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我当大佬的那些年 燕閔公的那些年:公元前439年到公元前415年
燕閔公的那些年:公元前439年到公元前415年 燕閔公的時代,中原已經進入了戰國。諸侯國們競相搞基礎設施建設,最強的魏國有魏文侯興修水利,開鑿溝渠,引漳河水灌溉民田。此時韓趙魏強,晉國國君反而要到三家

燕閔公的那些年:公元前439年到公元前415年
燕閔公的時代,中原已經進入了戰國。諸侯國們競相搞基礎設施建設,最強的魏國有魏文侯興修水利,開鑿溝渠,引漳河水灌溉民田。此時韓趙魏強,晉國國君反而要到三家都城之中朝覲,國政顛倒之勢不可挽轉,最後終於三家分晉。而南方越國國力強大,滅吳而後率軍北上,兵力推進至齊魯邊境,甚至遷都到了山東的琅琊之地,可謂是阻斷了齊魯近海的地區。列國學子們紛紛到天子諸侯的城中,傳播自己的思想,如墨子就遊走列國。據說這個時代也是《論語》《道德經》集輯的最早時間,儒學漸成體系,被學子們帶到了更為廣闊的地方。比如西方的魏國有個西河學派已經儼然成為當時的聖殿級學堂,陸續湧現出很多軍事政治家,為即將發生的超級大混戰時代提出了更多有趣的觀點。
而齊國此時對外作戰更為激烈,莒國在此時已是被滅。山東半島的格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尤其是在越國後來沒落後,齊國基本上不再有其他對手。燕國此時的都城在下都之地,這個地方其實很靠近齊國,因此燕國的文化發展應該更容易被齊國等中原文化影響。有意識的諸侯國已經開始推行變法,這種思想已經影響到西方的邊陲之國秦國,不可能沒有影響到燕國。只是燕國人對此並不在乎。
這個時候的戰爭不再是那種有規有矩的戰爭了,諸侯國之間的戰爭,不以過程為目的,而是以結果為導向。只要能取勝,不管是陰謀戰還是偷襲戰,都無所謂。這個時期先後湧現出了伍子胥、孫武、范蠡、吳起等等擅長軍事作戰的策略家。或者這個時代里,如果再出現那個堅守戰爭規矩的宋襄公,恐怕要是被笑掉大牙的。列國紛爭,強者勝。
燕國這個國家真正掌握著某種巨大的優勢,是因為燕國地處東北邊陲,這種優勢讓燕國成功避開了春秋戰國時代很多場亂戰。所謂有利必有弊,燕國的地理位置因為過於偏北,晉強之時,與齊戰,聯合燕國,但不依賴燕國。齊強之時,燕國或是附庸,或是退讓。南方楚、越強時,齊晉之國其實則是成為了燕國的屏障,燕國更多打交道的還是齊國,只是更多時候燕國都只是扮演著齊國人的跟班,很難在雙方的外交戰場上取得主動之機。
燕國歷史上有載的也就四十多位國君,而燕閔公是燕國的第三十三任國君,可見是相當靠後的一代國君了,其執政時間也不算短,有二十多年。跟那些消散在歷史典籍中的燕國國君相比,燕閔公至少還算幸運,還是留下了隻言片語。只是不幸的是,這段時間裡的燕國,已處於戰國大浪潮之下,即便是燕國也很難置身事外,燕國或有被戰爭所波及。
燕閔公之謚號「閔」,與「愍」有同義之理,是所謂「慈仁不壽曰閔;在國遭憂曰愍;在國逢艱曰愍;禍亂方作曰愍;使民悲傷曰愍;使民折傷曰愍;在國連憂曰愍;佐國逢難曰愍;危身奉上曰愍」,即可見燕國在其任內,或遭侵擾。
很赞哦! (1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