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界鼻祖 京劇界超級明星之後四大須生(四)
京劇界超級明星之後四大須生(四)

後四大須生
四大須生中的前三位余叔岩、言菊朋、高慶奎都是同年生人,1942年高慶奎病逝後,言菊朋、余叔岩也都於一年內相繼謝世。四大須生就剩下馬連良一個人,不過,更年輕的一批須生中也涌現出幾位絕世之才,世人就把這其中的三位佼佼者——譚富英、奚嘯伯、楊寶森三人補充上來,與馬連良並稱「 ” 後四大須生”。為了區別,前面的「 ”余高言馬”叫作「 ”前四大須生”,後來的「 ”馬譚奚楊”則被稱為「 ”後四大須生”。後四大須生之譚富英
譚富英出身顯赫的梨園世家,有家學淵源,祖父正是「 ”四海一人”的譚鑫培。富連成坐科六年,畢業後,不僅和父親譚小培學習本門正宗的譚派藝術,還拜余叔岩為師。老師教得仔細,學生學得認真,因此基礎堅實,文武兼備。譚富英紅得很早,還在富連成當學生時就小有名氣,一直紅了幾十年,是舞台生涯最長的「 ”四大須生”之一。在電影《群英會》中的魯肅正是由譚富英扮演的,譚先生和魯肅一樣忠厚正直,人品極好。
譚富英被稱為京劇界的曠世鑿才,唱念做打樣樣俱佳,更有一副天賜的好嗓子,又寬又亮,聲音好似金屬般柔韌又有彈性。他唱起來,清脆透亮,流暢通透,每每嘎然而止,從不拖泥帶水,干脆又痛快。讓人聽得神清氣爽。譚派的戲以文武並重聞名天下,尤其是靠把老生戲,其氣勢之凌厲、功架之優美,看得人熱血沸騰,比如《定軍山》中的黃忠。黃忠唱得又多,打得也漂亮,彎弓射箭,交戰行軍,邊唱邊舞,看他演來舉重若輕,譚富英清俊帥氣,在舞台上自有一股礎礎逼人的英氣。他熟讀古典名著,如《三國》《水滸》《東周列國志》等等。他演的忠臣良將,正氣漂然,毫無作秀的感覺,一派胸無塵津的君子之風。從譚富英開始,京劇史上第一次一個流派花開兩朵,譚鑫培被尊為「 ”老譚派”,譚富英則被稱作「 ”新譚派”,是京劇須生藝術發展的又一座里程碑。
後四大須生之奚嘯伯
中國人常說「 ”腹有詩書氣自華”,肚子里有學問,一舉一動自然會流露出來,無論你從事什么職業,「 ”後四大須生”中的奚嘯伯正是這樣一個典范。奚嘯伯出身滿族貴族,祖父入閣拜相,父親曾任度支部司長,是當時有名的書畫家。出生於這樣一個家庭,翼嘯伯自然也是琴棋書畫無所愛。不喜歡數理化,據說類文也相當好。自打看過一次戲後,京劇的美就徹底迷住了奚嘯伯。他拜當時期鼎名的言菊朋為師,專心學習老生。說起來,這師徒倒真有幾分相似,都貴族出身,文采翩然,學京劇全都出於一腔熱愛,後來無奈票友下海,最後都成為京劇史上獨樹一幟的大家。
雖然奚嘯伯最終沒有繼承言派,可言菊明那種對聲韻的講究、那份唱驗的委婉細膩卻一直都在,甚至得以發場光大。人說奚派的唱是「 ”洞蕭之音”,高處悠揚婉轉,低處深沉幽咽,聲音不大,卻清晰而動人。當時媒體曾撰文稱奚嘯伯「 ”集諸子百家大成而自樹一幟”。直到現在,奚派和言派都是公認最難學出神韻的流派,皆因前後創派的兩師徒都有着深厚的國學基礎。奚嘯伯在歷史、文學、書法、繪畫方面都有很高的修養,因此舞台上的他神韻高雅、氣質不凡,有濃濃的書卷氣。
後四大須生之楊寶森
楊寶森雖然貴為「 ”後四大須生「 ”之一,一生卻沒有大紅大紫,49歲便撒手人寰。可斯人故去之後,楊派唱腔卻風靡南北。楊寶森出身梨園世家,早年學譚,最迷的是余叔岩,不僅登門造訪求藝,還常常在牆外偷聽余叔岩吊嗓子。30歲以後,楊寶森的噪音發生變化,不寬也不亮,楊寶森便舍短用長,創立了既出於余派又大大有別於余腔的楊派唱腔。
楊寶森的唱,聲音沉穩渾厚,吐字蒼勁,最初聽可能會覺得有點索然無味,可越聽越覺得韻味醇厚,回味綿長。提到楊寶森就一定要提到他的堂兄,著名琴師楊寶忠。楊寶忠是余叔岩的大弟子,後來嗓子倒倉改學胡琴,成為一代京胡聖手。正是在楊寶忠和鼓師杭子和的輔助下,楊派唱腔才得以成形、成熟,直至完美。
從譚鑫培到「 ”四大須生”,京劇的老生藝術已經發展到了極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