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亲敬老小故事100字 历史孝亲故事
历史孝亲故事
1.古代孝亲敬老的故事有哪些
古代01 孝感动天 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
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
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
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02 亲尝汤药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
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
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03 啮指痛心 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
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
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
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04 百里负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
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孔子家语??;致思》) 05 芦衣顺母 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
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论语??;先进》)。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
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
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
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
06 鹿乳奉亲 郯子,春秋时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饮鹿乳疗治。
他便披鹿皮进入深山,钻进鹿群中,挤取鹿乳,供奉双亲。一次取乳时,看见猎人正要射杀一只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猎人敬他孝顺,以鹿乳相赠,护送他出山。
07 戏彩娱亲 老莱子,春秋时期楚国隐士,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麓。他孝顺父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70岁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开怀。
一次为双亲送水,进屋时跌了一跤,他怕父母伤心,索性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08 卖身葬父 董永,相传为东汉时期千乘(今山东高青县北)人,少年丧母,因避兵乱迁居安陆(今属湖北)。
其后父亲亡故,董永卖身至一富家为奴,换取丧葬费用。上工路上,于槐荫下遇一女子,自言无家可归,二人结为夫妇。
女子以一月时间织成三百匹锦缎,为董永抵债赎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荫,女子告诉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帮助董永还债。言毕凌空而去。
因此,槐荫改名为孝感。 09 刻木事亲 丁兰,相传为东汉时期河内(今河南黄河北)人,幼年父母双亡,他经常思念父母的养育之恩,于是用木头刻成双亲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议,每日三餐敬过双亲后自己方才食用,出门前一定禀告,回家后一定面见,从不懈怠。
久之,其妻对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针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丁兰回家见木像眼中垂泪,问知实情,遂将妻子休弃。
10 行佣供母 江革,东汉时齐国临淄人,少年丧父,侍奉母亲极为孝顺。战乱中,江革背着母亲逃难,几次遇到匪盗,贼人欲杀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迈,无人奉养,贼人见他孝顺,不忍杀他。
后来,他迁居江苏下邳,做雇工供养母亲,自己贫穷赤脚,而母亲所需甚丰。明帝时被推举为孝廉,章帝时被推举为贤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将。
11 怀橘遗亲 12 埋儿奉母 13 扇枕温衾 14 拾葚异器 15 涌泉跃鲤。
2.尊师孝亲的故事
md向教师敬酒 1959年6月25日,md同志来到阔别32年的故乡韶山,特意邀请自己在私塾读书的老师毛禹珠一起吃饭.席间md热情地向老师敬酒,毛禹珠老先生说:“主席敬酒,岂敢岂敢!”md笑着回答:“敬老敬贤,应该应该!” ze向老师赠款 1952年2月,南开大学老校长张伯苓突然患脑血栓逝世,ze参加了治丧委员会并送了花圈,白色缎带上写着:“伯苓师千古,学生ze敬挽.”张伯苓逝世后,ze一直掂记着张家的生活.1961年国家困难时期,ze给张伯苓夫人送去500元人民币,并嘱咐交际处要加倍关照张夫人和子女. dz给老师敬礼 1959年春的一天,dz同志在云南政治学校礼堂看戏.开演前,dz同志正和身边观众谈话.这时,一位耄耋的老人由服务员引了进来,dz一眼便认出这位老人原是自己早年在云南陆军讲武堂学习时的教官叶成林,急忙起身上前,立正敬礼.礼毕又紧紧握住老人的双手,亲切地呼唤:“叶老师!”,然后请叶老入座,待老人坐定后他才坐下. ph穿便服会见教师 1957年8月1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30周年纪念日.这一天,ph身穿便服,准备接见北京市部分中小学教师代表.工作人员提醒他说:“彭总,您是国防部长,应穿军服才好.”ph说:“今天是去见老师,学生见老师应穿便服.如今有些人受旧思想的影响,瞧不起中小学教师,我们应改变这种不良风气.”接见时ph频频向老师们问好. 鲁迅尊敬老师 鲁迅对启蒙老师寿镜吾一直很尊敬.他18岁到南京读书,每当放假回绍兴时,总要抽空看望寿先生.1902年至1909年,在东渡日本留学的8年间,他经常写信向寿老师汇报自己在异国的学习情况.一次,他奉母命从日本回绍兴办婚事,仅在家中停留了四天,但他仍在百忙中抽时间专程探望了年逾花甲的寿先生.鲁迅在日本还拜章太炎先生为师学文字学.章太炎先生逝世后,他连续撰文两篇纪念. jm在百忙中看望老师 jm同志尽管工作很忙,但一直惦记着曾教育过自己的老师.1990年9月13日上午,jm同志乘车到当年的母校——上海交通大学去看望老师,紧紧握住严竣教授的手说:“严老师您好!”并询问了教师们的身体状况、工作和生活情况.学校的钟教授住院期间,他多次到医院看望.1995年,当jm同志得知老师沈教授去世的消息,心情十分悲痛,当即请沈教授的妹妹转达他对老师亲属的亲切慰问.jm同志访美时,在百忙中,带着珍贵礼物,亲自登门去看望拜见他的老师顾教授及师母. 1、程门立雪 游恭,五代时人,学问广博,文章很好.游酢是宋代的学者,典故“程门立雪”讲的就是他尊敬老师的故事. 2、孔子尊师 公元前521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学生宫敬叔奉鲁国国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阳去朝拜天子,觉得这是个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请教“礼制”学识的好机会,于是征得鲁昭公的同意后,与宫敬叔同行.到达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正在书写《道德经》的老子听说誉满天下的孔丘前来求教,赶忙放下手中刀笔,整顿衣冠出迎.孔子见大门里出来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铄的老人,料想便是老子,急趋向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礼.进入大厅后,孔子再拜后才坐下来.老子问孔子为何事而来,孔子离座回答:“我学识浅薄,对古代的‘礼制’一无所知,特地向老师请教.”老子见孔子这样诚恳,便详细地抒发了自己的见解. 回到鲁国后,孔子的学生们请求他讲解老子的学识.孔子说:“老子博古通今,通礼乐之源,明道德之归,确实是我的好老师.”同时还打比方赞扬老子,他说:“鸟儿,我知道它能飞;鱼儿,我知道它能游;野兽,我知道它能跑.善跑的野兽我可以结网来逮住它,会游的鱼儿我可以用丝条缚在鱼钩来钓到它,高飞的鸟儿我可以用良箭把它射下来.至于龙,我却不能够知道它是如何乘风云而上天的.老子,其犹龙邪!” 3、汉明帝敬师 汉明帝刘庄做太子时,博士桓荣是他的老师,后来他继位作了皇帝“犹尊桓荣以师礼”.他曾亲自到太常府去,让桓荣坐东面,设置几杖,像当年讲学一样,聆听老师的指教.他还将朝中百官和桓荣教过的学生数百人召到太常府,向桓荣行弟子礼.桓荣生病,明帝就派人专程慰问,甚至亲自登门看望,每次探望老师,明帝都是一进街口便下车步行前往,以表尊敬.进门后,往往拉着老师枯瘦的手,默默垂泪,良久乃去.当朝皇帝对桓荣如此,所以“诸候、将军、大夫问疾者,不敢复乘车到门,皆拜床下”.桓荣去世时,明帝还换了衣服,亲自临丧送葬,并将其子女作了妥善安排. 3、孔夫子的误会 孔子带领他的学生们周游列国,在去陈国和蔡国的路上被困,一连好几天没吃上一顿饭.孔老夫子实在受不住,只好大白天躺下睡大觉,想以此来忘却饥饿.孔子的大弟子颜回见老师饿得很,心中十分忧伤,心想,老师上了年纪,怎能经得住这般折磨啊!再不想出办法,怕是要出危险了.颜回也没有什么好办法可想,只好去向人乞讨.这一次真是天不绝人,居然碰上一个好心肠的老婆婆,给了他一些白米.颜回高高兴兴地把米拿回来,急忙把米倒在锅里,砍柴生火,不一会儿,饭就熟了.孔夫子这时刚好醒来,突然闻到一股扑鼻的饭香,好。
3.古代孝敬父母的十个故事
孝感动天 虞舜,瞽瞍(ɡǔ sǒu)之子。
性至孝。父顽,母嚚,弟象傲。
舜耕于历山,有象为之耕,鸟为之耘。其孝感如此。
帝尧闻之,事以九男,妻以二女,遂以天下让焉。队队春耕象,纷纷耘草禽。
嗣尧登宝位,孝感动天心。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
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
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
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戏彩娱亲 周老莱子,至孝,奉二亲,极其甘脆,行年七十,言不称老。常着五色斑斓之衣,为婴儿戏于亲侧。
又尝取水上堂,诈跌卧地,作婴儿啼,以娱亲意。老莱子,(东周)春秋时期楚国隐士,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麓。
他孝顺父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70岁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开怀。一次为双亲送水,假装摔倒,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戏舞学娇痴,春风动彩衣。双亲开口笑,喜色满庭闹。
鹿乳奉亲 周郯(tán)子,性至孝。父母年老,俱患双眼,思食鹿乳。
郯子乃衣鹿皮,去深山,入鹿群之中,取鹿乳供亲。猎者见而欲射之。
郯子具以情告,以免。郯子,春秋时期人。
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饮鹿乳疗治。他便披鹿皮进入深山,钻进鹿群中,挤取鹿乳,供奉双亲。
一次取乳时,猎人看到了他以为是麋鹿,想射杀他,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免除了 被误杀的危险。亲老思鹿乳,身挂褐毛衣。
若不高声语,山中带箭归。百里负米 周仲由,字子路。
家贫,常食藜藿(lí huò)之食,为亲负米百里之外。亲殁,南游于楚,从车百乘,积粟万钟,累茵而坐,列鼎而食,乃叹曰:“虽欲食藜藿,为亲负米,不可得也。”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
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孔子家语·致思》) 负米供旨甘,宁辞百里遥。
身荣亲已殁,犹念旧劬(qú)劳。啮指痛心 周曾参,字子舆,事母至孝。
参尝采薪山中,家有客至。母无措,望参不还,乃啮其指。
参忽心痛,负薪而归,跪问其故。母曰:“有急客至,吾啮指以悟汝尔。”
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
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
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
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母指才方啮,儿心痛不禁。
负薪归未晚,骨肉至情深。芦衣顺母 周闵损,字子骞,早丧母。
父娶后母,生二子,衣以棉絮;妒损,衣以芦花。父令损御车,体寒,失纼(zhèn)。
父查知故,欲出后母。损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
母闻,悔改。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
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论语·先进》)。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
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在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
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
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
闵氏有贤郎,何曾怨晚娘?尊前贤母在,三子免风霜。亲尝汤药 前汉文帝,名恒,高祖第三子,初封代王。
生母薄太后,帝奉养无怠。母常病,三年,帝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汤药非口亲尝弗进。
仁孝闻天下。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
高后八年(前180年)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
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仁孝临。
4.十个孝亲故事
二十四孝_忠孝双全 明朝湖南道川守将沉至绪,有一个独生女儿,名叫沈云英。
自小聪明好学,跟父亲学得一身好武艺。因其父率兵迎异军死在战场上,当时沈云英才十七岁,她登上高处大声呼曰:“我虽然是一个小女子,为完成父亲守城的遗志,我要决一死战。
希望全体军民保卫家乡。”大家深受感动,发誓要夺回失地。
很快解除了包围,取得了胜利。沈云英找到父亲的尸体,大声痛哭,全体军民都穿上孝服,参加了葬礼。
朝廷下令追封沉至绪为副总兵,并任命沈云英为游击将军,继续守卫道州府。后来人们为她建了一座忠孝双全的纪念祠。
有诗颂曰: 异军攻城围义兵,娥眉汗马解围城;父仇围难两湔雪,千古流芳忠孝名。 二十四孝_望云思亲 唐朝有一位叫狄仁杰的人,从小家庭贫困,勤奋好学,后来做了丞相K??偾辶????匀剩??吧舷露己茏鹁此?K?囊桓鐾?牛?钰?鍪贡呓??剩?盖椎昧酥夭。
绻?庋?肴ィ?薹ㄔ谏肀呤毯颍?闹蟹浅1?础H式苤?浪?耐纯嘈那橹?螅?卮俗嗲牖噬细呐杀鹑恕S幸惶烊式艹鐾庋彩樱?局芯??猩健K?巧仙蕉ハ蛳驴醋旁疲?运?乃娲铀担骸拔业那兹司妥≡诎自频紫隆!迸腔擦撕芫茫?裁挥欣肴ィ??蛔*鞒隽怂记字?帷S惺?淘唬?nbsp; 朝夕思亲伤志神,登山望母泪流频;身居相国犹怀孝,不愧奉臣不愧民。 二十四孝_上书救父 汉文帝时,有一位叫淳于意的人,拜齐国著名医师杨庆为师,学得一手高超的医术,曾经做过齐国的仓令。
他的老师去世以后,弃官行医。因为个性刚直,行医的时候,得罪了一位有权势的人,导致后来自己遭陷害,被押往京城治罪。
他的女儿名叫缇萦,虽然是一位弱小女子,然而不辞劳苦,长途跋涉一同前往长安向皇帝诉冤。她陈述了肉刑的害处,并说明了父亲做官时清廉爱民,行医时施仁济世,现在确实是遭人诬害。
愿意替父受刑。汉文帝被缇萦的孝心深深感动,赦免了她的父亲,并且下诏书废除了肉刑。
有诗颂曰: 随父赴京历苦辛,上书意切动机定; 诏书特赦成其孝,又废肉刑惠后人。 二十四孝_彩衣养亲 唐朝有个姓杨的人,家贫如洗,但十分孝道,靠讨饭养其父母。
故人们叫他杨乞。他所讨食物,都带回家中奉献双亲。
父母没有尝过,他虽然饥饿也不敢先尝。如有酒时,就跪下捧给父母,等父母接过杯子即起来唱歌跳舞就像小孩子一样,使父母快乐。
有人怜悯他穷困,劝他给人家打工,用所得收入养亲。杨乞答道:“父母年迈,若为人家打工,离家太远,就不能及时奉侍他们。”
听的人感到他真是个孝子。后来父母去世了,他又乞讨棺木安葬。
每逢初一、十五,就拿着食物去墓前哭祭。有诗赞曰 乞酒奉亲尽礼仪,高歌跳舞学娇姿; 娱亲精彩引欢笑,满室春风不断吹 二十四孝_哭竹生笋 在三国时,有一个孝子,姓孟,名宗,字恭武,从小就丧了父亲,家里十分贫寒,母子俩相依为命。
长大后,母亲年纪老迈,体弱多病。不管母亲想吃什么,他都想方设法满足她。
一天,母亲病重,想吃竹笋煮羹,但这时正是冬天,冰天雪地,风雪交加,哪来竹笋呢? 他无可奈何,想不出什么好的办法,就跑到竹林抱竹痛哭。哭了半天,只觉得全身发热,风吹过来也是热的。
他睁眼一看,四周的冰雪都融化了,草木也由枯转青了,再仔细瞧瞧,周围长出了许多竹笋。他的孝心感动了天地。
他把竹笋让母亲吃了,母亲的病就好了。有诗颂曰: 泪滴朔风寒,萧萧竹数竿; 须臾冬笋出,天意招平安。
二十四孝_打虎救父 晋朝时,有一位叫杨香的孝子,十四岁的时候就经常跟着父亲去田里收割庄稼。 有一天,突然一只老虎把他的父亲衔去。
当时杨香手无寸铁,但他深深地知道必须去救自己的父亲,于是不顾自身的危险,立即爬上虎背,紧紧扼住老虎的脖子,老虎终于松口逃走。他的父亲也就脱离虎口,保全了性命。
有诗颂曰: 深山逢白额,努力搏腥风; 父子俱无恙,脱身虎口中。 二十四孝_鹿乳奉亲 周朝时,有一位叫郯子的,从小就很孝顺。
他的父母年老的时候,双目均患眼疾,想吃鹿乳。郯子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一个办法。
于是他穿上了鹿皮,往深山鹿群中走去,想这样去取得鹿乳供奉双亲,没想到被打猎的人发现。 正当猎人举起了弓箭要射杀他时,他急忙喊道:”我为了取得鹿乳,给患有眼疾的双亲吃才穿上鹿皮,混到鹿群中采取鹿乳。”
猎人知道原来是人不是鹿,才放下弓箭没有射他,并且对他这种孝敬父母的行为赞叹不已。有诗赞曰: 亲老思鹿乳,身穿褐毛衣; 若不高声语,山中带箭归。
二十四孝_笼负母归 鲍出,字文芳,是后汉时新丰人,天生魁伟,生性至孝。一天他不在家,一伙强盗把他母亲劫走。
鲍出闻讯后,怒发冲冠,抄起一把刀就不顾一切地追下去。沿途杀了十几个贼人,终于追上了劫掠他母亲的强盗,远远看见母亲和邻居老妪被绑在一起。
他大吼一声,奋力上前。众贼见他来势凶猛,锐不可挡,吓得四散逃命。
鲍出顾不上追敌,径直跑上前来,叩头请罪。跪着给母亲和邻居老人解开绑绳,将她们解放回家。
后来战乱纷起,他就侍奉母亲到南阳避难。贼乱平定,其母思归故乡。
可是路上跋山涉水,抬轿难行,鲍出思虑再三,就编了一个竹笼,请母亲坐在笼中,。
5.关于孝的历史故事
虞舜孝感动天 郯子鹿乳奉亲 郯子,春秋郯国国君。
父母年老患眼疾,郯子听说鹿乳可以治好双亲的眼疾,便披着鹿皮,去深山混入鹿群之中,取鹿乳供亲。猎人误认其为鹿,正要射他,他赶紧大叫,并将实情相告,猎人敬其孝心,以鹿乳相赠,并护送郯子出山。
老莱戏彩娱亲 老莱子,春秋楚国人。为了孝敬双亲,七十岁的他,常穿五色彩衣,学做孩子游戏。
有时担水进屋,诈跌在地,学孩子哭,千方百计逗二老开心,。他的孝行感动了楚王,亲往请其出山辅政,老莱子面对高官厚爵,毫不动心,婉言谢绝了楚王的聘请,陪双亲终老山野。
仲由为亲负米 仲由,字子路,春秋鲁国人,孔子弟子。生性至孝,家境贫寒,常以野菜为食。
仲由为孝敬父母,常从百里之外背米回来供养父母。仲由父母去世后,他随孔子周游列国时,在楚国面对美味佳肴,回忆起昔日生活之苦,思念其父母。
闵损单衣顺母 闵损,春秋鲁国人,孔子弟子。自幼丧母,后母给两个亲生儿子用棉花做衣服,给他用芦花。
一次,他为父亲驾车,体寒手抖,车险些失控,父亲怒而鞭打,芦花飞出。父亲决定休掉后母,闵损却哭着劝阻:“娘在只孩儿一人受冻,娘走了两个弟弟衣单。”
后娘知道后深受感动,从此待他如亲生。 刘恒亲尝汤药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个儿子。
生母薄太后患病三年,汉文帝处理完政务后,便陪在太后床边,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服用的汤药,亲口尝过后才让母亲服用。
江革行佣供母 后汉江革,早年丧父,为避战乱,背着年迈的母亲逃难。路遇强盗,欲杀江革,江革哭告,有老母无人奉养,强盗感其孝,放其生还,江革背着母亲最后在下邳定居下来。
为了生活,他到一家人家当佣人,供养老母。后来他又背着母亲回到老家临淄。
母亲有事外出,他必定亲自驾车缓缓前行。 曾母啮指心痛 曾参,字子兴,又称曾子,鲁国武城人。
孔子弟子。著有《大学》一书。
儒家代表人物之一。一天,他进深山砍柴,家中来了客人,母亲急盼儿归,便咬了咬自己的手指,此时曾参忽感心痛,知是慈母呼唤,急忙背柴回家。
真是母子连心。 虞蔡顺拾椹供母 蔡顺,字君仲,汉代汝南人。
少年丧父,对母极孝。时遇王莽之乱,年岁饥荒,粮食缺乏。
蔡顺拾桑椹充饥,并以不同的容器分装。一队赤眉军经过,问他,他说:“黑甜的给母亲,青的给自己吃。”
赤眉军称赞其孝顺,赠牛脚一条,白米二斗,让他带回家供养母亲。 黄香扇枕温席 黄香,字文强,汉代江夏人,从小对父母孝顺。
9岁时,母亲去世,哀痛至极,为母守孝三年。夏季天气炎热,其父因思念其母无法入睡,他就用扇子扇凉枕席。
冬季天气寒,他先用身体暖热被褥,才让父亲上床休息。“黄香扇枕温席”的故事就世代流传下来。
陆绩怀橘遗亲 陆绩,字公纪,吴郡(今江苏苏州)人。他出身官宦世家,从小深懂忠义孝悌之道。
6岁时随父赴九江见袁术。袁术用红橘招待他,他随手拿了几个装在怀里。
辞别弯腰作揖时,红橘从怀中滚落在地,袁术笑他:“你是我的贵客,怎么还偷柑橘呢?”陆绩答道:“我是想拿回去给母亲尝个新鲜。”袁术听后深感他将来定是不同凡响的人物。
“陆绩怀橘遗亲”的事迹广为流传。 杨香打虎救父 杨香,晋朝杨丰的女儿,14岁那年,随父去田间收割稻子,突然一头斑斓猛虎跃出,将其父扑倒在地。
杨香听到父亲的叫声,一个箭步跨上前,跃上虎背抡起拳头,对着虎头砸下去,后又将老虎的嘴按在坑里。老虎因无法呼吸,倒地而死。
杨香不畏猛虎,“打虎救父”的故事成了脍炙人口的佳话。 吴猛恣蚊饱血 吴猛,晋朝豫章(今江西南昌)人。
时年8岁,因家贫穷,买不起蚊帐,夏天夜间蚊子极多,打不完,赶不走,而父亲又怕烟熏,年幼的吴猛实在没有办法了,突然想到:如果蚊子吃饱了就不会叮咬父亲了。于是,他每晚都赤裸着上身,在父亲的旁边,任蚊子叮咬自己。
乳姑奉亲不怠 唐夫人非常孝顺,待婆婆极好。她的婆婆长孙夫人老了,牙齿脱落,不能咀嚼食物,她就用自己的奶喂婆婆。
婆婆病了,唐夫人更是衣不解带,日夜侍候在婆婆身边,煎汤喂药,小心看护。婆婆感动地说:“我没什么能报答你的,但愿你的儿子、媳妇都会像你一样孝顺。”
寿昌弃官寻母 朱寿昌,宋朝人。七岁时,生母刘氏为嫡母所妒,外出嫁人,母子不相见已五十余年。
宋神宗时朱寿昌在朝做官,为了寻母亲,他弃官前往陕西,发誓不见母亲永不返回乡。终于在同州(今山西大荔)找到母亲,欢聚而归。
庭坚涤秽事亲 宋朝黄庭坚,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极其孝顺,虽然任高官,对母亲的生活仍照顾得体贴入微。因母亲爱干净,他每夜必亲自为母亲洗涮便桶,以安母心,没有一刻放弃尽儿子的孝道。
6.关于中国古代十大孝的故事
十大孝?没听过,听过二十四孝的故事,名字一共有两个版本,不过故事内容都大体一样,就说其中一个吧,一、孝感动天虞舜 虞舜。
瞽叟之子。性至孝。
父顽母嚣。弟象傲。
舜耕于历山。有象为之耕。
有鸟为之耘。其孝感如此。
帝尧闻之。事以九男。
妻以二女。遂以天下让焉。
系诗颂之。 诗曰。
对对耕春象。纷纷耘草禽。
嗣尧登帝位。孝感动天下。
二、亲尝汤药西汉文帝刘恒 西汉文帝。名恒。
高祖第三子。初封代王。
生母薄太后。帝奉养无担。
母尝病三年。帝目不交睫。
衣不解带。汤药非亲尝弗进。
仁孝闻于天下。系诗颂之。
诗曰。仁孝闻天下。
巍巍冠百王。母后三载玻汤药必先尝。
三、啮指心痛周朝曾参 周。曾参。
字子舆。事母至孝。
参曾采薪山中。家有客至。
母无措。参不还。
乃啮其指。参忽心痛。
负薪以归。跪问其母。
母曰。有客忽至。
吾啮指以悟汝耳。后人系诗颂之。
诗曰。母指方缠啮。
儿心痛不禁。负薪归未晚。
骨肉至情深。 四、单衣顺母周朝闵子骞 周。
闵损。字子骞。
早丧母。父娶后母。
生二子。衣以棉絮。
闵损。衣以芦花。
一日。父令损御车。
体寒失鞭。父察知其故。
欲出后母。损曰。
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
后母闻之。卒悔改。
系诗颂之。 诗曰。
闵氏有贤郎。何曾怨后娘。
车前留母在。三子免风霜。
五、负米养亲周朝子路 周。仲由。
字子路。家贫。
尝食黍薯之食。为亲负米百里之外。
亲殁。南游于楚。
从车百乘。积粟万钟。
累褥而坐。列鼎而食。
乃叹曰。虽欲食黍薯之食。
为亲负百里之外。不可得也。
有诗为颂。 诗曰。
负米供甘旨。宁辞百里遥。
身荣亲已没。犹念旧劬劳。
六、卖身葬父汉朝董永 汉。董永家贫。
父死。卖身贷钱而葬。
及去偿工。途遇一妇。
求为永妻。俱至主家。

主令织布三百疋。始得归。
妇织一月而成。归至槐阴会所。
遂辞永而去。有诗为颂。
诗曰。葬父贷孔兄。
仙姬陌上逢。织布偿债主。
孝感动苍穹。 七、鹿乳奉亲周朝郯子 周。
郯子。性至孝。
父母年老。俱患双目。
思食鹿乳。郯子乃衣鹿皮。
往深山群鹿之中。取鹿乳供亲。
猎者见而欲射之。郯子俱以情告。
乃免。有诗为颂。
诗曰。亲老思鹿乳。
身穿褐毛衣。若不高声语。
山中带箭归。 八、行佣供母后汉江革 后汉江革。
少失父。独与母居。
遭乱。负母逃难。
数遇贼。或欲劫之去。
革辄泣告有母在。贼不忍杀。
转客下邳。贫穷裸跣。
行佣以供母。母使身之物。
莫不毕给。有诗为颂。
诗曰。负母逃危难。
穷途贼犯频。告知方获免。
佣力以供亲。 九、怀橘遗亲后汉陆绩 后汉陆绩。
字公纪。年六岁。
至九江见袁术。术出橘待之。
绩怀橘二枚。及跪拜辞堕地。
术曰。陆郎作宾客而怀橘乎。
绩跪答曰。吾母性之所爱。
欲归以遗母。术大奇之。
有诗为颂。 诗曰。
孝悌皆天性。人间六岁儿。
袖中怀橘实。遗母报深慈。
十、乳姑不怠唐朝唐夫人 唐。崔南山。
曾祖母长孙夫人。年高无齿。
祖母唐夫人。每日栉洗升堂。
乳其姑。奶不粒食。
数年而康。一日玻长幼咸集。
乃宣言曰。无以报新妇恩。
愿子孙妇。如妇之孝敬足矣。
有诗为颂。 诗曰。
孝敬崔家妇。乳姑晨盥梳。
此恩无以报。愿得子孙如。
十一、恣蚊饱血晋朝吴猛 晋。吴猛。
年八岁。事亲至孝。
家贫。榻无帷帐。
每夏夜。蚊多潜肤。
恣取膏。虽多不驱之。
恐其去以而噬亲也。爱亲之心至矣。
有诗为颂。 诗曰。
夏夜无帷帐。蚊多不敢挥。
恣取膏血饱。免使入亲帏。
十二、卧冰求鲤晋朝王祥 晋。王祥母丧。
继母朱氏。不慈。
父前数谮之。由是失爱于父母欲食鲜鱼。
时天寒地冻。祥解衣。
卧冰求之。冰忽自解。
双鲤跃出。持归供母。
有诗为颂。 诗曰。
继母人间有。王祥天下无。
至今河上水。留得卧冰模。
十三、为母埋儿汉朝郭巨 汉。郭巨家贫。
有子三岁。母尝减食与之。
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
子又分父母之食。盍埋此子。
及掘坑三尺。得黄金一釜。
上云。官不得龋。
民不得夺。有诗为颂。
诗曰。郭巨思供亲。
埋儿为母存。黄金天所赐。
光彩照寒门。 十四、搤虎救父晋朝杨香 晋。
杨香年十四。常随父丰往田间获粟。
父为虎曳去。时杨香手无寸铁。
惟知有父而不知有身。踊跃向前。
搤持虎颈。虎亦靡然而逝。
父方得免于害。有诗为颂。
诗曰。深山逢白额。
努力搏腥风。父子俱无恙。
脱身馋口中。 十五、弃官寻母宋朝朱寿昌 宋。
朱寿昌七岁。生母刘氏。
为嫡母所妒。复出嫁。
母子不相见者五十年。神宗朝弃官入秦。
与家人诀。谓不寻见母。
誓不复还。后行次同州得之。
时母年已七十有余。有诗为颂。
诗曰。七岁离生母。
参商五十年。一朝相见后。
喜气动皇天。 十六、尝粪忧心南齐庚黔娄 南齐。
庚黔娄为孱陵令。到县未旬日。
忽心惊流汗。及弃官归。
时父疾始二日。医曰。
欲知愈剧。但尝粪。
苦则佳。黔娄尝之。
甜。心甚忧之。
至夕。稽颡北辰。
求以身代父死。有诗为颂。
诗曰。到县未旬日。
桩庭遘疾深。愿将身代死。
北望起忧心。 十七、戏彩娱亲周朝老莱子 周。
老莱子性至孝。奉养二亲。
备极甘脆。行年七十。
言不称老。常着五彩斑斓之衣。
为婴儿戏于亲侧。又常取水上堂。
诈跌卧地。作婴儿啼以娱亲。
有诗为颂。 诗曰。
戏舞学骄痴。春风动彩衣。
双亲开口笑。喜气满庭帏。
十八、拾桑供母汉朝蔡顺 汉。蔡顺。
7.十个孝亲故事
二十四孝_忠孝双全 明朝湖南道川守将沉至绪,有一个独生女儿,名叫沈云英。
自小聪明好学,跟父亲学得一身好武艺。因其父率兵迎异军死在战场上,当时沈云英才十七岁,她登上高处大声呼曰:“我虽然是一个小女子,为完成父亲守城的遗志,我要决一死战。
希望全体军民保卫家乡。”大家深受感动,发誓要夺回失地。
很快解除了包围,取得了胜利。沈云英找到父亲的尸体,大声痛哭,全体军民都穿上孝服,参加了葬礼。
朝廷下令追封沉至绪为副总兵,并任命沈云英为游击将军,继续守卫道州府。后来人们为她建了一座忠孝双全的纪念祠。
有诗颂曰: 异军攻城围义兵,娥眉汗马解围城;父仇围难两湔雪,千古流芳忠孝名。 二十四孝_望云思亲 唐朝有一位叫狄仁杰的人,从小家庭贫困,勤奋好学,后来做了丞相K??偾辶????匀剩??吧舷露己茏鹁此?K?囊桓鐾?牛?钰?鍪贡呓??剩?盖椎昧酥夭。
绻?庋?肴ィ?薹ㄔ谏肀呤毯颍?闹蟹浅1?础H式苤?浪?耐纯嘈那橹?螅?卮俗嗲牖噬细呐杀鹑恕S幸惶烊式艹鐾庋彩樱?局芯??猩健K?巧仙蕉ハ蛳驴醋旁疲?运?乃娲铀担骸拔业那兹司妥≡诎自频紫隆!迸腔擦撕芫茫?裁挥欣肴ィ??蛔*鞒隽怂记字?帷S惺?淘唬?nbsp; 朝夕思亲伤志神,登山望母泪流频;身居相国犹怀孝,不愧奉臣不愧民。 二十四孝_上书救父 汉文帝时,有一位叫淳于意的人,拜齐国著名医师杨庆为师,学得一手高超的医术,曾经做过齐国的仓令。
他的老师去世以后,弃官行医。因为个性刚直,行医的时候,得罪了一位有权势的人,导致后来自己遭陷害,被押往京城治罪。
他的女儿名叫缇萦,虽然是一位弱小女子,然而不辞劳苦,长途跋涉一同前往长安向皇帝诉冤。她陈述了肉刑的害处,并说明了父亲做官时清廉爱民,行医时施仁济世,现在确实是遭人诬害。
愿意替父受刑。汉文帝被缇萦的孝心深深感动,赦免了她的父亲,并且下诏书废除了肉刑。
有诗颂曰: 随父赴京历苦辛,上书意切动机定; 诏书特赦成其孝,又废肉刑惠后人。 二十四孝_彩衣养亲 唐朝有个姓杨的人,家贫如洗,但十分孝道,靠讨饭养其父母。
故人们叫他杨乞。他所讨食物,都带回家中奉献双亲。
父母没有尝过,他虽然饥饿也不敢先尝。如有酒时,就跪下捧给父母,等父母接过杯子即起来唱歌跳舞就像小孩子一样,使父母快乐。
有人怜悯他穷困,劝他给人家打工,用所得收入养亲。杨乞答道:“父母年迈,若为人家打工,离家太远,就不能及时奉侍他们。”
听的人感到他真是个孝子。后来父母去世了,他又乞讨棺木安葬。
每逢初一、十五,就拿着食物去墓前哭祭。有诗赞曰 乞酒奉亲尽礼仪,高歌跳舞学娇姿; 娱亲精彩引欢笑,满室春风不断吹 二十四孝_哭竹生笋 在三国时,有一个孝子,姓孟,名宗,字恭武,从小就丧了父亲,家里十分贫寒,母子俩相依为命。
长大后,母亲年纪老迈,体弱多病。不管母亲想吃什么,他都想方设法满足她。
一天,母亲病重,想吃竹笋煮羹,但这时正是冬天,冰天雪地,风雪交加,哪来竹笋呢? 他无可奈何,想不出什么好的办法,就跑到竹林抱竹痛哭。哭了半天,只觉得全身发热,风吹过来也是热的。
他睁眼一看,四周的冰雪都融化了,草木也由枯转青了,再仔细瞧瞧,周围长出了许多竹笋。他的孝心感动了天地。
他把竹笋让母亲吃了,母亲的病就好了。有诗颂曰: 泪滴朔风寒,萧萧竹数竿; 须臾冬笋出,天意招平安。
二十四孝_打虎救父 晋朝时,有一位叫杨香的孝子,十四岁的时候就经常跟着父亲去田里收割庄稼。 有一天,突然一只老虎把他的父亲衔去。
当时杨香手无寸铁,但他深深地知道必须去救自己的父亲,于是不顾自身的危险,立即爬上虎背,紧紧扼住老虎的脖子,老虎终于松口逃走。他的父亲也就脱离虎口,保全了性命。
有诗颂曰: 深山逢白额,努力搏腥风; 父子俱无恙,脱身虎口中。 二十四孝_鹿乳奉亲 周朝时,有一位叫郯子的,从小就很孝顺。
他的父母年老的时候,双目均患眼疾,想吃鹿乳。郯子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一个办法。
于是他穿上了鹿皮,往深山鹿群中走去,想这样去取得鹿乳供奉双亲,没想到被打猎的人发现。 正当猎人举起了弓箭要射杀他时,他急忙喊道:”我为了取得鹿乳,给患有眼疾的双亲吃才穿上鹿皮,混到鹿群中采取鹿乳。”
猎人知道原来是人不是鹿,才放下弓箭没有射他,并且对他这种孝敬父母的行为赞叹不已。有诗赞曰: 亲老思鹿乳,身穿褐毛衣; 若不高声语,山中带箭归。
二十四孝_笼负母归 鲍出,字文芳,是后汉时新丰人,天生魁伟,生性至孝。一天他不在家,一伙强盗把他母亲劫走。
鲍出闻讯后,怒发冲冠,抄起一把刀就不顾一切地追下去。沿途杀了十几个贼人,终于追上了劫掠他母亲的强盗,远远看见母亲和邻居老妪被绑在一起。
他大吼一声,奋力上前。众贼见他来势凶猛,锐不可挡,吓得四散逃命。
鲍出顾不上追敌,径直跑上前来,叩头请罪。跪着给母亲和邻居老人解开绑绳,将她们解放回家。
后来战乱纷起,他就侍奉母亲到南阳避难。贼乱平定,其母思归故乡。
可是路上跋山涉水,抬轿难行,鲍出思虑再三,就编了一个竹笼,请母亲坐在笼中,将她背回。
8.历史上有那些孝顺父母的故事,求解
事例一 子路借米孝敬父母的故事 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
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个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
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不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应该尊敬别的老人,爱护年幼的孩子,在全社会造成尊老爱幼的淳厚民风,这是我们新时代学生的责任。
子路,春秋末鲁国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称。
尤其以勇敢闻名。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么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可以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 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
事例二 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亲包仪,曾任朝散大夫,死后追赠刑部侍郎。包公少年时便以孝而闻名,性直敦厚。
在宋仁宗天圣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进士,当时28岁。先任大理寺评事,后来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县,因为父母年老不愿随他到他乡去,包公便马上辞去了官职,回家照顾父母。
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们的叫口称颂。 几年后,父母相继辞世,包公这才重新踏入仕途。
这也是在乡亲们的苦苦劝说下才去的。在封建社会,如果父母只有一个儿子,那么这个儿子不能扔下父母不管,只顾自己去外地做官。
这是违背封建法律规定的。一般情况下,父母为了儿子的前程,都会跟随去的。
或者儿子和本家族的其他人规劝。父母不愿意随儿子去做官的地方养老,这在封建时代是很少见的,因为这意味着儿子要遵守封建礼教的约束--辞去官职照料自己。
历史书上并没有说明具体原因,可能是父母有病,无法承受路上的颠簸,包公这才辞去了官职。 不管情况如何,包公能主动地辞去官职,还是说明他并不是那种迷恋官场的人。
对父母的孝敬也堪为当今一些素质底下的人的表率。以前的故事讲的最多的是包公的铁面无私,把包公孝敬父母的事情给忽视了。
事例三 东汉时的黄香,是历史上公认的“孝亲”的典范。黄香小时候,家境困难,10岁失去母亲,父亲多病。
闷热的夏天,他在睡前用扇子赶打蚊子,扇凉父亲睡觉的床和枕头,以便让父亲早一点入睡;寒冷的冬夜,他先钻进冰冷的被窝,用自己的身体暖热被窝后才让父亲睡下;冬天,他穿不起棉袄,为了不让父亲伤心,他从不叫冷,表现出欢呼雀跃的样子,努力在家中造成一种欢乐的气氛,好让父亲宽心,早日康复。事例四 老一辈革命家dz著文《回忆我的母亲》,以无限的深情赞颂了母亲无比的爱和高尚的品质。
md接到母亲病危的家信,星夜上路,昼夜兼程,他抚摸着母亲的棺木放声恸哭,悲痛之中挥笔写下《祭母文》:“吾母高风,首推博爱”。宋庆龄孝心至诚,在母亲灵前“饮泣不已”。
陈毅探母,执意要给瘫痪在床的母亲洗衣服。pl事母至孝,每逢假日,pl夫妇总要带上母亲喜爱的食物,到母亲处请安问好。
事例五 在全国以实施“跨世纪教育工程”而著称的上海建平中学,一个13岁少年的题为《妈妈,我就是你的眼睛》的发言,使全国女市长考察团的26位成员潸然泪下。这位同学9岁时,母亲双目失明,他幼小的肩膀过早地承受了家庭的较多责任和义务,为了买一盘母亲喜欢的沪剧磁带,他利用休息日在上海的街头整整跑了6个小时!二十四孝_忠孝双全 明朝湖南道川守将沉至绪,有一个独生女儿,名叫沈云英。
自小聪明好学,跟父亲学得一身好武艺。因其父率兵迎异军死在战场上,当时沈云英才十七岁,她登上高处大声呼曰:“我虽然是一个小女子,为完成父亲守城的遗志,我要决一死战。
希望全体军民保卫家乡。”大家深受感动,发誓要夺回失地。
很快解除了包围,取得了胜利。沈云英找到父亲的尸体,大声痛哭,全体军民都穿上孝服,参加了葬礼。
朝廷下令追封沉至绪为副总兵,并任命沈云英为游击将军,继续守卫道州府。后来人们为她建了一座忠孝双全的纪念祠。
有诗颂曰: 异军攻城围义兵,娥眉汗马解围城;父仇围难两湔雪,千古流芳忠孝名。 二十四孝_望云思亲 唐朝有一位叫狄仁杰的人,从小家庭贫困,勤奋好学,后来做了丞相。
他为官清廉,秉政以仁,朝野上下都很尊敬他。他的一个同僚,奉诏出使边疆之际,母亲得了重病,如果这样离去,无法在身边侍候,心中非常悲痛。
仁杰知道他的痛苦心情之后,特此奏请皇上改派别人。有一天仁杰出外巡视,途中经太行山。
他登上山顶向下看着云,对他的随从说:“我的亲人就住在白云底下。”徘徊了很久,也没有离去,禁不住流出了思亲之泪。
有诗颂曰: 朝夕思亲伤志神,登山望母泪流频;身居相国犹怀孝,不愧奉臣不愧民。 二十四孝_上书救父 汉文帝时,有一位叫淳于意的人,拜齐国著名医师杨庆为师,学得一手高超的医术,曾经做过齐国的仓令。
他的老师去世以后,弃官行医。因为个性刚直,行医的时候,得罪了一位有权势的人,导致后来自己遭陷害,被押往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