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历史上的中日关系 关于中日历史关系资料
关于中日历史关系资料
一、中日关系的历史
1、古代 735年4月26日,日本遣唐使吉备真备(695~775年)向日本朝廷进献从中国带回的“大礼包”。
他对日本最大的贡献,是参照汉字偏旁,创制了片假名,并与另一位留学生大和长冈共同修订二十四条律令。 一千多年前,大唐与扶桑远隔沧海,造船与航海技术低下,鉴真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历尽艰辛东渡日本。
鉴真和尚的精神,备受称道。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说,由于鉴真东渡,日本和中国的文化联系至今坚固 2、近现代 1894年的甲午中日战争开启了日侵华战争。
战后签订的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殖民化的程度,刺激了其他国家侵华的野心。 1900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本也有参与,并从中获取巨大利益。
31年后,也就是1931年,日本又制造了九一八事变,占领了东北,中国开始了局部抗战。 1937年,卢沟桥事变,中国正式开始了抗日战争!期间,日本发动细菌战争,还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
1945年,日本投降。 长达8年的抗日战争结束。
此后,中日关系日趋正常化。 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建交,这是中国20世纪70年代的重大外交成就之一。
dp访日期间,视察了新日本制铁的君津制铁所和松下电器产业的电视机工厂。他对松下创始人松下幸之助表示:“希望你们提供合作。
我们想做同样的事情。”松下爽快地答应道:“邻居变强大是好事。”
福田康夫感慨道:请求合作的dp胸怀宽广,答应合作的日本经营者们也很大方。 1978年,中日两国老一辈领导人缔结和平友好条约,以法律形式确定了两国持久和平友好大方向,为双方开展互利合作、谋求共同发展以及妥善处理历史、台湾等敏感问题提供了坚实遵循和保障。
2018年5月,中日双方签署《关于中日第三方市场合作的备忘录》,同意设立跨部门的“推进中日第三方市场合作工作机制”。10月26日,中日两国举办“中日第三方市场合作论坛”,两国地方政府、金融机构、企业之间签署了50余项合作协议,金额超过180亿美元,成为中日务实合作的新支柱。
扩展资料: 关于中日关系的书籍:《近代日本人的中国观与中日关系》、《中日关系史》。 1、《近代日本人的中国观与中日关系》: 中国则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日两国在东亚政治舞台上角色的转变,直接引发了日本人对中国认识的变化。日本人中国观的作用往往被两国政治、军事、外交关系等显性因素所掩盖。
本书在使用大量中、日文资料的基础上,阐释近代以来日本人中国观的发展脉络、基本特征以及对政府外交政策的影响。从新的角度论证中日关系的发展。
2、《中日关系史》: 真实的反应了从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当代的中日关系发展历程。全书凡三卷,是一部涵盖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诸方面全面系统论术中日关系发生、发展和变化的通史性著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日关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日关系史。
二、中日关系史的资料,急啊
一、汉魏时期——中日关系萌芽 中国最早称日本为“倭”,战国时代的古地理书《山海经·海内北经》说:“盖国在矩燕南、倭北、倭属燕。”
说明那时中国人还只知道日本的地理方位。到东汉班固写的《汉书·地理志》中,才明白地记载:“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见云。”
乐浪是前汉武帝灭卫氏朝鲜后在朝鲜半岛北部设立的四郡之一,乐浪海应指黄海及东海一带。分为百余国的“国”,应该是部落或部落联盟。
据范哗《后汉书·东夷传》,后汉光武帝建武中元2年(公元57年)“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倭国之极南界也。光武赐以印绶”。
这是《汉书》以后中日两国建立外交关系的最早记录。1784年,日本九州北部博多湾口的志贺岛发现了铸有“汉委奴国王”的金印一方,证明我国文献的真实性。
日本史学界认为“倭奴国”是“倭人权国”之意。半个世纪后,后汉“安帝永初元年(107年)倭国王帅升等献生口百六十人愿请见”(《后汉书·东夷传》),说明倭国已用生口(奴隶)作为国际贸易的交换品。
后汉末年,中国北方人民起义不断,形成三国鼎立之势。辽东太守公孙度割据称侯,拥有旧燕之地和乐浪郡,乐浪成为东北亚诸族交通中心。
建安9年(204年)度子公孙康立,割乐浪南部设带方郡,统辖中日朝各族交往事宜。康子公孙渊自称燕王(237年),阻断各族与中原交往,并联南方吴国。
景初2年(238年)司马懿奉魏明帝之命灭公孙渊父子,乐浪、带方二郡遂成为中日等国外交往来的枢纽。就在此时,日本出现称为邪马台的女王国,同中国形成了密切的关系。
到女王卑弥呼统治时,邪马台国与中国往采有以下几次。 第一次:魏景初3年(239)卑弥呼迫使到带方郡,要求“朝献”。
经带方郡太守刘夏派吏将护送进京(洛阳),献男生口4人、女生口6人、斑布2匹2丈。魏明帝授与卑弥呼女王“亲魏倭王”印,封使节以官职,还赐与黄金、五尺刀、铜镜、真珠、铅丹(红色颜料)及纺织品多种。
魏明帝沼书、印绥及礼物于正始元年(240)由带方郡使者送到日本。这是中国使者第一次赴日。
第二次:正始4年(243)卑弥呼派使节8人到洛阳,献上生口、倭锦、绎青嫌、绵衣、帛布、丹木柑、短弓矢等。魏帝齐王芳沼赐黄幢1顶,正始8年(247)由带方郡太守王顾送到日本。
这是中国使者第二次赴日。 第三次:正始8年(247)卑弥呼派使节载斯乌越到带方郡,诉说狗奴国男王卑弥弓与邪马台国相攻情况。
带方郡太守张政等带去沼书及黄幢,出面调停。这是中国使者第三次赴日。
第四次:正始9年(248)卑弥呼死后,女王壹与派率善中郎将掖邪狗等20人送张政等回国,献上男女生口30人,贡白珠5000孔、青大句珠2枚、异纹杂锦20匹。 卑弥呼女王遣使朝贡是为增强自己的实力,由此中国文化进一步传入日本。
金属制品的传入使日本的冶炼术迅速提高。当时日本对中国输入的少量铜镜(三角缘神兽镜)已不能感到满足,开始自己动手制造。
于是以中国镜为范板,制造出国产“倭镜”即模仿镜,这点从倭镜大量出土可以证实。据田中家统计,全日本出土的青铜镜有3000面,其中三分之二是倭镜。
铁刀的流入,无疑也推动了日本铁器的生产。 二、中国南北朝时期,大和国统一日本,中日之间形成朝贡关系。
公元3世纪末,以大和(今奈良)为中心的畿内地区,兴起了一个大国。因位于大和地区,史称大和国。
大和国于4世纪末至5世纪初基本上统一了日本。 公元413年,即大和国在朝鲜战败后的第六年主动和中国建交,一直到公元502年,曾先后13次向东晋、宋、梁各朝遣使朝贡,请求册封。
自泰始2年(公元266年)至东晋义熙9年(公元413年)中国史书上中断近150年的日本朝贡记载重新开始,出现了中国史书上所谓的“五倭王时代”。 倭五王时代,大和国势力强盛,经济发展,对中国各种物品的需求日益增加,想通过朝贡来满足需要。
而当时朝贡是获得中国物品的一个重要途径,所以尽管中国政权更迭频繁,但只要有可能就力图保持这种朝贡关系。实际上,这不仅是进行贸易的一种方式,而且由于侵略朝鲜道到失败,日本想借中国的权威加强在朝鲜半岛的势力。
这一点在第五、第十一次朝贡中尤其明显。中日通好后,中国文化不断地流入日本,为后来飞乌文化的形成带来很大影响。
三、隋唐盛世,日本屡派“遣唐使”大举学习中国文化。 随着部民制的衰落,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加深,社会危机日益严重。
日本皇室为汲取隋唐王朝统治经验和先进的科学文化,多次遣使到中国和唐朝修好。自舒明天皇2年(公元630年)至宽乎6年(公元894年)间,共任命遣唐使19次,其中成行并到达长安的有13次。
遣唐使团初期分乘2艘船前往中国,每船载120人左右,后期大抵乘4船同行。使团成员利用在唐一年左右的时间,积极学习唐代科学文化知识。
遣唐使还起到了贸易使团的作用。遣唐使还有—个重要的任务,那就是送留学生和留学僧入唐学习,接他们学成回国。
所以说遣唐使对日唐文化交流起了很大的作用。 遣唐留学生分为留学生和学问僧,一般从有才华的贵族子弟和僧侣中挑选。
留学生进入国子监所属六学馆之一,。
三、中日关系史的资料,急啊
徐福东渡给落后的日本带去了文明的火种。
徐福是日本第一个天皇。 汉光武帝赐奴国王 金印 铁剑 铜镜。
日本人合称为 “三种神器”,两千年来一直被当作日本皇室的信物。 581年隋朝建立,日本派出许多留学生和留学憎,回国后都以其所学,作出相应的贡献。
随着日本文明程度的提高,反而妄自尊大。第二次遣隋使国书称“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第三次遣隋使国书称“东天皇敬曰西皇帝” 大唐盛世,日本狂妄付出代价。
公元663年8月,白江口海战。大唐舰队击焚日本400余艘战船。
日本在白江口海战败于中国之后,完全臣服于中国。开始派遣规模更大、次数更多的遣唐使,鉴真七次东渡。
中日两国历史上最友好和文化交流最密切的时期终于开启。佛教生于印度,盛于中华,开花于日本。
元朝舰队4400艘船进攻日本,毁于台风。日本人谓之【神风】 后来,元朝覆灭,尘封近千年的灭亡中华之心终于开启。
明朝建立,中朝联军,击败日军,丰臣秀吉忧郁而死。 日本完成明治维新后,步步为营,杀向中国。
1874年武力吞并琉球。 1894甲午战争旅顺大屠杀,全歼北洋舰队,洋务运动在日本直接打击下破产。
日本占领中国辽东和台湾。 1900年日本参加八国联军侵略中国。
1905年日军占领旅顺口、沈阳、铁岭。 1915年【二十一条】 1919年《凡尔赛和约》规定德国在山东的全部权益由日本承袭。
1925 年“五卅惨案”。 1926东北日军驻扎的开始。
1928年济南惨案 1931年“九一八"事变,战争一直打到1945年。 1931——1945年日军的暴行,以后专门开贴。
二战以后,日本臣服美国。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日本从废墟爬起来,今日日本已然是一个强盛的国家。
对于中日关系,我们有一个近乎专用的名词,就是"一衣带水";有一种流传甚广的说法,就是"中日两国友好了两千多年,只是近一百年才发生了不愉快的事情";还有一个十分美好的愿望,就是"世世代代友好"。对此,本人曾经深以为然,十分赞成。
但近些年来,由于出了一些事情,看了一些材料,作了一些思考,觉得对于中日关系的历史和本质,应该 有一个重新的思考和把握。 (一)历史上 ,日本对中国的挑衅始于唐朝,近百年间,侵略持续了七十年,其害罄竹难书 中国与日本的交往始于何时,并无准确记载。
中国最早涉及日本的记事见诸于战国时期的《山海经》,其中有这样的说法:"盖国在巨燕南,倭北,倭属燕。"据考证,"盖"指的是朝鲜半岛上的盖马,"燕"是指古燕国,位于现在河北北部、辽宁西部;而"倭"则指今天的日本列岛诸国。
后来的《汉书·地理志》中记载:"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见云。"这印证了《山海经》的记载不虚,且说明倭人来过中国大陆。
中国人到日本的最早记载是传说中的"徐福东渡",中日两国史家均认为徐福东渡确有其事,且认为徐福故里就在今天的江苏赣榆的后徐福村或在山东龙口一带。 比传说更有说服力的是实物。
1784年,日本北九州志贺岛上出土的一枚金质印章上刻有五个汉字"汉委奴国王",史家认为"委"应为"倭",这枚金印印证了《后汉书》的记载:公元57年,日本列岛上有一个叫倭奴国的统治者,派遣使者到中国京都洛阳朝见东汉王朝皇帝刘秀,汉光武帝刘秀授以紫色丝带的金印。当时的规矩是皇帝自用玉印红带,诸王和宰相用金印紫带,九卿用银印青带,再往下还有钢印黑带、木印黄带。
汉光武帝以天子之尊授予倭奴国王金印紫带,给以诸王的规格,说明中国皇帝是十分重视倭奴国的。 50年后,汉安帝即位时,倭奴国又派使节来"奉贡朝贺"。
《后汉书·倭传》记载:"安帝永初元年,倭国王帅升等献生口百六十人,愿请见。"所谓"献生口百六十人",也就是向汉安帝献了一百六十个奴婢。
进入三国时期,日本列岛出现了三十多个小国,相互攻伐,最后共立实力较强的邪马台国女王为头领。三国时期,魏国地处中国北方,且较强盛。
公元238年,邪码台女王卑弥呼遣使难升米大夫来朝,魏明帝盛礼接见,封卑弥呼为"亲魏倭王",并仿照汉光武帝成例,授以金印紫带,甚至还热情洋溢地亲复诏书于女王。据《魏志·倭人传》记载,从公元238年到公元247年的九年间,魏国与邪马台国的相互遣使达七次之多,形成中日通交的一个小高潮。
其中邪马台国来使四次,魏国也曾三次派使前往日本列岛调解各国之间的纷争。当时的日本并无文字,因此《魏志·倭人传》成为记载日本历史的重要文献。
日本的小国如此热衷于和中国中央王朝交往,并不仅仅是为了得到一枚中国皇帝的封印,而是有着切实的功利目的。一是通过中国皇帝的封授提高自己在日本列岛诸国中的地位,二是通过朝贡得到物质回报。
事实上,他们的每次朝见的确都得到了丰厚的回赠,包括铜镜、铜剑、铜矛等青铜器,铁器、种子等农耕技术,还有绢帛、玻璃珠等生活用品。这些日本所没有的先进器物和技术,推动了日本的发展。
更重要的是汉字的传入。公元五世纪以前,在日本自己仿制的铜镜上镌刻的汉字差错百出,不成文句,这说明当时的日本人还没有掌握汉字。
但随着双方交往的增多和东渡汉人的增多,汉。
四、历史上的中日关系
1、在秦朝,相传秦始皇命徐福等人东渡寻长生不老药,徐福等到达日本,为当地带去一些先进技术,成为日本的祖先 2、隋、唐朝。
日本有感于唐朝的先进文化和制度,先后派遣隋使。遣唐使到中国学习。
尔后还有鉴真东渡,两国交往频繁,关系也较友好 3、大致在明朝,日本国力渐强,侵占了台湾岛,后在清康熙时期,台湾被收回。4.接着就是清朝末年了,日本发动甲午海战,中国战败,签订了《马关条约》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一步加深。
5、民国时期,限时支持国内军阀混战,后又侵占东北,从而中国开始了漫长的抗战岁月。6、建国后,由于中日两国分属两大阵营,双方仇视对立 7、1972年,两国签署《中日联合声明》,正式建交。
8、到目前为止,中日双方关系还算密切,但在钓鱼岛问题上日方侵犯我方主权,仍存有较大的争端。
五、关于中日关系的资料
战后处理问题本来在战争刚结束时就应加以解决,但由于冷战开始,由日本人民自己对战争责任问题进行的追究和总结于20世纪50年代以暧昧模糊告结,留下祸根。
德国政府则一贯持与纳粹划清界限,进行正确历史教育的立场,从而取得法国等周边国家的真正谅解。而日本政府就不同,它乘国际形势剧变之机,极力掩盖历史事实,巧妙应付国际社会,逃避对本国历史的总结。
所以,日本的历史教育尽力回避近现代史,使许多日本处于无知状态。因为甲级战犯的供奉是由靖国神社在日本政府厚生省的支持下秘密进行的,所以,截至5年前,许多日本人并不知道靖国神社供奉有甲级战犯。
这就在是第一阶段。小泉上台以来,每年参拜靖国神社。
对此,中国和韩国进行严厉批判。因为小泉顽固坚持参拜,国际舆论就越来越来严厉,中日、日韩关系越来越紧张,这样日本国民逐渐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但是,日本右翼势力向国民灌输中韩干涉日本内政的论调,歪曲称中国利用“历史牌”来索取日本援助等。在这种煽动下,“日本不能屈服于外来压力”、“要捍卫日本尊严”的声浪遍及日本,使原来不大同意参拜的人也开始支持参拜了。
这就是第二阶段,从2001年到2005年,支持首相参拜的日本人增加了。今年以来,日本理性的声音呈上升趋势。
在此影响下,日本民间不支持参拜的比率上升,而且大大超过支持参拜的比率。可以说现在已进入第三阶段。
必须指出,舆论可分为两种,一咱是国民舆论,另一种是知识界舆论。如果知识界和媒体发生变化,就有可能影响到国民舆论。
前者起伏大,感情因素多,后者相对稳定,理性因素多。这些年来,小泉烈士玩弄国民舆论,使理性意见难以得势。
但近半年多来,在参拜靖国神社问题上理性意见多起来了,并正在影响到国民舆论。但保守派领袖安倍在自民党总裁选举中处于绝对优势,大有操纵舆论的空间,空间会出现什么样的结局尚待观察。
参考资料: ://blog.sina/s/blog_4775a2fa010007k3. 日本民众对中国看法://lingshower/club/MINI/Default.asp?5-19441-0-0-0-0-0-a-. 日本右翼组织主张 1,恢复以“天皇”为首的日本政治,逃离美国阴影。2,恢复日本文化,或恢复中国文化。
(日本右翼有的认为日本人就是中国人,应该提倡中国文化,有人认为日本人有自己的文化。这里的中国文化不是现在的中国文化,是历史上华夏-汉民族的中国文化)3,“尊王让夷”,建立日本在东亚的统治,消灭那些西方在东亚的势力(美国俄罗斯等),消灭那些西化的政治势力。
4,吞并周围国家(朝鲜韩国越南等),“统一”中国,在中国“当家作主”。建立以中国或以日本为核心的,能与西方抗衡的东亚新秩序。
由此可见。是否能在中国“当家作主”,是日本统治东亚的关键。
因此,日本右翼实质上是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争夺统治亚洲的权利,双方是有根本矛盾的。但是,即使在日本本国,日本右翼的势力还是太弱了,他们也只是精神上能得到满足而已,完全是意淫。
中国对日本的看法理性 日本民族是个令人既爱又恨的民族,他们自大狂妄但又自强不息。 日本是个很矛盾的国家,表面上温文尔雅,骨子里挺残忍的。
日本是个发达、先进的国家,但是右翼和极右翼势力十分活跃。日本人对待历史问题民族问题上的态度真的是令人恨之入骨。
他们从来不正确面对二战时给亚洲人民带来的伤害,从来不承认世界上有比大和民族更优秀的民族,从来不尊重它的亚洲邻国。但是他们有时也会崇洋媚外,不以身为亚洲人为荣反以为耻,甚至曾经妄想脱亚入欧。
但是我们又不能否认日本对世界所作出的贡献。他们的汽车、电子、数码、动漫、饮食、武士道精神、传统文化等等,都对世界产生一定的影响,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日本对世界的发展是不可忽略的。
因为日本长期以来是单一民族,总的来看,日本人很团结。日本人又是一个很勤奋的民族。
工作起来十分认真。日本人平时礼节多,似乎特别斯文。
然而一到别国,一到战场上,就会变成疯狂的野兽。不能不承认,日军的战斗力强于中国军队。
这里面除了武器因素之外,跟他们信奉的武士道精神直接相关。如果少点狂妄、少点自大,多些谦逊、多些觉悟,大和民族将是个不错的民族。
中国人古代是日本人的老师,但是在近现代,日本人是中国人的老师。从一百多年以前的甲午战争开始,日中之间爆发过几次战争。
中国战败后的赔款使日本获得第一桶金作为原始积累发展得更快,使双方的差距越来越大。日本战败后中国慷慨地放弃了向它索赔的权力。
现在日本干脆连民间赔偿也完全赖掉了。中国应该向日本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管理,学习日本民族的长处。
但是,中国的问题还很多。无论如何,我们不能气馁。
未来,两个民族战与和都会发生。警惕之下寻求合作。
六、中日关系发展历程及发展历程
政治上: 圣德太子提倡学习唐朝先进的文化和技术.在与苏我氏的权利斗争胜利后,主导了以唐朝的制度为基础施行了"大化改新".其中的"八省百官制"受到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国郡里制受到唐朝的郡县制极大的影响.日本最早的成文法典《近江令》据日本学者推测是根据唐朝《贞观令》编纂而成,而律据推测是使用《唐律》.其他诸如户籍制度等例子便不再赘述.可见唐朝的政治体制影响日本封建社会之深远. 但中日两国毕竟具体情况有所差异,故而日本并没有和唐朝一样走上皇权强大的封建中央集权王朝的路线.中日两国在政治制度上没有明显的交点,两种不同的封建制度互有利弊,也是日后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的结果不同的原因之一. 两国在政治上的主要冲突有以下几次: 1.白江村之战.660年百济受新罗与支持新罗的唐朝的围攻而灭亡,百济遗臣鬼室福信向日本求援,日本应允出兵朝鲜.663年派遣23000名士兵渡海赴朝,与新罗-唐朝联军在白江村交战遭到惨败.百济灭亡,日本退守对马,壹岐. 2.文永-弘安之役.忽必烈于1268年命高丽特使赴日,表面要求建交,实质是勒令日本朝贡称臣.当时镰仓幕府执政为少壮派的北条时宗,拒绝对忽必烈进行任何答复,并命驻守镰仓的御家人南下九州积极备战.文永11年(1274年)忽必烈强征高丽平民5000人,与元军组成25000人的军队准备对日作战.在对马与壹岐击退了小股日军后进驻博多湾,与少贰景资的相同数量的日军交战.日军由于不熟悉元军战法因此处于被动地位,被迫退至九州大宰府组织新的防线.但元军就在总攻前夜被一场大风将所有战船刮沉,全军覆没.镰仓幕府逃过一劫. 弘安4年(1281年)忽必烈兵分两路,一路从朝鲜一路从中国江南进军日本.总计14万人于7月初汇合于鹰岛,但又是在总攻的前夕元军再次因大风而全军覆没. 3.庆长-文禄之役 文禄元年(1592年)在朝鲜屡次拒绝丰臣秀吉的臣服要求后,派遣16万陆军出兵朝鲜.在战争初期日本势如破竹,连克朝鲜主力,占领了京城,开城,平壤三大重要城镇.但在水战方面日军败给了朝鲜的李舜臣,补给线受到沉重打击.此时明朝应朝鲜李氏王朝的要求出兵救援.首批援军在平壤之战中遭到惨败,祖承训(日后祖大寿他爹)败退,先锋史儒战死.第二批援军由李如松率领再次入朝,经过一夜血战收复平壤,但在开城北的碧蹄馆被日军伏兵击败退守开城.双方进入短暂的休战期. 庆长2年(1597年)秀吉再派14万陆军入朝与明军交战,明军主力围攻只有加藤清正5000人守卫的蔚山城却久攻不克,最终撤退.但不久麻贵击退了新来援助的日军主力,加上丰臣秀吉病故日本开始全面撤退.在露梁海战中双方进行血战,日军损失了大量战船和士兵.明-朝联军损失也很惨重,而且失去了老将邓子龙与李舜臣.这次战役至此告一段落. 4.中日甲午战争,从小就讲述无数次了,不再赘述. 经济上. 从唐代开始日本以贡船的形式开始与中国贸易,日本主要输出品是日本刀,银,硫磺,水银,扇,纸,绢和砚.中国输出的多为工艺品,香料,书籍,绘画和最重要的铜钱.铜钱的大量流入日本在中国的明代造成了很严重的铜钱数量短缺的问题,明代统治者不得不限制对日贸易量以控制铜钱流出. 近期:中新网5月13日电 《日本新华侨报》13日刊出署名文章说,在5.12汶川地震一周年之际,中国人民无不沉浸在对逝者的感伤和缅怀之中,日本驻华大使馆全体职员在当日14点28分在使馆内默哀一分钟,并下半旗致哀。
日本驻华大使还发表了致中国国民的公开信,介绍了日本对四川灾后救援和重建方面提供的帮助。日本形象因为日本国旗的降下而提高,中日关系因为震灾不仅没有分离反而逐渐弥合,显然这是一个积极的迹象。
文章摘录如下: 在5.12汶川地震一周年之际,中国人民无不沉浸在对逝者的感伤和缅怀之中,与此同时,日本驻华大使馆全体职员在2点28分在使馆内默哀一分钟。日本驻华大使宫本雄二还发表了致中国国民的公开信,介绍了日本对四川灾后救援和重建方面提供的帮助。
这对于还沉浸在有关汶川震灾以及南京大屠杀影片悲情之中的中国人无疑是个安慰,对于日本的评价也有所改变。 日本是地震多发国家,世界地震的20%发生在日本周边。
迄今,日本经历了多次大地震,饱尝克服其苦难之艰辛。1923年,日本发生关东大地震,损失惨重,死亡14万多人。
尽管中国积贫积弱、军阀混战,但是北洋政府也决定救助,号召百姓忘却战争前嫌,不再抵制日货,以减轻日本人民负担,利于恢复。北平、天津、成都等城市成立救灾团体,北京景山公园卖票助赈,连中学生也把零用钱捐出,赈济日灾。
演艺界筹款筹物,梅兰芳进行义演,募捐一万大洋用于日本帝国剧场的重建。中国救援队和救灾物品在国际上最早抵达日本,表现了纯洁的道德感和国际主义、人道主义精神。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当中日两国前后85年时间面临自然灾难考验的时候,都对对方表现出“达则兼济天下”的普世胸怀。
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强烈地震,众多日本国民通过电视等媒介了解到严重灾害。宫本雄二大使称,日本作为中国的重要邻居,感同身受,希望为此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掀起了为抗震救灾伸出援。
七、中日关系的历史
历史上,中日的问题可以追溯到隋唐(在神话传说中要追溯到秦朝),尤其以唐朝关系最为紧密,那是中日双方主要是日本大量派遣遣唐使来华,从政治经济文化多方面学习唐朝,把咱的先进技术教会了个白眼狼,自唐后就有冲突,在历史上主要有下面几次:
1、白江村之战.660年百济受新罗与支持新罗的唐朝的围攻而灭亡,百济遗臣鬼室福信向日本求援,日本应允出兵朝鲜.663年派遣23000名士兵渡海赴朝,与新罗-唐朝联军在白江村交战遭到惨败.百济灭亡,日本退守对马,壹岐.
2.文永-弘安之役.忽必烈于1268年命高丽特使赴日,表面要求建交,实质是勒令日本朝贡称臣.当时镰仓幕府执政为少壮派的北条时宗,拒绝对忽必烈进行任何答复,并命驻守镰仓的御家人南下九州积极备战.文永11年(1274年)忽必烈强征高丽平民5000人,与元军组成25000人的军队准备对日作战.在对马与壹岐击退了小股日军后进驻博多湾,与少贰景资的相同数量的日军交战.日军由于不熟悉元军战法因此处于被动地位,被迫退至九州大宰府组织新的防线.但元军就在总攻前夜被一场大风将所有战船刮沉,全军覆没.镰仓幕府逃过一劫.
弘安4年(1281年)忽必烈兵分两路,一路从朝鲜一路从中国江南进军日本.总计14万人于7月初汇合于鹰岛,但又是在总攻的前夕元军再次因大风而全军覆没.
3.庆长-文禄之役
文禄元年(1592年)在朝鲜屡次拒绝丰臣秀吉的臣服要求后,派遣16万陆军出兵朝鲜.在战争初期日本势如破竹,连克朝鲜主力,占领了京城,开城,平壤三大重要城镇.但在水战方面日军败给了朝鲜的李舜臣,补给线受到沉重打击.此时明朝应朝鲜李氏王朝的要求出兵救援.首批援军在平壤之战中遭到惨败,祖承训(日后祖大寿他爹)败退,先锋史儒战死.第二批援军由李如松率领再次入朝,经过一夜血战收复平壤,但在开城北的碧蹄馆被日军伏兵击败退守开城.双方进入短暂的休战期.
庆长2年(1597年)秀吉再派14万陆军入朝与明军交战,明军主力围攻只有加藤清正5000人守卫的蔚山城却久攻不克,最终撤退.但不久麻贵击退了新来援助的日军主力,加上丰臣秀吉病故日本开始全面撤退.在露梁海战中双方进行血战,日军损失了大量战船和士兵.明-朝联军损失也很惨重,而且失去了老将邓子龙与李舜臣.这次战役至此告一段落.
4.中日甲午战争,这个大家都知道北洋水师全军覆灭中国惨败,签订《马关条约》清政府承认朝鲜“独立自主”; 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及附属岛屿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 ;增开重庆、沙市、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开辟内河新航线; 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中日问题的现在和未来都是在这个条约上埋下的,
5、1900年6月,日本参加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清政府战败后,1901年,被迫与包括日本在内的八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6、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日本以对德宣战的名义,强占了中国的山东,1919年1月至6月的“巴黎和会”上,帝国主义无理地将大战前德国强占山东的特权交给了日本,1915年1月,日本政府以支持袁世凯称帝为交换条件,向袁世凯政府提出了旨在中国的“二十一条”,袁世凯全部接受,引发了“五四运动”。
7、1931年9月18日,日本制造了“九一八事变”,侵占了东北三省,1936年2月,日本建立了军部法西斯,形成了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1937年7月7日,日本制造了“七·七事变”,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1937年12月,日军攻占了南京,制造了“南京大屠杀”,对中国人民犯下了滔天暴行。
7,、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钓鱼岛是中国无可争议的领土,但二战后,美国却在上面建起靶场,没有归还给中国,而1971年美国又将钓鱼岛交托日本,这就是现在的钓鱼岛问题
8、至于未来吗,谁也说不好,但是现在中日之间关于领土主权争议问题核对历史的态度,本来是可以通过政府间坦诚、冷静、务实的协商加以处理的,而日本方面一再制造事端,试图将中国领土并入日本,否认历史这是中国人民坚决不能接受的。
八、日本历史简介
日本列岛上被确认过的人类历史,大约可追溯到10万年乃至3万年前。
在约3万4千年前,从日本列岛华北地区传来被称呼为小刀型石器的石器,在列岛全区被广泛的使用,但在约2万年前由西伯利亚过来新的称呼为细石刀片的石器主要在东日本传开。 伴随着从东亚迁入日本的渡来人,日本在弥生时代初期出现陶器、铁、铜器以及水田等文化,逐渐成为一个农业社会,同时一些如奴国等的小国也开始与中国发展外交关系。
587年,豪族苏我氏的头目苏我马子击败物部守屋,又在592年暗杀崇峻天皇、立女皇推古天皇为帝,圣德太子摄政,日本进入飞鸟时代。 710年,元明天皇迁都平城京,日本进入奈良时代,律令制国家也日益成熟。
大和政权的版图在这时也逐渐扩张,征服东北地方部分地区和南九州。 平安时代末期,出现以东国为势力范围的源氏和以西国为势力范围的平氏两个庞大的武家势力。

平氏被赶出京都,将朝廷迁往福原京,之后于1185年在坛之浦之战中彻底覆灭。 1192年,武家首领源赖朝被封为征夷大将军,创建镰仓幕府,并展开幕府统治,开始日本600多年的幕府时代。
1867年末代江户幕府将军德川庆喜迫于情势主动大政奉还,以明治天皇为首的新政府正式成立,江户时代结束。 1894年8月1日,中日两国互相宣战,甲午战争正式爆发。
1895年2月,清军溃败,清廷被迫派李鸿章代表清廷向日本求和,并以战败国身份在日本威逼下签订了条件苛刻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 日本于1910年并大韩帝国入版图,是为日韩合并;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投向协约国,向同盟国宣战,以获得德国在中国山东半岛的殖民地。
1914年9月,日本向德国宣战,发动青岛战役,11月攻占青岛。 1931年,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入侵中国东北,扶植傀儡国家满洲国;再于1932年,在上海发动一·二八事变。
1941年12月,日军偷袭夏威夷的美军基地珍珠港,并正式向美国、英国和荷兰宣战,同时开始进军东南亚等太平洋地区。 从1945年9月2日战败到1952年4月28日《旧金山和约》生效期间,日本被盟军军事占领,由美军为首的驻日盟军司令部(GHQ)统治,实行财阀解体政策,对垄断资本进行大规模重组;日本除了失去所有属地,也暂时被迫移交小笠原诸岛与琉球(原冲绳县)予美国军政管理。
进入21世纪初期,日本经济透过往新兴市场出口出现小波段复苏的伊邪那美景气,但是2008年发生全球金融海啸,索尼和丰田等指针性大企业纷纷出现巨大亏损。 扩展资料日本文化: 日本为一岛国,地处东亚大陆的东北面,与朝鲜半岛、满洲及西伯利亚相隔着日本海,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文化一直与东亚大陆文化保持着自身独特性。
日本一方面不断吸收外来文化,同时有自身的特色。自公元4世纪到9世纪,就有渡来人带来东亚文化。
往后日本的遣隋使和遣唐使为日本带来了汉传佛教文化,如花道、茶道和香道都是伴随着汉传佛教传到日本的,是日本传统艺术的重要一环,并称为日本的“雅道”。随后到十世纪左右,日本与东亚大陆的交流变少,开始发展具有独自特色的国风文化,而京都则成为日本的文化中心。
16世纪中叶,欧陆文化传到日本,后来因贸易保护政策和基督教禁令,使欧陆文化在日本的传播停滞。直至十九世纪,日本才在美国的外交压力下签署日美神奈川条约(日美和亲条约),开放了下田及箱馆两港口通商,欧陆文化在日本才得以重新复兴,后来更成为日本文化的重要一员。
九、中国和日本在历史上的交往过程
中国和日本在历史上的交往过程如下: 645年,日本向中国唐朝学习,进行大化改新。
1926年12月25日,由于统制派军人由外而内改变国家政体的思想,日本开展了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各国的大规模侵略。 1972年9月29日,中日两国签署《中日联合声明》,实现邦交正常化,并放弃了日本侵华战争的国家赔偿,1973年1月互设大使馆。
2012年9月11日,日本单方面宣布钓鱼岛“国有化”之后,中国政府采取了空前的积极手段表达对日本此举的抗议和反对。 2014年11月8日,APEC部长级会议召开之前,王毅部长表示,中方重视日方多次提出的愿望,我们在中日关系上的原则立场是明确和一贯的。
扩展资料: 中日文化渊源: 茶道作为一种审美仪式,自古以来就受到上层社会的青睐。茶道是一种独特的饮茶仪式和社交礼仪。
日本茶道最早是在唐朝贞观年间传入日本的。 书法是中国特有的艺术。
事实上,书法不仅在日本很受欢迎,也是人们培养自己的一种方式。佛教传入日本后,书法开始在日本流行起来。
和尚和佛教徒用毛笔抄写经文,模仿中国。 相扑起源于日本的神道教,起源于中国。
相扑是奈良和平时期宫廷观赏性的运动,战国时期在镰仓成为武士训练的一部分。 和服是模仿中国隋唐的。
虽然它们已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日本风格,但它们仍然包含着中国汉服的许多特点。 柔道是中国拳击的发展,起源于少林。
明末,中国武术大师陈元赞将中国传统武术传入扶桑,成为现代世界第一位柔道大师。 空手道是一种结合了500年前古老的搏击技术和从中国传入日本的拳击技术。
空手道不使用任何武器,只使用拳脚,与其他格斗运动相比,是一种比较具有实战意义的运动形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日本 (日本国)。
一、中日友好交往的史实
古代中日交流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对于中国文化,日本一直奉行“拿来主义”,中国也毫不悭吝。
735年4月26日,日本遣唐使吉备真备(695~775年)向日本朝廷进献从中国带回的“大礼包”。 《续日本纪》这样记载:“献唐礼一百卅卷、太衍历经一卷、太衍历立成十二卷、测影铁尺一枚、铜律管一部、铁如、方响、写律管声十二条、《乐书要录》十卷,弦缠漆角弓一张、马上饮水漆角弓一张、露面漆四节角弓一张、射甲箭廿只、平射箭十只。”
吉备真备搜集日本急需的书籍、文物、武器等,并打包回国,实属罕见。而他对日本最大的贡献,是参照汉字偏旁,创制了片假名,并与另一位留学生大和长冈共同修订二十四条律令。
一千多年前,大唐与扶桑远隔沧海,造船与航海技术低下,鉴真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历尽艰辛东渡日本。鉴真和尚的精神,备受称道。
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说,由于鉴真东渡,日本和中国的文化联系至今坚固,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赵朴初赞曰:“当年身入惊涛去”、“兄与弟,倍相爱”。
扩展资料: 中日现代交流 dp访日期间,视察了新日本制铁的君津制铁所和松下电器产业(现在的松下)的电视机工厂。他对松下创始人松下幸之助表示:“希望你们提供合作。
我们想做同样的事情。”松下爽快地答应道:“邻居变强大是好事。”
福田康夫感慨道:请求合作的dp胸怀宽广,答应合作的日本经营者们也很大方。 十年前的“5·12”大地震发生后,日本以“抢跑”速度实施救援,日本去了60个人(救援),援助3.65万亿日元(约2551亿人民币),这是自1979年以来日本对华援助总额 。
1978年,中日两国老一辈领导人缔结和平友好条约,以法律形式确定了两国持久和平友好大方向,为双方开展互利合作、谋求共同发展以及妥善处理历史、台湾等敏感问题提供了坚实遵循和保障 。 现在,中国已成日本最大的贸易伙伴,日本则是中国第二大贸易对象国和最大的外资来源国,两国间贸易额达3000多亿美元,2017年人员往来超过1000万人次。
在经济全球化的语境下,日货中有国货,国货中也有日货 。 2018年5月,中日双方签署《关于中日第三方市场合作的备忘录》,同意设立跨部门的“推进中日第三方市场合作工作机制”。
10月26日,中日两国举办“中日第三方市场合作论坛”,两国地方政府、金融机构、企业之间签署了50余项合作协议,金额超过180亿美元,成为中日务实合作的新支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日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