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已成定局是成语吗 已成定局还是犹可回天——浅谈南明一手并不比清廷差的牌却没打好
已成定局还是犹可回天——浅谈南明一手并不比清廷差的牌却没打好 读过明、清史的人大概都认为1644年清军入关,特别是次年五月大顺政权和弘光政权相继倾覆之后,大局就已经确定。在这之后的南明不过是苟延残喘,

已成定局还是犹可回天——浅谈南明一手并不比清廷差的牌却没打好
读过明、清史的人大概都认为1644年清军入关,特别是次年五月大顺政权和弘光政权相继倾覆之后,大局就已经确定。在这之后的南明不过是苟延残喘,等待被最后消灭罢了。 但是我们细细观察历史的进程时会发现,具体到了每一分每一秒的历史活动都有可能成为败局中的一线生机。如果李自成为首的大顺政权没有疏于根据地的建设,如果弘光政权没有在继统问题上勾心斗角,如果金声桓,李成栋反清时,永历朝廷部属恰当,拥明势力遥相呼应,那么明清双方的胜负会不会仍有别的定数呢?尤其是联明抗清之后的大西军,曾发动了1652年李定国桂林之战、衡阳之战,刘文秀反攻四川之战,这一系列战斗都说明哪怕没了明朝政府的支持,农民起义军仍旧是一支具备战斗力的反清武装。 日薄西山的明军 在明清之际的各种军事力量中,满洲贵族的八旗兵毫无疑问是最有战斗力的一支,无论是兵员素质还是组织指挥上都是首屈一指。但是,满洲八旗兵有一个不容忽视的缺陷,就是他们贫瘠的人口。雍正帝在《大义觉迷录》中说到:「 ”至世祖章皇帝入京师时,兵亦不过十万。”他还表示,当时清军编制里统帅士卒的大都是明朝投降的将领,披甲执锐的大都是明朝投降的甲兵。顺治十二年(1655年)郑亲王济尔哈朗临终之前嘱咐清朝皇帝说:「 ”满洲兵少……应加抚恤。”,也证明了当时八旗军队在人口上的紧张。 再者,八旗军队在进入中原以后,获得了大量的土地和财富,渐渐开始追求安逸生活,而丧失掉了以前在关外那种淳朴坦率,勇于用命的习性。那帮在入关初期叱吒风云的领兵大将由于染上天花、沉迷女色或者内部倾轧,已经凋谢殆尽。如:攻打江南的豫亲王多铎死于顺治六年,摄政的睿亲王多尔衮死于顺治八年,肃亲王豪格顺治五年死于狱中……。到大约顺治十年的时候,满洲贵族中能征善战的老将几乎都已经逝世,而承袭爵位的子弟们少不更事,缺乏父辈们丰富的战斗经验。这时候的爱新觉罗家族不得不采取以汉制汉的方针进行下一步的攻略。 清军入关 再看看明朝方面的情况,联合了大西军之后的南明政权相比前期来说更有抗争活力。以永历朝廷为旗帜的拥明势力可以分为三个部分:1、西南派军事武装,核心成员有永历帝,李定国,刘永秀,山地战成绩比较优秀。2、东南闽浙派军事武装,核心成员有郑芝龙、郑成功,张名振,以擅长水战闻名全国。3、在清朝统治区域从事地下活动的零星军事武装,虽然组织不严密,但是对清朝的后勤能够造成有效打击。 值得注意的是,当时复明运动中一些有识之士已经注意到了建立统一战线的重要性,他们号召各派武装东西配合,连成一片,共图北进。 1654年,西南派李定国进攻广东,多次邀请西南派郑成功协助进攻,企图一举击破尚可喜耿精忠集团,实现将福建广东到四川湖南连成一体的战略构想。这一计划本来是可以实现的,无奈郑成功对此无意,虚与委蛇,以至于李定国在这年年底兵败广州新会,返回南宁。 明军将领 1649年,张名振,张煌言想要同郑成功一道北入长江进攻南京等地,张名振指挥的明朝舟师三次进入长江,第一次抵达镇江,第二次进抵仪征,第三次直逼南京。张煌言后来说:「 ”三入长江,登金山,掠瓜,仪,而徒单弱,卒鲜成功。”清军当时还没有建立像样的水师,沿江驻防的兵力也比较少,清朝江南总督马国柱在奏折中说:「 ”但能保全无恙,便为无罪。”张名振等发动的三次入江战役令人难以理解,明清双方并没有爆发大的战斗,明军几百艘战船浩浩荡荡地来,又浩浩荡荡地走,不与清军纠缠。 这些看起来莫名其妙的军事行动并非是无的放矢,而是内地反清复明人士秘密联络东西,会师长江,恢复大江南北计划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参与密谋的甚至有柳如是丈夫钱谦益,鲁监国所封武伯姚志卓等一大批投降的反清复明志士。当时清廷内部的反清力量并不少,他们潜伏在清廷内部重要系统,相互协调,秘密筹措联络事宜,在事情败露之前销毁证据,被捕审讯的时候避免供出细节,甚至各个系统的官员互相庇护。但最后由于种种原因,在水师、人数上占有优势,地盘不输清廷的南明却没能战胜清军。 清军入城 回看历史,有时候会不由自主的发出一声长叹,如果还有如果,结局是否会是另一番模样,明清更替之际所存在的变数今天也只能归于谈笑间,历史的精彩之处可能正是因为他的捉摸不透。 参考文献 1:《南明史》,顾城,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页127-129 2:《李岩质疑-明清易代史实探微》,顾城,光明日报出版社,2012,页396-400 很赞哦! (1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