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创客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如何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如何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如何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地理课教学中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的意义
高中地理是中学阶段重要的基础学科。《地理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高中地理课程能“反映地理学科发展”,“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强化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区域性和综合性是地理学的两个鲜明特性。区域性要求学生在学习地理中要树立空间概念,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演变的规律。综合性要求学生在学习地理中要以综合的观点、联系的观点系统地综合分析地理事象。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是落实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
二、地理课教学中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的途径
纵观这几年来的地理高考试题,仍是强调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考查学生所学的地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这些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地理学科因其独特的学科特征及与自然、人文众多学科的内在关联,使它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方面具备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那么,如何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呢?
(一)、依据地理学科的区域性和综合性特征,在学科内部,培养综合能力
地理学科区域性和综合性两大特征是由其研究对象所决定的。在广阔的空间区域背景下,综合分析复杂多变的影响因素,掌握地理环境变化规律,无疑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所以“空间综合分析法”,成为高三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方法之一。
例如学习“美国”这一节可设计如下联系图,来帮助学生理解美国自然条件与工农业及城市特点之间的关系。
上述空间区域的综合分析是建立在自然地理要素之间、人文地理要素之间及自然与人文地理要素之间内外部联系的基础之上的。这就给同学们提出更高的要求:(1)以空间区域图为依托,运用地图进行信息归类与处理;(2)联想相互要素进行逐一分析;(3)综合各要素、并明确相互关系、主导要素和从属要素的地位最终进行综合分析,得出结论。
(二)、依据地理学科的广泛性和交叉性特征,在学科之间,培养综合能力
地理教学横向渗透的内容选择应基于课本,联系经济、政治、文化等相关内容,丰富、深化、升华课本。使地理课堂教学真正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起来,使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相协调。在教学中可以把握切入线索,培养综合能力,具体做法如下:
(1)从时空线索切入,着眼史地综合
地理学科是研究人类与生存空间环境关系的科学,是以广阔的空间背景为依托的;历史学科是以漫长的时间背景为线索的,要研究历史事件与社会发展的演变过程需要以一定的空间区域为背景依托。由此看来,两门科学都与时空线索相关,。例如:16世纪60年代,欧洲的荷兰虽然国土面积很小,但依靠海陆优越位置,资本主义经济逐步发展起来,成为最早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的国家。同学们在学习这段史实时,就不应忽视地理位置的影响作用。又如:98年长江洪灾的成因分析,同学们既要考虑到气候异常的现实因素,考虑到百余年来长江沿岸森林破坏、水土流失、淤塞河道的历史因素。
(2)从理论与实践关系入手,着眼政地综合
中学阶段的政治学科主要包括经济学常识、哲学常识和政治学常识三部分内容。从人地关系切入,不难发现哲学为地理学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即对立统一的关系。例如森林资源的利用与更新保护、我国农业生产以粮为主及多种经营的方针、一切从实际出发,综合分析及解决问题。政治经济学常识提供了商品、货币及价值规律;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生产资料所有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的分配和消费;走向世界的中国经济及国民经济的三大产业等知识。这些内容是学习经济地理的基础,而且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农业生产与布局、人口与城市等地理知识关联密切。从政治地理线索切入,我们能探寻到培养综合能力的另一番 “天地”,地理学和政治学常识综合研究问题时,通常是以国家或地区作为研究问题的基础,从上层建筑的角度去综合分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变化。例如:在综合分析21世纪香港发展前景时,同学们一定会联想到“一国两制”这一国家政治前提,在这一背景下,香港的金融、外贸、知识经济、旅游等多种经济产业都将会出现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其中涉及许多经济地理的具体内容。
(3)从原理、成因入手,着眼与自然学科结合
地理学科的许多概念、分布与规律是依靠与数学、物理、生物及化学等自然科学的知识来解析其原理或成因的,这是地理学科的交叉性与广泛性所决定的。例如喀斯特地形的成因与化学;正午太阳高度角与代数或几何;地球自转或公转与物理;生态系统与生物皆为佐证。遇到上述问题,同学们应有意识地从多学科角度去综合思考,以求得全面与深入地分析结论。
(三)、把握人地关系主线特征,从树立正确的观念角度,培养综合能力
人地关系协调论是地理学科最重要的价值观念,人地关系的主线自始至终贯穿于中学地理教材之中。那么“人地关系的主线与能力的培养有什么必然关联呢!”两者关联主要体现在:(1)人地关系协调论的观念形成单靠地理一个科目是难以完成的,它需要以史为鉴、辩证唯物主义观念及生物、物理、化学等多学科的价值观念的教育来长期共同完成。(2)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本身就是一道摆在人类面前的超级综合课题,其下属的人口问题、土地资源问题、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等二级子课题的内容皆为综合性极强、综合能力要求极高的大热点。(3)前述课题内容的解析需要自然、人文多种学科的共性能力和独特的学科能力共同作用,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由此看来,在教学中把握人地关系主线时应注意:(1)认同人地关系协调论的基本观点。(2)面对具体内容,善于从多学科综合的分析角度入手剖析问题。(3)将具体内容经思维加工转化为可持续发展,环境与发展等抽象结论,逐步形成崭新的价值观念。(4)运用已有的观念、能力及多学科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以达到升华的目的。
例如,在初中教材“黄河”这节课中,以黄河为研究对象,以人类活动对黄河的影响为核心展开,分为“源河概况”、“母亲河”、“害河”、“根治黄河”四个板块。在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出发,分析黄河的“利”与“害”,“功”与“过”,在提示地理现象发展变化的原因和规律中,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并强化学生关于协调人地关系认识,并且将旧中国黄河肆虐的和新中国对黄河的治理开发进行对比,挖掘出教材中的爱国主义内涵,陶冶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这样的教学充分体现了知识、能力、态度三方面的全面发展,地理教育三项职能的“立体交叉”落实,不仅是高效能的教学,而且是现代教学观的具体体现。
(四)、把握地理学科的应用性和地图特征,培养综合能力
广泛地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应用地理及其他文理学科的知识和能力去解决现实问题是地理学科的突出特征。而现实问题往往又不是单一的地理学科知识所能解决的,它们经常需要多学科综合分析方可解决。地图是学习地理学科的重要工具,是地理学的突出特征之一。地图所包涵的信息主要是地理信息,但不容忽视它所涵盖的相关学科的信息,以及分析时涉及到的多学科知识。由此,我们可以推论出地图是有助于综合能力的培养,地理学其它特征都是建立在地图知识基础之上的。所以,同学们应在阅读、分析、填充、绘制地图四方面下功夫,应在地图以外的原理示意图、综合景观图、剖面图、知识关联图、统计图表等图象类型的阅读分析方面下功夫,以便打好基础,逐步地培养综合能力。
如何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给思维以动力
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望高。而中学地理教材既包括自然地理,又涉及到人文地理,内容丰富多彩,这就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兴趣是学生学习和发展思维能力的巨大推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思维活动往往和解决问题联系在一起,教师要适时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促使学生去思考、去理解、去寻找问题的正确答案。例如:讲经纬线方向时提出:“一个人沿某纬线一直走能否回到原地?为什么?”“一个人沿某经线一直向北走能否回到原地?为什么?”又如讲青藏高原时提问:“青藏高原地势高、太阳辐射强,为什么气候天寒地冻?”等等。这些问题学生都很感兴趣。学生对学习内容最有兴趣的时候也是学习状态最佳的时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计划地创设各种问题情境,设置一定困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学生运用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理解和掌握概念,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培养。
2、 密切联系各种实际,充分利用各种手段,使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思维
人的认识过程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思维的发展规律是从生动的直观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思维。由于中学生年龄和见闻的局限,很多地理事物和现象学生是从未感知过的,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向学生提供尽可能丰富的感性材料,联系学生的知识和实际生活,并借助各种直观教具,引导学生在形成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从直观形象思维通过积极的思维过程――分析、综合、概括上升到理性认识,理解、掌握地理概念、地理规律、地理成因和原理。如在学习季风形成时,提问“盛夏的中午、傍晚游泳时在水中和岸上各有什么感觉”来启发学生,联系实际经验,理解海陆热力差异,推导出季风的形成。
3、 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地理教材的内容有不同的属性,在学习中要运用不同的思维方法,采用不同的思维形
式。由于中学地理教材是以地理概念、地理判断和地理推理材料为主,因此,地理教学中就要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为主。逻辑思维能力的方法有多种,地理教学中最根本、最常用、最重要地方法是比较法及分析综合法。
比较方法在地理教学中运用极其广泛,无论地里表象、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地理基本技能的形成和掌握及地理事物的分布、演变、数据、景象等教学,都离不开比较法的运用。它可在学生已知地理知识的基础上去认识未知的地理事物,有助于学生认清地理事物间的相互联系,明确地理事物发展的过程规律:可使学生掌握的知识更加系统化、条理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如对大陆冰川和山丘冰川的比较,秦岭――淮河一线南北农业的对应比较等。
分析综合法是地理教学运用广泛的逻辑思维方法之一。分析就是把复杂的地理事物分解为简单要素、分别加以认识和研究的逻辑思维方法。综合是把地理事物各个要素或各个方面的特征综合起来考虑的逻辑思维方法。分析的目的在于透过现象把握本质,综合是要揭示地理事物的总体特征。分析和综合是不可分的,只有在分析的基础上才有综合的可能,只有通过综合才能透彻地理解地理事物各个要素的总体特征,从而获得正确完整的地理知识。
4、 充分利用地图,培养读图能力,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地理学科研究的对象是地理环境。要研究地理环境中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及他们的相互关系,立体思维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立体思维能力的重要方式是利用地图。地图是无声的语言,是地理知识的载体和地理教学的工具。地图是各种地理事物在时空分布上形象直观的概括,运用地图可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他不仅可以告诉学生许多地理知识,也可反映出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区域特征及地域差异,还可以找出各类地理事物之间的有机联系。如指导学生读“澳大利亚气候图”,看东西岸气候类型的差异,然后结合地形、气压带、风带、洋流等分布图,分析其差异的成因。这些内容的获得,是要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归纳等方法,是要通过学生积极思维才能完成。所以指导学生运用地图的过程不仅是培养学生读图和分析地图能力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发展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过程。
5、 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地理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表现为学生能依据地理规律,对新的地理问题进行独特分析与解决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首先要摆脱教学中习惯性认识的束缚,开拓思维,挖掘教材中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意识的因素和材料,抓住教材中“扩点”、“补充”、“延伸”,进行创造思维训练;抓住教材的“异点”,进行扩散思维训练;借助插图、附图,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和想象能力;通过教材中的“想一想”、“做一做”、“读一读”,进行“一题多解”和“一解多题”训练,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其次,要勇于打破教学上的老框框,鼓励学生质疑提问,探索求异。创设一种自由思考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调动全体学生创造的积极性,形成开放的课堂
总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要密切联系实际,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多角度、全方位地进行大胆尝试,最大限度地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而收到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最佳教学效果。
如何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一、认识地图,明确主题,科学运用
不同主题和种类的地图有着不同的用途,初学地图往往对此比较模糊,解决问题时常使用不正确主题或种类的地图,例如学生在行政区图上解决地形的问题,无法找到答案,失去学习和使用地图的信心和积极性,因此教学中首先要使学生认识地图,明确地图的主题、种类,做到合理筛选,科学运用。
中学地理学习中地图的主要种类有以下几种:
1.地图 是地表图形的描绘,是地理信息的浓缩和直观表达,是学习地理的工具,地图所起的作用,是语言、文字无法替代的。主要主题如地形图、政区图、山河与气候等自然地理分布图、资源、能源、人口、城市等人文地理分布图。
2.地理原理图 用不同的符号,表达地理事物的演变规律及运动过程,如地球公转图、褶曲成因图、地形雨示意图、水循环示意图、森林减小风速示意图等主题地图。
3.剖面图 用以揭示地理事物的内部构造及其在水平和垂直方向的分布规律,如地形、地质、土壤、大气剖面图等。
4.地理模式图 用以表示地理事物的一般分布规律,是地理分布图、原理图的特殊形式。如世界洋流模式图、太阳系的模式图、风带和气压带图、自然带分布模式图等。
5.地理统计图 用以表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要素的时空分布与变化规律。主要形式有:柱状图、曲线图、折线图、扇形图等几种。如降水各月分配及气温变化曲线图、人口增长示意图、气温的垂直分布图、农业产值构成示意图等。
6.自然景观图 有表示地表形态的景观图,如新月沙丘、风蚀蘑菇、火山等;有表示典型植物的景观图,如热带雨林的榕树、热带草原的波巴布树、合欢树、纺锤树等;有自然带典型动物的景观图,如热带雨林的河马,热带草原的斑马和长颈鹿、澳大利亚的袋鼠,南美洲的大食蚁兽等;也有由自然环境、植物、动物构成的自然景观图;还有地质时代图,典型生物或化石图。
7.人文景观图 用以反映人类生产、生活、宗教、文化、等活动的图画,如客家民居图、巴西狂欢节盛况图、埃及、开罗风光图,因纽特人生活图,温带草原的蒙古包图,坦桑尼亚的剑麻图等。
8.地理漫画 它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多以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为主题,提醒人们要珍惜资源、保护环境,正确处理人地关系。
二、正确读图,理性析图,优化策略
(一)学生掌握读图与析图的一般程序是培养识图能力的基础
1.弄清地图的比例尺、方向和图例注记
这是读图的根本。弄清比例尺,才能使图中抽象的距离在脑海中产生实际概念;图上方向的正确认识才能保证用图的正确性;图例注记的理解才能保证所读的地理事物名称的正确,也帮助在地图上迅速找到目标。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读图顺利和正确。
2.明确要素,引导读图
一幅地图中所蕴含的地理信息是十分丰富的,因此,教学中,应根据教学目标,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通过读图,感知所需要的信息。如:讲述“北印度洋季风环流的成因”,先让学生观察洋流的流向及南亚地区冬、夏季风的风向,进一步引导分析两要素之间的关系,季风环流的成因就迎刃而解了。
3.确定目标,引发读图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的重要一环。因此,制订适当的读图目标,让学生思索,能激发求知欲,调动积极性。如:“中国的交通业”中,主要铁路干线及铁路枢纽,名称多,记忆难,可确定起点和目的地,让学生设置几条旅游路线,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二)学生掌握读图与析图的典型方法是提高识图能力的保障
1.形状观察法
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图形的轮廓、形状,看看是否有明显好记的特征,再根据观察出的形状特征把图形记住。如黄河的干流形状象汉字“几”字、意大利的轮廓象长筒靴……,这些方法能帮学生轻松地判读出有关图形,从而为进一步解答有关问题奠定良好基础。
2.重点突破法
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读出图中的重点与关键点,并把它牢记,这些关键点,往往成为今后读图析图的“切入点”。
3.对比归纳法
某些地理图有着明显的相似性,如曲线图、折线图、柱状图等统计图,因此教学过程中,要把它们有机地联系起来,让学生作比较,“同中求异、异中寻同”,归纳出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从而使学生掌握一大类图的识图技巧。
4.点、线、面结合法
有些图必须从点(港口、矿产地、城市等)、线(山脉、河流、铁路线等)、面(国家、省区、自然带等)之间的相对位置来帮助记忆和判读。
5.暗示地图填注法
让学生在暗示地图上填注城市、河流、山脉、矿产、铁路等名称,是提高学生读图、填图能力的良好方法,不仅可帮助学生记忆地理分布知识,而且还能帮助学生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6.简图绘制法
引导学生绘制有关教学用图是提高学生识图、析图能力的有效方法。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鼓励、指导学生绘制有关简图,如世界海陆分布略图、山河分布示意图、地理成因图、等压线图、统计图等。学生通过亲自动手绘制简图,能加深对所绘图中地理知识的理解,对掌握一些绘图的基本技能也很有实践价值。
三、抓住关键,精心培养,提升能力
能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为了更有效地提高学生识图能力,除了上述策略以外,在教学实践中更要做好以下工作:
1.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应贯穿在平常的教学中,力求做到“图文并茂”,把图和文字紧密结合起来,尽量把地理分布、地理成因、地理规律等知识落实到有关图上,使图上内容与文字描述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即一方面用图使文字具体化与形象化,另一方面用文字使图上内容规律化与系统化,从而使“死”图“活”起来,“静”的文字“动”起来。
2.要培养学生养成经常读图和用图分析问题的习惯和对地图的兴趣。培养学生看图用图的习惯这是关键,而兴趣是发展思维、激发学生主动用图的动力。教师的态度、技巧和艺术都对学生的用图习惯和兴趣产生直接的影响,这就需要教师首先用好图,然后才能培养学生的用图习惯和兴趣。
3.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利用地图积极思维,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地图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它表达了丰富的地理信息,引导学生思考各种信息的相互关系,以提高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如在学习世界人口分布特点时可先观察《世界人口分布图》,学生很容易看出:亚洲东部、南部,欧洲,北美洲东部地区人口稠密。为什么这些地区人口稠密呢?这时先提出人的生活工作受哪些因素影响大?同学们各抒己见,但总结起来不外乎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这时可让学生回顾五带分布图,得出人口稠密区大部分位于北温带。回顾地形图观察出大部分位于平原广阔的近海地区。也可与耕地分布图比较,得出人口稠密区也是耕地的主要分布区。各要素明了后再综合总结不难得出:人口稠密区是自然条件好的温暖湿润的平原地区。适时引导学生得出,这些地区农业发达,工业、交通、城市进一步发展,就形成了人口稠密区。这样鼓励学生认真观察地图,积极思维,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激发学生为解决问题而使用地图努力学习。
4.正确认识学生初步利用地图的困难性,注意帮助学生克服认知障碍。中学生学习地理又都是从整体开始的,学习难度大,地理知识难以在脑海里形成整体印象,不易整体把握。地图就是表示一个区域内不同地理事物的不同侧面,把地图上标明的事物在大脑中复活成鲜明的形象较困难,学生不易整体把握。其次,地图是对客观地理事物的描述,其描述方法与绘画不同,与学生原有的认知模式相差很大,例如城市用圆圈表示等。再者学生在复杂的地图上无法正确判读注记,使地理事物无法迅速正确找到,或错误的读取地理事物的注记。因此,地理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克服这些障碍,地图使用才能顺利,地理课可才能学好。
5.读图析图能力的培养要循序渐进,即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又要符合教学内容与教学进展。初一学生着重要求掌握一些基本的读图与填图能力,初二学生还要掌握一些初步的绘图能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树立起信心。

如何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地理亦文亦理,具有综合性、实践性、时代性强的特点,也涉及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多方面的知识,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就地理课而言, 地理学是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科学。
如何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中学地理是一门综合学科,知识涉及面广,内容包罗万象,从地球、地图到大洲、大洋,从地形到气候,从世界各国概况到中国各地民风民俗,其中的内容与数、理、化、语、生、政、史等学科都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而在高中教学中,通常把它归为文科一类.因此,很多学生在学习地理时,认为地理知识点比较多、也比较散,学起来很吃力.事实上,在学习地理时,我们可以充分的运用理科的教学思维并把它转变成地理思维.而地理思维就是地理事象之间和人地之间有规律的联系和关系在人头脑中的概括反映,它具有综合性、区域性、广阔性的特点.这要求教师在地理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地理思维能力,是培养能力的一条主渠道,应该引起我们的充分重视.
如何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全球观
在跨世纪的关键时期,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作
出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绘制了一幅21世纪振兴中国教育的宏伟蓝图。本文从中学地理教学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关系和中学地理教学在学生素质培养中的作用及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三方面进行论述,指出了中学地理教学应成为中学阶段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突破口。
关键词:中学地理教学 综合素质 作用
地理是中学教学的一门基础学科,它不仅是关系到全民素质的提高,也关系到我国国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生态环境整治及区域发展的基础学科。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地理基础知识教育,地理基本技能教育,以及爱国主义教育,国情教育,及至可持续发展教育等基本教学任务必将成为推进素质教育的有力工具,从而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
1 中学地理教学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关系
1.1 中学地理教学的现状
当前,我国初中开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高中讲授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一般原理。初中阶段的地理教学是使学生掌握世界地理、中国地理的基础知识,以及为学习世界地理、中国地理需要具备的一些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初步知识和地图知识,并使学生掌握运用地图的初步技能;高中阶段是在初中地理学习的基础上,使学生比较全面地、系统地获得有关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并使他们掌握地理观察和观测以及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发展生产和保护环境的初步技能。
从本学期七年级的实验教材来看,教材内容更多地偏向于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动脑去慢慢地理解。现有的地理教师队伍中,他们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由于旧有的知识结构、教育模式、教学理念等的束缚,许多中学还缺乏一支在中学地理教育中全面推进教师队伍,提高地理教学的软、硬件水平,已成为当务之急。
中考全科学习资料汇总语文
数学
英语
免费课程
wk_ad_begin({pid : 21});wk_ad_after(21, function(){$('.ad-hidden').hide();}, function(){$('.ad-hidden').show();});
2
总之,在人类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伴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以及人类对大自然无休止的索取与掠夺造成的环境、资源、能源、人口等问题,但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方面,中学地理教学主要还只具有理论价值地,我们要做的就是尽快将理论价值转化为现实价值。
1.2 学生综合素质的内涵
素质教育就是:教育者基于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利用各种有利条件,通过多种途径,以适当的方法引导全体受教育者积极主动地最大限度地开发自身的潜能,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并实现个性充分而自由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要重视中学生个体实现个性化,又要重视其实现社会化。素质教育追求教育对象个体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不是单纯的智力发展和知识的储蓄。
中学素质教育首先必须满足中学生这个教育主体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使其个性得到充分而自由的发展。其次,中学素质教育在实施中,也不再局限于课堂和书本知识这种有限的近封闭的空间,而是积极开拓猎取各种知识来源和自身发展的广阔的开放的空间。素质教育对象的全体性,即不分种族、出身、年龄都应该有受教育的机会。因此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全体学生全面、主动、健康、和谐地发展,以适应新世纪国家现代化建设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中学地理教学中素质教育内容十分广泛,以下几方面是中学生地理教学中推进素质教育的主阵地:
1.2.1 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
即在中学地理学科教学中,以培养学生地理能力、形成地理观点、掌握和应用地理科学方法为中心议题,完成这几项重要教学任务,培养学生形成对地理空间格局的敏锐觉察力;发展学生对地理过程的分析、想象简单预测能力;发展学生的地理信息加工能力;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致力于使学生形成地理观点和地理学科所特有的思维品格。这些知识、能力、观点正是中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1.2.2 接受国情与爱国主义教育
任何阶段、任何学科的教学,必须有这三个基本的教学目标:基础知识;能力培养;德育目标。其中德育目标的重要内容就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中学地理教学中,通过辩证介绍学生所在区域和祖国的情况,对学生进行国情和国
3
策教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责任感,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国家意识;介绍国土整治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正视国情,明确自己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升华学生的爱国热情。
如何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记忆能力
地理教学中对学生记忆能力的培养,既是对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也是促进基础知识的掌握,形成技能的有效途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把学习的知识都记忆下来,但是学生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对所学的全部知识都进行记忆,所以 我们要教会学生分类记忆地理知识的方法和能力
如何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地理亦文亦理,具有综合性、实践性、时代性强的特点,也涉及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多方面的知识,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就地理课而言, 地理学是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科学。人类社会在发展, 地理环境在变迁, 所以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也在变化之中, 人类就更应重视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树立人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的观念, 正确认识和处理日常生活、生产中所遇到的人地关系矛盾,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在中学地理课教学中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地理教学中只要努力用科学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不仅能发展学生的地理才能,而且能养成学生超越自我、勇于创新的品格。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的创新思维主要是指在学习地理知识过程中,善于独立思考和分析,结合实际,发挥空间想象和联想,不因循守旧,能主动探索、积极创新的思维。
在创新教育中,要求老师和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在师生平等、民主的氛围中,学生的创新性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没有民主、平等的环境,也就缺乏了师生共融,那就更谈不上学生思维的自由发展了。在地理教学的课堂上,教师要尽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努力给学生营造一个鼓励创新和想象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要打破传统教学的灌输教学,要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老师在课堂上要担任好引导者的角色,努力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和创新。老师要尽量给学生发言的机会,不能禁锢学生的思想,要让学生敢于说出自己的见解。给学生创造一个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气氛,只有这种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才能让学生有一个轻松快乐的心情。也只有在这种心态下,学生才会积极地去思考,敢于打破常规,敢于怀疑,敢于去想,敢于去说,才有利于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我们老师要充分地相信学生具有这种创新能力,哪怕现在学生表现得不够好,我们也要给予充分的肯定,给他们信心。
那我们要怎么样去营造一个利于培养创新思维和能力的环境呢?我们老师应该做些什么呢?教师要改变一下自己的身份和地位,深入到学生中去,倾听每一个学生的见解,观察全体学生的表现,注意把创新的机会留给每一个学生。对待学生提出的观点和问题,教师应注意遵循以下原则:(1)充分肯定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2)客观地、事实求是地评价学生的观点;(3)不讽刺嘲笑、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4)注意引导学生以科学的态度分析问题、认识问题。在组织课堂教学的时候,要注意提问的技巧,课堂提问时经常问“你说呢?”“你认为呢?”“你的观点呢?”“你的看法呢?”“还有不同的想法吗?”“再想想?”等,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一旦学生成功,要及时赞扬鼓励,让学生体验创新的喜悦,即使不成功,也不能轻易否定,以免挫伤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很多事情都很好奇,也具有怀疑的精神,我们不能谋杀学生的这种勇于质疑的精神,相反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对身边的事情,课本的知识有质疑的精神。创新能力离不开创新思维,创新思维主要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有疑有问才有思,没有疑问便没有思考,没有思考便没有想象、灵感等创新要素的活动。在一般的课堂上,如果学生对老师讲解的内容有疑问,很多老师都会生气,甚至是责备学生对老师不尊重。在这样的环境下,容易禁锢学生思想,谋杀学生勇于质疑的精神。所以我们老师要尊重学生的求异思想,那怕有些时候学生的想法有些错误,我们也不能全部否定,给予一定的肯定,让他有信心去创新。地理教师在教学中,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鼓励他们自觉地探索新事物,创造性地解决新问题。要善于创设问题,留出“空白”,让学生去质疑、解难。只有对传统的东西有怀疑的精神,才可能有新的思想,新的理念产生,只有创新才能让我们的社会发展得更快。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打破“思维定势”,从新的角度发现新的联系,提出新问题新设想。对学生的新问题新设想不要依据现有的认识做出对与错的简单判断。学生针对学习内容的任何所谓“不可能”或“荒诞不经”的想法都应受到教师的认可和鼓励,这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勇于质疑,不轻易地放弃,对学生来说是很难坚持的,对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有着积极的作用。作为老师应该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在不断的求证当中收获成功。
创新源于问题, 问题是诱发创新的需要, 能产生创新动机,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离不开一定的问题情境。问题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创设的围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而形成的一种氛围。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总是从问题产生开始。根据这一特点, 教学中就要注意有意识的制造矛盾, 设疑问题, 强化学生创新思维。在地理教学中,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 使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强调创造性情境教学, 就是要重视地理知识发生过程的教学。教师设计的导言能否产生悬念,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打开思维的门扉,这是教学是否成功的关键,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奠基石。
一堂课的引入很关键,一堂成功的地理课,它在新课的导入上就要很出色,要引起学生对该堂课的内容的兴趣,就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设计疑问,勾起学生的好奇心。当然, 调节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诱发思维动机, 并不完全体现在导入新课上,这只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而已,要真正的是学生对所学内容完全感兴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要贯穿一些能够拨动学生心弦的问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有意制造冲突, 引起学生的注意, 积极思考问题。教师在地理教学中要善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 可以设置矛盾情境, 把学生引入“矛盾”氛围, 引起学生认识上的争论。促使学生努力思考问题。这样比教师直接阐明结论效果更好。要制造矛盾, 就必须要设计好问题。首先, 要注意设计的问题必须符合学生的实际, 由浅入深。否则, 矛盾不但解决不了, 还会使学生的积极性受到挫伤。其次, 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诱导学生质疑, 尤其是启发他们从无疑中生疑, 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这样久而久之, 必然会促进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一方面可以运用知识的迁移来设计问题,另一方面可以设计反向思维问题,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见解。老师在教学的时候还可以设计系列问题,教师连续地向学生提问,使前一个问题作为后一问题的前提,后一个问题是前一个问题的继续。这样做有利于训练学生思维的连贯性,对于训练创新思维和能力是一种基础。在设计问题的时候,也要注意这个问题是不是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讲“环境和环境问题”时,提出下面问题:(1)人类所产生的垃圾最终到哪儿去了?(2)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吗?(3)为什么地球上垃圾并没有堆积成山?(4) 哪些污染损害了你的健康和生活?(5)人是世界上最濒危的动物吗?通过这些问题,鼓励学生展开想象思维, 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在注意设计探究性问题的同时,也要鼓励学生自我提问,自我提问是一种重要的精加工策略,它就像指南针一样能不断地为学生的思维之舟指明航向。学生只有在学习中不断地自我提问,才能有更大的进步,才更有利于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
知识经济体系的基础是教育,核心是科技,关键是创造型人才。知识创新的主体是受过教育的人,掌握高科技、具有创新能力的人,人力资源是国家繁荣昌盛最宝贵的资源和动力。教育是培养创新性人才的主要渠道,所以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的责任十分巨大。没有创新能力的学生终究是要被社会淘汰的,创新性人才是我们社会进步的宝贵资源,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比技术因素更为重要。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培养创新人才是现目前首要的任务,在教学中注重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是教育的新方向。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把创新精神贯穿其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创新,具有创新能力,老师在教学方式上也要追求创新。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效率才会更高,老师在教学上也会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