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不生气,怎样做到不生气 生气为什么有用?两性关系中情绪的秘密!
生气为什么有用?两性关系中情绪的秘密!
时序进入初冬。街上的行人纷纷搭上薄外套,不时随着偶来的阵风瑟缩著身子。砖道上落叶纷纷,以一种令人起鸡皮疙瘩的方式伴着风撩刮着我的耳膜。他就站在我面前,心却离我好远。
“你到底还想怎样?”他双手还抱着胸,脸向着别处。我不知道他是不是还有心情跟我讨论,但以过往的经验来说,这不会是一个好的开始。“我只是觉得,电动好像比我还重要。”刚开始在一起的时候,就算是他在洗澡也会坐在马桶上哄我睡觉,为什么现在变成是我好烦了?但我始终没有说出口,因为我知道一说出来,又会落入谁比较爱谁的争吵模式中。“那可不可以,之后空出来一段时间聊天,聊完你再去玩?”
“呵,讲不听耶!要跟你说几次,下副本的时间又不是我可以决定的!公会里这么多人,难道每个人都要等我,不对,是等我跟我的女朋友讲完电话吗?要嘛就早一点打,不然就不要打。”说著就把摩托车的脚架踢起来,准备离开。“早知道接了你还要烦,我就干脆不接了,还不用被队友骂。”这是他发动机车之后,驶离我面前丢下的最后一句话。
当下我几乎想就跟他分手算了。但几天后我却发现自己不自主地早早打给他,还草草挂电话。我不敢讲太久,因为又怕他生气;我变得好讨厌自己,也不知道这样充满恐惧的电话又有何意义……只好祈祷有一天他心情好能陪我多讲一点,并一边懊悔自己的犯贱。
生气有时候对我们来说也是挺有用的
多年来,有件事情我一直不明白。如果说忍让、修养、宽恕、原谅是华人特有的美德,那为什么每次我的牺牲奉献都搞得自己像是委屈求全?如果说人际关系应该以和为贵,那为什么先哭先闹先生气的人,最后总是能得到他们想要的东西?

事实上,哭跟生气这两项武器作用的对象可能有所不同。在仔细说明之前,让我们先看看一位正妹朋友跟我分享的猴子实验。
“我之前看到一个日本的心理学实验,研究者戴上面具混进猴子群堆,试图争夺其他猴子手中的食物。这些研究者分别戴上生气、笑脸、与哭脸的面具。结果戴着生气与笑脸面具的人遭到其他猴子的攻击,但当猴子面对哭脸面具研究者时,态度明显地温和许多。日本的心理学家解释,当动物与人在吵架的时候,让人生气的原因在于对方不了解自己的感受,所以当猴子表达‘不准抢我的东西吃!’的愤怒时,如果实验者表现出生气或高兴,猴子会非常生气,心想:‘好啊,你完全不在乎我嘛!’;但是当实验者呈现难过或沮丧的时候,猴子虽然对于被抢夺食物感到生气,却因为对方带着愧疚的哭脸,而觉得‘好吧,既然你了解我的感受而感到自责就好!’”
但跟猴子不一样的是,生气有时候对我们来说也是挺有用的。
生气的老板往往可以获得听话卖力的员工,甩论文的教授经常可以换来更用功的研究生,而当你深爱的他转身离开,一心想维系关系的你,只好低声下气地冲上去拉住他——不论原先做错的是谁,也不论他是否“真的”在生气。于是,员工总是一边抱怨老板却又一边唯唯诺诺,研究生总是一边扎草人却又不敢吭声,而在感情里弱势的那一个人,每次吵架之前就知道结果可能又一样,每次对方看到对方生气哭泣时,就告诉自己这是最后一次原谅,但却又一次一次地退让,一次一次地让自己伤心绝望。
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真正重视关系的人,却要背负最多的伤痕?这个问题,可能要从冲突与压力的本质看起。
我真的没有在生气
其实面临任何问题的时候,我们通常有两种处理方式:以情绪为焦点和以问题为焦点。只是这两种方式使用的时机有些不同:一般来说,当我们有能力处理的时候(比方说一个男生很优秀很像布莱德彼特,你想认识他),你就会开始思考要怎么去进行这件事情;当我们发现事情超乎我们所能控制的时候(比方说对方劈腿),或自己无能为力的时候,我们只好处理情绪(大吃朱古力、找朋友聊聊、或上FB去PO文发泄等等)。当然,还有另一种方式是逃避(睡觉、玩电动、或做别的事情)。
你发现了吗?其实很多人际问题至少有一半不是你可以控制的,尤其是进行沟通的另一方,是你的重要他人或合作伙伴的时候。这时候处理情绪就显得重要很多了。可是我们并不是每一次都聪明得知道,要先处理情绪的部分。当一个情绪发生的时候,虽然对方很明显地可以从我们的表情读出情绪,但吊诡的是我们自己的大脑本身可能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情绪“究竟是什么”。
比方说,你会面目狰狞地跟对方说:“我没有在生气”。这句话可能有一半是对的,因为情绪是相当复杂的,你的表情和行为可能同时是生气,焦躁,羞愧,委屈等多种情绪的复合体。情绪产生的时候,我们需要两个步骤去处理情绪:(1)察觉——知道自己产生什么情绪(比方说我在“沮丧”吗?)(2)处理——以及我应该如何去面对处理这个情绪(比如我该写日记还是逛街?)。
平均而言,有的人很能“察觉”自己的情绪(例如多年打坐的高僧,或常常能用心感受身边细微事物流变的人);各方面的研究与生理证据也显示,男生跟女生处理负面情绪的方式也显著地不同,女生通常要花更多的“心力”处理情绪,而且更擅长用正向情绪来压过负面情绪,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女生分手后(不论甩人还是被甩)都会去大血拼。
你可能常常看到书上这样说
那么冲突发生的时候我们都怎么办呢?以情侣或夫妻冲突为例,早期Rusbult等人利用群聚分析区分出两个向度,一个是建设性与破坏性,另一个是主动与被动,这两个向度切割出四种不同的反应模式,分别是破坏性被动的离开、建设性主动的表达、建设性被动的忠诚和破坏性被动的忽略。
这四种因应方式中,又以建设性主动的表达最能有效维持关系。破坏性被动的离开伤害关系最深,个体采用此因应方式时,只关注到自己受到的伤害、自己的委曲、对关系感到失望并相信对方是难以改变的。
就工商或政治领域的谈判来说,当双方的意见相左,一个协商或沟通可能有几种进行的方式(可能有许多不同的变形,但可能跟这个模型大同小异):包括(1)同时顾虑自己目标与关系的“整合与妥协”、(2)较注重关系维持的“谦让顺应”、(3)较注重自身目标的“支配主导”与(4)既不肯定自己,又未顾及伴侣感受的“逃避”。
国内学者张妤玥与陆洛就曾改编国外企业界的量表进行了一个研究,发现冲突发生时积极而主动地处理、面对与沟通,将有助于关系的维持;反之,消极被动地不处理、逃避或忽略,甚或只关心到自己的需求,支配而压倒性地处理问题,将有害于关系。