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大小和卓叛乱 大小和卓叛乱,清代的大小和卓叛乱到底是怎么回事
大小和卓叛乱,清代的大小和卓叛乱到底是怎么回事
清代的大小和卓叛乱到底是怎么回事
大小和卓之乱即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新疆回部白山派首领霍集占兄弟所发动的叛乱。
大、小和卓是中国西北地区历史上两位著名的伊斯兰教领袖。大和卓是指波罗尼都 ,新疆喀什噶尔人,伊斯兰教白山派和卓玛罕木特的长子。小和卓指霍集占,伊斯兰教白山派和卓玛罕木特的幼子。和卓是波斯语的汉语音译,意思是“圣裔”,专指伊斯兰教创始者穆罕默德的子孙,后用来称呼伊斯兰教学者和大阿訇。 乾隆二十年(1755年)清军平定准噶尔后,将被囚禁的大小和卓释放,并派波罗尼都招抚天山南路各城。不久阿睦尔撒纳发动叛乱,和卓兄弟乘机控制了喀什噶尔、叶尔羌(今新疆莎车)等地。下令清军平定回部上层贵族大小和卓叛乱的皇帝是?
乾隆爷
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清军平定了新疆准噶尔部达瓦齐叛乱分裂势力。五月,清军攻克伊犁时,白山派和卓玛罕木特已死,清政府释放了他的两个儿子:大和卓波罗尼都、小和卓霍集占。波罗尼都率领他的弟弟霍集占等三十多人投奔清朝军队。伊犁平定后,清朝命令大和卓返回南疆,利用其家族的传统影响,招抚旧部,统领维吾尔民众,以实现对南疆的和平统一。大和卓返回叶尔羌(今莎车)统领回部,小和卓留伊犁掌管伊斯兰教务。波罗尼都在清军的支持下迅速占领南疆,击败黑山派和卓政权,黑山派和卓势力从此退出政治舞台。波罗尼都在收复南疆后立即宣布,天山南路从此进入“可汗秦(指清朝皇帝)的时代”。 大小和卓叛乱 公元1756年,小和卓霍集占参与卫拉特蒙古辉特部首领阿睦尔撒纳阴谋发动的叛乱,兵败逃到南疆叶尔羌大和卓处,并煽动大和卓波罗尼都背叛清朝。 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夏历九月,清廷派蒙古人副都统阿敏道赴南疆“慰抚”。阿敏道带领三千名厄鲁特兵、一百名索伦兵途经库车,那时候小和卓也在那里。小和卓骗他说:“我们与厄鲁特人有仇,请你遣走三千厄鲁特兵,我们欢迎你入城。”阿敏道依言照办,遣还厄鲁特兵,只带了一百名索伦兵进城。结果,阿敏道和这些索伦兵成了小和卓的俘虏,被拘禁于库车。 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夏历三月间,阿敏道听说小和卓要杀掉他们,就率部杀死看守他们的三十多个士兵,步行逃出。小和卓立即派三百人追上他们,将阿敏道等一百多人全部杀死,并在库车打出巴图尔汗旗号,抗拒清军。 大和卓波罗尼都受到鼓动,随后发动了武装叛乱,史称“大小和卓叛乱”。他们号召各城起兵反叛中央政府,很快集众数十万,控制了天山南路的大部分地方。 叛乱时期,大小和卓巧取豪夺,横征暴敛,对广大新疆人民施行残酷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其下属也趁机对人民群众敲诈勒索。他们所到之处大肆烧杀强掠,使许多人家破人亡,纷纷逃离家园。在大小和卓叛乱期间,南疆地区的人口大量流失,生命财产蒙受巨大损失,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人民群众的生活陷入困境。 平叛开始了 乾隆二十三年(公元1758年)夏历二月,清政府命雅尔哈善为靖逆将军,率满、汉兵万余自吐鲁番进发,进入南疆平叛。起初,清军出师不利。但由于大小和卓残酷地压迫、掠夺维吾尔族人民,人民苦不堪言,大小和卓得不到人民支持,很快形势就发生了逆转。 五月,清军把叛军围困在库车。大小和卓率万余鸟枪兵自叶尔羌经阿克苏赴援,被清军击败,旋即率残部入库车固守。此时,原受大小和卓煽惑的库车以西的回部诸城,多在其城主率领下投向清军。雅尔哈善未乘胜进击,疏于戒备,致使大小和卓趁夜率四百骑逃遁,雅尔哈善因贻误军机被革职。清军攻克库车后,小和卓逃到阿克苏,守城维吾尔族人闭门不纳,只得逃到乌什,同样为乌什维族人所拒,只得逃归叶尔羌。大和卓则返回喀什噶尔(今喀什),大小和卓相约各守一城,互为犄角,以作最后的抵抗。 十月,清政府另派刚平定准噶尔部的定边将军兆惠率军南下进剿。兆惠率步骑四千人至叶尔羌,三战三胜,但由于兵力较少,无法攻下城来,于是转移到城东黑水河边安营扎寨,等待援军。叛军一万多人包围了清军的黑水营,用炮轰、水淹、偷袭等方式频繁攻击。清军坚守三个月,伤亡甚众。 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正月,清政府命定边右副将军富德率兵三千人自乌鲁木齐驰援,至呼尔满(今莎车东北),与叛军骑兵五千激战四五个昼夜,最终获胜,渡叶尔羌河,兆惠得知援军到了,于是率兵突围,黑水之围遂解。清军会师后回到阿克苏。 六月,兆惠和富德各率兵1.5万分别攻打喀什噶尔和叶尔羌。兆惠统军自乌什进攻喀什噶尔﹐富德领兵由和阗直取叶尔羌。大小和卓见大势已去,大肆掠夺城中财物后率部弃城南逃,越过葱岭西遁,逃往帕米尔。清军追至伊西洱库尔淖尔,将叛军围在山岭上,叛军纷纷下山投降,共计有1.2万多人。 七月,大小和卓带着妻孥旧仆三四百人逃奔巴达克山(今阿富汗东部)。清军派人与巴达克当地部族交涉,八月,大小和卓被巴达克山部首领执杀,尸首送交给了清军。 大和卓对听从小和卓煽动背叛清朝十分懊悔,临死前留下遗言说,死后决不允许把他的尸体和小和卓埋在一起。 在南疆人民的支持下,清军终于粉碎这次叛乱,重新统一了新疆地区。此后,清廷加强了对天山南北的统治。 19世纪上半期,不甘于失败的和卓后裔先后发动了多次叛乱,均以失败而告终,给各族人民造成了巨大的危害和灾难。谁平定了大小和卓的叛乱
乾隆。乾隆二十三年,平大、小和卓叛乱。
乾隆是清朝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的年号。前后共六十年,起止时间为1736年至1795年。
在这期间,中国已经发展达到封建社会历史的最高峰。文治上,乾隆帝重视社会的稳定,继续施行雍正帝的“摊丁入亩”制度,同时五次普免天下钱粮,三免八省漕粮,减轻了农民的负担,起到了保护农业生产的作用,人口大幅增长。
乾隆六年(公元1740年)中国历史上人口首次破亿,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0年)更是突破3亿。
扩展资料:
人物经历
乾隆帝名爱新觉罗·弘历,满族,25岁登基,在位六十年。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清世宗雍正帝胤禛第四子,初封和硕宝亲王。
乾隆六十年(1795年),弘历禅位于皇十五子爱新觉罗·颙琰后又任三年零四个月太上皇,实际掌握最高权力长达六十三年零四个月,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第二长(仅次于其祖父清圣祖康熙帝)、年寿最高的皇帝。
乾隆帝即位初,屡次用兵湘、黔,推行"改土归流",限制土司势力。乾隆十二年(1747年)至十四年春,平定了人口一共数万的大小金川。

乾隆三十二年,派军入缅,乾隆三十四年,遣大学士傅恒督师1.3万余人再入缅甸,交战数月,迫缅王猛驳请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乾隆
大小和卓叛乱的介绍
大小和卓之乱是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新疆回部白山派首领霍集占兄弟发动的叛乱。大、小和卓是中国西北地区历史上两位著名的伊斯兰教领袖。大和卓是指波罗尼都 1,新疆喀什噶尔人,伊斯兰教白山派和卓玛罕木特的长子。小和卓指霍集占,伊斯兰教白山派和卓玛罕木特的幼子。和卓是波斯语的汉语音译,意思是“圣裔”,就是专指伊斯兰教创始者穆罕默德的子孙,后用来称呼伊斯兰教学者和大阿訇。乾隆二十年(1755年)清军平定准噶尔后,将被囚禁的大小和卓释放,并派波罗尼都招抚天山南路各城。不久阿睦尔撒纳发动叛乱,和卓兄弟乘机控制了喀什噶尔、叶尔羌(今新疆莎车)等地。23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霍集占杀死清军副都统阿敏道,举兵自立。次年(1758年),乾隆皇帝发兵征讨大小和卓,在库车、叶尔羌、和阗等地与大小和卓交战。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大小和卓兵败西逃,经葱岭进入巴达克山(在今阿富汗东北部),被巴达克山首领素勒坦沙擒杀,叛乱遂平。大小和卓之乱的平定标志着清代中国统一战争的完成,也是乾隆皇帝的十全武功之一。此役之后,天山南路重新纳入中国版图,清代中国疆域臻于极盛。回部平定后,清廷设伊犁将军统辖新疆各部,设总理回疆事务参赞大臣管理回部。此后的六十多年中新疆没有发生大的动乱。
大小和卓叛乱的余波
萨木萨克有三子:和卓玉素普、张格尔、巴布顶。巴布顶早亡,玉素普、张格尔后来都成为浩罕入侵新疆的工具。由于与新疆的贸易是浩罕的经济命脉,浩罕伯克表面上对清朝皇帝表示恭顺,暗中利用和卓后裔向清廷和新疆官员施压,谋取在新疆南部的特权,必要时直接派兵帮助和卓后裔作乱。和卓后裔也依附浩罕壮大自己的声势,张格尔就许诺将喀什噶尔城赠予浩罕。 到了浩罕伯克爱玛尔在位时,“藉张格尔为奇货,暗令其滋扰边界,复匿之境内,故使内地闻之,其情实为狡谲” 。嘉庆末、道光初,张格尔四次潜入新疆西部,倚仗浩罕、布鲁特军队在喀什噶尔一带作乱。道光八年(1828年),张格尔被擒,押解至北京处死。道光十年(1830年),玉素普入卡作乱失败。张格尔之子布素鲁克仍留在浩罕。
张格尔死后,浩罕继续利用白山派和卓后裔入侵新疆,掠夺喀什噶尔、叶尔羌等地的财富。如道光年间的七和卓之乱、咸丰年间的倭里罕之乱。浩罕被俄国灭亡前夕,浩罕权臣阿古柏携布素鲁克入侵新疆,建立“哲德沙尔国”和“洪福汗国”。光绪初,左宗棠领兵驱逐阿古柏,收复新疆。布素鲁克下落不明,倭里罕被阿古柏毒杀。和卓家族的子孙至此退出历史舞台。清朝是怎样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的?
大小和卓叛乱 - 注音解释
和卓是波斯语的译音,本是穆斯林对伊斯兰教始祖穆罕默德后裔和伊斯兰教学者的尊称。新疆伊斯兰教封建上层人物也自称“和卓”。这里大小和卓是指天山南路维吾尔族封建主玛罕木特的两个儿子罗尼都和霍集占。 大小和卓叛乱 - 历史溯源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大小和卓诱杀清朝将领,小和卓自立为巴图尔汗,发动了反对清朝中央政府的叛乱。他们号召各城起兵反清,一时协从的有几十万人,叛军控制了天山南路的大部分地方。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乾隆帝派清军进入南疆(天山南路)平叛。起初,清军出师不利。但由于大小和卓残酷地压迫维吾尔族人民,“兵饷、徭役繁兴,供给稍迟,家立破;及出亡(兵败逃亡),又尽其赀以行,民脂殆竭”(《平定准噶尔方略》前编卷15)。人民不堪其苦,纷纷逃亡。清军攻克库车后,小和卓逃到阿克苏,守城维吾尔族人闭门不纳,只得逃到乌什,同样为乌什维族人所拒,遂退保叶尔羌。大和卓则据守喀什噶尔。大小和卓相约各守一城。两人相为倚角,抗击清军。第二年,清军两路会师在叶尔羌城东黑水河畔击败叛军,乘胜分军,攻取喀什噶尔和叶尔羌。大小和卓见大势已去,大掠城中财物后率部逃往帕米尔。清军追至伊西洱库尔淖尔,将叛军围在山岭上,一面施放火器,一面大呼招降。叛军“降者蔽山而下,声如奔雷,小和卓木手刃之不能止也”(魏源《圣武记·乾隆勘定回疆记》)。大小和卓带着妻孥旧仆三四百人逃奔巴达克山(今阿富汗东部)。清军派人与巴达克当地部族交涉,不久,当地部族将他们杀死,把尸首送交清朝。(《圣武记·乾隆勘定回疆记》)在南疆人民的支持下,清军终于粉碎这次叛乱,重新统一了新疆地区。 清代(13)叛乱(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