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0岁我拿十年做什么作者 20岁30岁,我拿十年做什么 读后感
20岁30岁,我拿十年做什么 读后感
20-30岁我拿十年做什么ppt读后感
20岁30岁,我拿十年做什么 读后感
人不过是茫茫宇宙中一个小小的地球上的生物中的一种罢了,是宇宙的物质际会而成的一种特殊的物质形态。只不过这种物质构成有了生命,有了较高级的思想。人类和其他物质有一样的特征,产生、灭亡、转化等。他的意义就是体现了宇宙之中物质的一种转化和存在。他不可能影响宇宙的根本。而且将来消灭或转化为其他物质形态后,人类也就消失了。(不排除其他星球上有类似人的动物,但那和我们无关。)
有了思想的人们面对这茫无边际的宇宙和自己“可悲”的命运,十分不甘心,极力想找到自己生存的“伟大意义”,以区别于其他的物质其他的生物。但是理智告诉我们:人和其他的物质其他的生物有本质的相同点,只不过思维稍微高级一点,但却无法跳出、摆脱宇宙。所以“人为什么活着”这个命题,如果想针对宇宙、自然,就只能是妄想。如果把这个命题相对化,不是针对宇宙,而只是针对人类自己(包括“我”)的生存延续问题,这个命题才具有意义。
再说,一个人的出生并不是“我”自己的意志,是人类、父母把“我”生下来的,所以“我”的临世不可能有“我”自己的出生目的。“我”的出生“目的”是大自然、人类、父母“强加”给“我”的。所以个人的人生观必然和人类、父母的“目的”有共同的切合点,形成个人人生观当中的“社会意识”(后边将谈及)部分—延续人类。所以,不管“我”意识到没意识到,人活着的目的只能是:如何使人类自己(包括“我”)在宇宙中存活的相对长一些,好一些。
人类包括整个人类社会(大我)和“我”自己(小我)这样两个端点。尽管因为个人的生物本能—个人的生存需求和享受需求使每个人都具有先天的自我性,从而形成了个人人生观中的“小我”部分。但社会意识(“大我”)一定会通过社会、环境的影响注入个人的人生观中,只是程度不同罢了。所以,人的人生观必然会包含着“大我”和“小我”这样两个端点。不同的个人的人生观也就在这两个极端之间徘徊、选择着:
1、以自己个人为中心,为标准。活着就是一切,一切都是为了我活着。我的欲望第一。(可以“小我”代称)
2、以社会为己任。我是人群、氏族、父母生养的,所以我同样是他们中的一分子,没有他们就没有我。所以我要讲回报讲责任。也要为人群社会及亲友尽责尽力。(暂以“大我”代称)
实际上两种绝对极端的人是很少很少的。个人世间处事时,总是在小我、大我两者之间权衡的(尽管有时是下意识的),只因个人的条件不同,认识不同,就有人侧重于自我,有人侧重于社会。目前流行的人生答案中有所谓“价值”说、所谓“心理平衡”说,也无非是在这两极之中找“平衡”和“价值”罢了。譬如,“活着只要自己快乐满足就是了”的说法。似乎以个人为标准,但其中也有人为别人为社会服务感到了愉悦,所以持这种论点的人也存在那两个极端的差异。
“延续人类” 是每个人的与生俱来的责任义务,每个人的社会价值也就在对“人类的延续事业”的贡献大小上面。对社会、他人损害多于贡献的人,是坏人,其社会价值是负数。对社会、他人贡献多于损害的人则是高价值之人。人的价值问题就是这么简单。
积极的人生观中,目前最流行的“追求人生自我价值的实现”之说,象常见的“争口气”、“轰轰烈烈”之说一样,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精神。但是,他们在“自我价值”的判断上,也同样存在为小我还是为大我的选择。如果是极端小我主义者,这种人有时将十分可怕,他有时为了“自我价值”的实现不择手段,不惜牺牲其他人甚至是整个人类社会的利益;而如果是大我主义者,他的价值观和社会的价值取向是一致的,往往会为公益事业鞠躬尽瘁、甚至舍己为人,将是难得的好人。
也应该明确一点,因为自我的生活就是整个人类的生存组成的一部分,个人生存的好也是整个人类生存的好的一部分,我们不要否认“小我”的生存意义。“小我” 追求自我价值、自我快乐满足,如果能以合理合法,不主动掠夺伤害他人的原则来约束自己,这样的“自我者”也是可尊重的。特别是有些人在社会上奋斗时碰扁了,只得回头缩在自己的生活圈里,这样的人更是无可厚非。
消极的人生观中有各种宗教的关于人生的答案。面对死亡的必然性,心理羸弱的人会非常恐惧,于是,各种宗教应运而生,以来世、天堂、灵魂、极乐世界等虚幻的东西来麻醉这些恐惧的心理。说到底,这只是一种麻醉,可做一种“心理疗法”,心理脆弱的人不妨一试。但是如果当真在青灯古佛面前“一醉不醒”,那将浑浑噩噩了却自己一生。辜负自己作为“人”在宇宙中走一遭的唯一机遇啊!
人的本能的生存需求和理智的局限性决定了,小我是不会不存在的!特别是当社会处在极不公平的时候,心理的不平衡和自保的需要,还会使小我主义非常凸现。但是作为社会,当然喜欢“大我”之人了。当大我之人多了,这个社会就温暖了。随着人类理智的发展进步,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终究会占上风。
“人类的延续事业”,是社会人生的共同目的,但是由于社会生活丰富多样,每个人的生活模式、所走的生活道路是不同的。一个人自脱离父母怀抱自立以后,就逐渐融入社会开始走自己的人生路。人类生活包括事业、艺术、生产工作、情爱、金钱、名誉、技术、家务以及快乐、满足等等物质和精神诸方面的东西,每个人都会或自觉或不自觉地以其中的几项作为自己生活的方式,通过对这些生活方式的追求、操作,造就出自己的人生形象,有的成为企业家,有的成为艺术家,或者成为领导人、好职工、家庭主妇、棋手、革命者、老好人、老农民、、、、。因此说。事业、工作、艺术、情爱、金钱、名誉、技术、家务以及义气、快乐、满足等等物质和精神诸方面的东西,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具体内容,也就是“人类延续事业”的外在体现;(许多没有意识到人生的终极意义的人就是把这些个人生活模式的选择称为人生的目的。)虽然这些东西对于个人来说“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每个人都应该而且必须根据自己的条件、能力和爱好,来选择其中的几项作为自己人生操作的方向和目标,从而完成自己的人生责任和历程。(有些人在追求这些东西时成为败类,那是因为在追求它们时采取了损害别人和社会的方法,而不是这些东西的过错)。
“人类的延续事业”,是一代一代人共同承担的。每一个活着的人只是尽他一分子的作用。无论是在社会、国家层面效力的社会活动家、企事业组织者,还是为了解决家庭困境劳累了一辈子的村民,他们都是自觉不自觉的在为延续人类尽责尽力,都没有辜负人生,都问心无愧。只是“岗位”不同而已,在人格上并没有高下之分。因为每个人在人生操作时,不只是有能力问题,还有条件、机遇(喻称“天命”)的问题。所以面对顺利、成功、挫折、失败,可以兴奋、可以沮丧,但如果因成功而猖狂而目空一切、因惨败而否定自己而自尽,那就可悲了!
以上我罗嗦的是:人活着的意义在于如何使人类自己(包括“我”)在宇宙中存活的相对的长一些,生活得好一些。这是大自然、人类、先辈和“我”的人生意义切合点,是自然和理念的共鸣。人,不要以为自己会无限崇高甚至要超脱宇宙规律,或者因为免不了“一堆黄土”而浑浑噩噩无所追求。对自己不要太刻薄,也不要太迁就;不要幻想一辈子都“开开心心”,也不要在困难面前跳楼上吊。应根据自己的爱好、能力、环境条件来选择和调整自己的人生道路,力所能及地为自己为别人为社会作事,“尽人事以听天命”,把自己有限的一生过得有滋味些吧!
20-30岁我拿10年做什么读后感
读后感写法:
当人们读到一则材料,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往往会由此及彼地联想到生活中的许多人和事,而产生一些感触、联想和体会,把这些感受行之于文,便是读后感.读后感写作训练是把范文讲读和写作训练两个环节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阅读和写作综合训练的一个重要途径.
下面就从读后感的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首先,读是基础.读后感包括“读和感”两个部分.“读”是“感”的基础,“感”因“读”而触发,没有“读”也就无所谓“感”,所以读和感要求首先要精读原作,准确全面地把握原作写作意图和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意义,然后在此基础上对原作恰当的引述.为下面的“感”酝酿情感,使“感”有坚定的基础,这样不但有助于立论的确立,而且本身就是为立论服务的一个有力的论据.离开了对原文思想核心的理解和掌握,读后感就成了空中楼阁,而缺乏高度的语言组织和概括能力,写作时往往陷入对原文冗长的复述而喧宾夺主,对原文照抄照搬,面面俱到,则是学生写读后感的通病
其次,感是核心.这里的感,既不是离开原文的空发议论,也不是对原作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作者在原作思想观念的启迪下产生的新的观念,是心灵的闪光,是认识的飞跃.一般地说,读后感的“感”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通过对原文思想的进一步阐发,来表现作者认识的深化.
《20——30岁,我拿十年做什么》这本书怎么样?
简介如下
20-30岁,我拿十年做什么?的内容简介
对每个人来说,20-30岁这十年是人生中最为重要的十年。以至于人们常常会说:“你20多岁时的选择,会写在你40岁的脸上和你脱口而出的每一句话上。”二十多岁时你选择了怎样的人生态度和人生历程,会决定你以后的气质容貌,会决定你这一生是个怎样的人。但遗憾的是,大多数人在年轻的时候,都没有想清楚这个问题:“20-30岁,我拿这十年做什么?”
本书的作者通过自身丰富的阅历,帮助读者做好自己的人生规划,告诉读者在20-30岁这十年内,从哪些方面着手完善自己,其中包括:人生方向、心态调整、人脉积累、口才提升、工作技能、处世心计、投资理财等等。几乎囊括了当下年轻人最应该重视起来的十个方面,让年轻读者能够全面地提升自我,不断提升自己的价值,创造自己想要的人生。
~~~~~
这本书网上评价似乎不怎么样,豆瓣读书的打分只有5.3分,算是很低的分数了,
20-30岁你拿这十年做什么 TXT
:wenku.baidu./view/15e9c484b9d528ea81c779a7.
5年之后我想做什么读后感
梦想和行动——《5年后你在做什么》
最近几天看了一篇文章叫《5年后你在做什么》,看了之后,我感触很深,我觉得有必要拿出来跟大家分享一下这篇文章和我的见解。
这篇文章从主人公的朋友的一个问题“你五年后最希望自己在做什么”而引出了你第四年应该在做什么,第三年应该在做什么,第二年应该在做什么,第一年应该在做什么……以此类推,一直推到今天你应该做什么。主人公恍然大悟,他再也不把时间浪费在无谓的寻找搭档上,而是开始慢慢地像自己的梦想推进,一步一步地实现梦想,终于在第六年,他实现了五年前的梦想!
文中的主人公,因指点而知道了实现梦想需要计划需要行动,拥有了这两样东西,他成功了。看完文章,掩卷遐99zuowen.思,我们何尝不是这样呢?我们的梦想就在高高的山巅上,如果每天攀登一阶,矢志不渝,梦想总有一天会变成现实,但是如果人光有梦想,没有行动的话,相信你直到老死都不会实现这个梦想!
以前我做事,总是浑浑噩噩,没有计划,总是走一步是一步,从没有问过自己“5年后,你最希望自己在做什么”现在我问了自己,可是我却十分茫然,我只知道,五年后,我上了高一,学习会越来越紧张,仅仅只有这些,连一个梦想都没有,连一个奋斗的目标都没有,这让我无法制定计划,无法拿出行动,无法奋斗,这样我的人生将会变得没有意义,它不会有成功的快乐,更不会有实现梦想的喜悦!从今天开始,我有梦想了,虽然我的梦想很远,很大,很遥不可及,但是我觉得,任何东西在细化之后都会变得简单,容易操作!
每当你在最困惑的时候,不妨静下心来问问自己:5年后你最希望看到你自己在做什么?如果你自己都不知道这个答案的话,你又如何要求别人或上帝为你做选择或开路呢?别忘了,在生命中,上帝已经把所有“选择”的权利交在我们的手上了!
5年后,你最希望自己在做什么呢?不妨让它成为你的动力,试试看吧!
20~30岁你拿这十年做什么怎么样
看到反响那么差,我觉得挺也挺正常。但我还是觉得他是一本好书,一本在年轻的时候当你迷失自己,没有方向的时候去用心阅读的一本好书。 人生如果能真有一点方向,早知道你该具备什么,你朝着哪里走,会一定和别人不一样的。我的这十年已过去了,但真心希望年轻人可以有机会看一看这本书。
此类的书在过去的日子里读过许多,里面很多的道理和事例也是耳熟能详,这是我自己觉得此书很一般的原因。 但既然花时间看了,还是想小结一下,一来是习......
叶圣陶写的将来做什么读后感将来做什么读后感
叶圣陶(1894.10.28-1988.2.16)
叶圣陶原名时绍钩,生于江苏苏州。父亲在地主家做帐房,家境清苦。1907年考入草桥中学,毕业后在一个初等小学当教员。1914年被排挤出学校,闭居期间作文言小说发表在《礼拜六》等杂志上。
1915年秋到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的尚公学校教国文,并为商务印书馆编小学国文课本。1917年应聘到吴县用直县立第五高等小学任教。
1918年在《妇女杂志》第4卷2、3号上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春宴琐谭》。1919年参加北京大学学生组织的新潮社,并在《新潮》上发表小说和论文。1921年与郑振铎、茅盾等人组织发起文学研究会,并在《小说月报》和《文学旬刊》上发表作品。1922年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说集《隔膜》。1923年出版的《稻草人》是我国第一部童话集。1928年创作了优秀长篇小说《倪焕之》。1923-1930年,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当编辑。1927年5月开始主编《小说月报》。1930中转到开明书店当编辑。抗日战争期间举家内迁,曾在乐山任武汉大学中文系教授。后到成都主持开明书店编务。 1946年返回上海。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出版总署署长,教育部副部长兼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全国政协副主席。
著作书目:
《隔膜》(短篇小说集)1922,商务
《雪朝》(新诗集)与周作人、朱自清等人合集,1922,商务
《火灾》(短篇小说集)1923,商务
《稻草人》(童话集)1923,商务
《剑鞘》(散文集)与俞平伯合著,1924,霜枫社
《线下》(短篇小说集)1925,商务
《城中》(短篇小说集)1926,上海文学周报社
《风浪》(儿童歌剧)1928,商务
《未厌集》(短篇小说集)1929,商务
《倪焕之。(长篇小说)1929,开明
《恳亲会》(戏剧)1930,小说月报社
《当代英雄的石像》(童话集)1931,开明
《脚步集》(散文集)1931,新中国书店
《三种船》(散文集)1925,生活
《未厌居习作》(散文集)1935,开明
《圣陶短篇小说集》1936,商务
《叶绍钧选集》1936,万象
《叶绍钧文选》1936,仿古书店
《四三集》(短篇小说集)1936,良友
《小白船》(童话集)1936,艺林书店
《叶绍钧代表作品选》1937,全球书店
《给战时少年》(散文集)1938,大路书店
《叶绍钧代表作》1941,三通书局
《遣愁集》(小说、诗歌集)1943,创作文艺社
《微波》(短篇小说集)1944,艺光出版社
《西川集》(散文集)1945,文光
《绍钧杰作集》(短篇小说、散文集)1946,全球书店
《叶绍钧代表作》(短篇小说集)1949,全球书店
《怎样游戏》(儿童文学)1947,中华
《李太太的头发》(散文、短篇小说集)l947,博文书店
《叶圣陶文集》1948,春明
《皮包》(短篇小说集)1948,中华
《叶圣陶短篇小说集》 1954,人文
《叶圣陶童话选》 1956,少儿
《叶圣陶文集》(1一3卷)1958,人文
《叶圣陶选集》 1958,香港新艺出版社
《叶圣陶选集》 1959,人文
《抗争》(短篇小说集)1959,人文
《箧存集》(诗集)1960,作家
《叶圣陶散文甲集》 1983,四川人民
《叶圣陶序跋集》 1983,三联
《我与四川》(散文、诗歌集)1984,四川人民
《叶圣陶散文乙集》 1984,三联
《稻草人》和其他童话 1984,少儿
《童话》1985年,新蕾出版社
《叶圣陶童话选》1986,吉林人民
《叶圣陶代表作》1987,黄河文艺
《叶圣陶集》(1-5卷)1988,江苏教育

十岁那年读后感
十岁那年读后感
当我翻开《十岁那年》这本书时,顿时觉得这本书好特别。作者是以诗歌的形式讲述了自己------金河姑娘在十岁时经历的一场成长蜕变。
金河的爸爸在一次任务中不幸被敌军抓住,不知是死是活。从此以后,照顾金河和她的三个哥哥的任务就完全交给了金河的妈妈。可不久以后,日军又侵略祖国,金河一家不得不乘着海轮前往异国他乡。
读到这里,我怀着一颗好奇又满是祝福的心热切地希望金河能很快适应异国的环境,过上快乐的生活。可事实却那么不如人意,当金河一家到达阿拉巴马时,虽然有了落脚的地方,但金河整天上学都被异国同学嘲笑和打骂,金河的妈妈整天祈祷爸爸能够平安回来。看到这里,我也跟金河的妈妈一样,祈祷金河的生活能够快点好起来。
事情真的有了好转,金河的老师在知道金河被欺负的事后,她安排了两个学生去跟金河交朋友,并由会武功的李小武负责金河的接送,这样就再也没有人欺负她了。
可是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一个令人悲痛的消息传来了--金河的爸爸身亡了!为此,全家人都沉浸在悲伤中······
但很快,新的一年来临了。金河一家收拾起了悲痛的心情,开始微笑迎接新年。金河也把悲伤放在心底,仿佛一下子长大了,勇敢的面对新的生活,承担起了家的重任。因为她知道,自己已经十一岁了。
读完整篇文章后,脑海中浮现出了自己十岁时那么多长辈为我过生日的场景,自己是多幸福啊!可金河呢?有的只是不幸的遭遇。但是,金河在生活面前那么坚强,遇到困难那么乐观,难道不值得我学习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