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崇祯不杀魏忠贤 此人乃明朝忠臣,令魏忠贤畏惧,满清破城后,因拒绝投降被惨杀
此人乃明朝忠臣,令魏忠贤畏惧,满清破城后,因拒绝投降被惨杀
导读:有人说,明朝亡于宦官专权;有人说,明朝亡于连年天灾;也有人说,明朝亡于皇帝没有能力。究竟是明朝为何而亡,一直有不同的争议,或许是多种因素的结果。值得庆幸的是,即使在大明王朝快灭亡的时候,仍有大臣不顾个人安危,试图力挽狂澜,但因各种原因,最终都没有成功,如袁崇焕、孙传庭等人。
明熹宗时期,对太监魏忠贤相当宠信,任命他为司礼秉笔太监 。因皇帝不理朝政,很多奏折都由魏忠贤来批示,他就利用机会排除异己,专断国政,被称为“九千九百岁”,满朝文武无不怕他三分,甚至出现了“只知有忠贤,而不知有皇上”的现象。除了皇帝外,魏忠贤真的一手遮天,无所畏惧吗?答案是否定的。
孙承宗,北直隶保定高阳人,16岁中秀才,30岁入国子监读书,并于不久后考中举人,并于41岁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早年在边境教书时,孙承宗就对军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研习了一些兵法。万历四十八年,孙承宗奉命负责太子朱常洛学习,因朱常洛在位仅一个月,他又成了明熹宗朱由校的老师,逐渐受到重用,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当时明朝边关告急,后因丢掉了广宁之地,辽东经略熊廷弼被免职,孙承宗就被任命为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孙承宗坐镇辽东的四年间,重用了一大批忠直的文武将吏人才,边关局势得到了缓解,《明史》曰:“自承宗出镇,关门息警,中朝宴然,不复以边事为虑矣。”然而,在以魏忠贤为首阉党的诬陷下,被孙承宗视作左膀右臂的袁可立被罢官,这让孙承宗非常生气,打算亲自亲自进京面圣,将魏忠贤等人连根拔除。

孙承宗位高权重,为官清廉,且是皇帝的老师,早就看魏忠贤不顺眼了。魏忠贤得知孙承宗即将进京的消息后,认为肯定是冲着自己来的,立马向皇帝哭诉,即“绕御床哭,上亦为心动”。结果,明熹宗被感动了,立刻命内阁拟旨,以“无旨擅离信地,非祖宗法”为名,让孙承宗返回边关,他仰天长啸,却又无可奈何。
后来,看到明熹宗越来越宠信魏忠贤,孙承宗无奈之下辞官还乡。崇祯帝继位后,果断斩杀了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但此时的皇太极却从喜峰口突入塞内,相继攻陷遵化、迂安、滦州、永平,兵直指北京城,袁崇焕也被陷害入狱,崇祯帝想起了年近七旬的孙承宗,他官复原职,再任辽东经略,却因后来的一次兵败辞官归乡。
崇祯11年,多尔衮率军踏破长城,孙承宗的老家高阳岌岌可危。很多之前的同僚都劝他带着家人去南方,却被他断然拒绝,决定与高阳城共存亡。没多久,满清士兵就开始攻城,76岁的孙承宗带着家人及高阳城的守兵奋起抵抗,却因寡不敌众,很快就被攻破了,孙承宗兵败被捕。多尔衮听说抓到了孙承宗,非常高兴,亲自来劝降,却被孙承宗严词怒怼。后来,因孙承宗拒绝投降,被多尔衮下令杀掉,在保卫高阳的战斗中,孙承宗一家40余人遇难。
相关文章
- 魏忠贤不死明朝不灭 中国历史真实的魏忠贤:一个老老实实的本分人(下)
- 明朝为什么没有好皇帝 魏忠贤因何能掌权?魏忠贤与大明朝的政治潜规则
- 明武宗正德皇帝朱厚照 魏忠贤临死前说了8个字,崇祯至死才明白,可惜为时已晚
- 魏忠贤忠臣 崇祯帝临死前悔悟,魏忠贤是忠臣可托付大事,不该杀呀!
- 魏忠贤对明朝的贡献 明朝一个隐秘特务机构,连东西两厂都怕它
- 魏忠贤怎么被除掉的 魏忠贤临死说了一段话,崇祯没听懂,17年后敌军兵临城下,他懂了
- 魏忠贤怎么被除掉的 崇祯皇帝智除魏忠贤
- 崇祯魏忠贤 魏忠贤对崇祯说:你只需做一件事,王朝就能延续,可是崇祯不明白
- 如果崇祯不杀魏忠贤 此人乃明朝忠臣,令魏忠贤畏惧,满清破城后,因拒绝投降被惨杀
- 魏忠贤为什么不反抗 魏忠贤是怎样走向权力巅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