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类书 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丛书是什么?
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丛书是什么? 季我努学社 gt 整理出版中国近代史料,传播历史知识 gt 作者: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 林小静 gt 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丛书是《四库全书》,它编纂于清乾隆时期,是古代卷
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丛书是什么?

季我努学社 >整理出版中国近代史料,传播历史知识 >作者: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 林小静 >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丛书是《四库全书》,它编纂于清乾隆时期,是古代卷帙最大的一部丛书,几乎囊括了此前的政治、军事、历史、天文、地理、艺术、数算、农学、医学等各门学科中的珍贵文献资料,据《四库全书总目》出版说明载:《总目》共收书三千四百五十一种,七万九千三百零九卷(存目书有六千七百九十三种,九万三千五百五十一卷),因而被誉为“中华文化的总汇”、“天下第一书”。乾隆三十七年(1722年),下旨设立了专门编纂《四库全书》的四库全书馆,简称四库馆。 >《四库全书》的编纂人员多达三百六十余人,其中不乏当时的著名学者如戴震、朱筠、王念孙、任大椿等人,组织和主持者是乾隆皇帝。至于编纂《四库全书》的原因,乾隆曾作了解释:“予蒐四库之书,非德博古右文之名,盖如张子所云‘为天地立心,为民生立道,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胥于是乎系。’”乾隆皇帝修《四库全书》一方面是出于推广满清文化政策的需要,便于后世传阅。另一方面则有着政治意义,参与编修《四库全书》的不少学者都是汉人,他们的参与是清政府笼络汉族知识分子政策的继续。 >《四库全书》的编修历经十余年,是一项极为复杂浩繁的工程,它的编纂过程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面向全国搜书,方法是搜遍“名山石室”及国家的各个角落,搜集的内容如乾隆所言是“除坊肆所售举业时文,及民间无用之族谱、尺牍…等类…无庸采取外,其历代流传旧书、内有阐明性学治法,关系世道人心者”,“至若发挥傅注、考核典章、旁暨九流百家之言,有裨实用者”等,均应收集。要搜遍这些书籍,在当时可不是一件小事,具体搜集事宜由各地负责,当时下令让各省纷纷将搜集到的图书运来京师。 >《四库全书》总纂修官纪昀,字晓岚 >但并不是所有的书都符合编修《四库全书》需要的,乾隆皇帝定下了一条标准:任何涉及反清复明的著作都应销毁,以 “杜遏邪言,以正人心而厚风俗”。因此,搜集书籍也是清朝统治者加强对民间文化控制的过程,四库馆的大臣们根据乾隆皇帝的谕旨编制了禁毁图书条例,在条例之中的书籍一律送至京师销毁。为了督促地方坚决执行,乾隆帝曾对不仔细检查的官员严辞斥责。据统计,乾隆时期销毁的书籍将近三千余种、六七万部以上,种数几乎四库现收书相持。正如鲁迅先生所言:四库而出古书亡。 >二、撰写提要、总序、小序、案语。对收入《四库全书》的所有古籍,都要求撰写提要,全书分经史子集四大部类,各部类之首各需冠以总序,以“撮述其源流正变,以挈纲领”;每部的小类要作序,以析条目;小类之下,还要再分子目,十分麻烦。 >三、抄写。收录进《四库全书》的所有书籍,都须人工抄写、辑录,据推算总计二千多万页。 >四、校勘。因为人工抄写总归难以避免错字和重复,因此抄录完仍须专人校对。同时,要抄写的这些古籍,有些经过几代人甚至十几代人传抄,中间不免出现讹误的情况,因而在抄写的同时还须对这些书籍内容进行一一校勘,并对所录用的一些书中有“违碍”、“悖谬”等字句进行了删改。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十二月第一部成书修成后,收藏在紫禁城文渊阁。《四库全书》定稿后,为了保存《四库全书》的完整,乾隆先命人抄写四份,分放于京师的文渊阁、文溯阁、文源阁、文津阁,后又命人抄写三分,分放到地方的文宗阁、文汇阁、文渊阁,并对外开放,供读者翻阅。 >参考文献: >郭向东:《编纂与中国古文献之劫难》,《图书与情报》2004年第2期。 >叶守法、魏继岚:《论的编纂》,《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4期。 >张明海:《谈编纂的目的及其时代特征》,《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92年第1期。 >吕坚:《的编纂与“寓禁于征”》,《社会科学辑刊》1985第3期。 华 兴 春 秋 小编 :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姚天琦 杨培超
很赞哦! (1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