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帝王顺序表 明代帝王的名字為啥都那么奇怪?
明代帝王的名字為啥都那么奇怪?
先來看幾個明朝王爺的名字:
朱公錫、朱慎鐳、朱同鉻、朱同鈮、
朱在鐵、朱在鈉、朱均鈈、朱奉鎇、
朱成鈷、朱成鈀、朱恩銅、朱恩鉀、
朱帥鋅、朱寘鑭、朱征釙、朱效鈦、
朱效鋰、朱詮鈹、朱彌鎘、朱諟釩
……常看明史的人,可能都對明代帝王的名子感到奇怪,生僻字多,不好記,總之和其他朝代帝王的名子比起來,總覺得怪怪的。有很多人甚至把這和元素周期表聯系了起來!那么朱元璋的後代為啥要取這么復雜的名字呢?
今天就來說一說這其中的原因:
朱元璋原名朱八八,他父親名為朱五四,爺爺朱初一,曾祖朱四九,高祖朱百六,五世祖朱仲八,這顯然都是用出生日期命名的名字,在元朝,這是最底層的百姓才用的取名方式。
眾所周知,朱元璋當過和尚、做過乞丐,登基當皇帝後,他對這些low爆了的名字簡直深惡痛絕,所以在後代取什么名字這個問題上他着實下了一番功夫。

朱元璋對子孫後世的取名做了一項重要的規定,那就是名字的第三個字的偏旁要包含「 ”木火土金水”中的一個。
朱元璋還派明白人給自己二十四個兒子侄子寫了二十四首五言絕句,比如,
太子是:
允文遵祖訓,欽武大君勝,
順道宜逢吉,師良善用晟。
燕王是:
高瞻祁見祐,厚載翊常由,
慈和怡伯仲,簡靖迪先猷。
他要求皇室子孫起名時,
名字的第二個字必須按照詩的順序往下排,其實就是按字排輩。
比如,燕王的後代
名字是這樣的(這些人後面都做了皇帝):
朱高熾(仁宗洪熙皇帝)
朱瞻基(宣宗宣德皇帝)
朱祁鎮(英宗正統/天順皇帝)
朱見深(憲宗成化皇帝)
朱祐樘(孝宗弘治皇帝)
這樣一聽起來是不是覺得朱元璋真的是高瞻遠矚,後世人的起名都不成問題了。但是子孫一代一代地增長,人數是成幾何倍數地增加的,漢字雖多,可帶相應偏旁的就只有那么多了,取了幾代人之後,帶相關偏旁的字就不夠用了。這時候,為了不違背朱元璋的組訓,後世的人就開始用十分生僻的字來起名,甚至自己瞎編漢字。於是後來他們的名字就變得越來越奇怪了。
這里再來說說朱元璋家譜和元素周期表的關系
中文元素周期表,無論按「 ”族”或者按「 ”周期”誦讀,均是郎朗上口。在中國人眼里,這並沒有什么稀奇之處,但放眼世界,中文版元素周期表絕對是「 ”神一般的存在”!
這一切都要感謝兩個人,一位叫徐壽,另一位便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
徐壽
朱元璋
我們來感受一下。。。。
朱慎鐳 朱同鉻 朱同鈮 朱安汞 朱在鈉
朱成鈷 朱成鈀 朱恩鈰 朱恩鉀 朱帥鋅
朱寘鑭 朱徵釙 朱效鈦 朱效鋰 朱詮鈹
朱彌鎘 朱諟釩 朱翊銪 朱勤烷 朱孟烷
後來清朝年間,化學元素周期表剛傳進中國,又是化學家、又是翻譯家的徐壽,自然就擔當起了翻譯元素周期表的工作。徐壽遇上了一樣的問題,那就是:
字不夠用!!!
徐壽絞盡腦汁,也沒有想出足夠的生僻字。直到有一天,他翻開了《明史》。看到了那些王爺的名字後,大喜過望,立馬根據元素英文名的諧音選出了適合的字。
這就是後來的「 ”徐氏規則”,徐氏規則,用一個漢字就能表示化學元素,且形神具備,這一「 ”神操作”造就了「 ”神一般”的中文元素周期表,並成為中國科學領域的通行規則。
今天,我們看到的這張化學元素周期表,徐壽功不可沒。而誰能想到,這張表里也有朱元璋的巨大貢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