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尽之剑不死远征输了 如果帖木兒不死在遠征明朝的途中,能征服明朝嗎?
如果帖木兒不死在遠征明朝的途中,能征服明朝嗎?
公元1402年6月,明朝南京城一片火海,朱棣的燕軍攻破皇城,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不明。此後朱棣改元永樂,登基稱帝,但對朱允炆的去向卻始終無法釋懷,作為皇帝他的擔心不無道理,畢竟靖難過程中的過度殺戮已經導致朱棣一脈在朱允炆的大臣中人心盡失,因此誰也不敢保證將來是否有人會打著建文的旗號卷土重來。
令其始料未及的是,在遙遠的西亞也有人試圖利用建文帝的名號征服大明,他就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跛子帖木兒。從規模上看,帖木兒的帝國確實龐大的有些驚人,這位以成吉思汗後裔自居的帝王在短短數年之內先後征服北印度、波斯高原、敘利亞、伊拉克和小亞細亞,建立起橫跨歐亞兩洲的強大帝國。
蒙古帝國分裂之後,元朝被崛起的明王朝趕回北方大漠,窩闊台汗國被其余汗國瓜分,金帳汗國、察哈台汗國和伊爾汗國則先後歸順帖木兒。如果僅從帖木兒一生的軌跡來看,這位腿腳不便的軍事天才簡直就是為戰爭而生的。
在帖木兒來到土耳其之前,奧斯曼的騎兵曾重創歐洲多個國家的聯軍,但帖木兒隻用一天便讓這支歐洲人眼中“不可戰勝的優秀軍隊”煙消雲散;在帖木兒到達巴勒斯坦之前,馬穆魯克騎兵曾用大刀遏止過蒙古帝國的擴張,但帖木兒卻先後兩次將馬穆魯克人打得落荒而逃。
顯而易見,在大明王朝的所有對手中,帖木兒無疑是最可怕的強敵,而在其擺平中東和西亞之後,這支大軍開始將視線瞄向東方。
公元1404年,凱旋而歸的帖木兒回到帝國的都城撒馬爾罕(今烏茲別克境內),此前關於東線明朝的情報已經源源不斷地傳入帖木兒的耳中,因此面對大明派來的使者帖木兒毫不留情地斥責道:“你們的朱可汗叛君殺侄,何有臉面與朕修好?朕現在就提兵討伐大明!”誠然,作為一名成熟的軍事家,帖木兒敢在使者面前表態就說明他有一定的把握和勝算。
事實上早在朱棣靖難之役前,帖木兒就已經密謀進攻明朝,只是因為當時他還陷於印度和埃及的戰事尚未自拔,因此遲遲未能付諸實施。當朱棣以一個藩國的兵力向整個大明挑戰時,帖木兒原本認為朱棣必敗,但持久的僵局以及朱棣最終的勝出卻令帖木兒大感意外,這也使其愈加覺得大明朝廷人才凋敝,不堪一擊。
在具體的戰術規劃上,帖木兒主要有上中下三策,其中上策是一鼓作氣打入黃河流域,在中國北部站穩腳跟之後再圖江南;中策是在上策失利的情況下與韃靼和瓦剌聯合,盤踞在明朝周邊與其長期對峙;下策則是在遭到明朝全力反擊之後退守阿富汗,依托當地複雜的山勢阻擋明軍。
從帖木兒帝國的構成來看,這位狡猾的跛子很少直接統治新征服的領土,相反他更傾向於扶植傀儡朝廷,不論在土耳其、印度、還是伊朗,他的手段莫不如此。而對於明朝,帖木兒也充分利用了建文帝的影響,他甚至已經做好準備在攻入中原之後找人冒充失蹤的朱允炆,繼而最大程度地聯合不滿朱棣的勢力。
圖-帖木兒囚禁奧斯曼的君主

1405年2月,帖木兒的前鋒部隊進入西域,此時距離明朝邊鎮哈密衛僅僅400余公里,緊急邊報不斷飛向朱棣的案頭,而雄才大略的永樂皇帝此刻才感到事態的嚴重。當時明軍配置在前線的兵力滿額不足15萬,二線兵力大約20萬,但需要一定時間動員,可對面的帖木兒卻是傾盡國中精銳,所以硬抗之下鹿死誰手真的很難說。
一旦帖木兒騎兵攻入河西走廊,陝甘一帶有著同樣信仰的人,能否繼續保持對朝廷的忠誠就很難說了,這也是最令朱棣頭疼的地方。然而不幸中的萬幸是這個時候帖木兒突然死了,其針對大明的軍事行動也隨之土崩瓦解,明朝由此得以與一場國難擦肩而過。
圖-烏茲別克人
總的來說,即使帖木兒不忽然駕崩,勞師遠征的情況下,明朝勝算不小,但能否保全西域和河西走廊,就很難說了。
更多歷史地圖文章,請訂閱微信公眾號,地圖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