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秋夕古诗赏析 杜牧《过勤政楼》原文及翻译赏析

火烧 2021-09-03 01:31:48 1081
杜牧《过勤政楼》原文及翻译赏析 过勤政楼原文:千秋佳节名空在,承露丝囊世已无。唯有紫苔偏称意,年年因雨上金铺。过勤政楼注释1勤政楼:唐玄宗开元(713-741)前期所建,全称「勤政务本之楼」,是玄宗处

杜牧《过勤政楼》原文及翻译赏析  

过勤政楼原文:

千秋佳节名空在,承露丝囊世已无。唯有紫苔偏称意,年年因雨上金铺。

过勤政楼注释

1勤政楼:唐玄宗开元(713-741)前期所建,全称「勤政务本之楼」,是玄宗处理政务、国家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2千秋佳节:公元729年(开元十七年)八月五日,玄宗为庆祝自己的生日,在此楼批准宰相奏请,钦定这一天为千秋节,布告天下。3承露丝囊:每年一度的千秋节,玄宗都举行盛典,大宴群臣,接受群臣祝寿。「士庶以结丝承露囊更相问遗」(参《唐会要》)。4紫苔:《拾遗记》:「紫苔覆漫,味甘而柔滑。」金铺:宫门上的安装门环的金属底托,多铸成兽形以为装饰。

过勤政楼鉴赏

  勤政楼原是唐玄宗用来处理朝政、举行国家重大典礼的地方,建于公元720年(开元八年),位于长安城兴庆宫的西南角,西面题曰「花萼相辉之楼」,南面题曰「勤政务本之楼」。

秋夕古诗赏析 杜牧《过勤政楼》原文及翻译赏析

  公元729年(开元十七年)旧历八月五日,唐玄宗为庆贺自己的生日,在此楼批准宰相奏请,定这一天为千秋节,布告天下。并以马百匹,盛饰分左右,舞于勤政楼下,又于楼中赐宴设酺,「群臣以是日进万寿酒,王公戚里进金镜绶带,士庶以结丝承露囊更相问遗」,千秋节也就成了一年一度的佳节。然而由于玄宗晚年「勤政务本」早成空话,到安史之乱爆发,只得被迫退位,唐王朝江河日下,千秋节也随之徒有虚名了,甚至连当年作为赠送礼物的承露丝囊也见不到了。诗的第一句说佳节空在,是总论,第二句说丝囊已无,则是抓住了「承露囊」这个千秋节最有代表性的物品来进一步补衬,使得「名空在」三字具体着实了。

  这首诗的后两句写诗人移情于景,感昔伤今。杜牧善于以诗论史,借古讽今。「惟有紫苔偏称意,年年因雨上金铺」。这两句采用《诗经·王风·黍离》的笔法,用宫院中的植物茂盛生长暗示王朝兴衰之意。

  《诗境浅说续编》云:「开元之勤政楼,在长庆时白乐天过之,已驻马徘徊,及杜牧重游,宜益见颓废。诗言问其名则空称佳节,求其物已无复珠囊,昔年壮丽金铺,经春雨年年,已苔花绣满矣。」金铺,是大门上的一种装饰物,常常做成兽头或龙头的形状,用以衔门环。用铜或镀金做的,叫金铺,用银做的叫银铺。紫苔是苔藓的一种,长在阴暗潮湿的地方。

  这两句诗从表面看,写的是景,是「勤政楼」的实景,但细细体味,就会感到这十四个字,字字都饱蘸了诗人感昔伤今的真实情感,慨叹曾经百戏杂陈的楼前,经过一个世纪的巨大变化,竟变得如此凋零破败。可以想像,当杜牧走过这个前朝遗址时,所看到的是杂草丛生,人迹稀少,重门紧闭的一片凄凉景象。

  诗人不写别的,偏偏从紫苔着笔。这是因为紫苔那无拘无束,随处生长,自得其乐的样子深深地触动了他此时惨淡失意的心情。失意之心对得意之物,自然格外敏感,体味也就更加深刻了。

  作者以紫苔见意,又从紫苔说开去,用紫苔的滋长反衬唐朝的衰落,小中见大,词浅意深,令人回味。说紫苔上了金铺,是一种夸张的手法。当年威严可畏的龙头兽首,而此时绿锈满身,如同长满了青苔一般,这就进一步烘托了勤政楼被人遗忘而常年冷落的凄凉衰败的景象。这里,「偏称意」三字写得传神,「偏」,说明万物凋零,独有紫苔任情滋蔓,好像是大自然的偏宠,使得紫苔竟那样称心惬意。这笔法可谓婉曲回环,写景入神了。

  这首诗是诗人在极度感伤之下写成的,全诗却不著一个「悲」字。从诗的整体看,诗人主要采用明赋暗比的方法。前两句写的是此刻之衰,实际上使人缅怀的是当年之盛;后两句写的是此时紫苔之盛,实际上使人愈加感到「勤政楼」此时之衰。一衰一盛,一盛一衰,对比鲜明,文气跌宕有致,读来回味无穷。

诗词作品:过勤政楼诗词作者:【唐代杜牧诗词归类:【讽刺】、【感昔伤今】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