美国在执行“先锋”号计划的同时抓“轨道器”计划。1958年1月31日用“丘辟特”C火箭(改名“丘诺”1号火箭)成功发射美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探险者”1号。

为了加速发展航天事业,美国在1958年2月成立了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并在同年10月成立主管民用航天活动的国家航空航天局。从1961年开始实施“阿波罗”登月计划,1969年7月首次把两名宇航员送上月球,并安全返回地球。

从1972年起,美国航天活动的重点转向开发和利用近地空间,并开始研制航天飞机。1982年11月航天飞机进行首次商业飞行。

美国的航天活动包括军用和民用两个部分,分别由国防部和国家航空航天局负责。国防部和国家航空航天局均有独立的科研和试验机构、发射基地和测控系统,并与政府其他部门、高等院校和私营企业广泛协作。

美国主要的航天器发射场是空军东靶场、西靶场和国家航空航天局的肯尼迪航天中心。从1958年到1984年底,美国使用了8种运载火箭:“先锋”号、“丘诺”号、“红石”号、“雷神”号、“宇宙神”号、“侦察兵”号、“大力神”号、“土星”号和航天飞机,共发射了1019个航天器,居世界第二位,耗资约1700亿美元。

人造卫星应用 从1958年至1984年底,美国共发射人造地球卫星923颗,包括科学卫星、技术试验卫星和应用卫星,其中应用卫星约占加呢。60年代初和以后,相继发射了侦察卫星、气象卫星、导航卫星和测地卫星。

1964年8月19日发射了世界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使卫星通信进入实用阶段。从70年代起,预警卫星、地球资源卫星相继投入使用。

到80年代,在继续改进原有几种应用卫星的同时,又发射了广播卫星、跟踪和数据中继卫星等。 载人航天 从1961年至1984年底,美国先后实现了5项载人航天计划,完成46次载人航天,耗费约500亿美元。

1961年5月A.B.谢泼德乘“水星”号飞船首次完成轨道飞行。1961年9月组建约翰逊航天中心,它的任务是设计和制造载人飞船,选拔和训练宇航员。

印年代实现了“水星”计划、“双子星座”计划和“阿波罗”工程。通过前两项计划,解决了载人上天和返回的问题,试验了飞船的轨道机动、交会、对接和宇航员出舱活动等技术,为实施“阿波罗”工程奠定了基础。

1969年7月至1972年12月,先后有6艘“阿波罗”号飞船完成了月球航行,12名航天员在月面上进行了科学考察。70年代美国重点实行两项计划:‘‘天空实验室”计划和航天飞机工程。

1973。1974年间以“天空实验室”为空间活动基地,先后有3批宇航员乘“阿波罗”号飞船上去工作,开展了生物学、天文学、地球资源勘测和生产工艺方面的实验。

航天飞机于1972年开始研制,1981年4月首次试验,1982年11月投入使用。 深空探测 美国深空探测的目标是考察太阳系内的天体和行星际空间环境,重点是月球和火星,其次是金星、水星、木星和土星。

1958。1968年间先后用“先驱者”号探测器、徘徊者”号探测器、“勘测者”号探测器和“月球轨道环行器”等考察了月球,包括拍摄月面照片和分析月球土壤,为实现载人登月提供了科学资料。

火星探测器主要有“水手”4号、“水手”6号、‘‘水手”7号和“水手’,9号以及“海盗”1号和“海盗”2号。1962年发射的“水手”2号和1967年发射的“水手”5号先后在离金星35000公里和7600公里处掠过,测量了金星的大气密度和表面温度。

1972年3月2日和1973年4月5日发射的“先驱者”10号和“先驱者”11号分别于1973年12月和1974年12月掠过木星,探测了木星的辐射带和大气层,拍摄了木星极区的照片。“先驱者”10号于1986年穿过冥王星的平均轨道,成为飞离太阳系的第一个航天器。

1977年发射的“旅行者”l号和“旅行者”2号于1979年飞临木星,首次临近观测了木星环、大红斑和3颗木星卫星。然后又于1980年和1981年先后飞近土星,拍摄了土星的照片,提供了关于土星环结构的新资料并发现了土星的新卫星。

五、美国战斗机的发展史

美国是飞机的诞生地,但美国航空技术曾长期落后于欧洲,直到二战后才一跃而领先于世界,至今依然是雄踞世界航空技术之巅。

磨砺 60 年,其中自有很多春秋。20 世纪初,美国的工业和科技基础还不及欧洲老牌强国,莱特兄弟发明飞机之后不久,航空技术的桂冠就被欧洲拿过去了。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美军不多的飞机都是欧洲设计,比如战斗机就是法国的 SPAD S.13 和 Nieuport 17。在两次大战中间的 20-30 年代,欧洲航空技术继续领先,尤以德国和英国为突出。

美国虽然在 1915 年组建了国家航空咨询委员会(NACA,今 NASA 的前身),也发明了发动机围护罩和变桨距螺旋桨,但就代表航空技术前沿的战斗机领域而言,美国航空技术甚至落后于日本,以至于珍珠港事件时,美国没有能在技术上超过日本“零”式的战斗机。 战斗机代表了航空技术的前沿。

20-30 年代时,美国的国内战斗机市场很小,飞机公司的战 斗机批量只有几十架。1924 年时,美国陆军航空队的 1,400 多架飞机中,只有 80 架是战斗机。

20-30 年代的美国战斗机市场基本上被寇蒂斯和波音公司分享,其双翼、像敞篷汽车一样的开放式座舱、不可以收放的固定起落架的构型成为标准模式。寇蒂斯“隼”式双翼战斗机还在中国空军服役,用于抗战前期抗击日本飞机的作战。

战斗机代表了航空技术的前沿。20-30 年代时,美国的国内战斗机市场很小,飞机公司的战 斗机批量只有几十架。

1924 年时,美国陆军航空队的 1,400 多架飞机中,只有 80 架是战斗机。20-30 年代的美国战斗机市场基本上被寇蒂斯和波音公司分享,其双翼、像敞篷汽车一样的开放式座舱、不可以收放的固定起落架的构型成为标准模式。

寇蒂斯“隼”式双翼战斗机还在中国空军服役,用于抗战前期抗击日本飞机的作战。 1929 年,格鲁曼公司成立,专业研制海军战斗机,其 FF-1 采用封闭式座舱和收放式起落架,大大降低了飞行阻力。

格鲁曼的技术革新象征了新航空技术革命的开始,30 年代开始,全金属构造、硬壳式机身、翼内机枪、封闭式座舱、收放式起落架很快成为潮流,寇蒂斯和波音的双翼战斗机落伍了,美国航空工业开始了大洗牌,塞维尔斯基(后改名为共和)的 P-35 击败了寇蒂斯的 P-40,布鲁斯特的“水牛”击败了格鲁曼的设计,贝尔的 P-39 都脱颖而出。亚历山大·塞维尔斯基没有老乡伊戈尔·西科斯基的名气大,他也来自俄国,1935 年创立了公司,以制造教练机为主。

布鲁斯特以马车和汽车起家,洛克希德以民航客机为专长,贝尔也是在 1935 年成立的,不过和发明电话的贝尔没有关系。还有一个无名的小公司,由前马丁飞机公司的总设计师詹姆士·麦克唐纳建立,这时也开始寻求美国海军的合同,但尚未获得任何成功。

珍珠港事件前后,贝尔 P-39、寇蒂斯 P-40、布鲁斯特“水牛”、格鲁曼 F4F“野猫”都比日本的“零”式战斗机落后,在二战中早早停产也就不奇怪了。洛克希德 P-38 是一个例外,在速度、火力上都相当优秀,机动性也不差,成为从二战开始到结束一直在生产的唯一一种美国战斗机。

共和 P-47 成为二战中产量最大的美国战斗机,北美 P-51“野马”被公认为二战中美国最优秀的战斗机,格鲁曼 F6F“地狱猫”使美国海军终于有了超过“零”式的战斗机,沃特 F4U“海盗”直到战后还维持生产了一段时间,在 1969 年萨尔瓦多和洪都拉斯之间的“足球战争”期间还发挥了一把余热,打了最后一场活塞式螺旋桨战斗机之间的空战。 战前占美国战斗机工业领导地位的寇蒂斯由于跟不上新技术而被取而代之,波音在战时的主要精力集中在轰炸机上,也失去了在战斗机领域的位子,布鲁斯特在昙花一现之后淡出了。

共和、格鲁曼、沃特在战前就进行了相当的战斗机研究,洛克希德和北美属于临时抱佛脚。但这个改朝换代是由战前航空技术的急速发展促成的,原有经验的重要性下降,新面孔的准入门槛降低,加上战时的大量需要,促成了二战中美国战斗机工业百花齐放的结果。

二战对美国航空工业的影响不是一窝蜂这样简单。战前美国的众多飞机公司(如格鲁曼、道格拉斯、马丁)大多是作坊式运作,规模不大,产品批量只有几十架,创始人身兼设计、经营、制造管理、推销,一抓到底。

但二战改变了这一切,飞机公司成为科学管理、分工协作的大企业,形成分散协调的网络式整体,战时产量动辄几千、上万架。 但勿庸讳言,战时美国航空工业是以量取胜,在航空技术上依然没有达到世界前沿。

为了使战时生产更加高效,美国政府甚至精选了少数型号,指令各飞机公司跨公司集中生产标准化的飞机,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抑制了各公司对技术前沿的追求。即使相对于在技术上停滞不前的日本“零”式战斗机,美国也是到 1943 年才积聚起足够数量的 P-38和 F6F,在太平洋战场上压倒了“零”式。

相比于德国、英国航空技术在战时的进一步发展,美国航空技术的落后更加明显。

六、美国介绍下飞机发展史

美国航空-正文 美国是航空发达的国家,军用航空、民用航空、航空工业和科学研究都处于世界前列。

军事航空 美国虽然最先发明了飞机,但美国军方一开始并未觉察到飞机用于军事的潜力,以致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美国只有23架军用飞机,居世界第10位。 美国军用航空的飞速发展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和战后。

仅 1944年一年美国就生产了95272架飞机。整个大战期间(1940年8月~1945年8月),美国航空工业为美军及其盟军共提供了30万架飞机。

在现代世界上,美国是能够独立研制和装备全部军用飞机的少数国家之一。 每年国防预算中约三分之一用于研制、采购和使用航空装备。

1983年,美国空、海、陆三军现役和预备役航空器共有23708架,其中截击机、空战战斗机和攻击机共6350架,直升机9839架。在军用飞机方面,70年代以来,以高机动性为特点的F-15、F-16(图1 )、F-14和F/A-18等新一代的战斗机相继服役。

下一代“先进战术战斗机”将采用隐身技术、主动控制技术,具有超音速巡航、短距起落性能的战斗机正在研制之中。随着战略导弹的发展,轰炸机的发展速度减慢。

1955年投入使用的B-52轰炸机经多次重大修改仍在使用,新研制的B-1B轰炸机计划在1986年开始装备部队。 民用航空 美国航空运输十分发达。

1982年,在公共交通系统中,距离800公里以上的客流量的93%和全部城市间客流量的80%是由飞机负担的。全国共有航空运输公司近100家,定期航班空运总周转量为471。

5亿吨公里,客运周转量为4100亿人公里,分别占全世界总数的34。 1%和35。

8%。航空运输在安全性、可靠性、经济性和速度方面也有很大提高。

使用的有代表性的机型有波音747、波音767(图2 )、L-1011、DC-10、MD-80等。美国是世界上通用航空最发达的国家。

1980年底,共有通用飞机211045架,总飞行时间达4100多万小时,持证飞行员总数达82。 7万人。

1982年美国对公众开放的和私人所有的各类机场共15161个,占世界同类机场总数的45。7%。

飞机在美国国民经济各行业和私人体育运动、娱乐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全国有农业飞机8650架,约占全世界农业用飞机总数的三分之一。

航空工业 美国的航空工业是在早年的自行车、摩托车和汽车工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且与航天工业融合在一起,现已成为美国制造业中最大的部门。 1981年,美国航空工业总共生产了11964架飞机,其中军用飞机1048架,民用机10916架。

总销售额达635亿美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2%,占全国制造业总销售额的3。

2%。航空航天工业也是美国最重要的出口部门。

例如,1981年美国航空航天工业外贸顺差达131。 34亿美元。

1980年,美国航空航天工业的职工总数有119万,其中从事研究和设计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有8。82万。

飞机制造大企业有10多家,主要有通用动力公司、罗克韦尔国际公司、波音公司、麦克唐纳·道格拉斯公司、洛克希德公司、格鲁门公司、诺斯洛普公司等。 但主要的航空发动机制造公司只有两家:普拉特·惠特尼公司和通用电气公司。

大公司一般以设计、总装为主,零部件分别由转包商和成品供应商提供。 航空科学研究 美国航空研究和技术开发工作是由政府机构、军队研究机构、公司技术发展部门和大学等几支力量结合起来进行的,任务各有侧重。

1965~1975年航空航天研究发展费用平均每年约50亿美元,占全国研究发展费用的30%左右。美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门类最全的航空科研设施。

至70年代末,各类风洞有149个、结构试验设备 75个、喷气发动机试验设备129个、飞行模拟设施49个。 80年代初投入使用的新设备有24*36米2风洞(由12*24米2风洞扩建)和国家跨音速设施(简称NTF,是世界上第一个2。

5*2。5米2连续流低温风洞)。

此外,数字式气动力模拟器等重要设备也在建设之中。政府航空研究机构的代表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

美国联邦航空局也设有技术中心,从事改善与飞行安全有关的各项研究工作。美国三军都有相当规模的航空科研机构。

空军有空军系统司令部,海军有海军航空系统司令部,陆军有陆军航空研究和发展司令部。美国主要航空公司都有自己的科研、试验机构,直接为开发本公司的产品服务。

高等院校的航空系和研究所也是美国航空科研的一支重要力量,在合同委托的基础上承担基础理论研究工作。

七、美国大陆航空公司的历史沿革

大陆航空的历史可追述到1934年,当时以其创办人Walter T. Varney的名字命名为Varney Speed Lines。Varney Speed Lines被Robert Six购入后于1937年7月1日更名为大陆航空。同年10月,总部迁往在科罗拉多州丹佛。1940年代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大陆航空在丹佛的总部成为改装中心,为美国军方改装B-17轰炸机及B-29轰炸机。大陆航空初期的航线网络都局限于美国西南部。1953年大陆航空与Pioneer Airlines合并,取得在得克萨斯州及新墨西哥州16个城市的经营权,1957年首次由伊利诺伊州的芝加哥飞往加利福尼亚州的洛杉矶,大陆航空的航线网络逐步扩张。1958年大陆航空接收其首架喷气式客机——波音707。

1963年大陆航空将总部迁往加利福尼亚州的洛杉矶。1968年推出以橙色、金色线条和飞机尾舵上黑色圆型标志的新涂装。1960年代大陆航空运送美军士兵前往越南,意识到太平洋地区的市场,于是在密克罗尼西亚成立密克罗尼西亚航空,即现在的密克罗尼西亚大陆航空,并一直使用大陆航空的机身涂装。1969年开设檀香山航线,1970年大陆航空接收首架波音747。整个1970年代,大陆航空都在拓展其飞越太平洋的航线,1977年航线抵达澳洲的悉尼及新西兰的奥克兰。

1978年,美国国会通过"取消航空业国家管制法案"掀起了航空公司合并潮。大陆航空在1982年被德州国际航空收购。合并后大陆航空得到现在三个枢纽之一的乔治·布什洲际机场以及飞往墨西哥的航线航权。

1983年大陆航空根据美国联邦破产法第十一章公司重整保护申请破产保护,清理债务后以廉价航空公司(low-cost carrier,LCC)方式继续经营。虽然保住了南太平洋的航线,但大陆航空被迫放弃洛杉矶的枢纽机场。1985年大陆航空开辟由纽瓦克自由国际机场和休斯敦乔治布什洲际机场飞往伦敦盖威克机场,这两条航线为大陆航空带来一线生机,于1986年脱离破产保护。

1987年大陆航空购入People Express和其纽瓦克机场枢纽,令大陆航空成为当时全美第三大航空公司。1987年创立OnePass常旅客计划,1988年大陆航空与北欧航空组成合作伙伴。1991年大陆航空推出新的白蓝配搭地球仪标识涂装。1991年海湾战争爆发造成油价飞涨,People Express与大陆航空合并前两年借巨额债务收购Frontier Airlines,令大陆航空再度申请破产保护。1993年加拿大航空,联同 Air Partners和 Texas Pacific Group 注资4亿5千万美元协助大陆航空再度脱离破产保护。1995年大陆航空关闭其丹佛枢纽。

1994年,戈登·贝休恩担当大陆航空总裁,实施大刀阔斧地改革。戈登·贝休恩制定出“为赢而飞”的发展战略,并立即停飞亏损航班。与此同时,还提出了“博得信赖”的奋斗目标,推出“努力工作,正确飞行”的口号,要求公司在航班准点率、行李安排率、乘客申诉处理率、座位超卖率四项指标保持行业领先地位,倡导以业绩论英雄的评价标准。大陆航空公司的面貌焕然一新。大陆航空机队简化机型变成全部由波音飞机组成。

2003年,美国大陆航空、达美航空和美国西北航空宣布达成联盟协议。

八、美国航天飞机的发展历史

航天飞机简介1969年4月,美国宇航局提出建造一种可重复使用的航天运载工具的计划。

1972年1月,美国正式把研制航天飞机空间运输系统列入计划,确定了航天飞机的设计方案,即由可回收重复使用的固体火箭助推器,不回收的两个外挂燃料贮箱和可多次使用的轨道器三个部分组成。经过5年时间,1977年2月研制出一架创业号航天飞机轨道器,由波音747飞机驮着进行了机载试验。

1977年6月18日,首次载人用飞机背上天空试飞,参加试飞的是宇航员海斯(C·F·Haise)和富勒顿(G·Fullerton)两人。8月12日,载人在飞机上飞行试验圆满完成。

又经过4年,第一架载人航天飞机终于出现在太空舞台,这是航天技术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航天飞机是一种为穿越大气层和太空的界线(高度100公里的卡门线)而设计的火箭动力飞机。

航天飞机结合了飞机与航天器的性质,像有翅膀的太空船。航天飞机是一种有翼、可重复使用的航天器,由辅助的运载火箭发射脱离大气层,作为往返于地球与外层空间间的交通工具,外形像飞机。

虽然世界上有许多国家都陆续进行过航天飞机的开发,但只有美国与前苏联实际成功发射并回收过这种交通工具。但由于苏联瓦解,相关的设备由哈萨克接收后,受限于没有足够经费维持运作使得整个太空计划停摆,因此目前全世界仅有美国的航天飞机机队可以实际使用并执行任务。

航天飞机的翼在回到地球时提供空气煞车作用,以及在降跑道时提供升力。航天飞机升入太空时跟其他单次使用的载具一样,是用火箭动力垂直升入。

因为机翼的关系,航天飞机的酬载比例较低。设计者希望以重复使用性来弥补这个缺点。

1981年4月12日,在卡纳维拉尔角肯尼迪航天中心聚集着上百万人,参观第一架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发射。宇航员翰·杨(John W·Young)和克里平(Robert L·Crippen)揭开了航天史上新的一页。

这架航天飞机总长约56米,翼展约24米,起飞重量约2040吨,起飞总推力达2800吨,最大有效载荷29.5吨。它的核心部分轨道器长37.2米,大体上与一架DC—9客机的大小相仿。

每次飞行最多可载8名宇航员,飞行时间7至30天,轨道器可重复使用100次。航天飞机集火箭,卫星和飞机的技术特点于一身,能像火箭那样垂直发射进入空间轨道,又能像卫星那样在太空轨道飞行,还能像飞机那样再入大气层滑翔着陆,是一种新型的多功能航天飞行器。

从1981年至1993年底,美国一共有5架航天飞机进行了59次飞行,其中哥伦比亚号15次,挑战者号10次,发现号17次,亚特兰蒂斯号12次,奋进号5次。每次载宇航员2至8名,飞行时间从2天到14天。

在12年中,已有301人次参加航天飞机飞行,其中包括18名女宇航员。航天飞机的59次飞行中,在太空施放卫星50多颗,载2座空间站到太空轨道,发射了3个宇宙探测器,1个空间望远镜和1个γ射线探测器,进行了卫星空间回收和空间修理,开展了一系列科学实验活动,取得了丰硕的探测实验成果。

美国航天飞机创造了许多航天新纪录。航天飞机首航指令长约翰·杨6次飞上太空,是世界上参加航天次数最多的宇航员。

1983年6月18日女宇航员莎丽·赖德(Sally K·Ride)乘挑战者号上天飞行,名列美国妇女航天的榜首。1983年8月30日,挑战者号把美国第一个黑人宇航员布鲁福德(Guion S·Bluford)送上太空飞行。

1984年2月3日乘挑战者号上天的麦坎德利斯(B·McCandless),成为世界上第一位不系安全带到太空行走的宇航员。1984年4月6日挑战者号上天后,宇航员首次抓获和修理轨道上的卫星成功。

1984年10月5日参加挑战者号飞行的莎丽文(Kathryn D·Sullivan)成为美国第一位到太空行走的女宇航员。1985年1月24日发现号升空,首次执行秘密的军事任务。

1985年4月29日,第一位华裔宇航员王赣骏(Tayler Wang)乘挑战者号上天参加科学实验活动。1985年11月26日,亚特兰蒂斯载宇航员上天第一次进行搭载空间站试验。

1992年5月7日奋进号首次飞行,宇航员在太空第一次用手工操作抢救回收卫星成功。7月31日亚特兰蒂斯号上天,首次进行绳系卫得发电试验。

9月12日奋进号将第一位黑人女宇航员,第一位日本记者和第一对宇航员夫妇载入太空飞行。美国航天飞机·美国第一架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Clombia)·美国第二架航天飞机:挑战者号(Challenger)·美国第三架航天飞机:发现号(Discovery)·美国第四架航天飞机:亚特兰蒂斯号(Atlantis)·美国第五架航天飞机:奋进号(Endeavour)美国航天飞机的组成和结构美国航天飞机是追求航天运载工具重复使用的产物,因而这旨一种特殊的航天运载工具。

由于它的轨道器在轨道上运行,因而可以执行航天器的任务,如对天地进行观测等。同时,由于轨道器上设有密封舱和生命保障设备,因而又具有载人航天器的功能。

美国航天飞机由轨道飞行器、外挂燃料箱和固体火箭助推器三大部分组成。轨道飞行器,简称轨道器,它是美国航天飞机最具代表性的部分,长37.24米,高17.27米,翼展29、79米。

轨道飞行器是一种用来在太空和地面之间往返运送宇航员和设备的带有机翼的太空飞机。它的前段。

九、美国航母发展历程

自二战以来,航空母舰便成为美国武装力量的重要支柱之一。

美国的航母舰队不仅数量庞大,一直维持在10艘以上,而且在技术上也对其他国家保持遥遥领先。这支庞大的航母舰队对于保障美国在海外的安全和经济利益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曾在访问“西奥多・罗斯福”号航母时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当华盛顿知道有危机发生时,每个人首先会问的第一个问题是:最近的航母在哪儿?” 这是停泊在香港水域的美国“尼米兹”级核动力航空母舰首舰“尼米兹”号(2010年2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陈铎摄 海上流动国土 航空母舰对美国保障自身的安全和经济利益可谓不可替代。

由于航母战斗群在公海行动,因此在行动时不需要获得其他国家通过它们领海、领空的许可。此外,运用航母也不需要在其他国家修建军事基地,这省去了许多可能就此产生的紧张关系。

可以说,航母就是美国茌公海上的流动国土和军事基地。 美国航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大显身手,在世界战争史上留下了一系列经典的海战战例,如中途岛、瓜达尔卡纳尔岛、硫黄岛、冲绳等。

这一系列堪称“史诗般”的航母大战,不但奠定了战后美国牢固的海上霸主地位,也让众多美国人拥有一种对航母“过分痴迷”的情结。 这是美国“乔治・华盛顿”号核动力航空母舰进驻日本横须贺美军基地后,将舰载机停放在飞行甲板上展示(2008年9月25日摄。

新华社记者任正来摄 二战结束之后,航母便一直占据着美国海军军力结构的中心位置,并在美国国家安全战略中扮演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在战后的半个多世纪里,美国应对危机的最常见反应就是派遣航母作战群。

在战后美国的众多军事行动中,随处可以见到航母的身影。例如,在2001年9・11恐怖袭击事件发生时,美国“企业”号核动力航母刚刚结束了任务,正朝印度洋南行驶,准备驶回位于美国弗吉尼亚州诺福克港进行休整。

此刻,航母上的美军士兵在电视上看到了美国世贸中心和五角大楼受到袭击的画面。随即,该舰在还没有收到上级命令的情况下立刻调转方向,重新驶回南亚附近水域。

“企业”号航母之后参与了美军在阿富汗的“持久自由”军事行动,大量战机从航母上起飞,对阿富汗的“基地”分子训练营和塔利班的军事据点进行了轰炸。9・11袭击之后的大约3周时间里,从“企业”号起飞的战机共执行了大约700次轰炸任务,向“基地”和塔利班的阵地倾泻了数百万磅的炸弹。

美国历任总统对于航母所拥有的种种优势非常清楚,他们都将航母作为美国实施对外政策、应对危机的有力工具。航母为美国总统、国会和国防部长提供了多种选择,在航母上部署的飞机以及海军陆战队可以随时为美国提供强有力的军力投射。

美军前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约翰・沙利卡什维利曾说:“每次当我得知美国的航母就在事发区域时,我就松了口气。对于美国的利益来说,这就意味着一切。”

实力遥遥领先 美国在1922年时将“木星”号运煤船改装成“兰利” 号航空母舰,这是美国的第一艘航母,编号为CV-1。迄今,美国最新一艘航母是2009年服役的“尼米兹”级核动力航母“乔治・布什”号,其编号为CVN-77(CV代表航母,N代表核动力,77表明是美国的第77艘航母)。

再加上预计将于2015年、2019年和2023年交付的三艘 “福特”级超级航母,美国的航母家族可谓极其庞大。 美国在一战后至二战前陆续改装和建造了数艘航母,包括二战时期著名的“企业”号(CV-6)。

在决定第二次世界大战局势的太平洋战争中,美国吸取各国经验,在该时期建造和修复了超过50艘航母。其中,最终建成的“埃塞克斯”级航母就占了其中的20多艘,战为同型舰艇中最多的一级航母。

冷战前期由于核武的发展,造成美国海军和空军的军种发展出现冲突,使得美国原本战后打算建造5艘超级航空母舰的计划落空。 这是2004年6月14日拍摄的“企业”号核动力航空母舰在大西洋航行时的资料照片。

新华社路透社 冷战时期,因为与苏联争夺海上势力,美国建造了世界第一艘核动力航空母舰――“企业”号(CVN- 65),这是世界航母史上划时代的事件,标志着世界航母进入利用核反应堆驱动的时代。 目前,美国海军拥有11艘现役航空母舰,达些航母全都是核动力推进(其中10艘是“尼米兹”级核动力航母)。

以这些航空母舰为中心所组成的航空母舰战斗群,让美国拥有能迅速将武装力量投射至全球任何一个角落的能力。 美国现役航母不仅在数量上远远多于其他国家,在性能上也遥遥领先。

目前作为美国海军航空母舰主力的“尼米兹”级航母,是当今世界威力最大的海上巨无霸,是美国海军独家拥有的第二代核动力航母,是目前世界上排水量最大、载机最多、现代化程度最高的一级航母。从首舰“尼米兹”号于1975年服役开始,美国海军陆续订购了共10艘该级航母,2009年正式服役的“乔治・布什”号是“尼米兹”级的最后一艘航母。

该级航母由2座核反应炉和4座蒸汽轮机推动,全长333米,排水量达10万吨,载员6000人,价格超过50 亿美元,仅每艘航母每月的运行费用就要1300万美元。 它装备4座升降机、4台蒸汽弹射器和。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