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边塞诗人代表人物 唐代詩人2首登高詩,體現了2種不同的情懷,各有千秋令人驚艷

火烧 2021-05-30 20:32:38 1032
唐代詩人2首登高詩,體現了2種不同的情懷,各有千秋令人驚艷 歷代詩人都喜歡寫登高的詩篇,或登上山峰,或登上樓閣,放遠望去,錦繡河山盡收眼底,心情頓時豁然開朗許多。唐代陳子昂《登幽州台歌》中寫有「前不見
边塞诗人代表人物 唐代詩人2首登高詩,體現了2種不同的情懷,各有千秋令人驚艷

唐代詩人2首登高詩,體現了2種不同的情懷,各有千秋令人驚艷  

歷代詩人都喜歡寫登高的詩篇,或登上山峰,或登上樓閣,放遠望去,錦繡河山盡收眼底,心情頓時豁然開朗許多。唐代陳子昂《登幽州台歌》中寫有「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王之渙在《登黃鶴樓》寫有「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詩人在登高遠望時,感慨人生苦短,在壯觀的大自然中,人簡直太渺小了,在悲愴中有一種積極奮發的人生態度。,唐代杜甫也寫有登山的三部曲,其中《望岳》和《登高》是經典名詩,今天我們一起來欣賞杜甫的這兩首登高詩,看詩人在不同時期的所感所想。,(一)《望岳》 唐 杜甫,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盪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這首詩詩杜甫在公元736年(開元二十四年)所寫,當時杜甫二十四歲,正是風華正茂的時期,詩人北游齊、趙等地,過著一種不羈的漫遊生活。這首詩就是在漫遊途中所作。,詩中大意是:都說泰山是五嶽之首,那裡的風景到底怎樣?在寬廣的齊魯大地上,那綿延青翠的山色看不到盡頭。大自然鬼斧神工造化神奇秀美的景色,山峰南北把朝陽和黃昏陰陽分割明了。看那層戀疊嶂的山峰上雲氣繚繞升騰,認人不僅心胸激蕩;看那回歸的鳥兒飛回山中巢穴,使人目不暇接,眼眶決眥。要是登上最高的泰山之巔,再俯瞰下面的山峰,群山一定會顯得非常渺小。,這首詩詩人通過描寫泰山雄偉壯觀的景象,極力讚美泰山巍峨磅礴的氣勢和秀美綺麗的景色,表現出詩人對江山如此多嬌的熱愛之情。表達了詩人不為艱難,勇攀高峰,傲視群山的雄心壯志。首聯描繪泰山起伏綿延遼闊的壯觀,鴿聯寫泰山宏偉雄渾的氣勢,頸聯寫詩人遠眺群峰雲生,飛鳥歸山,使靜止的畫面瞬間生機勃勃。最後二句詩人幻想著將來登上泰山的情景,心情激動,抒發出自己的感受和抱負。,(二)《登高》 唐代 杜甫,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詩的大意是:天空呼嘯狂風怒吼,山間猿猴在凄慘的哀鳴著,在水清白沙的河洲上,鳥兒在來回盤旋。無邊無際的樹木在秋風中蕭瑟地飄落一片片葉子,奔騰不息的長江水滾滾洶湧而至。悲秋的人們感慨漂泊萬里在異鄉為客,一生愁苦多病如今也獨自登上樓台。歷盡滄桑恨白髮已染滿了雙鬢,窮困潦倒想喝酒澆愁卻又放下了酒杯。,這是杜甫公元767年秋天在夔州所作。當時杜甫已經五十六歲,經過人生一路坎坷,杜甫身體多病,但他的意志還向以往那樣堅強。一天他獨自抱病登上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遠眺,蕭瑟的秋風江景,讓詩人頓感飄零的處境,年老體弱的悲哀之情湧上心頭,無限感慨中寫下了這首登高詩。,這首詩給人一種凄涼的感覺,把詩人屢遭貶詆,抑鬱不得志的苦悶心情表達得入木三分,用悲涼瑟瑟的秋風來抒發詩人的傷感之情。首聯寫悲秋凄涼的氣氛,風急猿啼,一副冷色調的水墨畫躍然紙上。讓人感受到詩人悲傷苦悶的情緒,無處排解遣,詩人看見鳥兒飛回的景象,聯想到自己的處境,連鳥都能歸巢,可自己漂泊在外什麼時候才能像鳥兒那樣回鄉呢?,鴿聯寫此處秋天凄涼的景色,詩人登高遠望被秋風吹落的樹葉,俯瞰下面波濤洶湧滾滾奔騰的長江水,頓感壯志未酬的悲涼。最後的頸聯和尾聯四句,有「身在異鄉為異客」的傷感,用「萬里悲秋」更是把詩人孤獨惆悵的心情描述出來,讓人黯然神傷。,縱觀杜甫這兩首詩,前一首詩字裡行間洋溢著青春的活力,不畏艱苦,勇於攀登高峰「一覽眾山小」的雄心壯志;後一首詩寫杜甫老無所依,孤獨愁苦的漂泊生活,加之詩人憂國憂民的的苦悶,更加的「悲秋」,飄落的樹葉,江水翻騰,生命已到了晚秋,可心中還有未了的遺憾。,杜甫的這兩首登山詩,兩個時期,兩種心態和情懷。在寫作藝術風格上,各有千秋,難分伯仲。其中「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和「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都是流傳千古的名句,令人驚艷的絕句。,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