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里面有关于学习态度为人处事的道德信仰的句子有哪些?
论语十二章里面有关于学习态度为人处事的道德信仰的句子有哪些?
论语十二章里面有关于学习态度为人处事的道德信仰的句子有哪些?
学习态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不厌。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道德修养: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论语》中有关为人处事的句子有哪些
《论语》中记载孔子对于为人处事的内容有不少,其中最具核心指导意义的是孔子指出的,“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踏踏实实,不要企图投机取巧,这是为人处事的根本。
孔子在〈〈论语〉〉中谈学习态度的句子有哪些?
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
关于学习态度认真的句子有哪些?
坐在座位上,埋头只顾写呀写呀,笔底下好像有源源不断的泉水涌流出来,用不到一节课的时间,一篇作文竟全写好了。
晓鸿恰好面对窗户坐着,午后的阳光射到她的圆脸上,使她的两颊更加红润;她拿笔的手托着腮,张大的眼眶里,晶亮的眸子缓慢游动着,丰满的下巴微微上翘——这是每当她想出更巧妙的方法来解决一道数学题时,为数学老师所熟悉、喜爱的神态。
每当我做作业时,笔尖沙沙响,好像小鸟在对我唱歌,又好像在鼓励我:“你要不怕困难,勇攀高峰。”
她站了起来,回答得那么准确,那么自然,那么流畅,似乎早有准备似的。
她抑扬顿挫地朗诵着,声调优美,娓娓动听,举座动容。
娟娟用普通话朗读课文,声音脆生生,很是好听,连阳光也听得入了迷,偷偷地从窗口钻进了教室,落在她的书上,久久不愿离开。
他这个调皮鬼,书念得太快了,劈劈啪啪,像是炒花生米一样。
她钻进浩如烟海的书籍里,如鱼儿进入了大海,忘记了时间的流逝。
他勉强打起精神,翻开书,开始就觉得一行行的字在上面活动起来,像要飞;后来觉得只是模模糊糊的一片,像一窝蚂蚁在纸上乱爬。
他埋头写起作业来,屋里静悄悄的,只听到钢笔在纸上沙沙写字的声音。
同学们坐在教室里,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课,像几十株花儿在静悄悄地承受着辛勤园丁的浇灌。
琅琅的读书声从各个教室飞出来,像动人的童声大合唱,音符满天。

我贪婪地读着书,如同一只饥饿的小羊闯进芳草嫩绿的草地。
他认真的盯着老师讲课,连身后走来了班长任也没有察觉。
他认真的学习着,小伙伴们叫他去踢球他也不为所动。
虽然同桌在上课睡觉,但丝毫不影响他认真听课。
学习的态度非常重要,学习论语十二章,你在学习态度方面有哪些认识?请结合具体
【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修身做人】
1【方法】
温故而知新
吾日三省吾身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而时习之
默而识之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态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学而不厌
3【修养】
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3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4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5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6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7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8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9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八则中关于学习态度的句子
学习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默而识之;思无益, 不如学也.
论语十二章中为人处世之道的句子有
为你奉上四个,请你参考:
1人不知而不愠。
2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翻译:孔子说∶“颜回的品德多么高尚啊,!吃的是一小筐饭, 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德多么高尚啊!”
”3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翻译: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4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翻译:孔子说:三个人走在一起,其中必定会有我的老师.拿他们的优点来自己学习,拿他们的缺点来自己改过。
《论语关于道德修养和学习态度
论语关于修养
[1]为仁由己
4·6 子曰:“我未见好①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②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③,我未之见也。”??
注释:①好、恶:好,去声,音号,喜爱;恶,去声,音误,憎恨;讨厌。②尚:通上,用作动词,超过的意思。③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盖,疑词,大概的意思。对“有之”二字有两种解释:一,“有之”是指有肯用力而力不足者,是联系上句未见力不足者来理解;二,“有之”是指有肯一日用力于仁者,是联系上句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来理解。
?
6·12 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①。”
注释:①今女画:女同汝。画,同划,自己划定界限,不想前进。
7·30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12·1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①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②。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
[2]求诸己
1·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1·16 子曰:“不患①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注释:①患:忧虑。
?
4·14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①;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注释:①所以立:指立身的才学,或立于其位的才学。??
14·30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15·15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15·19 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15·21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17·2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3]好学
17·8 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①,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②;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③;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④;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注释:①居:坐。古人回答长者的问题要站起来,所以孔子叫子路坐下。②愚:受人愚弄的意思。③荡:好高鹜远而没有基础。④贼:害。??
19·6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①,切问②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4]自省
1·4 曾子①曰:“吾日三省②吾身。为人谋而不忠③乎?与朋友交而不信④乎?传⑤不习乎?”
??
注释:①曾子:孔子晚年的学生,名参(读shēn申)。②三省:省,读xǐng醒。察看、检查。三省有几种解释。一,三次检查;二,从三个方面检查;三,多次检查。③忠:古注:尽己之谓忠。对人尽心竭力的意思。④信:古注:以实之谓信。诚实的意思。⑤传:古注:传,谓受之于师。老师传授给自己的。
讲解:曾子说:“我每天三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自省,是孔子和儒家所提倡的自我修养的基本方法,它强调了进行修养的自觉性。三省,过去有的解释为三次检查;有的解释为从三个方面检查;有的解释为多次检查。总之是说要经常反省自己。
? “为人谋而不忠乎”的“忠”,是泛指对一切人,并不专指忠君。《论语》里讲“忠”大都是作为一般的道德规范,并不专用于君臣关系。它的基本意思是对人、办事尽心竭力。这与后世儒家提倡的忠君思想,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4·17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5·27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7·22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①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注释:①善者、不善者:指同行人的善与不善的品德。有的解释为,同行二人,一人善,一
人恶,二人都是我师。这样解释似太拘泥于“三人”的字义,反离开了原意。??
[5]敏于行
2·10 子曰:“视其所以①,观其所由②,察其所安③,人焉廋④哉?人焉廋哉?”??
注释:①所以:以字有几种解释。一作使用讲,一作作为讲,这两种解释相近。一把所以作
相与讲,所以,所结交的朋友;一作动因讲,所以,所抱有的动机。②所由:由,经由。所
经由的道路。③所安:安,安定、安乐。所安,是指人对于某事的心情、意志。如有了过失,有的心安理得,有的于心不安,就是所安不同。④廋:音sōu搜。隐藏,藏匿。??
2·13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4·22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①也。”??
注释:①逮:音dài代。及;到。??
4·24 子曰:“君子欲讷①于言而敏②于行。”??
5·10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①之墙不可圬②也,于予与何诛③!”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注释:①粪土:腐土、脏土。②圬:音wū乌。抹墙用的抹子;粉刷墙壁也叫圬。③于予与何诛:诛,责任。与,语气辞。这句是说:对宰予还怎么责备呢?有对他不可教诲的意思。
5·14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
[6]改过
4·7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①。”??
注释:①观过,斯知仁矣:旧注说,赞同仁道的有三种,仁者是实行仁道才心安,智者是以实行仁道有利于自己而赞同仁道,畏罪者是勉强按仁道去做。赞同仁道的表现虽同,思想本质却不同。因此只看他按仁道去做的表现还不能判断他是否真有仁心。而过错是人人力求避免的,从一个人的错误最能看出他的内心真情。所以说观过,斯知仁矣。也有的书上引用这一章时写作“斯知人矣”,也通。??
6·3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①,不贰过②,不幸短命死矣③。今也则亡④,未闻好学者也。”??
注释:①迁怒:迁,转移。迁怒,把对甲的怒气发泄到乙的上面。②贰过:贰,重复的意思。贰过,重复犯错误。③短命死矣:颜回死时年仅三十一岁。④亡:同无。??
7·31 陈司败①问:“昭公②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③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④。君子亦党乎?君取⑤于吴,为同姓⑥,谓之吴孟子⑦。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注释:①陈司败:陈,国名。司败,官名,即司寇。也有人说陈司败是人名。②昭公:鲁国国君,名稠。③巫马期:孔子的学生,姓巫马,名施,字子期。④党:偏私,包庇。⑤取:同娶。⑥为同姓:鲁国和吴国的国君同姓姬。周礼规定同姓不婚,昭公娶同姓女,是违礼的行为。⑦谓之吴孟子:当时称呼国君夫人一般是以她出生的国名加上她的本姓。鲁昭公娶于吴,姓姬,应称吴姬。为了掩盖同姓通婚的事实,所以称吴孟子。??
9·25 子曰:“主忠信①,毋友不如己者②,过则勿惮改③。”?
注释:①主忠信:以忠信为主。②无:通毋,不要。不如己,一般解释为不如自己。另有一解释说:“不如己者,不类乎己,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也。”把“如”解释为“类似”。这一解释较合孔子原意。③惮:音dàn但,怕,畏惧。
15·30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19·8 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
19·21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7]仁礼兼备
6·18 子曰:“质①胜文②则野③,文胜质则史④。文质彬彬⑤,然后君子。”
12·8 棘子成①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②。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③犹犬羊之鞟。”??
[8] 以友辅仁
4·1 子曰:“里仁为美①,择不处仁②,焉得知③?”
??
注释:①里仁为美:里,住处。这里借作动词用,意思是住在有仁者的地方才好。另一解:里即居,人能居于仁道,这是最美的了。②择不处仁:处,音chǔ杵。居住。择,从上文看是指选择住处,但也可解释为选择职业、选择朋友等等。《孟子·公孙丑上》引本章,就是指择业而言。③知:同智。
12·23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也。”??
??
12·24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15·10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上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15·40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16·4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①,友多闻,益矣。友便辟②,友善柔③,友便佞④,损矣。”??
注释:①谅:诚信。②便辟:有两种解释:一,于避开人之所忌以求媚,即逢迎谄媚;二,惯于装饰外表而内心不直。③善柔:善于以和颜悦色骗人。④便佞:惯于花言巧语。??
16·5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①,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②,乐佚③游,乐晏乐④,损矣。”??
注释:①节礼乐:孔子主张用礼乐来节制、调节人的言行使之达到中和的要求。②骄乐:骄纵不知节制的乐。③佚:同逸。④晏乐:沉溺于饮酒作乐。??
:pjhxb.blog.zhyww./archives/2008/200899205145.
论语关于教育
1·7 子夏①曰:“贤贤易色②,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③,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注释:①子夏:孔子晚年弟子。姓卜名商,字子夏。②贤贤易色:第一个贤字作动词用,尊重的意思。贤贤,尊重有才德的贤人。易,有两种解释。一作改变讲,尊重贤者而改变好色之心;一作轻视讲,看重贤德而轻视女色。有一种解释说,这一句专指夫妇而言,全章四句分指夫妇,父子、君臣、朋友四伦。③致其身:致,尽的意思。把生命奉献给国君。??
2·21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①:‘孝乎惟孝,友于兄弟。’②施于有政③,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7·7 子曰:“自行束修①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注释:①束修:修,音xiū修,干肉,又叫脯。束修就是十条干肉,是古代一种最菲薄的见面礼。??
13·4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①。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②。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注释:①稼、圃:种五谷叫稼,种蔬菜的地叫圃。为圃,种菜。②用情:情,情实。用情,以真心实情来对待。??
13·5 子曰:“诵诗三百①,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②。虽多,亦奚以③为?”??
注释:①诗三百:指《诗经》。②专对:独立对答的意思。③以:用。??
13·9 子适卫,冉有仆①。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②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14·24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①,今之学者为人。”??
注释:①为人、为己:有不同的解释:一,为己是为了充实提高自己,使自己在道德上学问上有所得;为人是为了给别人看,让别人知道。因此为己能身体力行,为人则只能夸夸其谈。二,为己指德行一科,为人指言语、政事、文学等科。孔子并不否定为人之学,只是必须以为己之学为根本。??
15·39 子曰:“有教无类。”??
注释:①无类:类,类别。无类即不加分类区别。??
17·4 子之武城①,闻弦歌②之声。莞尔③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注释:①武城:地名,当时子游是武城宰。②弦歌:弦指琴瑟。弦歌,以琴瑟伴奏歌唱。这里是说子游用礼乐来教化百姓。③莞尔:微笑的样子。??
19·7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19·13 子夏曰:“仕而优①则学,学而优则仕。”??
注释:①优:有余力。??
19·4 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
[2]论语关于教学
1·15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2·9 子曰:“吾与回①言,终日不违②如愚。退而省其私③,亦足以发④,回也不愚。”??
注释:①回:孔子早年学生,姓颜名回,字渊。②不违:不提出不同意见和问题。③退而省
其私:一说是考察他与其他学生私下讨论学问时的言论,一说是退回去自己研究。如果是自己研究,应写成自习或自省,而不是省其私。④发:发明、启发。??
2·11 子曰:“温故而知新①,可以为师矣。”??
注释:①温故而知新:有不同的解释:一,一般解释是: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新的体会,开发出新知识。二,把温故与知新作两个方面来解释,说“既温寻故者又知新者,则可以为人师矣。”前一解强调从温故中知新,可以与1·15章“告诸往而知来者”,7·8章“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联系起来理解,似更符合孔子思想。??
2·15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①,思而不学则殆②。”
??
注释:①罔:有几种解释:一,迷惑;二,诬罔、受骗;三,罔然无知。②殆:有几种解释:一,危险;二,疲怠;三,疑惑。??
2·17 子曰:“由①,诲女②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注释:①由:孔子早年学生,姓仲名由,字子路。②女:同汝,你。??
2·18 子张①学干禄②,子曰:“多闻阙③疑④,慎言其余,则寡尤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注释:①子张:孔子晚年学生,姓颛孙,名师。②干禄:干,求。禄,古代官吏的俸禄。干禄就是求官职。③阙:缺。这里作放置一旁讲。④疑、殆:同是怀疑的意思。《论语集注》认为二者又有不同,疑是指自己感到不很可信,殆是指自己感到于心不安。“疑者所未信,殆者所未安。”⑤尤:过失。??
3·9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6·21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7·8 子曰:“不愤①不启,不悱②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注释:①愤:用心思索想弄清楚而还没有想通的意思。②悱:音fěi翡,口里想说而说不出来的样子。
8·5 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①,昔者吾友②尝从事于斯矣。”??
注释:①校:音jiào叫,计较。②吾友:旧注一般都认为是指颜渊。??
8·17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
11·22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①,故进之;由也兼人②,故退之。”??
注释:①求也退:冉有性懦弱,遇事退缩不前。②由也兼人:子路好勇过人。??
15·3 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15·31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
16·9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17·3 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17·9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①,可以观②,可以群③,可以怨④。迩⑤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注释:①兴:有两种解释:一,《诗经》中即景生情的表现手法叫兴,因此这里的兴是引譬连类,联想的意思;二,兴起,激发感动的意思。②观:观察了解天地万物及各国盛衰、得失。③群:合群。④怨:有两种解释:一,讽谏上级;二,怨而不怒。⑤迩:近。??
17·10 子谓伯鱼曰:“女为《周南》、《召南》①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②也与?”??
注释:①《周南》《召南》:《诗经》国风部分头两篇的篇名。马融说:《周南》《召南》……三纲之首,王教之端”。朱熹说:“所言皆修身齐家之事。”②正墙面而立:面向墙壁站立,比喻什么也看不见。??
17·14 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19·5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19·22 卫公孙朝①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
注释:①卫公孙朝:卫国大夫。当时鲁、郑、楚三国都有公孙朝。所以指明卫公孙朝。?
描写学习态度的句子有哪些?
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爱迪生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给我们开辟了一条到达理想境界的道路,而理想境界的实现还要靠我们的辛勤劳动。——md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摘孔子
天资的充分发挥和个人的勤学苦练是成正比例的。——郭沫若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你想成为幸福的人吗?但愿你首先学会吃得起苦。——屠格涅夫
有钱的人从来不肯错过一个表现俗气的机会。——巴尔扎克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不成。 ——张载(北宋哲学家)引自——《经学理窟。义理篇》
做学问的功夫,是细嚼慢咽的功夫,好比吃饭一样,要嚼得烂,才好消化,才会对人体有益。——陶铸
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了工作上了。——鲁迅
“天才就是勤奋”,曾经有人这样说过。如果这话不完全正确,那至少在很大程度上是正确的。——李卜克内西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曹雪芹(清代文学家)引自 《红楼梦》第5回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孔子
人的大脑和肢体一样,多用则灵,不用则废。——茅以升
论语十二章里强调复习的句子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温故而知新”有两解.一为“温故才知新”:温习已闻之事,并且由其中获得新的领悟;二为“温故及知新”:一方面要温习典章故事,另一方面又努力撷取新的知识.合并这两种解法,也许更为完整:在能力范围以内,尽量广泛阅览典籍,反复思考其中的涵义,对已经听闻的知识,也要定期复习,期能有心得、有领悟;并且也要尽力吸收新知;如此则进可以开拓人类知识的领域,退也可以为先贤的智能赋予时代的意义.像这样融会新旧、贯通古今方可称是“温故而知新”.
对于学过的旧知识,你要常去温习它,你将会有新的体会,新的发现。你收获的就会更多,你比别人懂得的就会更多,这样在某方面就能成为别人的老师了。
生活中,每一件事,每一句话都有它的多方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也许你一时只能理解其中的一点,当但你经历多了,见识丰富了,你再去看时,也许你会有不一样的理解和体会。生活就是这样多方面性的,当你对一句话不理解时,你是选择遗弃它,还是深入的去思考?当你多次的去深究它的时候,你将会有不一样的体会。
当我们忙完了一个阶段的事情后,利用暂时的忙里偷闲,回顾曾经的点点滴滴时,才发现我们不能变成工作的奴隶,我们要学会思考和总结,要让我们的工作充满坚持和成长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