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老庄哲学思想 老莊的思想厲害在哪裡,通過這三個小故事,快速了解!
老莊的思想厲害在哪裡,通過這三個小故事,快速了解! 01輪扁斫輪某日,齊桓公在大堂上讀書,在他潛心讀書時,他請的一個做車輪的師傅輪扁,正在堂下拿著木頭砍砍削削地做車輪子。突然,輪扁丟下槌子和鑿子,快步

老莊的思想厲害在哪裡,通過這三個小故事,快速了解!
01輪扁斫輪
某日,齊桓公在大堂上讀書,在他潛心讀書時,他請的一個做車輪的師傅輪扁,正在堂下拿著木頭砍砍削削地做車輪子。
突然,輪扁丟下槌子和鑿子,快步走到大堂上,不可理解地問齊桓公說:「可不可以問您讀的什麼書呀?」
齊桓公說:「記錄聖人言論的書。」
「聖人還在嗎?」
「已經死了。」
「既然這樣,那君王所讀的便是古人經驗的糟粕了。」
齊桓公一聽輪扁這話,便很不高興,拉下臉說:「我讀書,你個作車輪活的手藝人,怎麼可以妄加議論呢?你必須說說清楚,有道理,那就算了;要是說不出道理,那就罪該處死。」
輪扁不慌不忙地說:
「我是拿我做手藝看的。我砍削輪子,要是榫太鬆了,就不牢固,榫頭雖是打進去,但很快也就會滑脫出來的。要是太緊了,榫就打不進去,或者乾脆打壞了材料。只有不松不緊才得心應手。不松不緊說來容易,但實際做起來的訣竅卻是沒法兒說出來的。你說沒有訣竅,為什麼我總比別人做得好、做得快,而且做起子來總比別人來得從容不迫?這當中竅門是實實在在有的。而且,這訣竅我不可能告訴我的兒子,我的兒子也沒辦法從中接受過去。我可以告訴他,這訣竅怎麼怎麼的,但我說出的已不是么訣竅。因為,作這門手藝的工匠都這麼說。大家都能說出的竅門,算什麼決竅呢?」
「我活了七十歲,一輩子都是砍削車輪。古時候的人連同他們不可言傳的訣竅,隨古人都死去了,我的訣竅是從我自己切身操作體會出來的。這樣,君王忘記自己現實的操作,卻成日里專心致志地從古人的言論中尋找治國秘方,那得到的如何不是古人的糟粕呢?」
齊桓公默不作聲,心裡實在覺得輪扁說得在理。
哲理啟示:
為人處事,真正的訣竅像酒,隨著人的行動一同出現、一同消失,說出來的大概也只能算是糟粕了,無非聞到一點酒味兒,讓人想像到什麼是酒。書本同樣如此,這就是書本的真正作用。為人、讀書或者施政,不可死守書本,不可盲從,只聽從前人的說教,還得學會在實踐中總結應用。
02
老聃反駁孔子
孔子編定了一套經書,在書中他把人的行為舉止應遵守的禮節形式都規定死了,並且,他還想周朝王室圖書館收藏這套書。他的學生子路給他出主意說:「聽說周朝皇家圖書館的館長是老聃先生,已經退休回家了。您想藏書,不妨去找他試試。」
孔子說這個主意好。
孔子便去拜見老聃,但老聃卻不答應幫忙,孔子就用經書上的道理說服他。
老聃便打斷孔子的話,說:「太繁瑣,說說大意吧。」
孔子說:「此書大意是仁義。」
老聃問:「請問,仁義是人的本性嗎?」
孔子說:「是的。君子不仁就不成其為君子,不義則不能生存。仁義,實在是人的本性。沒有它,人還能幹什麼呢?」
老聃又問:「什麼叫仁義?」
孔子說:「內心和樂而平易,兼愛無私,這就是仁義的實在內容。」
老聃卻反駁孔子說:「您的話很危險,那兼愛,不是太遷腐了嗎?說無私,實際便是自私。」
仁義能讓天下的人民都不失教養嗎?其實,天地本來就有常規,日月本來就有光明,星辰本來就有序列,禽獸本來就有群居的習慣,樹木本來就有直著向上長的本能。先生只消依著事物的本性去辦,遵循無地萬物的規律行事,這就足夠了。
哲理啟示:
老子想告訴孔子,如果我們打出仁義的旗號,就好像敲著響鼓去尋找逃亡的人一樣,這不僅找不到,逃亡的人反倒躲藏得更深了。鼓吹仁義,使人知道仁義,也懂得行假仁義,這不是把本來很善良、純樸的人性搞亂了嗎?
所以,作為人,不要迷失本性,不人為地製造些說教和繁瑣的規矩束縛自己,使人改變本性。整個世俗心理都在犯一個錯誤:他們追求真理,他們尋找成功的訣竅,不是到現實中尋找戰必勝、攻必克的依據,而是到本本和他人的言說那裡去找依據,認為這樣就可以獲得認識天地萬物的大道,就取得了為人處事的成功法則。其實完全不是這樣的,他們這樣做,喪失了本性,往往適得其反。
03
實能與虛懷。
陽朱曾經帶著這個問題(實能與虛懷)求教老聃。
陽朱和老聃都是春秋時代的大哲學家。陽朱,就是陽子,老聃,就是老子。
陽朱問老子:假如一個人,個人專業本領很大,比如他行動果決、敏捷,認識明確透徹,探討事物的規律勤勉不懈。像這樣的人可以當一個好的領導者嗎,比如像上古的聖明帝王?
老子說:這種人,在大智大慧的人看來,也不過是像玩雜耍和從事占ト的人一樣,不算好的領導,這種人終日憂心傷神、形勞身累,被小小的技藝束縛著。太狹隘了些。
豹身上因為有美麗的花紋,就招來人們獵取;獼猴因為會跳躍,也就容易撞上窩弓箭弩;獵犬因為長於捕狐狸,也就因此常被人拘系著,不得自由。
過分行動,表現出自己的某些長處,不正像這幾種動物嗎?自己和自己過不去,這樣的人能當上一個賢明聖哲的領導者嗎?陽子聽了老子這種新穎的說法,很驚訝,臉色都變了,又很客氣地請教老子:「怎樣才能算是高明聖哲的領導者呢?不表現,不終日憂心,怎麼統御好一方人事,乃至一國人事呢?高明聖哲的領導者應該怎樣做呢?」
老子說:高明聖哲之人的功績遍布天下,卻好像不是他自己所作所為。他的德性遍布全國每寸土地,但人民卻並不知道他在施教。好的領導,能正確處理實能與虛懷的關係。讓別人受益了,卻並不干擾別人的生活。
哲理啟示:
游心寄懷於恬淡無欲的境界,心平氣和,不頤指氣使,不覺得高高在上,不為自己謀私利,人們喜愛他,但又不敬而遠之,這樣的人能擔任領導,堪擔大任。
很赞哦! (1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