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少数民族语言的重要性 论民族政策的重要性:一千多年前的契丹人是如何管理好燕云十六州

火烧 2021-06-13 13:47:10 1044
论民族政策的重要性:一千多年前的契丹人是如何管理好燕云十六州 在唐朝灭亡的那一年里,远在东北的契丹人也建立起属于他们自己的国家——辽(当然此时还不叫做辽)。经过了几代人的发展,特别是吞并了燕云十六州之
少数民族语言的重要性 论民族政策的重要性:一千多年前的契丹人是如何管理好燕云十六州

论民族政策的重要性:一千多年前的契丹人是如何管理好燕云十六州  

在唐朝灭亡的那一年里,远在东北的契丹人也建立起属于他们自己的国家——辽(当然此时还不叫做辽)。经过了几代人的发展,特别是吞并了燕云十六州之后,辽国的实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但是也正是吞并燕云地区后,大量的汉人沦为了辽国的子民,原先单一的契丹族国家,变成了汉人、契丹人共有的了。为了维护统治,如何治理这些汉人,成为了当时辽国统治者的首要任务。 一千多年前的「 ”一国两制” 最开始辽国对燕云地区的汉人采取的是民族高压政策。契丹人除了对燕云地区施行残酷的掠夺和残杀外,还企图用奴隶制度治理封建制统治下的燕云汉人。这种民族高压政策,必然激起了当地汉人的反抗。 除了民族政策之外,契丹人原有的那套政治制度也让燕云地区的汉人士大夫接受不了。当时有个翰林学士叫做张砺的,因为唐王朝灭亡,不得已之下投靠契丹人,并得到了辽太宗耶律德光的重用。但是即便如此,他还是「 ”常思归”,多次「 ”逃至境丘,为追者所得”。当耶律德光问他为何要离开之时,张砺答曰:「 ”臣本汉人,衣服饮食言语不同,今思归而不得,生不如死”。这里的「 ”衣服饮食言语”特指的政治制度。 汉人百姓的反抗以及汉人士大夫的不满,到了辽国灭后晋之后达到了临界点。为此张砺在其《请用汉人治中原奏》当中提出了:「 ”今大辽始得中国,宜以中国人治之;不可专用国人,及左右近习。苟政令乖失,则人心不服。虽得之亦将失之”。 耶律德光接受了张砺的提议,制定了「 ”因俗而制”的国策。据《辽史·百官志》载:「 ”既得燕、 代十有六州,乃用唐制,复设南面三省,六部、台、院、寺、监、诸卫、东宫之官”。为了加强燕云地区的统治耶律德光,在这一地区依旧施行着唐朝时期的政治制度,史称「 ”南面官制”。但是在原有的东北契丹领地,耶律德光保持着契丹人自身的政治制度,史称「 ”北面官制”。这一南北遥相呼应的官制,堪称是一千多年前的「 ”一国两制”。 民族平等:减免赋税,休养生息 在改变了政治制度,建立「 ”南面官制”之后,契丹人的民族政策也随着改变。原先掠夺式的奴隶制度,激起燕云地区汉人的强烈反抗。当时的汉人一心向中原,时刻想着重返中原王朝的怀抱。甚至在云州地区,原云州节度判官吴峦更是率众反叛,对部下说:我们有礼义之俗, 怎么能向夷狄称臣呢?在吴峦的率领下,云州军民闭门拒守,契丹兵不能攻克,只好绕城而走。为了缓解民族矛盾,辽承天太后修改法律,规定无论是契丹人还是汉人,都「 ”一以汉法论,燕民皆服”。承天太后的这一决定逐渐改变了辽景宗以前民族关系极为紧张的局面,为燕云地区的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北宋雍熙北伐失败之后,燕云地区因为正好处于两国交战之地,当地的社会生产遭到了极大的破坏。辽国大将耶律休哥奉命镇守南京(辽国五京之一),他以「 ”燕民疲弊”为由向辽国皇帝提出「 ”省赋税,恤孤寡,戒戍兵无犯宋境,虽马牛逸于北者悉还之。远近向化,边鄙以安”的建议。其中「 ”省赋役,恤孤寡”大大减轻了燕云百姓的负担。 除了减轻赋税,休养生息之外,辽国对来降的汉人还采取招纳安抚的政策。在耶律休哥主管南京地区军政前后的15年里,由于治理有方,甚有安民之道,宋朝沿边军民出现了投向辽朝的趋向。统和七年正月,宋鸡壁寨守将郭荣率属下二百余户投辽。同年三月,宋朝竟有进士十七人,携家带口,投奔南京。沿边居民,也有整村北迁入辽境的。 随着大量汉人的涌入,人口就是最大的生产力,人口众多的燕云地区成为了辽国最富裕的地方。富裕的燕云地区也吸引了大量的契丹人南下定居,南下的契丹人与汉人相互通婚,使得汉族移民的后裔更没有回到故乡或投奔南方政权的想法。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