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有佛缘的症状 五戒十善

五戒十善
>
>
松干布期,大臣吞桑布扎最初翻的部佛中有一部名《十善》,主要解佛教“十戒”(或“十善法”)。“十戒”的容包括“身三”,即不、不、不淫;“口四”、即不舌、不口、不妄言、不绮;“意三”、即不、不嗔、不。身、口、意代表了行、言和思想。“十戒”源於“五戒”,而又“五戒”重不同。“五戒”重於止,而“十戒”重於行善。由“十戒”而的“十善”即以不欲,以慈悲嗔恚,以因愚,以妄,以和合舌,以口,以直绮,以救生生,以布施偷,以行邪淫。“五戒十善”是佛教理道德的基。以佛教的,守“五戒十善”可保投生人天善趣,免三途,即使今生不能解,生仍可修持。
五戒是做人的准,是完善人格的基。
五戒者:一、不生 二、不偷 三、不邪淫 四、不妄 五、不酒
【五戒】
(出增壹阿含)
<一、 不戒 >,人若於彼生,妄加害,而其命,死道;或生人中,亦命短促。若不作是事,名不戒。
[二、不偷戒],人若於有主物不而取之,死道;或生人中,亦受乏。若不作是事,名不偷戒。
[三、不邪淫戒],人若淫度,好犯他人妻妾,死道;或生人中,妻妾亦不良。若不作是事,名不邪淫戒。
[四、不妄戒],人若妄造言,覆事,诳惑,死道;或生人中,亦口臭,人所憎。若不作是事,名不妄戒。
[五、不酒戒],人若酒逸狂悖,昏愚,有智慧。若不者,是名不酒戒。
【五戒配五常五行】
出仁王疏
[一、不配仁],慈好生曰仁,五行之木亦主於仁,仁不,故以不配仁也。
[二、不配智],邪正明了曰智,五行之水亦主於智,智不,故以不配智也。
[三、不邪淫配],制事合宜曰,五行之金亦主於,不邪淫,故以不邪淫配也。
[四、不妄配信],真不欺曰信,五行之土亦主於信,信不妄,故以不妄配信也。
[五、不酒配],事有曰,五行之火亦主於,防於失,故以不酒配也。
持十善戒行者中,上品者中品者由其功德,得生於天上,下品者能王於人中 。
十善: 十的善,即不生、不偷、不邪淫、不妄、不舌、不口、不绮、不、不嗔、不。【十善】
出法界次第
善即理之。行此十法,皆理故。然有二:一者止,二者行。止,止息己,不於他;行,修行德,利安一切也。
[一、不生],不生者,不害一切物命,即是止之善。既不已,行放生之善也。
[二、不偷],不偷者,不取他人物,即是止之善。既不已,行布施之善也。
[三、不邪淫],不邪淫者,不行邪淫欲事,即是止淫之善。既不邪淫,行清梵行之善也。
[四、不妄],不妄者,不起言,诳惑他人,即是止妄之善。既不妄,行之善也。
[五、不舌],不舌者,不向,是非,令他斗诤,即是止舌之善。既不舌,行和合利益之善也。
[六、不口],不口者,不粗犷言,辱他人,即是止口之善。既不口,行柔和之善也。
[七、不绮],不绮者,不之言,令人,即是止绮之善。既不绮,行直正言之善也。
[八、不欲],不欲者,不著情欲境,即是止之善。既不欲,行清梵行之善也。
[九、不嗔恚],不嗔恚者,不生忿怒之心,嗔恨於人,即是止嗔之善。既不嗔恚,行慈忍之善也。
[十、不邪],不邪者,不偏邪,非是,即是止邪之善。既不邪,行正信正之善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