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上的山西感觉很牛 山西文化历史地位

火烧 2021-12-10 04:48:25 1065
山西文化历史地位 1.山西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而山西作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其地位举足轻重。山西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母体,她在历史所做的正如一位辛劳的母亲:只求付出,不计回报。要想真正了解山

山西文化历史地位  

1.山西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而山西作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其地位举足轻重。

山西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母体,她在历史所做的正如一位辛劳的母亲:只求付出,不计回报。要想真正了解山西,就不得不了解山西在中国历史上所做的贡献。

山西是中国乃至整个东亚文明的起源地。以山西具有代表性的旧,新时期时代遗址的出土遗物,揭示了远古人类生存和发展,以及文明和国家的形成过程。

在西侯度遗址发掘后,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沉睡了180万年的石头工具和灭绝了的动物遗骸,其中还有“观象台”再现了古人“观天授时”的原理和过程,再现了古人对大自然的奇妙解释。虽然此前曾经在云南发现了元谋人遗址,但只是发现了仅仅的一处而已,并没有发现其他的证据证明这一文化曾向周边扩展过,而在山西发现的新旧石器遗址则是呈片状向周边扩展,这是中国人从山西起源的一个强有力的证据。

山西向中国贡献了商业。说到山西的商业,最先映入人脑海的是明清的晋商。

但不可否认的是山西在明清以前的商业地位:丝绸之路开通后,山西作为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之一,是商品的重要的集散地之一,同时也是东来商人的聚集之地;而更为重要的是华夏农耕民族同游牧民族重要的交易场所,农耕民族的农产品以及手工制品,游牧民族的马,牛,羊等畜产品的交易相当发达。试想当时的游牧民族在没有手工业的情况下,基本上靠着与农耕民族的交易才能够获得生产工具和手工业制品,而当时没有现代化的物流产业,只能靠着边地商人做媒介。

纵观历史,游牧民族向农耕民族进攻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几个:草原上遭遇大灾害;农耕社会禁止与游牧民族交易;渴望农耕社会的财富,但这其中有一点与农耕民族不一样,游牧民族不太重视土地而重视人口,尤其像工匠之类有一技之长的人才。回过头来仔细想一想,明清山西的金融大亨不也正是靠着与内蒙古,外蒙古以及俄罗斯境内的一些游牧民族的交易才获得了进入金融行业的资金吗?应值得庆幸的是清朝把游牧民族和华夏农耕民族统一起来,并且时间长达两个半世纪,而其他时期要不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分属不同的政权,要不统一的时间很短(比如元朝),无法完成资本的初始积累。

而晋商就崛起于明清这一商业黄金时期。 山西向中国贡献了她的武力。

三晋大地,东有太行,西有吕梁,黄河怀抱,抚天下之背而扼其喉。春秋战国时期晋国奋发图强,成就霸业,屹然为北方大国,中原屏障,邦国砥柱。

唐朝开国皇帝李渊率领他的李家军从晋阳出发,一路南下,最后建立了唐王朝,而晋阳在唐朝则也取得了仅次于长安的“陪都”地位。在历史上动荡时期,“则多有占山西王者,古有朱温,刘敬之,今有阎锡山,此皆得地利而为之。”

作为战争主阵地,山西历史上民风彪悍,尚武之风席卷民间。古谚云:“何东出将,河西出相”。

山西在历史上的特殊地位在于它处于亚洲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的分界线上,和平时期贡献着自己的商业和包容力,战争时期作为华夏农耕文明的屏障。山西人在一手拿锄头的同时,另一只手也拿着刀剑。

山西向中国贡献了他的民族包容力。山西自古以来处于缓冲于游牧和农耕之间。

汉魏之际,匈奴内迁。而后数百年华夏战乱,发生了空前的文化大交汇和民族大融合,三晋地区始终是重点地区。

正如姜戎先生著的«狼图腾»一书中所说的那样:“历史上究竟是华夏文明征服了游牧民族,还是游牧民族一次次为汉民族输血才使中华文明得以延续?中华文明从未中断的原因,是不是中国还存在着一个从未中断的狼图腾文化?是不是中华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本来就是一对兄弟,不管怎样打得血流成河,但却是在共同创造中华的文明和历史。一旦华夏民族在农耕环境中软弱下去,狼性的游牧民族就会冲进中原,给羊性化的农耕民族灌输强悍进取的狼性血液,让华夏族一次又一次地重新振奋起来。

而如果华夏的农耕民族是在扶不起来时,游牧民族就会入主中原,维持华夏文明,一直坚持到与西方文明相遇。兄弟两族就使以这种特殊的方式,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也创造了世界唯一的文明奇迹——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唯有中华文明从未中断,一直延续至今,而且还深深蕴含着民族复兴的巨大潜力。”

山西向中国贡献了法律,准确地说,三晋是法家的发源地和根据地。进入春秋战国以来,中国思想百家争鸣,而三晋则以法家见长。

李悝的«法经»奠定了他战国时代法家鼻祖的地位,商鞅在秦国变法是以李悝的«法经»为蓝本进行的。出生于赵国的荀子在百家争鸣中集诸子之大成,他以儒家学说为主体,又融合法家思想,创立了一种适合封建一统的政治治国理论,成为战国末期与孟子同等地位的大师,其著作《荀子》流传后世,影响至深。

荀子的学说经其学生韩非、李斯的成功实践,成为封建社会治国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司马迁在《史记·张仪列传》记载说“三晋多权变之士,夫言纵横强秦者,大抵皆三晋人也。”

2.阐释山西文明史在中华民族文明发展史的地位和影响

山西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

迄今为止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达三千年之久,素有“中国古代文化博物馆”之美称,还被誉为“华夏文明的摇篮”。“精卫填海”、“女娲补天”、“禹凿孟门”的传说就发生在山西。

中国上古时代的三个帝王尧、舜、禹均在山西南部建都,为“尧都平阳(今临汾市)”、“舜都蒲坂(今永济市)”、“禹都安邑(今夏县)”。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是春秋五霸之一。

北魏时,大同(当时称平城)曾作为北魏的都城名重一时,且此后做过辽金及元初的陪都,素有“三代京华”之称。省会城市太原,被誉为“龙脉”所在地,向来乃兵家必争之地,山西曾向外移民十几次。

洪洞县大槐树是当时一个主要移民站。全国不少地方流传的“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即由此而来。

明清时期,讲究诚信无欺骗行为的晋商和山西票号的崛起,著称中外。

3.山西的历史文化特色

山西大部地区使用晋语,晋南大部地区使用中原官话,广灵县使用冀鲁官话。晋语是中国北方的唯一一个非官话方言。晋语别于官话的最大特点就是保留入声。多数晋语有五个声调。晋语的声调有极复杂的连续变调现象。晋语古浊音今读塞音、塞擦音的字平声不送气。晋语保留诸多古汉语特征。

山西是中国戏曲艺术的发祥地之一,被称为“戏曲摇篮”。汉代时山西大地就出现了戏曲萌芽;北宋年间,山西各地活跃多种土戏——这些土戏是中国戏曲的雏形;元代时山西成了全国戏曲艺术的中心,全国所发现的元代戏台基本都在山西。

山西是岁时节日民俗最早出现的地区之一。中国历史上长期奉行夏历,而夏历是历史上夏王朝使用的历法。山西省的南部地区是夏代的发祥地之一,北部地区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胡汉杂居,形成了地方特色节令民俗。

扩展资料

山西被称为“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博物馆”,境内保存完好的宋、金以前的地面古建筑物占全国的70%以上。古人类文化遗址、帝都古城、宝刹禅院、石窟碑碣、雕塑壁画、古塔古墓、佛道圣地、险堡关隘以及革命文物、史迹等,从北到南,构成了山西古今兼备的人文景观。

至2013年底,山西省存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52处。忻州五台山为四大佛教圣地之一;大同云冈石窟是三大佛教石窟之一;大同北岳恒山为中国五岳之一;悬空寺为国内仅存的“儒、释、道”三教合一寺庙;晋中平遥古城是现存三座古城之一;运城解州关帝庙是规模最大的武庙。

皇城相府、乔家大院、渠家大院、王家大院、李家大院、太谷三多堂、常家庄园、申家大院、孟门古镇、孔祥熙故居等为山西的民居代表。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山西

4.山西历史文化

山西历史文化脉络清晰,框架完整;山西文明进程从未间断,影响深远。山西历史从旧石器时代发端,历经尧舜禹和夏商周

数千年的演进,到晋国和三晋时期已经形成有别于其他地域文化的显著特征。秦汉以来,山西历史文化更加多姿多彩,灿烂辉煌

山西历史文化的完整性、先进性和艺术性,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华夏五千年文明产生了巨大影响,也使山西

成为地方文化特色最浓厚的地区之一。

山西是华夏文明起源的中心区域之一。史书中最早出现的“中国”一词,指的就是上古虞舜时代的山西南部。在中国本土发

生的文明中,从尧舜禹到夏商周,山西地区的文化传承从未间断。

自古以来,山西就是中原华夏族与北方各民族文化交汇的天然通道,是中原农耕经济与北方游牧经济冲撞对接的前沿阵地。

上古时期,中原各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不断增强,使得北方各民族逐渐融合于华夏族,接受了较为先进的华夏文化。到春秋后期

双方的界限几近消失。在明清时期的五个多世纪里,山西商人从盐业起步,发展到棉、布、粮、油、茶、药材、皮毛、金融等

各个行业,并把商贸活动由故里扩展到全国各地,甚至远及今天的蒙古共和国、俄罗斯、朝鲜、日本等国。晋商的魄力之大、足

迹之远、财富之巨,让世人认同了“无西不成商”的历史事实。

山西地区的历史演进,联系贯通了上下五千年的华夏文明,留下的3.5万处文物古迹,国保单位119处,居全国第一。因此,

山西最有资格成为世人了解和欣赏华夏文明的“主题公园”。

山西历史文化具有不断变革和进步的鲜明特色,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山西历史文化的发展证明,社会的变革和进步,既以

先进思想为依据,又是新思想的摇篮。

春秋战国时期,山西成为战国法家、纵横家、名辩家和兵家的发源地,也是先秦早期儒家的重要支脉,由此形成蔚为大观的

三晋儒学。这些进步思潮同处于百家争鸣的时代,不仅有相互的砥砺和激荡,也有相互的补充和促进,共同创造了具有进步特色

的三晋文化。

在距今两三万年前的朔州峙峪文化遗存中,发现了数百件表面刻有人工痕迹的骨片,说明峙峪人可能开始了原始的雕刻艺术

从旧石器向新石器过渡时期的吉县柿子滩遗址上,有两处岩画被视为人类最早的艺术珍品。距今四五千年的陶寺遗址中,出土

了属于早期夏文化的鼓和磬,太原义井出土的一音孔和二音孔陶埙属于新石器时代的乐器。晋国大音乐家师旷以琴技和音律闻名

赵国人荀子则创立了艺术理论。离石的汉画像石,蒲津渡的唐朝黄河铁牛,元代晋南杂剧,都表明山西在人类文明演进中一直

位居世界东方艺术苑林的前列。在众多的艺术门类中,山西古建筑及其依托古建而留存的壁画、雕塑和石窟艺术,古城和民居建

筑艺术,成就更为突出,特色更加鲜明。

5.山西历史文化是怎样的

山西,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在这片土地上,10万年前就有人类生息繁衍,西侯度文化和丁村文化遗址表明,早在旧石器时代就已有了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周朝时,山西是唐国的领地。后来唐叔虞的儿子燮父因唐国临晋水,改国号为晋。春秋时,山西是五霸之一的晋国。战国时,瓜分了晋国的韩、赵、魏三国,与秦、楚、齐、燕并称为战国七雄。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山西设有太原、上党、河东、雁门、代郡等五郡。到隋时,太原是黄河流域仅次于长安和洛阳的第三大城市。隋末,李渊父子起兵于太原,建都长安后,把太原尊为“北都”,意即“别都”。五代时期,后唐、后晋、后汉和北汉都是以山西为根据地起家。在中国封建社会期间,山西的地位举足轻重,而且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越是乱世越是显得重要,谁拥有了山西,谁就可以称雄天下。所以,清人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指出:天下形势,必有取于山西。金元时期,山西的经济、文化在中国北部居领先地位。明代时,设山西行中书省于太原,后改为承宣布政使司,统管山西五府三州。清代,开始称为山西。 山西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迄今为止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达三千年之久,素有“中国古代文化博物馆”之美称,还被誉为“华夏文明的摇篮”。“精卫填海”、“女娲补天”的传说就发生在山西。我国上古时代的三个帝王尧、舜、禹均在山西南部建都,为“尧都平阳(今临汾市)”、“舜都蒲坂(今永济市)”、“禹都安邑(今夏县)”。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是春秋五霸之一。北魏时,大同(当时称平城)曾作为北魏的都城名重一时。隋朝末年,李渊父子起兵晋阳(今太原市),继而夺取长安,建立唐朝,后把太原定为大唐帝国的北都。元末明初,中原连年战乱,灾荒频繁,而山西尤其是晋南一带,经济繁荣,人口稠密,成为明初向外移民的主要地区。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内,山西曾向外移民十几次。洪洞县大槐树是当时一个主要移民站。全国不少地方流传的“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即由此而来。明清时期,晋商和山西票号的崛起,著称中外。 大同市、平遥县、代县、祁县、新绛县都是山西历史名城

该答案来自南北游旅行网官方网站

6.山西在中国的地位

山西,简称晋,位于太行山以西,是黄土高原的东部,习惯上叫山西高原,全省面积十五万多平方公里,人口二千七百五十万。

山西省素称煤铁之乡,是我国重要的煤炭基地,钢铁,机械,纺织等工业在全国均占重要地位。雁门关以南是我国主要麦棉产区,以北以谷子、莜麦、胡麻等作物为主。

山西的旅游资源丰富,宋代以前的地上古建筑约占全国总数的70%多,被誉为古代建筑的博物馆。另外,山西的土特产繁多,较为著名的有杏花村汾酒、竹叶青酒、老陈醋、清徐葡萄、平遥牛肉、柳林红枣等。”

这几段话中国地图册中介绍山西一章。从文字上看,这里所描述的应该是一块富庶之地。

的确,历史上的山西是块人杰地灵的好地方。远古时代的“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均建于此。

隋末的李世民父子也正是从这里出兵统一中国并建立的让汉民族引以为豪的“大唐盛世”的。到了清末民初时,山西票号的昌盛更使得山西富甲一方,成为了当时全国的金融中心。

老天爷也似乎特别青睐山西,在这块曾经诞生过王维、柳宗元、司马光等文人墨客和晋文公重耳、武圣关羽、女皇武则天等诸侯将相的土地下面蕴含着让其他地方的人们垂涎的矿产资源。山西已探明储量的矿藏有煤、铁、铝、铜、钼、钛、镓、铅、锌、金、银、钴、石灰石、粘土、石膏、芒硝、镁盐等49种,矿区达620处。

其中煤、铝土、耐火粘土、铁矾土、珍珠岩、镓、铂的储量居全国之首;金红石、镁盐、芒硝的储量居全国的第二位,钾长石储量位列第三;钛铁、熔剂石灰石的储量居于第四;长石、石膏、钴、铜、锗、金的储量在全国名列前茅。在过去的那些乡土时代里,山西人凭借他们的勤劳智慧,让山西成为了中国历朝历代经济最发达的省份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山西人开始无私的用这些原本属于他们的甚至是那些应该属于他们子孙的的资源支持着全国其他地方的建设,正如一个作家所说的那样“山西用它的光和热温暖着全国。”解放后到改革开放前的那段日子里,得益于过去还算雄厚的工业基础,山西经济在国内尚能处于中等水平。

但是现在,山西落后了。山西人均GDP排名在1980年到2001年的20年内下降了9位;城镇居民收入长期滞后,1980年排位第23,1998年排到第29。

1999年,2000年则连续2年全国倒数第一。曾经让山西人引以自豪的历史正在让现今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隐隐做痛,也许只有那些散落在山西各地的历史遗迹和已经败落多年的厂房还在默默的讲述着这片黄土地上曾经有过的辉煌。

当汾河的水缓缓流入太原市的汾河公园,让太原的这条短短10公里长的河道让人看起来重新象条河的时候。太原的市民曾为这久违的河水欢呼,很多人爬在桥头整整等了一天来迎接它的到来。

改造后的汾河两岸绿树成阴,芳草萋萋。但除了山西人,没有其他什么人知道这条景色绮丽的河只不过是个蓄水池而已。

山西人用自己的智慧再一次粉饰了自己那本已破败不堪的面子。山西真的太缺水了!规模越来越大的矿山开采已经让山西的地层蓄水结构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其直接结果是地表塌陷和地下水位的迅速下降。

现在山西全省河川径流量仅为114亿立方米,与全国各省比较,占倒数第二位,仅比宁夏多一些,人均占有水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在2003年的10月2日,有过这样的一条并不引人注目的报道,“北京首次从山西册田水库向官厅水库调水5000万立方米水,相当于25个昆明湖的水量。

晋水进京是历史上兄弟省首次向首都集中输水。”,山西,在自己濒临灭顶时还无私的将仅存的那点点给养奉献给别人。

这让人不由的想起了1994年山西人为“引黄入晋”工程募捐时的那一幕,这些所谓的募捐款项均是从个人工资中扣除,募捐的原由很简单,工程是山西的,耗费的巨额款项只能由山西自行解决。联想到当前在建的国家歌剧院、国家体育场等等大型项目,山西人的生存似乎远没有些那些可以为国家增光的工程重要!用山西煤炭温暖着的那些人恐怕难以想象山西相当一部分矿工家属生活用水常年是靠矿井排出的废水来维持的。

在水资源严重匮乏的同时,山西境内几乎所有的河道都受到污染,受污染河流长达三千七百五十三公里,其中超三类污染河道占百分之六十七点二,严重污染超五类水占总河长百分之四十五点八。山西仅有的那么点地下水不同程度的遭到多种有害离子侵蚀,矿化度,总硬度大幅度提高,有些有害物质甚至严重超标达26倍。

新世纪的太原,那些曾经寄托着老太原们孩提时代美好回忆的沙河、虎峪河、玉河早已变成了一条条让人掩鼻的臭水沟。而整个山西,除了一些河流的源头部分,已经找不到象样的河流了。

当眼看着山西的子孙们即将需要借助图片来认知什么是河的时候,作为他们的先辈,不知该作何感受。 站在山西任意一条铁路线旁都会看到一列列装满煤炭呼啸着东去南下的列车。

2003年开始的全国性缺电已经影响到了整个国家经济的安全,国家需要更多的煤炭来保障不断增加的发电机组的正常运行。北京、上海、广州、杭州、所有你能想到的中国经济发展的龙头地区都在缺电。

对于那里的人来讲,如果山西的煤炭不能足量及时的运。

7.山西古代历史

您好 历史文化 山西,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

在这片土地上,10万年前就有人类生息繁衍,西侯度文化和丁村文化遗址表明,早在旧石器时代就已有了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周朝时,山西是唐国的领地。

后来唐叔虞的儿子燮父因唐国临晋水,改国号为晋。春秋时,山西是五霸之一的晋国。

战国时,瓜分了晋国的韩、赵、魏三国,与秦、楚、齐、燕并称为战国七雄。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山西设有太原、上党、河东、雁门、代郡等五郡。

到隋时,太原是黄河流域仅次于长安和洛阳的第三大城市。隋末 ,李渊父子起兵于太原 ,建都长安后,把太原尊为“北都”,意即“别都”。

五代时期,后唐 、后晋 、后汉和北汉都是以山西为根据地起家。在中国封建社会期间,山西的地位举足轻重,而且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 ,越是乱世越是显得重要 ,谁拥有了山西,谁就可以称雄天下。

所以,清人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指出:天下形势,必有取于山西。金元时期,山西的经济、文化在中国北部居领先地位。

明代时,设山西行中书省于太原,后改为承宣布政使司,统管山西五府三州。清代,开始称为山西。

山西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迄今为止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达三千年之久,素有“中国古代文化博物馆”之美称,还被誉为“华夏文明的摇篮”。

“精卫填海”、“女娲补天”、“禹凿孟门”的传说就发生在山西。中国上古时代的三个帝王尧、舜、禹均在山西南部建都,为“尧都平阳(今临汾市)”、“舜都蒲坂(今永济市)”、“禹都安邑(今夏县)”。

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是春秋五霸之一。北魏时,大同(当时称平城)曾作为北魏的都城名重一时。

隋朝末年,李渊父子起兵晋阳(今太原市),继而夺取长安,建立唐朝,后把太原定为大唐帝国的北都。元末明初,中原连年战乱,灾荒频繁,而山西尤其是晋南一带,经济繁荣,人口稠密,成为明初向外移民的主要地区。

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内,山西曾向外移民十几次。洪洞县大槐树是当时一个主要移民站。

全国不少地方流传的“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即由此而来。明清时期,晋商和山西票号的崛起,著称中外。

传说中的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炎帝、蚩尤(人文三祖)都曾把山西作为活动的主要地区。中国史前三大伟人尧、舜、禹,都曾在山西境内建都立业。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政权夏朝也建立在山西南部。商代,山西是商的主要统治区。

周代,春秋五霸之一的晋国在山西境内崛起。秦、汉、魏、晋时期,山西无论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南北朝时期,山西是北朝统治的中心地带,而且北魏曾以平城(今大同)为都,之后的东魏、北齐也曾以晋阳(今太原)为“别都”、“陪都”,这对促进山西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唐太宗李世民起兵太原,建立了大唐王朝,由此,山西被唐太宗认为是“龙兴”之地,一直把山西作为唐帝国的腹脏地区,封太原为唐王朝的“北都”、“北京”。

有唐一代,山西一直以其特殊的地位和发达的经济、文化称著于世。到五代十国,山西仍然对中国北方的政治、军事形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宋辽时期,山西进一步繁荣,是中国北方经济、文化的主要发达地区。元代,全国共11个行省,山西与山东、河北,并称为元朝“腹地”,大同、平阳(今临汾)、太原三城则成为黄河流域的著名都会。

当时山西商业的发达、经济的繁荣、文化的昌明,曾受到当时来中国旅行的意大利伟大旅行家马可•波罗的盛赞。明代,山西的商业迅猛发展,曾领全国之先。

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后,山西的经济、文化发展受到严重破坏。但是,山西人民英勇地抗击了外敌的侵略。

特别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山西人民进行了更加顽强的斗争,在三晋大地上谱写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上党战役永垂青史。1949年4月,全省解放。

9月,成立了山西省人民政府,从此揭开了山西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新篇章。几十年来,山西人民为全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为重大贡献。

黄河流经山西,孕育了无数英雄豪杰、仁人志士。在中国的各个历史时期,山西曾涌现出众多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文学家、历史学家。

最著名的有春秋时期的霸主之一晋文公重耳,有中国唯一的女皇帝、唐代杰出的政治家武则天,有白袍将军薛仁贵,有中国的“武圣”、三国时期名将关羽、张辽,有唐朝名相狄仁杰、裴度,有抗击匈奴而名垂青史的汉朝名将卫青、霍去病,有创立“制图六体”的西晋地图学家裴秀,有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有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王勃、王之涣、王维、王昌龄,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政治改革家柳宗元,有宋朝著名政治家司马光、有金朝文学家、诗人元好问,有元曲四大家中的三位著名戏曲家关汉卿、白朴、郑光祖,有明末清初的思想家、文学家、医学家、书画家傅山,被嘉靖帝誉为“天下直臣”的高金,清末维新派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杨深秀,等。山西,人杰地灵,代不乏人。

而其中晋商的足迹更是踏遍华夏、享誉全球。 希望。

8.有关山西的历史

【世界文化遗产】

平遥古城、云冈石窟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历史上的山西感觉很牛 山西文化历史地位

大同(第一批)、平遥(第二批)、祁县、新绛、代县(第三批)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山西省灵石县静升镇(第一批)、山西省临县碛口镇 (第二批)、山西省襄汾县汾城镇 (第三批)、山西省平定县娘子关镇 (第三批)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山西省临县碛口镇西湾村(第一批)、山西省阳城县北留镇皇城村 (第二批)、山西省介休市龙凤镇 张壁村 (第二批)、山西省沁水县土沃乡西文兴村 (第二批)、山西省平遥县岳壁乡梁村 (第三批)、山西省高平市原村乡良户村 (第三批)、山西省阳城县北留镇郭峪村 (第三批)、山西省阳泉市郊区义井镇小河村 (第三批)

【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五台山、恒山、黄河壶口瀑布、北武当山、五老峰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历山、交城庞泉沟、宁武芦芽山、阳城莽河、五鹿山

【国家地质公园】

黄河壶口瀑布、宁武万年冰洞、五台山、壶关太行山大峡谷

【第一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名单】

山西省图书馆、山西博物院

历史名人

关羽、狄仁杰、裴度、卫青、霍去病、裴秀、罗贯中、王勃、王之涣、王维、王昌龄、柳宗元、元好问、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傅山等。

史前(3人):尧、舜、禹

先秦(26人):傅说、叔虞、晋武公、荀息、重耳(晋文公)、狐偃、介子推、祁奚、赵盾、董狐、程婴、韩厥、士丐、魏绛(魏庄子)、师旷、羊舌肸、董安于、尹铎、赵鞅、智伯、豫让、赵毋恤、猗顿、尸佼、荀况(荀子)、赵雍

汉魏(15人):卫青、霍去病、班婕妤、温序、郭泰、郭大、卫觊、王烈、关羽、贾逵、毋丘俭、乐详、王昶、王沈、裴秀、貂蝉

两晋十六国(22人):贾充、孙楚、王浑、王济、裴頠、贾南风、郭璞、邓攸、温峤、鲁胜、卫铄(卫夫人)、孙盛、孙绰、郭澄之、慧远、法显、刘渊、刘聪、刘曜、石勒、石虎、慕容永

南北朝(18人):周续之、裴松之、王玄谟、裴骃、柳恽、裴子野、王僧辩、拓跋珪、拓跋焘、拓跋宏、王慧龙、王遵业、尔朱荣、贺拔岳、昙鸾、高欢、高洋、斛律光、王峻、裴让之、唐邕

隋唐(57人):薛道衡、王通、薛世雄、薛举、柳biàn(四声){字型:上“巧”下“言”}、裴蕴、裴寂、刘武周、王劭、裴矩、温大雅、王珪、裴世清、武士彟、王绩、尉迟恭、王方翼、王勃、窥基、裴行俭、薛仁贵、裴炎、武承嗣、狄仁杰、武则天、武三思、宋之问、薛稷、薛曜、薛讷、张守珪、王之涣、裴耀卿、王翰、王鉷、封常清、王维、王昌龄、薛嵩、王缙、卢纶、吕温、柳宗元、白行简、王播、王涯、裴度、张彦远、吕岩、柳冕、温庭筠、聂夷中、唐彦谦、司空图

五代(15人):李克用、李存孝、荆浩、郭崇韬、李存勖、安重诲、李嗣源、史匡翰、石敬瑭、武漳、刘知远、刘崇、刘承钧、李筠、毋昭裔

宋辽(32人):王全斌、党进、王溥、刑抱朴、杨业、杨弘信、刘继元、呼延赞、毕士安‘文彦博、郭若虚、杨延昭、杨文广、高克明、狄青、孙复、刘羲叟、司马池、司马康、王掘、王居正、王诜、王彦、马远一家、萧照、赵鼎、杨存中

金元(41人):胥持国、郝天挺、胥鼎、高汝砺、杨云翼、陈规、雷渊、冯廷登、冯妙真、孙威、宋德芳、刘祁、刘郁、元好问、段克己、段成己、麻革、李俊民、张存惠、张德辉、陈赓、郝经、薛景石、许国祯、许扆、关汉卿、姚天福、孙拱、白朴、溥光、高克恭、察罕、同恕、刘致、乔吉、贾鲁、吕思诚、石俊宝、萨都刺、邓光祖

明朝(29人):高巍、侯琎、罗贯中、薛瑄、常伦、韩文、陈卿、乔宇、王琼、李瀚、周鈇、任环、杨博、孔天胤、王崇古、张四维、王国光、褚鈇、刘东星、王家屏、张养蒙、麻贵、张铨、曹于汴、张凤翼、孙传庭、韩爌、鲍承先、张慎言

清朝(48人):白胤谦、贾汉复、程康庄、朱之俊、傅山、于成龙、于准、戴廷栻、阎若璩、吴雯、吴琠、张泰交、范鄗鼎、陈廷敬、田从典、李毓秀、裴幰度、刘璋、任举、孙嘉淦、宋廷魁、徐昆、宋鉴、宋在诗、张佩芳、康基田、祁韵士、李銮宣、安清翘、张敦仁、曹顺、栗毓美、祁贡、仝卜年、张穆、李镕经、祁世长、杨尚文、徐继畲、乔松年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