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如果没有什么就像什么 此朝代被世人严重低估,如果没有它的存在,后果不堪设想

火烧 2022-01-04 11:18:14 1061
此朝代被世人严重低估,如果没有它的存在,后果不堪设想 读过我国著名长篇小说《三国演义》的朋友肯定会记得其开篇就提到:“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历史事物发展的规律。这条历史发展的规律似乎在中国几

此朝代被世人严重低估,如果没有它的存在,后果不堪设想  

读过我国著名长篇小说《三国演义》的朋友肯定会记得其开篇就提到:“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历史事物发展的规律。这条历史发展的规律似乎在中国几千的岁月中一直无人可以逾越,随之而来的就是天下大势由统一而分治,由分治而统一,或几百年一变,或几十年一变。朝代的频繁更替,自然就伴随着长期的封建割据和连绵不断的战争,由此就对同一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严重的影响,甚至是出现倒退的结果。

东汉末年皇权衰微,割据成为当时社会主要问题,军阀割据天下大乱,终酿成中国历史上几百年的混乱局面。自魏晋至隋朝的建立,其中三百六十余年间共产生了30多个大小政权,频繁的交替兴灭使得中国人口急剧下降,经济严重受到损害,文化也受到严重冲击。幸好在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后,再一次完成统一中国的夙愿。然而,隋朝也只存在几十年便灭亡了,成为我国典型的短命王朝,现在人们常说“秦汉唐宋”,但独忽略了隋朝的存在。显然这有失公允,隋朝虽然存在时间短,但它却是被世人低估了的朝代,若没有它的存在,一千年前的中国将会迎来倒退的进程!

隋朝,在我们看来是一个非常神奇的朝代,从建立到覆灭,整个过程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犹如一颗流星一闪而过。虽然隋朝仅存在三十九年,和十几年的秦朝一样,都是我国历史上典型的短命王朝,但是隋朝的历史地位却是不容忽视的。隋朝先后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外交等领域进行大刀阔斧的创新改革,政治上初创三省六部制巩固中央集权,科举制的推行也客观弱化了世族垄断仕官的现象,隋唐大运河以及驰道的修建,更是促进了南北两地的经济和文化的相融。

大家都知道,历代大一统王朝从建国到实现盛世,往往都要经过至少数十年的励志图强,而等到走向衰落后很久,才会迎来灭亡的命运。但隋文帝创建的大隋王朝却是例外,隋朝是我国历史上唯一开国便是盛世局面,并在繁荣巅峰时期走向亡国的朝代。杨坚代周自立后,除了南征北战、攻城掠地外,他还励精图治,锐意改革。据史料记载他:“每旦听朝,日昃忘倦,居处服玩,务存节俭,令行禁止,上下化之。”让其成了历史上最勤政的皇帝之一,由此也开始了他辉煌的“开皇之治”。

在政治上,隋文帝杨坚废除了不合时宜的北周六官制,恢复了汉魏时期的体制,基本上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度。三省六部制分工明确,组织严密,有利的加强了中央集权,而六部的设置也成为后代封建王朝中央政权的固定制度。地方上隋文帝更是撤消境内500多郡,将原本混乱的地方官制精简为州、县两级,与此同时裁汰了大量的冗官,提高了行政效率,减轻了人民的负担。

整顿吏治的同时,隋文帝还颁布修订了著名的《开皇律》,废除了宫刑、车裂、枭首等残酷刑法,还规定隋朝一概不用灭族之刑。对于伤及性命的死刑,杨坚更是制定了死刑复奏制度,凡是判处死刑的案件,均要经过“三奏”才能处决死刑。对此《隋书·刑法志》记载道:“天下死罪,诸州不得便决,皆令大理复治。”可以说隋朝《开皇律》的制定,对后世律法影响深远,唐朝建立后也都基本继承了。

隋朝吏治的清明,自然就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很快就积累起了巨额财富。据《隋书·食货志》记载:“开皇十七年,户口滋盛,中外仓库,无不盈积。所有赉给,不逾经费,京司帑屋既充,积于廓庑之下,高祖遂停此年正赋,以赐黎元。”也就是说经过隋文帝的励精图治,隋朝的国库充盈,新上缴的赋税无法存储,只能堆积在走廊上,遂文帝下令停止征收这一年的正赋,以赏赐百姓。历史上也将这次免税誉为“开皇之治”走向顶峰的重要标志,在封建时期大规模的免税,千古以来所罕见。

经济的繁荣,国力的强盛,自然就促进了文化的发展。隋文帝杨坚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传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自东汉末近四百年的混战,造成大量古书籍的焚毁和遗失,为此在583年隋文帝专门下诏求书,凡献书一卷者皆赏绢一匹。据史料记载,在当时“民间异书,往往间出”,“一、二年间,篇籍稍备”,短短几年间,隋朝的藏书就多达37万卷,为历朝历代最多。可以说隋文帝杨坚对中华文化的保护,为后来唐宋文化大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除了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做出的贡献外,在开皇盛世的局面下,隋文帝还下令修建首都大兴城(即后来长安城),大兴城的修建不仅标志着我国古代城市建设的高超水平,还是当时隋朝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的综合体现。与同时期的拜占庭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相比,隋大兴城规模足足是它的7倍,比毁坏的汉长安还要大2.4倍,雄伟壮观布局,让其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繁华都市。

作为一代明君,隋文帝杨坚还命令杰出建筑家宇文恺率众开漕渠,自大兴城西北引渭水,略循汉代漕渠故道而东,至潼关入黄河,长150多公里,名为广通渠,这也是隋朝修建大运河的开始。可以说隋文帝一些列的改革措施,非但没有给国家百姓带来负担,反而大量减少了国家的财政开支,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杨坚临终时,天下仓库的积储可供全国五六十年正常使用。

隋文帝杨坚在位二十四年间,期间锐意改革、政绩卓著,但晚年却逐渐昏聩多疑,并且听信文献皇后之言,废黜长子杨勇立次子晋王杨广为太子,终埋下了大隋亡国的祸根。而千百年来,隋炀帝的昏君名声一直在史书中不绝于耳,他弑兄欺母,残害忠良;巡游无度,靡费奢侈;一生乱用民力,征发数千万人次,民不聊生。直到今天我们提到隋炀帝杨广给人的第一印象都是凶残暴君,荒淫无道而且还很好色!

但是,我们从历史的角度来看,隋炀帝杨广固然不是一位盛世明主,但他确实是个拥有远大抱负、雄心勃勃的皇帝,一心想建立丰功伟绩,青史之上把名来标。譬如开凿运河、营建东都洛阳、创立朝贡体系、完善科举制等,都可谓是“过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典型。史书记载杨广:“美姿仪,少聪慧,高祖及后于诸子中,特所钟爱”。年仅十三岁时就被封为晋王,并做了并州(今山西太原市)的总管,拱卫京师。

开皇八年(588年),隋朝兴兵51万大军南下征讨富裕、强盛的陈朝,此时刚满二十岁的杨广就领衔三军统帅,并完成隋朝统一大业。对于雄踞长江以南的陈朝,当时的人们都认为“长江天堑,古以为限隔为南北……”当年苻坚百万大军都没能突破长江天堑。但在杨广的指挥下,隋军纪律严明、英勇善战,一举突破长江天堑。所到之处,对百姓则秋毫无犯,赢得当地百姓的赞赏。一时间“天下皆称广以为贤”。

大业元年(公元605年),隋炀帝即位第一年就征发百万士兵和夫役,修造通济渠,遂正式拉开了隋唐大运河的序幕。前后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用了六年的时间,将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五大水系连接起来,成为后世中国一千多年的南北交通的大动脉。此外大运河的开通,也促进了隋唐时期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使黄河流域长江流域逐渐成为一体。

与此同时,隋炀帝还修建洛阳作为辅都,目的就是与大兴城东西呼应。隋炀帝登基后考虑到大运河与东都洛阳的配合,能够更好的沟通南北,便迁都洛阳。自此以后很长的一段时间,洛阳都是历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洛阳处在国家的中心地带,可以有效地治理江南,控制北方,巩固国家。

随后隋炀帝又多次西巡开拓疆土、安定西疆、威震各国、开展贸易、扬我国威、畅通丝路,乃是一代有作为的国君所为。后来唐太宗也感慨的说:“大业之初,隋主入突厥界,兵马之强,自古已来不过一两代耳。”而正是隋炀帝的穷兵黩武,急于求成不体恤民力,才耗尽了大隋国力,加深了人民的痛苦,导致了隋朝的灭亡。

如果没有什么就像什么 此朝代被世人严重低估,如果没有它的存在,后果不堪设想

隋朝末年,由于隋炀帝的劳民伤财,天下纷争再起,很快隋朝很快灭亡。但是,历史上有很多类似隋朝的大一统王朝,如汉、唐、宋等,在王朝末期也经历了隋末的残酷腐朽统治,但是大都能够依靠惯性苟延残喘很长时间。唯独隋朝一度海内一统,繁荣昌盛,却二世而亡消失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隋炀帝杨广也算是历史上最憋屈的亡国之君了,他在位期间让开皇之治更上一个台阶,偏偏隋朝从鼎盛到灭亡都经他之手,好似上苍跟他开了一个玩笑。

如今一提到隋朝,给很多留下的第一印象就是横征暴敛,对百姓太过于残酷,尤其是隋炀帝的昏君名声一直在史书中不绝于耳,所以这个朝代才只存在了38年便覆灭,成为我国典型的短命王朝。但我们不可否认这个朝代被世人低估了,若没有它的存在,一千年前的中国很有可能将会倒退。隋朝在制度建设上做出的贡献是其他王朝无法比拟的,中央确立三省六部制,巩固皇帝集权;地方正式推行科举制,考试选拔人才的方式至今仍被许多国家运用。

美籍汉史学家费正清更是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感慨:“在隋文帝和隋炀帝的统治下,中国又迎来了第二个辉煌的帝国时期。大一统的政权在中国重新建立起来,长城重新得到修缮,政府开凿了隋唐大运河,为后来几百年间的繁华提供了可能,建造了宏伟的宫殿,中华帝国终于得以重振雄风。”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