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家捐献 一位老人,出身世家豪門,爲國捐獻10個億,卻連一雙皮鞋也買不起
一位老人,出身世家豪門,爲國捐獻10個億,卻連一雙皮鞋也買不起
一位老人,出身世家豪門,晚年無償向國家捐出價值10個億的古董,卻連一雙皮鞋也買不起。他的事蹟令人感動,他的精神值得後人敬佩。
他是誰?他就是收藏大家——朱家溍。
曾祖朱鳳標
朱家溍先生生於1914年,浙江蕭山人。朱家溍出身世家豪門,系宋代大理學家朱熹第二十五世孫。高祖朱鳳標,清道光十二年(1832)進士,以殿試一甲二名(榜眼)及第,歷任工、刑、戶、兵、吏五部尚書,武英殿總裁,體仁閣大學士,時稱“蕭山相國”,是蕭山歷史上學位、官位最高者。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期,時任兵部尚書的朱鳳標,兩次上奏,提出抗英主張,是“主戰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朱家溍與祖父母的合影
曾祖朱其煊,歷任工部郎中、湖北荊襄兵備道、山東布政使等職,曾捐資以助光緒“新政”。祖父朱有基,歷官江西建昌九江府知府、四川川東道,卓有政績。

父親朱文鈞,清光緒年間畢業於英國牛津大學,辛亥革命後任財政部參事、鹽務運銷廳廳長。工書善畫,因酷愛文物並造詣精深,故宮博物院成立之初,即被聘爲專門委員,是現代爲數不多的文物鑑賞家、收藏家。
朱家溍之父朱文均
在家庭的薰陶之下,朱家溍自小便積累了深厚的國學功底,詩文、繪畫、京劇、崑曲樣樣精通。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後,正在讀高中的朱家溍到29軍駐地參加集訓。“八一三”淞滬會戰爆發後,他參加了學生請願,曾多次扒火車去南京參加抗日宣傳運到。
1943年,朱家溍被調到故宮工作。同年底,爲了保護中國文物到倫敦參展,朱家溍一路跟隨守護國寶。在展覽結束之後,朱家溍將這些國寶悉數運到貴州安順保存,立下了護寶第一功。
朱家溍6歲時候的照片
解放後,朱家溍調到故宮工作,憑着對文物的熱愛,朱家溍在文物鑑定領域、在清史領域和戲曲領域有了出色的造詣。在溥儀撰寫的《我的前半生》一書中,朱家溍就指出了16處不足之處。著名收藏家王世襄稱讚他:“朱家溍比溥儀還溥儀”。
朱家溍在故宮還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情,那就是找到了故宮太和殿的龍椅。太和殿的龍椅在袁世凱稱帝時被人換掉,老龍椅從此下落不明。朱家溍拿着一張1900年拍攝的老照片四處尋找,終於在一處殘破的傢俱庫房中找到了這個龍椅。
青年時代的朱家溍
1963年,國家將修復龍椅的重任交給了朱家溍。朱家溍用了934天,終於將龍椅完全修復,這就是今天我們看到的故宮龍椅。
朱家溍還在故宮的垃圾堆裏,找到了兩幅失傳已久宋代名畫,一幅是宋徽宗的《聽琴圖》,一幅是馬麟的《層疊冰綃圖》。這兩幅畫都是國寶文物,價值連城。
朱家溍80歲時的演出
此外,朱家溍在戲曲、電影等方面也是專家,在電影《垂簾聽政》、《火燒圓明園》中擔任顧問,在著名導演謝晉拍攝《鴉片戰爭》時曾經三次登門拜訪朱家溍,向他討教。
在梨園界,朱家溍從小就拜著名武生楊小樓爲師,頗得楊大師的真傳。在崑曲、京劇等方面朱家溍文武角色演得都很出色。梅蘭芳的《舞臺生涯四十年》一書,有一大半是出自朱家溍之手。直到1993年,80歲的朱家溍還能上臺演出《單刀會》和《霸王別姬》。
朱家溍與老母親和捐獻的碑帖
朱家溍一生癡迷文物,祖宗傳下來的大量古董讓他醉心其中。在長達數十年的時間裏,朱家溍自己也收藏了上千件古董,這些文物古董裝滿了朱家的宅院,一時間傳爲佳話。
1954年,朱家溍兄弟三人與母親一起將家傳的706種碑帖無償獻給國家,這些碑帖有很多都是絕世孤品,比如宋代的《皇甫誕碑》,元朝的《李靖碑》等。據後來有人估算(2003年),這706種碑帖的價值,至少爲3個億。
宣德爐
1976年,朱家溍在徵得二哥、三哥的同意後,將家傳的和自己收藏的明代紫檀木、黃花梨木、清代乾隆紫檀木器80多件,還有明代古硯、宣德爐等100來件器物,全部無償捐給了承德避暑山莊。爲此,河北爲朱家頒發了獎狀。
1976年底,朱家溍又將自己珍藏的宋版書、元明清三代的古籍珍本2萬多冊,全部無償捐給了中國社科院歷史研究所。捐贈由社科院負責人楊訥接收,社科院爲朱家頒發了獎狀。
紫檀木乾隆寶座
1994年,朱家溍將家中最後一批古董捐出。其中有唐代朱澄的《觀瀑圖》、北宋李成的《歸牧圖》、南宋夏圭的《蕭山秋蕭寺圖》、宋代許宋寧山水畫,明代文徵明的《雲山圖卷》,最次等的也是清代朱耷的畫作。
此外,還有明代潞王府珍藏的古琴和明代成國公朱府紫檀木螭紋大畫案,還有田黃石印章、紫砂壺、龍泉窯瓷器等等一些小件物品。浙江省博物館爲朱家頒發了獎狀,並進行了公開表揚。
朱家溍祖宗四代人和自己收藏的古董1000多件悉數捐出,全部一分錢都沒有要。這些古董大多是絕世寶物,一級文物數量衆多,光那706種碑帖的價值就超過了3個億。若以今日的市場價值衡量,朱家溍捐獻的文物總價值,不會低於10個億。
然而,捐出了10個億的朱家溍生活卻極爲清貧。在最困難的時候,甚至連一雙皮鞋也買不起。
朱家溍的夫人趙仲巽
上個世紀80年代,朱家溍一家擠在北京一處平房院內。小平房紙糊的牆體、四壁蕭條,老木地板高低不平,冬天沒有取暖器,連一張像樣的牀都沒有。
家中有3個蜂窩煤爐,分別放在臥室、客廳和餐廳的中間,十分顯眼。家裏唯一的值錢之物,就是一臺18英寸的彩色電視機,據說還是別人慰問送來的。
朱家溍
上世紀90年代初,朱家溍的夫人因病去世。朱夫人住院數月,家中欠了4萬多塊錢。朱家溍此時無力償還,只得將一幅畫賣去了香港的博物館,將貸款償還。
當時曾有人請他去參加表彰大會,他卻因爲買不起一雙皮鞋而發愁。對於這種處境,朱家溍無怨無悔,毅然將家中僅存的古董全部捐給了家鄉的博物館——浙江省博物館。
朱家溍故居
2003年,朱家溍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90歲。朱家溍被譽爲中國最後一位高士,他的崇高品質和無私精神,值得後人銘記和學習。
參考文獻:朱傳榮《朱家溍收藏文物的往事》、施加農《追憶朱家溍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