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苏州中考语文试卷 能查到1999年苏州中考试卷吗
能查到1999年苏州中考试卷吗
江苏省苏州市1999年初中毕业暨升学考试语文试题
第一部分(共24分)
1.根据汉语拼音写出汉字。
(4分)
①____(y*n)称 ②充___(p8i)
③____(yu1n)博 ④和____(m))
2.下边的词语中有四个错别字,把它们找出来填入表中,然后改正。
(4分)
故弄悬虚 随机应变 风格炯异 宽厚仁慈 慷慨激昂 辩伪去妄 敷衍失责 束手无策 虚张声势 声名狼藉
3.写出下边诗文的上句或下句,并在括号内的横线上填写相应的作家、作品。
(10分)
①接天莲叶无穷碧,_____________。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②劝君更尽一杯酒,_______________。
(___《送元二使安西》)
③又恐琼楼玉宇,______________。
(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④山舞银蛇,原驰蜡象,____________。
(md《沁园春 雪》)
⑤忽如一夜春风来,_______________。
(岑参《 》)
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浩浩汤汤,横无际涯……(范仲淹《岳阳楼记》)
⑦后值倾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诸葛亮《出师表》)
⑧临溪而渔,____________,酿泉为酒,_____________……(欧阳修《醉翁亭记》)
4.下边的病句是从近年来的书报上摘录的,请加以修改。
(任选三句)(6分)
①中国人民是赞同成立联合国的首批国家之一。
(1995年9月5日《人民日报》)
②晋文公当上了晋国国君后,发展生产,整顿政治,训练军队,成为北方一大强国。
(高中历史教科书《中国古代史》第 19页)
③因此,为了您的人身安全,请勿用左手启动家电,以防万无一失。
(1997年2月28日《今晚报》)

④他们坐在一张桌子的半径两端,不偏不倚面对着面。
(1996年4月 5日《羊城晚报》)
第二部分(41分)
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完成5——9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5.给下边句子中加粗的字注音。
(2分)
①曾益其所不能( )
②入则无法家拂士( )
6.下边对加粗字的解释哪两组有错误?(4分)
A.必先苦其心志(痛苦)
何苦而不平(愁)
B.曾益其所不能(增加)
斟酌损益(利益)
C.出则无敌国外患(国外)
殚其地之出(出产的东西)
D.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一鼓作气(振作)
7.文中缺漏了一处文字,把缺漏的文字补出来。
(2分)
[答]______________
8.文章第一段写舜、傅说等六人的经历,是为了证明____这一观点。
(2分)
9.写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意思。
(2分)
[答]______________
阅读《苏州园林》中的一段文字,完成10——12题。
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
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
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
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10.苏州园林的花墙和普通的墙壁有什么不同?(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
11.苏州园林花墙和廊子的设置,增加了景致的深度,有的还具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艺术效果。
下边诗文名句中加粗的词语哪些可以用来表现这种效果?(答案不止一项)(3分)
A.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B.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C.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陶渊明《桃花源记》)
D.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欧阳修《醉翁亭记》)
12.下边是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哪一项不恰当?(2分)
A.在适当的位置装上镜子的目的是要增加景致的深度。
B.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就能使整个园林的景致翻一番。
C.装上镜子可以在有限的空间内表现更多的层次,但必须选择恰当的位置。
D.在适当位置装上一面镜子,园林的实际空间并没有扩大,但是在视觉效果上,园林的景致丰富多了。
阅读《春》中的两段文字,完成13—16题。
“吹面不寒扬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
可别恼。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
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
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
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13.对同一自然景物的感受往往会因人因时因地而异,作者把春风比作“母亲的手”,你对春风有什么感受?用一个比喻句把这种感受写出来。
(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文章细致地描绘了春雨的特征,回忆你读过的古诗,写出一句能表现这种特征的诗句。
(2分)
[答]______________
15.仿照例句,说说下边加粗的词好在哪里。
(A、B两句中任选一句)(2分)
[例] 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抚摸”这个词,从触觉的角度写出了春风温柔的特征,很有感情。
]
A.……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答]_______________
B.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
[答]________________
16.下边句子中的着重号表示朗读时的重音,哪一句不恰当?(2分)
A.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B.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C.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D.在雨里静默着
阅读下边一篇文章,完成17—19题。
根的联想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多少人用它来赞美老师,以此表达对他们无限的崇敬;然而在我看来, 甲 。
你看那高高的钻天杨,树身粗壮,枝叶繁茂,巍然屹立,风雨攻不垮它,洪水淹不没它,是什么支撑着这个顽强的生命?那就是树根。
树根深深地埋藏在地底下,不断吸取着水分、养料,供给枝叶的生长需要。
尽管你在赞叹大树的繁茂时几乎没有注意到它的存在,尽管你在赞美树的价值时忘了这价值从何而来,可它依然默默地吸取着、奉献着,从不想钻出地面显耀自己。
相反,为了有更多的水分,更丰富的养料,它总是越扎越深,越扎越远。
树根有着无私奉献的可贵品质,它的奉献比起春蚕,比起蜡炬,却有着更深的意义。
春蚕作茧自缚,蜡炬淌泪自焚,它们在奉献,可也在毁灭自己;树根则不然,它不断地吸取养分,支持大树的生命,在奉献的同时壮大自己。
当小树苗渐渐长大成材,它的根总是变得越来越大,越来越坚强,在地里越扎越深,它这是为了更好地奉献而不断壮大自己的力量。
我觉得这种奉献更有其可贵之处。
老师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不断地奉献着自己,但如果只是像春蚕或蜡炬那样不停地付出,并不吸收新的能量,显然是不可取的。
知识是日新月异的,一位好老师总是像树根那样不断地汲取更新更好的知识,壮大自己的力量,继而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学生,他才真正发挥了更大的作用。
不仅老师,各行各业都是如此。
我们要有无私奉献的精神,但更重要的是不断壮大自己。
一个医生只有不断学习新的医疗技术,才有更大的才力去奉献; 乙 。
社会需要我们的奉献精神,更需要我们有更大的奉献才能。
但愿人人都有树根精神。
17.在作者看来,树根的奉献同春蚕、蜡炬的奉献相比有什么更深的意义?(3分)
[答]_____________
18.根据上下文意, 处填入哪一句最恰当?(2分)
A.不但要把老师比成春蚕、蜡炬,而且还应该把他们比作树根
B.与其把老师比成春蚕、蜡炬,不如把他们比成树根。
C.把老师比作春蚕、蜡炬当然很好,但把他们比作树根也很好。
D.把老师比成春蚕、蜡炬是一个错误,只有把他们比作树根才正确。
19.仿照画线的句子,在 处补充一个论据,要与上下文内容一致,语气连贯。
(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边的文字,完成20—21题。
父亲对我的学业是关心的,但不强求。
我小时候,国文成绩一直是全班第一。
我的作文,时得佳评,他就拿出去到处给人看。
我的数学不好,他也不责怪,只要能及格,就行了。
他画画,我小时也喜欢画画,但他从不指点我。
他画画时,我在旁边看,其余时间由我自己乱翻画谱,瞎抹。
我对写意花卉那时还不太会欣赏,只是画一些鲜艳的大桃子,或者我从来没有见过的瀑布。
我小时字写得不错,他倒是给我出过一点主意。
在我写过一阵“圭峰碑”和“多宝塔”以后,他建议我写写“张猛龙”。
这建议是很好的,到现在我写的字还有“张猛龙”的影响。
我初中时爱唱戏,唱青衣,我的嗓子很好,高亮甜润。
在家里,他拉胡琴,我唱。
我的同学有几个能唱戏的。
学校开同乐会,他应我的邀请,到学校去伴奏。
几个同学都只是清唱,有一个姓费的同学借到一顶纱帽,一件蓝官衣,扮起来唱“朱砂井”,但是没有配角,没有衙役,没有犯人,只是一个赵廉,摇着马鞭在台上走了两圈,唱了一段“郡坞县在马上心神不定”,便完事下场。
父亲那么大的人陪着几个孩子玩了一下午,还挺高兴。
我初恋时在家写情书,他在一旁瞎出主意。
后来,我学会了抽烟喝酒。
他喝酒,给我也倒一杯。
抽烟,一次抽出两根他一根我一根。
他还总是先给我点上火。
我们的这种关系,他人或以为怪。
父亲说:“我们是多年父子成兄弟。”
(选自汪曾祺《多年父子成兄弟》)
20.结合文章内容,琢磨“多年父子成兄弟”这句话的意思,指出哪一项不符合作者的本意。
(2分)
A.显而易见,父子之间相处的时间长了,就会建立起像兄弟一样的关系。
B.作为一个父亲,应该尽量保持一点童心。
C.儿女是属于他们自己的。
他们的现在和他们的未来,都应由他们自己来设计。
D.一个充满人情味的家庭,要有点“没大没小”。
父亲叫人敬畏,儿女“必恭必敬”最没有意思。
21.你对“我”的父亲印象如何?把你的看法写出来。
(不少于60字)(4分)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部分(共55分)
22.以“我喜爱的一句名言”为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不少于500字。
文中不要出现(或暗示)本人姓名、所在学校。
(5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